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看见真相
个人日记
看见真相
The Teachings of
Venerable Pramote Pamojjo
法的教导
隆波帕默.帕默皎尊者 著
编辑者: JessPeter Koffman
修订者:BhikkhuKorakot Kittisobhano
中译者:当下即安
版权归SuanSamidhan所有
Compiled and Translated by: Jess Peter Koffman
Edited by: Bhikkhu Korakot Kittisobhano
This edtion is produced for freedustrubution
Suan Santidham
332/1 Moo 6, Baan Kongdara, Nongkham
Sriracha, Chonoburi 20110, Thailand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wimutti.net http://www.dhamma.com/
中英对照文版 译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3329780252
爱之书2013.11.15整理自译者博客
中英下载:http://note.sdo.com/u/1187654031/n/6OyCf~kEczsB6u14A0014x
目录
目录 2
中译序 3
隆波帕默尊者的简介 3
前言 4
第一章 观察心念101 6
有效看念头的三个原则 8
2009年4月24日隆波帕默与学生的小参(有益的会话) 12
2009年2月28日隆波帕默与学生的小参 13
第二章 两种三摩地(定) 15
隆波帕默当天与学生的小参 19
2009年4月24日隆波与学生的谈话 22
2010年2月28日隆波与学生的会话 23
第三章 知道就够了 25
2009年4月24日隆波与学生的对话 31
第四章 我的禅修之旅 36
2009年4月24日隆波与学员当天的小参 45
2010年2月28日隆波和学生的会话 48
第五章 看见真相 52
隆波当天和学生的小参会谈 55
2009年4月24日隆波和学生的会话 62
词汇表 66
中译序
本书回答了: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修毗婆舍那(内观),修行过程可能会遇到哪些误区,如何识别它们,从而了解什么是正确的禅修,怎样正确地对待烦恼等等。本书对于在办公室工作的思考型的实修者更是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
本书保留了英文,以便能阅读英文的修行者能够直接阅读英文或部分借鉴中译。(文档整理时为了便于阅读,删除了英文)
感恩隆波帕默的慈悲教导,感恩译书过程中诸多因缘的和合相助。愿本书能对所有读者有所助益。愿译书及流通的功德回向给整个法界,荣耀整个法界。愿一切众生至究竟涅槃处,不受后有。
隆波帕默尊者的简介
隆波帕默尊者住在泰国,春布里省,斯里拉查市的Suan Santidham(宁静的佛法园)。他为那些热切寻求正确理解中道及修行进步的禅修者教导佛法。曼谷的居民凌晨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日出前到达Suan Santidham外排队,进入中心就座,聆听隆波的大众中开示,或小参提问及听取隆波的个别指导– 这称之为 “交作业”,等隆波听后说“很好”或“需修正”。
隆波于2001年出家。他七岁就开始精进禅修,他遇到过多位老师,他认为最重要的老师是隆波顿,隆波顿师从于嫡系泰国东北部森林比丘法脉的隆波曼。
前言
能有机会私人跟随隆波帕默特.帕默皎尊者学习佛法和禅修,是我无上的荣幸,因而有了这本书的产生。隆波所教导的原则某种程度上感觉是新的,前所未有的,然而如果你读过佛陀关于正念的教导和阿毗达摩(更高级的教导),你会发现隆波说的完全与经典一致。佛陀在他证悟后,教导众生怎样止熄苦。隆波帕默则推动学生去看到这条导向涅槃的灵修之路对于每一位希望力行的人是如何切实可行。他在年轻人和特别是知识分子佛教徒中激发了一场修习佛法的运动,重建了他们的信心,鼓励了他们精进禅修。成千上万的禅修者,包括我自己,按照隆波帕默的教导禅修后,都在修行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收获,精神上的痛苦已从程度上减轻,从时长上缩短。
隆波用泰语开示法谈的,这本书是根据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隆波足迹遍及整个泰国,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将最深刻的佛法表达出来教导大家,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禅修者。他用现代口语活波地开示,他谈到的相关主题对所有人都会有帮助,从初学者到资深禅修者。他住在Suan Santidham,“宁静的佛法园”,这是泰国春布里省斯里拉查市的一个幽静的森林区域。在那里,他每周至少有两个早上为一两百人做法谈开示,听众们不同层次,来自全国各地。
