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对于阿罗汉是偏空涅槃的邪见!
个人日记
为了进一步阐明空性,大安法师详细开示了三种空义:偏空、断空与真空。法师强调:“偏空”堕小乘境界,断空是外道见解,而真空才是大乘实相。万法缘起而性空。从空出假,从体起用,双遮双照才是圆融无碍的实相境界。
----摘自庐山东林寺官网
我想说的是在大乘的诸多经典中,经常会贬低阿罗汉所证的是偏空涅槃,是有余涅槃,只断人我执,未断法我执,(就是我空,而法还有)只断除了染污无知,未断除非染污无知,因此无明仍在。由于证入偏空涅槃,所以灰身灭迹,不能乘愿再来,不能发心救度众生,犹如焦芽败种。一切只因不知常住真心,本具妙明真性,所以便不能像诸佛菩萨那样发无尽的悲愿誓力,世世示现世间,度化有情。在大乘的诸多经典中,他们还臆造出,阿罗汉只有回小向大,行菩萨道,证得常住,清静,寂灭的法身,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楞严经》中的内容,甚至贬低,诽谤阿罗汉,辟支佛也是一种魔障。
在南传上座部《法句经》里写道:“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在其它的巴利文经典和阿含部经典里,也有多处提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注意到,在“无常”,“苦”之前的主语是“诸行”,在“无我”之前的主语却是“诸法”。因此,南传佛教的意思很清楚,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空与法空是相互关联的。法是不能脱离我而言的。我空了,法自然也空了。从这个方面来理解,一些问题也可以对照融通。南传经典里佛陀有约“十二处”而说“一切法”。
《中论》里相关问答:“问曰。若诸法尽毕竟空无生无灭。是名诸法实相者。云何入。答曰。灭我我所着故。得一切法空。无我慧名为入。”后来唯识学说“一切唯识”,也有如此意旨。 由些可见,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已经约“十二处”,“十八界”或者“五蕴”说“无我”。而有情可以认识的“法”并不能脱离这“十二处”,“十八界”或者“五蕴”而立,因此,本来就是“诸法无我”的。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有“我空法不空”的误解,因此才又有“我空法空”的说法。
在修观的阶段,如果取概念法为所缘来修,那就不是真正的维巴沙那(毗婆舍那)。如果你认为还有个人、有个我,这些只是概念法。我们在讲到概念法时已经知道:所谓的“人”,在究竟意义上并不能称为有个实体的人。我们要观照的是什么?观照五取蕴,观照名法、色法。名法、色法都不能称为人,人是概念。你取概念法为所缘修一辈子,都还没有将观智真正地培育起来。因此想要观“无我”,先要将所谓的“我”分析为色法和名法。佛陀说过:(一切诸法无我)。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什么?名法、色法,或者说心法、心所法以及色法,这些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作为无为法的涅槃也是无我,不能执著涅槃有个什么东西存在。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都是无我的,都是空的,从究竟意义上没有所谓的“自性”,没有一个本体我,故不能够说“法有”。因此,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所谓的“我空法有”。修观要观照的是究竟法,究竟法才是无我。无我其实也是空的另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学了阿毗达摩,特别是有维巴沙那(毗婆舍那)实修经验的话,你会觉得人家说“观人无我”,“人”是概念法,我们不观照“人为无常、苦、无我”,也不能说概念法是常还是无常,因为它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观的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名色法。因为剎那剎那生灭,所以无常,没有永恒的存在;因为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在生灭中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我、本体、自性,连真实我都找不到,怎么可以说是我呢?所以我们观这些法为无我,最终证得法空。对于人与法,人只是一个概念,如果要分析它,它只是五蕴、名色法而已,实质上并没有所谓的人,因此不能够说:“只能证到我空,不能证法空。
在原始的圣典中,没有缘起性空这样的词句出现,而是说缘生者:无常,苦,无我。其中无常,生灭,变易是缘生法的现象,而无我,无我所是缘生诸法(五蕴)的实性。佛教通过对缘生诸法的真实观察,思维,体证法的实相,从而断除无明贪爱,获证涅槃。
涅盘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种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目标),被称为涅盘,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àna(涅盘)是源自动词nibbà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因此,涅盘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巴利论师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的不存在或离去。
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就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盘,解脱生死轮回。
虽然依自性涅盘只有一种,但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即:有余依涅盘界与无余依涅盘界。依不同的方面,涅盘有三种,即:空、无相与无愿。
涅盘,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
然而,依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活着时所体验的涅盘界,名为‘有余依涅盘界’。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 和佛陀一样还需要体验过去世的果报,和现在承受五蕴之苦,但佛陀和阿罗汉心是不苦的,因为他们已经是贪的灭尽,嗔的灭尽,痴的灭尽,彻见究竟名色法的实相,所以他们不再造任何业!(无记)
在阿罗汉色身败坏,命根断(入灭)所证得的涅盘界,名为‘无余依涅盘界’,也称为般涅槃,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这两个涅盘界,也个别被称为‘烦恼之灭尽’及‘诸蕴之灭尽。 阿罗汉是业的止息者,不会再有业推动阿罗汉轮回.入无余依(般涅槃)后,不会再投生,永享涅槃清凉!
