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尊者修行的故事

个人日记

在此举出阿难尊者的修行故事,因为很多人误解了阿难修行证果的方法,以下详细解释。
在佛陀成道度过第一次雨季安居之后,他回到故乡释迦国的迦毘罗卫城。

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离开迦毘罗卫城,途中停留在一个芒果园里休息。

有六位释迦族的王子,在那个芒果园中跟随佛陀出家,包括阿难尊者在内。

从佛陀那里学习禅修的法门之后,他们就前往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度过出家后的第一次雨季安居。

那时,阿难尊者精进地修行止观,并且就在雨安居期间,证悟了初果须陀洹。
他是如何证悟的呢?阿难尊者精通四禅八定,并且善于修行身至念业处。

什么是身至念业处呢?在《中部.身至念经》里,佛陀教导身至念业处,包括了安般念、四威仪;正知、三十二身分、四界分别观、九种坟场观、四种禅那、五神通、依四圣谛而灭除烦恼。

因此,我们可知身至念业处,并不只是三十二身分而已,也包括了其它的修行法门。

阿难尊者,就是擅长专注于修行身至念业处。他以禅那为基础,进一步观照内外的究竟色法;观照内外的究竟名法、内外的究竟名色法,以及分辨内外的究竟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并且,他观照名色法的因,也就是修行缘起法,以透视因果关系:过去世的五种因、造成现在世的五蕴,现在世的五种因、造成未来世的五蕴等等。

从《长部》的《大因缘经》中,我们可以得知,阿难尊者精通于观照缘起法。在观照缘起法之后,阿难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在那次雨季安居中,阿难尊者就是如此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

佛陀在《身至念经》中教导,若有系统地修行身至念业处,禅修者可证得五种世间神通及出世间的道果。要证得神通,必须先以十四种御心方式,来精通十遍禅与四禅八定。因此,这些修习禅定与神通的方法,也都包括在身至念业处当中。

当阿难尊者,证悟圣果的观智将要成熟时,他得以听闻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说的一部简短的经;那即是《相应部.蕴品相应》中的《阿难经》,在那部经里,富楼那尊者以镜子为譬喻来说法。譬如有人站在镜子前面,他可以清楚地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影像。那个影像是谁呢?我们能否说,那个影像是他、他的或他的自我呢?不能。为什么?因为,如果那个影像真的是他,那么当镜子移动时,他也会跟着移动。然而事实上,当镜子移动时,那个影像只会消失,不会跟着移动。
因此,那个影像不是他、不是他的,只是因为有身体与镜子的缘故,所以才有影像暂时出现。

同样地,五蕴只是依靠因缘和合的缘故,而暂时存在,它们不是他、他的或他的自我。
再举个例子来说。假设现在我面对着一片玻璃门,门上显现出我的影像。

如果有人用枪射击我的影像,我是否会死呢?不会。如果那个影像真的是我,那么我应该会死。

然而,我并不会因为他射击那影像而死,由此可知,那个影像不是我。同样的道理,五蕴只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法,它们一生即灭,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也不是你、你的或你的自我。

再者,如果五蕴真的是你的,那么五蕴应当会听从你的指挥:你要它们变美丽,它们就会变美丽;

要它们变长,它们就会变长;要它们变短,它们就会变短。五蕴能如此听你指挥吗?不能。由于五蕴,不会顺从你的意愿而改变,所以它们不是你的。接着,富楼那尊者,问了阿难尊者好几个问题。首先他问说:

「阿难,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阿难尊者回答说:「无常的,尊者。」

那时,阿难尊者清楚地了知色法的无常本质。他并非不知而假称为知,

因为听完那部经之后,阿难尊者就会证悟须陀洹道果,如果他在当时说谎的话,就不可能在听经之后证悟圣果。

因此,阿难尊者是在清楚地了知色法为无常的情况下,才如此回答的。

接着,富楼那尊者问说:「既然色是无常的,那么它是乐的还是苦的呢?」

阿难尊者回答说:「苦的,尊者。」由此可知,阿难尊者了知色法的苦本质。

富楼那尊者又问:「既然色是无常的、苦的,那么能否说,色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呢?」

阿难尊者回答说:「不能,尊者。」由此可知,阿难尊者了知色法的无我本质。

这些问答显示,阿难尊者彻底地了知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以同样的方式,富楼那尊者又问了受、想、行、识这四蕴,阿难尊者也一一给予了相同的答案。

由此可知,当时,阿难尊者彻底地了知五蕴,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问过这些问题之后,富楼那尊者教导阿难尊者,再度修行观禅。他如何教导呢?