我编译本书的目的是将隆波的教导更广泛地分享给的人们,分享给那些有兴趣修习佛法,那些不能听懂泰语、不能直接接受隆波的教导的人们。这是一本辅助禅修者修行的书,为那些愿意敞开他们的心扉接受禅修基本原理的人们,为那些依照这些原理愿意精进修行,以期获得内观解脱智慧的人们提供了帮助。
隆波在他出家前就已禅修超过40年,他是一位非常精进的正念禅修者。他向泰国森林比丘传统体系学习,在那里许多禅修进展过程的细节教导在小圈子内传递。隆波帕默,事实上,在出家前作为一名居士,禅修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相信年轻的新一代不一定要出家就能够正确理解佛法,正确禅修,从而获得内观智慧,达到涅槃的。他对于修行者探求佛法路上可能会遇到的种种试练、摸索、艰难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于许多泰国人来说,隆波的慈悲教导是无价之宝。隆波有非常多的跟随者,因着跟随隆波的教导,他们智慧上有了不同程度上的觉醒。
这本书不是一个学术读本,因此,征得Suan Santidham的同意后,许多佛教专用术语移去了或作了调整,这是为了便于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更容易理解。本书并没有全盘翻译收录法谈。那些特别针对泰国人的泰国文化指引移去了。谈话中那些与主题关联不大的部分也移去了。佛教基本知识做了加注。语言尽最大可能保持了随意的非正式的口语化的法谈风格。隆波说话温和,非常象我们的一位愿意帮助我们的朋友,希望提高我们对禅修要领的理解或更正我们的错误。他日复一日地演讲禅修原理,及个人小参帮助不计其数的禅修者,以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我精选出的法谈主题,是隆波经常最强调的部分。每个法谈后面随附着一系列的师生简短会话。所挑选的简短会话是和每个相关主题相对应的。有些是法谈当天发生的,有些是别的日期。每次法谈大众开示后,隆波允许禅修者报告最近禅修进步情况(被称为“交作业”),以及请教有关进一步禅修的建议指导。参加者听取建议,看作这是老师对他们修行的鼓励支持。这里效仿了他的风格,主题优先于会谈的日期和地点。
隆波承接将佛陀古老的教导,用鲜活的现代语言展现出来,这是源于他对他所教导的佛法已有完全深刻地理解。然而,他提醒那些感激他的学生,是佛陀,当然不是他,给人类带来这些佛法教导。当隆波法谈时,他有一种能力,能使特定的禅修者想听什么时,刚好听到他需要听的法。他的教导轻松易懂,适合于每一位学生,总是在适当的时刻帮助他们更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体悟真理。
我希望在翻译过程中,这些教导的功效和适时性完全没有遗漏,得到完整地传达,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提升他们对法的理解,从而去看见真理。
Jess Peter Koffman
September 16, 2011
第一章 观察心念101
Suan santidham, April 03,2009
2009年4月3日演讲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非常高兴看到年轻的一代对佛法感兴趣,佛法是佛陀对事物自然真相的教导。我发现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更是学习佛法的好学生,他们更容易教,譬如说,他们犹如没有装满水的杯子,他们对新事物持开放的态度。有禅修经验的成年人常常是最难教的,他们通常粘着在奢摩它(定),有目的地专注在一个禅修目标上,以达到一种暂时宁静和平和的境界。这种修法早在佛陀之前就存在了,它不能导向对事物自然真相的理解,它不能导向苦的止息,涅槃。毗婆舍那(内观)才是我们所需要修习的禅法,经由它一步步导向涅槃。
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要认为禅修很难。有很多人认为需要盘腿坐上好几个小时或连续经行数日才是真正的禅修,这是对禅修的误解。佛法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课程,但是这个课程要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才能学会。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关于我们怎样才能减少苦或完全没有苦地生活,终极目标是完全从苦中解脱。我们持续学习,持续练习,直到苦的止息。
现在有两种苦,那就是身苦和心苦。只要我们还活着,身苦是必然的。即便是佛陀他也有身苦。经典里多次提到佛陀他生病了的情形,临终前夕身体非常难受,流着血。一位解脱的圣者的身体仍免不了冷热饥渴病,但他的心完全止息了苦。不管生命呈现何种状态,他的心不再受苦。现在在这里听讲的我的学生中还没有一个达到这一点,但许多人的苦都明显地降低了。我们需要持续练习,持续学习身心,直到不再粘着它们。直到某天完全不粘着身和心了,苦就中止了。
