刹那定
个人日记
问:只用刹那定,禅修者能否修习受念处,而达到出世间的境界?
帕奥禅师答:在这里我们必须给刹那定下定义,何谓刹那定?有两种刹那定:止禅的刹那定与观禅的刹那定。止禅有三种定,即:刹那定(预备定)、近行定与安止定。这个刹那定,特别指缘取似相为对象,而生起于近行定之前的定。这是就止观行者而说的。
至于纯观行者,也有另一种刹那定。纯观行者通常必须从四界差别开始修习。如果有系统地修习四界差别,当他见到色聚,并且能辨识每一色聚中的四界时,他达到近行定或刹那定。
《清净道论》说这种定是近行定,然而,《清净道论》的注释解释说这种定是刹那定,并不是真正的近行定。由于这种刹那定的强度与近行定相当,所以注释隐喻式地说它是近行定。
真正的近行定非常接近安止定,在它之后,安止定会随着生起,因为它与安止定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
由于色聚中的四界是究竟色法,非常深奥隐微,而且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灭,禅修者无法深度地专注于四界,因此修习四界差别无法达到安止定。
既然没有安止定的心路过程生起,也就没有真正的近行定。因此,修习四界差别的定只是刹那定。
在观禅的修行中也有刹那定。关于这点,《清净道论》的入出息念部分有解释。当成就入出息禅那的止观行者想要修习观禅时,他先进入初禅。
从初禅出定之后,他辨识初禅的三十四种名法,然后观察这些禅那法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然后,他以同样的方法修习第二禅等。
那时定力还相当强,他能专注于那些禅那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心不会转移到其他对象。这是刹那定,因为其对象是瞬间生灭的。
同样地,当禅修者观照究竟名色法与其因缘无常、苦或无我的本质时,他的心通常不会离开那个行法,他的心,已沉入无常、苦、无我这三相之一里面。这种定也称为刹那定。
在这里你必须了解,观禅的刹那定,乃是彻底地见到究竟名色法与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若还无法见到它们,如何能称为观禅的刹那定呢?这是不可能的。
若禅修者不修习任何止禅,就能够清楚地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缘,那么他不需要修习止禅。然而,如果无法透视它们,则他必须修习止禅中的一种,以便能够办到这一点。
在《相应部》的《蕴相应》与《谛相应》里,佛陀也说:“诸比丘,你们应培育定力。有够强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缘。”
所以若有深厚的定力,你就能见到五蕴及它们的因缘,能见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能见到它们在阿罗汉道与般涅槃时完全息灭。
因此,如果要了知五蕴、它们的因缘与它们的息灭,禅修者必须培育定力。同样地,若要了知四圣谛,禅修者也必须培育定力。这是在《谛相应》中所提到的。
如果禅修者要辨识感受,他必须注意下列的事实:“诸比丘,如果比丘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所有的名、色及它们的因缘,他无法证悟涅槃。唯有能以三种遍知了知它们的人才能证悟涅槃。”这段经文出自《相应部.六处品.不通解经》。
同样地,佛陀在《谛品.尖顶阁经》中开示,若未能以观智及道智了知四圣谛,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所以,若禅修者想要证悟涅槃,他必须以三种遍知来了知所有名、色及它们的因缘。
何谓三种遍知呢?它们是:一、知遍知:即名色限定智与缘摄受智,它们是了知所有究竟名色及其因缘的观智。
二、度遍知(审察遍知):即思维智与生灭随观智,这两种观智能清楚地了知究竟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三、断遍知:即从坏灭随观智至道智这些上层的观智。
佛陀在《不通解经》与《尖顶阁经》中的教导非常重要。因此,若禅修者想要从受念处开始修习观禅,他必须遵照下列两点:一、他必须已能辨识究竟名色法。二、单单辨识感受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观照六门心路过程中的受,以及与它相应的所有名法。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教导说:如果比库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所有的名色及其因缘,那么他无法证悟涅槃。所以,在尚未彻底辨识究竟色法之前,如果禅修者只辨识感受(如:苦受等),那是不够的。这里的“不够”指的是:他不能证悟涅槃。
问:禅修者能单靠近行定达到出世间的境界吗?