涅盘被称为空,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
涅盘被称为无相,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
涅盘被称为无愿,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解脱渴爱的大知见者,说涅盘是不死、无尽、无为、无上。于是,如来开显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法及涅盘。
摘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摘自庐山东林寺官网
我想说的是在大乘的诸多经典中,经常会贬低阿罗汉所证的是偏空涅槃,是有余涅槃,只断人我执,未断法我执,(就是我空,而法还有)只断除了染污无知,未断除非染污无知,因此无明仍在。由于证入偏空涅槃,所以灰身灭迹,不能乘愿再来,不能发心救度众生,犹如焦芽败种。一切只因不知常住真心,本具妙明真性,所以便不能像诸佛菩萨那样发无尽的悲愿誓力,世世示现世间,度化有情。在大乘的诸多经典中,他们还臆造出,阿罗汉只有回小向大,行菩萨道,证得常住,清静,寂灭的法身,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楞严经》中的内容,甚至贬低,诽谤阿罗汉,辟支佛也是一种魔障。
在南传上座部《法句经》里写道:“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在其它的巴利文经典和阿含部经典里,也有多处提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注意到,在“无常”,“苦”之前的主语是“诸行”,在“无我”之前的主语却是“诸法”。因此,南传佛教的意思很清楚,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空与法空是相互关联的。法是不能脱离我而言的。我空了,法自然也空了。从这个方面来理解,一些问题也可以对照融通。南传经典里佛陀有约“十二处”而说“一切法”。
《中论》里相关问答:“问曰。若诸法尽毕竟空无生无灭。是名诸法实相者。云何入。答曰。灭我我所着故。得一切法空。无我慧名为入。”后来唯识学说“一切唯识”,也有如此意旨。 由些可见,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已经约“十二处”,“十八界”或者“五蕴”说“无我”。而有情可以认识的“法”并不能脱离这“十二处”,“十八界”或者“五蕴”而立,因此,本来就是“诸法无我”的。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有“我空法不空”的误解,因此才又有“我空法空”的说法。
在修观的阶段,如果取概念法为所缘来修,那就不是真正的维巴沙那(毗婆舍那)。如果你认为还有个人、有个我,这些只是概念法。我们在讲到概念法时已经知道:所谓的“人”,在究竟意义上并不能称为有个实体的人。我们要观照的是什么?观照五取蕴,观照名法、色法。名法、色法都不能称为人,人是概念。你取概念法为所缘修一辈子,都还没有将观智真正地培育起来。因此想要观“无我”,先要将所谓的“我”分析为色法和名法。佛陀说过:(一切诸法无我)。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什么?名法、色法,或者说心法、心所法以及色法,这些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作为无为法的涅槃也是无我,不能执著涅槃有个什么东西存在。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都是无我的,都是空的,从究竟意义上没有所谓的“自性”,没有一个本体我,故不能够说“法有”。因此,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所谓的“我空法有”。修观要观照的是究竟法,究竟法才是无我。无我其实也是空的另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学了阿毗达摩,特别是有维巴沙那(毗婆舍那)实修经验的话,你会觉得人家说“观人无我”,“人”是概念法,我们不观照“人为无常、苦、无我”,也不能说概念法是常还是无常,因为它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观的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名色法。因为剎那剎那生灭,所以无常,没有永恒的存在;因为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在生灭中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我、本体、自性,连真实我都找不到,怎么可以说是我呢?所以我们观这些法为无我,最终证得法空。对于人与法,人只是一个概念,如果要分析它,它只是五蕴、名色法而已,实质上并没有所谓的人,因此不能够说:“只能证到我空,不能证法空。
在原始的圣典中,没有缘起性空这样的词句出现,而是说缘生者:无常,苦,无我。其中无常,生灭,变易是缘生法的现象,而无我,无我所是缘生诸法(五蕴)的实性。佛教通过对缘生诸法的真实观察,思维,体证法的实相,从而断除无明贪爱,获证涅槃。
涅盘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种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目标),被称为涅盘,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àna(涅盘)是源自动词nibbà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因此,涅盘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巴利论师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的不存在或离去。
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就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盘,解脱生死轮回。
虽然依自性涅盘只有一种,但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即:有余依涅盘界与无余依涅盘界。依不同的方面,涅盘有三种,即:空、无相与无愿。
涅盘,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
然而,依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活着时所体验的涅盘界,名为‘有余依涅盘界’。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 和佛陀一样还需要体验过去世的果报,和现在承受五蕴之苦,但佛陀和阿罗汉心是不苦的,因为他们已经是贪的灭尽,嗔的灭尽,痴的灭尽,彻见究竟名色法的实相,所以他们不再造任何业!(无记)
在阿罗汉色身败坏,命根断(入灭)所证得的涅盘界,名为‘无余依涅盘界’,也称为般涅槃,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这两个涅盘界,也个别被称为‘烦恼之灭尽’及‘诸蕴之灭尽。 阿罗汉是业的止息者,不会再有业推动阿罗汉轮回.入无余依(般涅槃)后,不会再投生,永享涅槃清凉!
涅盘被称为空,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
涅盘被称为无相,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
涅盘被称为无愿,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解脱渴爱的大知见者,说涅盘是不死、无尽、无为、无上。于是,如来开显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法及涅盘。
摘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文章评论
智蕴
[em]e113[/em]
落叶新叶
[em]e115[/em]
智贤
[em]e113[/em]
澄水无波
哈哈,徒弟反师父
燃烧
不明白静水的意思
一棵菩提树
@{uin:9135780,nick:Appamān.o,who:1} 转发下,
Appamān.o
【问日】【答日】应该是:【问曰】【答曰】。 【日】和【曰】是两个不同的字。
Appamān.o
看来腾讯空间的字体显示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