大多数人完全沉浸在苦中。有的人当他的身体病了,或者只是一点点不舒服,他的心就开始受苦了。有的人虽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但当他没有得到他所想到的时,他的心就受苦了。有的人可能因失去了资产或者贪求新的资产心再度沉浸在苦中。心,它总是时时刻刻想着法子受苦。
佛陀教导我们如何降低苦,如果我们持续练习,我们就可以完全没有痛苦地活在这世界上,这不难。我们中间有部分人是知识分子,担负着许多责任,整天用脑工作。象这样的一群人最适合于练习观察心念,那就是知道在我们的心中当下有什么在发生。我们能看到我们的心在不停地变化吗?这一刻它快乐高兴,下一刻它就不快乐高兴了。这一刻它友好温和,下一刻它就粗暴刻薄了。这一刻它迷失在念头中,下一刻它就专注在某一物上。它会胡思乱想,做白日梦,生气等等。
在学校读书或在公司上班时,我们是否曾经对我们的主管生过气呢?我们是否注意到我们对不同的人感觉不同?看到某个人我们觉得自己真的喜欢她,但看到另一个人时却感到讨厌,甚至不喜欢她所教的课。一看到他们,许多东西就浮现在脑子里了,我们开始抱怨我们的老师或老板太挑剔或脾气不好。对于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我们会认为他们一无是处,我们批评他们,显示着我们比他们好或知道得比他们多(众笑)。
我们看见这人时喜欢这人,而看见那人时不喜欢那人,我们就从这里开始修习佛法。简单来说,去观察这颗心,看到喜欢与不喜欢,看到善与不善,看到高兴与不高兴。看到此刻生气,下一刻贪婪,可能再下一刻迷惑(痴)了。心可能想过不停。我们都知道这象什么吗?此刻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心在想别的事情了。我们知道沮丧、失望、苦恼或忧伤的感受吗?我们知道。我们知道快乐、悲伤、嫉妒的感受吗?从现在开始,当我们嫉妒时,我们应该注意心嫉妒。我们曾经受过惊吓吗?许多人想扮成勇敢和自信的样子,其实他们很胆小害怕,他们需要一位女人在他们身边。如果我们修习佛法,当害怕出现时,我们尽快知道这是害怕,这样害怕就小心谨慎,不会那么肆意地进来,支配我们了。
此时此刻无论何种状态在心中出现,愉快或不愉快,我们看到它生起。比如,可能心快乐、不安、生气、害怕、担忧、沮丧或失望等,我们只要如实地知道。“佛陀”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去知道,佛教的教导就是去知道。我们知道什么已生起了,开始认识到所生起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可曾见过有人生气持续整年的?或者整个月?或者一整天?我们能不能看到不管我们怎样生气,它最终会消失?只有当我们再次想起那令人生气的情形时才会再次感受到生气。
小时候,小伙伴打了我们一顿,我们感受到疼痛,气愤。现在想起那件事,气愤仍会生起,但它不会持续长久,没有东西会持续长久。事情来了,暂时地持续一段,很快它就灭去了。当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消失时,如一堂烦人的课结束时或难受的一天工作结束时,我们会感到暂时松了一口气。然而,当它没有结束时,我们会感到沉重。我们知道沉重的心是什么感觉吗?它真的感觉沉重哦。
我们能不能看到许多不同程度的不同的心情状态吗?害怕和嗔恨感觉是不同的,讨厌和嗔恨也感觉不同。我们看到了这点吗?它们的不同点有时明显,有时微细。
有效看念头的三个原则
如果我们想有效地观察心念,有三个原则要注意的:
首先我们要避免提前刻意地去观察。我们要等心理感受在心中暂时生起了才去知道它。先让心理感受或情绪自然地生起,然后再知道它已生起。如果生气生起了,知道它已生起了。如果贪心生起了,知道它已生起。如果心胡思乱想,知道它胡思乱想已发生。为什么我们必须在现象生起后才去知道它呢?这是因为许多生起的心理感受或情绪都是烦恼(如生气、贪求等,见词汇表)。每次心只会生起一种状态,因而当非染污心生起时烦恼就不会生起。比如,正念现前的时刻生气就不会同时存在(正念,见词汇表)。生气这个烦恼消失,取代了它的是非染污心,这个非染污心就是那个觉知刚刚什么已发生了的观察者。
不要刻意地等着下一刻什么会生起,这点非常重要。让心理感受或情绪先生起,然后知道它已生起了。下面这个例子示范这个方法,想象一只野狗突然向我们奔扑过来,我们感到害怕,我们知道害怕生起了,我们不能事前预设这件事的发生。
当然我们应该走别的道路,避开这条狗!我们不能继续往前让狗来咬我们,再看什么会发生。有人说让狗来咬是了业,却不知这正是在造新业,真愚蠢!我们要恰当地采取行动,避免受伤害。如果我们和一位朋友在一起,我们会跑得会比我们的朋友快一些才好(笑)。或者我们要练习如何自我牺牲去助人,我们就跑得比朋友慢一些,这是另外一个主题。我在这里演讲的当下,许多人心已跑出去了。有些人迷失在我所说的话中,有些人迷失在他们的念头里,而有些人心已漫游回到家里去了!
