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救的三种情况

个人日记

                                                            拗救的三种情况:

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例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换作仄声字,那么在第五字就将该用仄声字的换用平声字,例句双鬓向人无再青。在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在第三字位改用仄声字为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园芜已平。从例句中我们发现五言第一字有拗就要救,但没有提到七言的第一字,因为七言的第一字的位置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要求对第一字进行补救,但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平仄和谐。

2.对句补救

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必须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平拗仄救的,这是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当上述出句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不能在对句相对应位置将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一般这种情况要求本句自救或是变成大拗采用另一种救补方式。

3.一拗双救

同时对句相救。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仄声拗、对句第三位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大拗

大拗的格式只有两种,也就是(五言就是除掉括号内的两个字,也就是七言除掉前两个字):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种就是出句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对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将该用仄声字的用作平声字,这就是错位补救,以使平仄声和谐。第二种我们看到对句的格式不变,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同时将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本句临字补救,其实这也是规避三仄尾的一种做法。

这种律诗的大拗句(出句)运用还是比较多的,通常被诗人故意安排在律诗的第七句。

拗句

1)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律诗是有拗就要救,但由于楹联只有上下句,没有其它律句相映衬,故关于拗救部分的小拗通常不要求在楹联中使用,也就是说楹联中的小拗可不救,只要整体平仄声和谐即可。例如平仄仄仄平仄,律诗要求对句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果对句不进行拗救仍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讲此诗句就不合律,但在楹联中不能属于出律范畴,只要对句仍然是相对应的律格联句即可。

2)关于大拗句的格式,律诗中的格式是固定的,就是上面列举的两种格式,但楹联则不同,因为楹联仅仅是两个句子之间的对仗,所以楹联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平仄相反律,楹联拗句(大拗)也是两种,但每种有两种应对格式,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格式一,

律诗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

格式二,相反律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式一,律诗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格式二,相反律格式

以上相反律格式仅适用于楹联,不适用于律诗!

例如我们通常讲的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出句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第二种格式,出句关于三位拗在四位进行了救;再如泰安泰山楼联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地犹郰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出句第二分句也是上述第二种拗句格式,第五字拗第六字救;又如洛阳邙山吕祖阁联东南瞻崿岭,千层翠黛朝更凤阙==西北听洪水,万丈波涛出龙门,出句第二分句就是上述第一种拗句格式,对句第二分句完全按照相反律来安排平仄的,是第一种拗句的第二种格式相反律格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