富楼那尊者说:「贤友阿难,你必须照见十一种色蕴,为无常、苦、无我。

那十一种呢?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的、细的、低劣的、优胜的、远的、近的。

这十一种色蕴,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

阿难尊者,当下就依照教导而修行。他能够清楚地观照,这十一种色蕴为无常、苦、无我。

然后,富楼那尊者以同样的方式,教导十一种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阿难尊者当下一一地依照教导而观照。

如此,阿难能够清楚地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各个十一种,皆为无常、苦、无我。

当富楼那尊者说完这部经时,阿难尊者证得了初果须陀洹,能以须陀洹道智与果智,来亲身了知涅盘。

阿难尊者在证悟须陀洹果的同时,也得到了四无碍解智。

要在证悟圣果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的人,必须先具备五项条件。

其中第一项是今生今世的,其余四项条件,是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得到的。
这五项条件是:
一、证悟:他必须在现在佛的教化期中,证得某一种圣果。
二、精通教理: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学习经、律、论三藏。
三、质问: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研究注释与讨论疑难之处,藉此清楚地了解三藏。
四、闻法: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恭敬地听闻佛法,未曾以放逸心听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五、先前的修行: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后四项条件就是波罗蜜。阿难尊者曾经于十万大劫以前,在最胜华佛的座下修习这样的波罗蜜。

因此,他并不是在最后一生才修行而已,他已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

彻底地观照名色法及缘起法,并且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提升观智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除了过去的那些波罗蜜之外,在最后一世里他接受佛陀的教导,在三个月的雨季安居期间精进地修行止观,这是他当世的波罗蜜。

由于过去与现在这些波罗蜜的缘故,所以他在听闻富楼那尊者,讲说镜子譬喻的经之后,能够很轻易地证悟须陀洹果。

他在过去世积聚波罗蜜,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时,也履行「往返任务」。

意思是,在他入村托钵及返回的路上,都一直专注于修行止禅或观禅。

如此说是为了显示,他不只在一种姿势修行止观而已,而是在四威仪中都修行止观。

阿难尊者不但曾经于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四威仪,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也同样地修行四威仪。

他在三个月的雨季安居当中,精进地修行止与观,然后才证悟初果须陀洹。

证悟须陀洹果之后,他仍然一有机会,就精进地修行止观,如此经历了四十四年。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来说:有一天阿难尊者与佛陀住在一个森林里。

白天的时候,阿难尊者顺逆地观照缘起法。他能够清楚地照见因果关系,并且能观照十二缘起支为无常、苦、无我。

在傍晚的时候,他来见佛陀,禀告说:「虽然世尊说缘起法很深奥,但是对我而言,缘起法很容易。」

佛陀对他说:「阿难,不要如此说。如果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缘起,就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义注解释《大因缘经》里佛陀的这段话说:「如果不能以观智来了知缘起法,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如果想要解脱生死轮回,你就必须以观智来了知缘起。

如何才能以观智了知缘起呢?首先必须培育定力,其次必须观照内外的名色法,然后才能观照缘起法。

尽管阿难尊者,一有机会就努力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但是他未能在那四十四年中证得更高的果位。

佛陀般涅盘之后,在第一次三藏圣典结集的前一夜,阿难尊者又勇猛精进地修行身至念业处。

身至念业处,包括了安般念、四威仪、正知、四界分别观、三十二身分、九种坟场观等法门。

当天晚上,阿难尊者精进地修行,尤其是行禅。行走的时候应当如何修行呢?

应当观照:一、带动的色法。二、被带动的色法。三、造成身体动作的心。

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造成身体动作的心包括四种名蕴,总共是五蕴。行走时他观照五蕴、五蕴的因,及观照五蕴与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阿难尊者,整夜精进地如此观照。

由于一心想在,隔天三藏结集开始之前证悟阿罗汉果,所以阿难尊者非常精进地修行。
但是由于精进根太强,因此他无法达到更高的成就。于是他放松身心,准备躺下来休息一下。在躺下的时候,他仍然观照着行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由于他将精进力稍微放松,所以精进根与定根达到平衡。结果他在躺下的动作中,证悟了四果阿罗汉。

在阿难尊者五根成熟而且平衡的时候,他观照任何一种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都足以证悟阿罗汉果,因为他之前已经有系统地详细观照无数次了。

当禅修者有系统地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达到行舍智的阶段之后,就可以任选某一种行法来专注观照,直到证悟涅盘。
例如,他可以专注观照任何一种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如此观照时就有可能证悟涅盘,阿难尊者的情况就是如此。

摘自巴利义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