好,回到主题,我们不要刻意地去看心念。许多人目的性太强,他们等着禅修课程开始,说:“好,当课程开始时我真的要好好看我的心。”恰恰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这是因为他们提前专注于此,使得他们的心反而停滞不动了。当我们投太多注意力在某一处时,就不会有多少运动变化让我们来观察,因为心静止不动了。相反,我们要以最自然的方式来禅修。每次当心去想或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时,一种心理感受就可能会生起,此时觉知什么心理感受生起了。当我们听到一首歌时,喜欢它,知道喜欢生起了。如果有人大吼大嚷,欲望心也许会生起,我们可能想知道那个人在叫喊什么呢,觉知想知道的欲望生起了。听一会儿后我们意识到他正对着我们嚷呢。想知道的欲望消失了,气恼突然地出现了。此刻我们的工作是去知道气恼已生起了。在事实出现之后知道,一次又一次,尽可能多地知道。观察心念不是提前专注地去看,而是知道已经发生的心理现象。
好,现在我要你们开始观察心。观察它!你有没有看到你的心开始冻结、静止不动了?这是因为你刻意地去观察心,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好,现在我们不观察心了,来听我讲一则古老的故事。你是否觉得你开始放松了?当一些轻松的娱乐的事情将要发生时,我们的心就会放松下来,此时觉知心已放松了,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刻意地去观察会使我们僵化,事情就不会自然地发生。
因而正确的方法是不带目的性地不刻意去看,而是事实发生后知道什么发生了。这是关于观察心念时三个原则中的第一条。我须提醒大家一点,我们知道时,我们要快点知道。我们不能今天生气了,明天才意识到自己生气了。当生气生起时,我们需要趁生气还在时就去认知出它。如果生气已消失了,我们知道在消失过了一小时后才知道,那太迟了。我们应该当生气还在那儿时去认出它。我们将注意到“刚刚一瞬间前我生气了,现在我知道。”我们会看到当我们有正念知道的那一刻,生气就不会存在。现象生起之后才去知道,并尽可能在接近生起的那刻不带目的性地去知道。一旦当我们能够以这种方法去认知出心的不同状态,正念就会自动到来,一条导向智慧的离苦的解脱之道就开始了。
现在我讲正确观察心念的第二个原则:不要滑入到任何你所觉知的心理现象或情绪中去。一般来说,当我们想了解某件事时,我们的心就移向我们感兴趣的地方。现在就试试,让我们看看手臂上有多少出生时的胎迹,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心听到这句话之后就跑去看你的手臂?我不关心你的手臂上有多少胎迹,我是让大家注意心已跑出去了。心不是稳定的,觉性还没有扎根,它正滑入它正观察的对象。当我们阅读较远处的东西时,我们能够轻易地看到这种现象发生。阅读较远处的东西,比如墙上的海报、交通标志等,我们的心跑出去阅读,接着它就开始思考,然后就在头脑里重复刚才它看到的东西。
当我们观察心念时,我们要有距离地去知道已生起的现象,好象我们没有介入所发生的事件中去一样。一旦确认知道了,就不要靠近那情绪或心理状态。比如,生气生起了,看着它,好象看到别人刚刚在生气。心此时只是观察者,在观察者与生气之间保持一段距离。不要专注在生气上。禅修者大多容易进入或专注在刚已所发生的对象上,就好象看到电视上正演着我们喜爱的节目时我们就一头扎进去那样。从现在开始,无论何时,心跑出去了去观察其它对象了时,我们就知道这个情形发生了。当我们看到这个情形发生了时,心就会自行稳定下来。我们不试图强迫心觉性稳定。
内观禅修是不带任何强迫性的,它只是如实了知实相。如果有强迫,就会产生压力,这就表明修法有误。因而当心潜入到某些事情中时,我们知道就够了,不要强迫它回来。当我们想起某位朋友时,我们的心就掉进入念头之中(称之为掉举),完全忘了觉知自己的身和心。我们需要知道掉举发生了,这样心就会渐渐扎根稳定下来。
当我们看足球赛时,我们不要站在赛场看。我们在观众台上看,有距离地看。球员们在场上跑来跑去,我们却很稳定,我们和比赛之间有距离。同样地,在音乐会上,我们坐在我们的椅子上看乐队演出,我们不占据这舞台上,在我们和表演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仅仅是观察者。这就是我们怎样观察我们的心理感受或情绪 - 有距离地观察,不进入不粘着心理感受或情绪。当我们如此观察时,我们要尽快知道已发生的现象,这样心就从现象中分离出来,此刻就成为了观察者。