帕奥禅师答:可以。在近行定的阶段也有明亮、闪耀与放射的光。以此光明,禅修者能够辨识色聚、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与它们的因缘。然后,他能逐步地继续修习观禅,乃至证悟道果。
帕奥禅师答:在这里我们必须给刹那定下定义,何谓刹那定?有两种刹那定:止禅的刹那定与观禅的刹那定。止禅有三种定,即:刹那定(预备定)、近行定与安止定。这个刹那定,特别指缘取似相为对象,而生起于近行定之前的定。这是就止观行者而说的。
至于纯观行者,也有另一种刹那定。纯观行者通常必须从四界差别开始修习。如果有系统地修习四界差别,当他见到色聚,并且能辨识每一色聚中的四界时,他达到近行定或刹那定。
《清净道论》说这种定是近行定,然而,《清净道论》的注释解释说这种定是刹那定,并不是真正的近行定。由于这种刹那定的强度与近行定相当,所以注释隐喻式地说它是近行定。
真正的近行定非常接近安止定,在它之后,安止定会随着生起,因为它与安止定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
由于色聚中的四界是究竟色法,非常深奥隐微,而且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灭,禅修者无法深度地专注于四界,因此修习四界差别无法达到安止定。
既然没有安止定的心路过程生起,也就没有真正的近行定。因此,修习四界差别的定只是刹那定。
在观禅的修行中也有刹那定。关于这点,《清净道论》的入出息念部分有解释。当成就入出息禅那的止观行者想要修习观禅时,他先进入初禅。
从初禅出定之后,他辨识初禅的三十四种名法,然后观察这些禅那法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然后,他以同样的方法修习第二禅等。
那时定力还相当强,他能专注于那些禅那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心不会转移到其他对象。这是刹那定,因为其对象是瞬间生灭的。
同样地,当禅修者观照究竟名色法与其因缘无常、苦或无我的本质时,他的心通常不会离开那个行法,他的心,已沉入无常、苦、无我这三相之一里面。这种定也称为刹那定。
在这里你必须了解,观禅的刹那定,乃是彻底地见到究竟名色法与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若还无法见到它们,如何能称为观禅的刹那定呢?这是不可能的。
若禅修者不修习任何止禅,就能够清楚地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缘,那么他不需要修习止禅。然而,如果无法透视它们,则他必须修习止禅中的一种,以便能够办到这一点。
在《相应部》的《蕴相应》与《谛相应》里,佛陀也说:“诸比丘,你们应培育定力。有够强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缘。”
所以若有深厚的定力,你就能见到五蕴及它们的因缘,能见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能见到它们在阿罗汉道与般涅槃时完全息灭。
因此,如果要了知五蕴、它们的因缘与它们的息灭,禅修者必须培育定力。同样地,若要了知四圣谛,禅修者也必须培育定力。这是在《谛相应》中所提到的。
如果禅修者要辨识感受,他必须注意下列的事实:“诸比丘,如果比丘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所有的名、色及它们的因缘,他无法证悟涅槃。唯有能以三种遍知了知它们的人才能证悟涅槃。”这段经文出自《相应部.六处品.不通解经》。
同样地,佛陀在《谛品.尖顶阁经》中开示,若未能以观智及道智了知四圣谛,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所以,若禅修者想要证悟涅槃,他必须以三种遍知来了知所有名、色及它们的因缘。
何谓三种遍知呢?它们是:一、知遍知:即名色限定智与缘摄受智,它们是了知所有究竟名色及其因缘的观智。
二、度遍知(审察遍知):即思维智与生灭随观智,这两种观智能清楚地了知究竟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三、断遍知:即从坏灭随观智至道智这些上层的观智。
佛陀在《不通解经》与《尖顶阁经》中的教导非常重要。因此,若禅修者想要从受念处开始修习观禅,他必须遵照下列两点:一、他必须已能辨识究竟名色法。二、单单辨识感受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观照六门心路过程中的受,以及与它相应的所有名法。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教导说:如果比库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所有的名色及其因缘,那么他无法证悟涅槃。所以,在尚未彻底辨识究竟色法之前,如果禅修者只辨识感受(如:苦受等),那是不够的。这里的“不够”指的是:他不能证悟涅槃。
问:禅修者能单靠近行定达到出世间的境界吗?
帕奥禅师答:可以。在近行定的阶段也有明亮、闪耀与放射的光。以此光明,禅修者能够辨识色聚、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与它们的因缘。然后,他能逐步地继续修习观禅,乃至证悟道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