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法是什么?

个人日记

 未曾闻法的人,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概念法里,因为他们没有听闻过佛陀教导的究竟法。概念法没有究竟实质,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它们是心想的虚幻之物,忧如水中之月。当人们跳入水中想去揽月,终不可得,于是生起烦恼。

正如追寻虚幻的概念法(世俗一切之物),由于不是究竟存在之物,终不可得,于是在贪与嗔中徘徊,无法自拔。比库透过听闻佛法,生起智慧,看透世俗社会皆为概念这个事实,于是放弃追寻概念法,转而了解究竟名色法。

追寻在究竟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是未曾闻法的凡夫所做之事,所以智者选择出家成为比库,只追寻真实存在的究竟法,乃至证获无为究竟法涅槃——那是真正的幸福与永恒。

一切法只有三种:空虚不实的概念法、有为的究竟法(名色法或五蕴)、无为的究竟法(涅槃)。我们的位置,目前是在虚幻的概念法,愿我们都能严格持戒、不断精进禅修,以便进步到高一些的层次——有为究竟法。最终达至生命意义的顶点——证悟无为究竟法的涅槃。

根据佛陀教导的《阿毗达摩论》,谛(真实)有两种,即:世俗谛与究竟谛。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山、河、大地、海洋、花草、金银、植物,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

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反之,诸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sabhava)而存在之法。这些法是最终存在而不可再分解的单位,由亲身体验、如实地分析而知见的究竟法。

此等实际存在之法不能再分解为更小,而是已分析至最小最终的单位,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成份。由此它们被称为究竟法(paramattha),这名称是源自parama(究竟;最上;最终)与attha(真实法;事物)。

不单只是在本体学方面,究竟法是究竟存在的实质;在智理学方面,它们也是正智的究竟目标。有如可以从芝麻提炼油,人们也可以自世俗谛当中‘提炼’出究竟谛。

例如:‘有情’、‘男人’和‘女人’诸概念给人的印象是,它们所代表的东西拥有不可再分解的究竟实体。然而,当我们以阿毗达摩的分解器,明智地探究这些事物时,我们发现它们并没有其概念所代表的究竟实质,而只是由无常的名色过程所组成的现象。

如此,运用智慧分析世俗谛,最终我们将会达到藏在概念现象背后的究竟法。在《阿毗达摩论》里的究竟法,即是这些超越心的想像,而各有自性之法。

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蒙蔽。

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透过禅修证获观智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够超越概念,直取究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阿毗达摩义广释》

在《巴利论藏》的第一部论《法集.第二章.经二法》,这样定义概念:云何为增语法、词法、施设法(概念)?即彼等法,诸所有之名目、约束之言语、施设、言语、名、名称、立名、词、文、立论言——是等为增语法、词法、施设法。一切法,即增语路、词路、施设路。

根据《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的第八章《缘之概要.概念之分析》:色法是属于色蕴,由心与心所组成的四无色蕴及涅槃,是五种无色,它们也被称为‘名’。剩余的是两种概念:所知概念与令知概念。

该节的助读说明提到:至此,阿耨楼陀尊者已说毕四种究竟法、它们的各种分类及依缘分析。但他还未讨论到概念(pabbatti)。虽然概念是属于世俗谛,而不是究竟谛,但它们还是被收录于《阿毗达摩论》的《人施设》。

它们也被称为‘名’:四无色蕴被称nama(名),因为它们‘倾向’或‘转向’于目标以识知它。它们也因为‘导致倾向或转向’而被称为名,因为它们互相导致另一者倾向于目标。

涅槃纯粹基于‘导致倾向’而被称为名,因为涅槃通过作为‘所缘增上缘’而导致毫无瑕疵的出世间心与心所,倾向或转向它本身。

剩余的是概念:概念有两种:‘意义概念’与‘名字概念’。意义概念,是通过概念所表达的意义。名字概念,是表达该意义的名字或名称例如:识知具有某种体形与性格、遍体生毛、具有四只脚的家畜是‘狗’的观念,是‘意义概念’。‘狗’这名称,则是‘名字概念’。意义概念是‘所知概念’,名字概念是‘令知概念’。

所知概念:‘地’、‘山岳’等词,是依元素的变化而命名。‘屋子’、‘马车’、‘货车’等词,是依材料的组成而命名。‘人’、‘个人’等词,是依五蕴而命名。‘方向’、‘时间’等词,是依月亮等的运行而命名。‘井’、‘山洞’等词,是依没碰撞而命名。‘遍相’等词,是依各自的元素与心智的修习而命名。

虽然这一切不同的事物,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但能依作为究竟法的影像而成为心的所缘。它们被称为概念,是因为它们被有情依这或那方面而想像、计算、明了、表达与识知。这种概念,因所知而得其名。

‘所知概念’与‘意义概念’相同。于此,作者列举了各种不同的意义概念。地、山岳等被称为‘形状概念’,因为它们相等于事物的形状。屋子、马车、村落等被称为‘组合概念’,因为它们相等于事物的组合。

东、西、西、北等被称为‘方向概念’,因为它们相等于方向。早晨、中午、星期、月等被称为‘时间概念’,因为它们相等于时间的单位。井、山洞等被称为‘空间概念’,因为它们相等于没有可触及物的空间。遍相等被称为‘相概念’,因为它们相等于通过禅修而获得的心之影像。

令知概念:由于其令知而名为概念,它形容名字、命名等。它有六种:一、真实的直接概念;二、不真实的直接概念 三、通过真实的不真实概念;四、通过不真实的真实概念;五、通过真实的真实概念;六、通过不真实的不真实概念。

例如:当以‘色’、‘受’等词,宣称在究竟上存在之法时,它被称为‘真实的直接概念’。当以‘大地’、‘山岳’等词宣称在究竟上不存在之法时,它被称为‘不真实的直接概念’。

当知其余四项的是结合两种,以下是它们各自的例子:‘拥有六神通的人’、‘女人的声音’、‘眼识’与‘国王的儿子’。‘令知概念’与‘名字概念’相同,作者再次举出了种种的例子。

真实的直接概念:色、受、想等是究竟法,因此命名它们的概念是真实的直接概念。不真实的直接概念:‘大地’、‘山岳’等并不是究竟法,而是由心想像构成的世俗法。虽然这些概念,是基于究竟法而有,但它们所代表的东西,本身不是究竟法,因为它们不是拥有自性地存在。

当知其余四项的是结合两种:于此,‘拥有六神通的人’是‘通过真实的不真实概念’,因为神通是究竟真实的,但‘拥有者’只是由心想像构成。‘女人的声音’是‘通过不真实的真实概念’,因为声音是究竟存在的,但女人则不是如此。

‘眼识’是‘通过真实的真实概念’,因为眼净色及依靠它而生起的识,都是究竟存在的。‘国王的儿子’是‘通过不真实的不真实概念’,因为国王及儿子两者,都不是究竟存在的。


总结:以耳识心路过程跟随语音,再通过随后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所领受的概念,而得知其意义。当知这些概念,受到世俗法所施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