观察心念的第三个原则:不干涉原则。我们不采取任何行动去干涉已认出的感觉或心理现象。无论什么发生了,都没有关系,我们让它发生。生气了,我们不试图让生气消失。我们的工作仅仅是知道心在生气。我们尽最大努力只是成为观察者,而不是挡路的干预者。当痛苦来临时我们不试图除掉痛苦,我们只是认出它在那儿。当幸福生起时,我们不试图使幸福延长。美好的境界来临时,我们不试图保住它。我们只是平静地知道:对于到来的一切,不挽留、不拒绝、不抵抗。第三个原则正式的说法是以平等心去知道所生起的现象。那就是无论什么现象出现了,心公正地中立地去看待它们。平等心的产生是经由观察认出心的喜欢或不喜欢而达成的。(对已发生的现象心产生了喜欢或不喜欢,心再次去观察这喜欢或不喜欢,通过多次观察认出心的喜欢与不喜欢,平等心渐渐产生了)。平等心不是强迫心处在中立状态。强迫会产生压力。内观是没有控制、拒绝、抵抗– 我们根本不必做任何事情!在任何给定的时刻,无论什么状态生起,我们知道心在那种状态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看到一位美女走过,贪爱生起了,此时我们不要去寻找一个方法去除掉这贪爱,也不要试图赶走这美女,尽快认出心起了贪爱就可以了。如果不喜欢这个贪爱,心就不公正了,它对这贪爱有嗔心,想让贪爱消失,此时我们要知道嗔心已生起了,我们要知道心不平等。快乐生起了,如果我们喜欢这快乐,心就不中立,此时我们要知道喜欢生起了。无论何时一种心理状态生起了,心喜欢或不喜欢它,我们认出这喜欢或不喜欢。如果我们持续练习,平等心就渐渐产生,我们将以平等心去知道所有心理现象。这就是怎样正确有效地观察心念的第三个原则。
如果要加上第四点的话,那就是大量地练习。如果我们能够每四个念头中就能看见一个念头,那么涅槃肯定一天就可以达成。因为我们已种植了成就涅槃的所有善因。在通往涅槃的每个阶段,心将发生大的转变,苦会大幅度地减少。
总而言之,我们修习佛法以便有一天苦不再在心中生起。我们通过练习知道心念的方法来实现苦的止息。每次当苦潜入心中时,看到它,最终它会自行消遁,不需要赶它走。记住观察心念的三条原则:第一,不要寻找现象,不要作假设或预先等待,让心理现象它自然发生,然后,再认出它。第二,有距离地观察,现象出现时不要把注意力移向它,我们站在外面看。如果我们专注在现象上,就是修奢摩它(修定),不是修毗婆舍那,智慧之道。第三,随着心理现象的生起,注意心里是否有喜欢与喜欢产生。经常练习,无论什么现象生起,心将渐渐自动生起平等心。
当我们以这种方法去观心,我们将会对任何生起的现象如实了知。我们会看到身和心的本来状态。我们会看到身和心不是我们。持续地观察身和心,我们将看到身心之流的变化无常,看到它们的虚幻不实,看到它们苦的自然属性。此时我们会渐渐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一切。我们会对身和心的粘着中解脱出来,解脱生起时知道解脱已生起。我们从什么中解脱出来呢?是从对身和心的粘着中解脱出来,我们从苦中解脱出来,因为苦存在于身和心中。你看到了吗?只有身和心这两个地方会产生苦。一旦解脱,苦就消失,我们完全觉醒,充满喜乐,不再需费力去维持什么了。
你们肯定听过古老彦语这么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人生是一所学校”;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世间知识的学习永无止尽。这世间不断制造出新事物,所以需要不停地学。而佛法呢,一旦涅槃了,心从苦中解脱了,就不再造作,不再虚构。一旦从苦中解脱了,我们就不再需要学习,我们的佛法学习就完成了。
2009年4月24日隆波帕默与学生的小参(有益的会话)
学生1:怎样观心,我不太清楚。
隆波: 你知道生气是什么样子吗?你知道害怕吗?你曾担忧过,嫉妒过或感到不安过吗?
学生1: 是的,我有过。
隆波: 那么快乐呢?悲伤的感觉呢?你知道这些感觉是什么样子吗?你知道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的感觉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1: 知道。
隆波:那么你能够观察心,现象生起时知道它生起。我们不要坐着注视我们的心。我们要去了知什么生起了。心感到害怕,知道。心兴奋,刻薄,快乐,不安,都知道。不要强迫它。这就是观心,没有什么难的。
学生2:我练习看心,知道什么发生了。
隆波:你可以常常看到烦恼吗?
学生2:是的,我可以。我能够以中立的方式来看待烦恼。
隆波:那很好。无论何时,对生起的现象,心有偏离不中立时,也要知道,如实知道。你练习得很好,但要持续精进,并且注意不要落入生起的现象中也不要干预它。当你观察时有一种落入现象的偏向时,知道这个偏向发生了。
学生3: 我需要正式地坐禅或经行吗?或者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心?
隆波:如果你能坐禅或经行,那很好。不过当你练习时,确保不要强迫心静止下来。许多人都这样做,这不对。记住:坐着观察身和心;经行观察身和心。不要用坐禅或经行来强迫身或心处于任何状态。如果你用力了或者开始妄想了,发生后知道它们发生了。
2009年2月28日隆波帕默与学生的小参
学生4:我读过您的书,在日常生活禅修练习。我想我尝试得太费劲了,很可能是对心理现象抓得太紧,因为我练习时感到紧张与烦人。但如果放任不管,我又会掉进念头里很长一段时间。我知道我应当让心自然运作,若掉进念头里时,知道就可以了。我不确定我是真的知道,还是头脑想出来的。
隆波:不要担心。你担心过多,对你来说,最好的练习是心理状态生起后知道它们。心焦躁不安时知道,心刚开始掉入念头时快速地知道,心快乐或不快乐,友好温和或粗暴刻薄,每个状态生起时知道。只成为知道者,事情发生后就知道。不刻意等待,也不要假设你知道什么将会生起,那样会带来压力。以一种舒适放松的方式知道。你已经能够知道你的心理感受整天都在变化无常,是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唯一小小的不同之处是心每次发生变化时,你去知道它们。当心高兴,或不高兴,或温和友好,或粗暴刻薄,你知道它。全天侯地观察知道心理状态的变化。放轻松,愉快地练习,你可以练好,这不难。
当我们掉进妄想一阵子后,我们就会纳闷嘀咕:“我练习正确吗?或者是不是我仍在想?”我们要注意到此刻我们在怀疑。知道,总是指当下这一刻。如果怀疑产生了,知道它。如果我们知道当下这一刻什么发生了,我们就不会走错。
学生5:我曾参加过一些正式的禅修,但没有坚持多久,也没有经常练。通常我是在走路或做家务时观察身和心。(隆波:很好)。我越来越多地看到正念升起。有时心平稳,不粘着现象:念头一生起,正念就看到它,念头就消失了。但也不时地粘着在烦恼上,这时我就开始自责评价自己。
隆波:当心粘着所生起的现象时,知道它; 当心从现象中分离出来了时,也知道。对心的这种滑稽活动不要生气,相反要深深同情理解它。当生气或不喜欢生起时,尽你最大努力快速看到它。我们以这种方式去觉知,生气就会消失,对待所生起的现象,心就会越来越平等中道了。
第二章 两种三摩地(定)
Suan Santidham, November 12, 2010
2010年11月12日
如果我们不去开发智慧去看见真相,那确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迷失了,进入并长久地在贪嗔痴的影响掌控下。我们生命时间就花在这两件事上:设法抓取更多我们想要的,推开我们不想要的。而对于事物的自然本来面目,我们完全是愚痴无知的。每个刹那我们若不觉知当下身心的状态,我们就在烦恼的魔力下,我们就没有了正念。许多人禅定功夫很好,但禅定不总是有益的。正念和智慧总是多多益善的。我们需要正念带给我们智慧,需要智慧引导我们解脱。
我们要有正念看到身心现象的生灭。正念了知现象的生起,智慧看到现象的本质。具体地说,智慧至少看到三法印中的一个,三法印是指:无常、苦、无我。因而正念了知现象的生起,智慧理解真相:那就所生起的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不会持续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一个人若他能清楚地完全地看到现象的生灭,那么他就达到涅槃的第一个阶段:入流果(须陀恒果)。他或她看到一切现象“无我”。
然而有这么一种可能性:有正念但并没有发展内观智慧。许多人认为他们在观察心念,但仅仅是静止了他们的心。正念在观察心,但心静止不动了,不能展示它的真实特征。事实上心和其他现象一样,每一刹那生起灭去,这种生灭的特性就叫“无常”。如果心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每种状态都只持续一会儿,这就是“苦”。万事万物生起灭去都是基于它们自己的原因,不受我们控制的,这就是“无我”,“无我”不是完全没有事物存在的意思,那是错误地理解。”无我“意味着事物的生起是基于它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的,不是因为我们想要它而产生的,我们不能掌控。试图控制心念不会产生智慧。
入禅定或三摩地时,智慧会产生。正式地说,三摩地是产生智慧的近因。有两种三摩地,只有第二种才有助于智慧的产生。
第一种三摩地,称之为目标调查法(āramma-n’ūpanijjhāna)。只有一个目标,心锁定在这个目标上而达到宁静。在这种状态下,心非常专注和宁静。比如观呼吸,注意力投入到呼吸上去,粘着它。又比如观察腹部的起伏,禅修者将心沉入到腹部的起伏运动中,然后安祥地停留在那里。又比如经行,如果行者将注意力专注在脚上,也是修第一种三摩地的表现。又比如如果我们将我们双手作为禅修目标,按指定的方法移动,有目的地专注在这上面,也可以达成第一种三摩地。第一种三摩地,目标调查法,又称之为奢摩它,能达到宁静的状态。甚至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心当作禅修目标时,而进入这种三摩地。因而观心不完全都是毗婆舍那(内观)。如果观心不正确,心止静了,我们就在修奢摩它,它和刻意将正念锁定在呼吸上一样,是在修奢摩它。
心的自然属性是去知道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被知道的。如果我们观察呼吸,呼吸就是目标,呼吸是被知道的。如果我们观身体的行住坐卧,身体就是目标,身体是被知道的。贪嗔痴是被知道的对象,心是知道这些的知道者。心它本身既可以作为知道者,也可以作为被知道者,但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所有事物相续发生,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刹那刹那的心相续的过程。此刻心生气,下一刻心知道前一刻生气发生了。生气的心走了,知道的心取代了它。心知道五蕴(见词汇表)。当心是被知道时,它当作目标。不管哪种禅修目标出现,如果我们专注于它,我们就在修奢摩它,会达成āramma-n’ūpanijjhāna, 第一种三摩地。
如果我们希望修毗婆奢那,我们就需学第二种定,它称之为特性调查法(lakkha- n’ūpanijjhāna)。这种三摩地心持续稳定,从现象中分离出来。它让我们看到身心的特征,看到心理现象(名)和物质现象(色)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身体不是我们的,只是物质,或运动着的元素,或只是感官输入和传译的过程。在这种三摩地中,心是稳定的,心是不粘着的观察者或知道者。“知道者”(泰语,pu-roo)作为一个常用语,多年来在泰国森林比丘传统体系中使用,也就是我现在提到的这种三摩地。二三十年前,在泰国东北部有许多伟大的长老,他们经常使用“知道者”这个词。我们一个寺院一个寺院地去拜访这些长老。可是随着真正的大师们的人数的减少,对“知道者”的理解力也跟着减退。在这种三摩地中,“知道者”会生起。这种三摩地是看见真理看见三法印的必需条件。“知道者”是特性调查法的口语化说法。它就是修毗婆舍那的着手处。等会儿我会告诉你们怎么修,以便“知道者”生起。
禅修时我们要知道这个特定的时候修哪种三摩地适合于我们,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非常焦躁不安,需要安静和休息一下,我们就练习奢摩它,目标调查法。此时,心就附着在一个目标上,不四处漫游,它很平和,毫无压力地停留在目标上。如果我们还有压力,那就不是真正的禅定。当我们有压力时心不会快乐。心放松,并且快乐地停留在禅修目标上。我们可以选择身心内的任意对象作为目标,如呼吸、腹部、念诵“佛陀”、手移动、脚移动,但我们要选择我们所喜欢的目标。如果心喜欢这个目标,它就不再会跑开寻找别的事去做了。当心喜欢它所附着的目标时,就不需要用力了。当我们的心想过不停时,如果我们强迫它停下来,它会变得更焦躁不安。注意,当我们努力想达到宁静时,心不乐意,我们反而变得更加焦虑,所感受到的压力比起初更大。通常是越想得到宁静越得不到。因而我们需要找一个令人感到快乐的目标来练习这种禅定,以达到内心的宁静。
当我年幼的时候,我非常喜欢观察呼吸,每天都练习。心跑来跑去,寻找这个寻找那个,是因为它在不停地寻找快乐。我们决定来听法谈或读佛经,是因为我们在寻找快乐。听读完了之后,我们可能去找些可口的食物来吃,这也是心在寻求快乐。吃饱后,我们想如果休息一会儿我们会感到更快乐。身和心四处跑寻找目标,以希望不断地带来快乐感。但是心已经对它所专注的对象感到满意了时,它就不会跑开去寻找别的事了。这就正确修奢摩它的秘密。这就是我们怎样让忙乱的心停歇下来而有宁静祥和的片刻。
奢摩它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它能使心得到休息,从而使心获得坚韧的力量。如果我们不修奢摩它,我们的毗婆舍那观禅会受到阻碍,我们就缺乏毅力和动力来持续练习。我们中有些人观心观察得很好了,他们会发现这颗心不是所有时间都走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它有时需要休息,它不时会自动地进入奢摩它,静静地停留某处。事实上,它入奢摩它的频率比修毗婆舍那的时间还多,智慧每次只会生起一会儿,然后它就再次进入安静的状态。
对于那些喜欢观心的禅修者我给予一个建议:确保你也保持修习奢摩它,它是一个必需的因素。这是为了让心保持清新有力,让你在这条智慧之路上走得更好。那些不修练习奢摩它的内观行者,当他们进行较长时段毗婆舍那禅修时,他们会遇到困难,智慧只是短暂地生起一下,然后心又掉进妄想的状态里去了。那些粘着奢摩它的禅修者同样要小心,心休息得非常好之后它可能进入到一种恍惚梦幻的状态。
年轻时我修了22年的奢摩它,非常快乐地观呼吸。当心忙乱时,我观察一阵子呼吸,使得心归于宁静。我不知道“知道者”,仅仅寻求宁静。后来我去拜访不同的寺院,不时听到人家提到“知道者”这个词,就开始对通往智慧之路感兴趣。
知道者是指能知的心识,目标是指心所知道的对象。当我们正观察一个目标时,心跑掉去胡思乱想了,知道心跑掉去胡思乱想了。呼吸时,知道;身体移动时,知道;心从所选择的目标上离开了迷失了时,知道。持续地知道目标;当心进入到目标里去了时,知道;当它移到别的地方去了时,也知道。当心的注意力移向手臂时,知道它正在做这个;当心开始妄想时,知道。心进入目标专注于它时,知道;心离开目标迷失在别的东西上,知道。如果我们持续地及时地知到,这样,心就成为知道者和观察者。此时心作为知道者、觉醒者、喜乐者,分离出来。它是迷失者、迷恋者、进入者的反面。这些迷失者是一个虚构的世界里的思考者、愚痴者、进入者。我们要学习成为观察者或知道者,要超越思考者和这个造作的世界。
当我们按我所讲的方法去禅修后,知道者(第二种三摩地)会生起。知道者生起时,心快乐而平静。我们不能刻意想让知道者生起。当势力积累得足够时,知道者就自然生起了。怎样理解势力呢?比如坏人,这种人不需要刻意去做坏事,因为坏的惯性已形成了势力,不善业对他说做起来毫不费力,不需要外在的推动。好人做好事也非常容易。你可注意到我们的心自然想要听法谈或读佛经,不需外在推动。同样地,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后,知道者会自然地产生。
我们必须通过练习将我们从念头与虚构的世界中唤醒。思考者的反面是知道者。当我们不知道时,我们就在思考、揣译、造作。无论何时我们的心离开了目标时,简单地去知道。当心去想、看、听、闻、尝、感觉时,知道。当心落入粘着目标时,知道。如果我们这样反复练习,我们将达到第二种三摩定,特性调查法,心就处于修练毗婆舍那的合适的状态。
对于这两种三摩地,原理相当简单。第一种,选择一个我们喜欢的身心目标。当心喜欢这个目标,它就专注于这个目标,无需另找他物。第二种,我们观察一个禅修目标,但不是仅仅知道这个目标,而是无论什么时候,当心离开了目标或进入目标时,注意知道这个情况发生了。
比如,让我们以念诵“佛陀”为例说明两种定,我们也可简单地选择呼吸、身体、身体部分作禅修目标。若是第一种三摩地,我们修奢摩它,我们快乐地将注意力保持在这重复的咒语“佛陀”上,心最终会停留和粘着在咒语“佛陀”上,心就变得宁静平和。若修第二种三摩地,我们同样不断重复念诵”佛陀”,但我们的侧重面不同,不是通过停留在咒语“佛陀”上而达到平静,而是每次心离开“佛陀”时,知道,心过分粘着在“佛陀”上时,知道。知道者将生起,我们就能走在毗婆舍那智慧的修行道路上。心有距离地、平等地观察身心现象流过,好象我们站在河岸边,观流水滔滔而下。
我常常喜欢用下面的话来总结什么是正确的修行,它就是:有正念,并以稳定、中立的心,如实知道身心现象。
首先我们需有正念认出身心内什么发生了。接着“如实知道身心现象”意味着智慧看见三法印。心必须对一切现象稳定中立,以便有智慧看见三法印。我所提到的知道者、觉醒者,是指稳定的心。稳定性,我的意思是指心的觉察力有了稳固的基础,它既不粘着也不进入现象。现象生起时,它也不会迷失在喜欢与不喜欢上。它是公正的,无偏见的,平等的。
持续不断地练习,以培养正念,发展定力,开发智慧。如果你们中任何人觉得对我所说理解上感到困难,那么请反复多次听或读我说的法谈。许多人看到了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很大改变,变得更好了。这是在他们正确理解掌握了禅修的原理后发生的。
你能否注意到比起“知道”心更容易去“想”?而当它想要”知道“时,它又投入其中过分关注。按我所讲述的方法持续地观察,我们的修行就会开花结果。我们就会非常敏锐地知道,哪些时刻该修哪种禅定。我们知道心何时需宁静,何时适合开发智慧。这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难。我已经就修法作了详细解说,现在让我们实践练习所学的。
隆波帕默当天与学生的小参
学生1: 我不清楚我现在练习是不是正确。我感到不舒服不放松,我想我的觉察力还没有稳定地扎根下来的。
隆波:是的。知道觉察力尚没有扎根下来就好了。不要不喜欢这种情形,也不要希望它变得更好。如果出现了一种希求的心理,也要知道。你练习得很好。你可看身和心的差别?(名色分别智)
学生1: 有时。
隆波:你能不能有距离地看你面前的世界和它的运行方式?如果你更进一步练习,你会感到物质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继续练习,你会发现没有一个我们。身体和心是分开的。当你有距离地去观察时,你会知道快乐或不快乐不是我们。所有生起的状态,无论好坏,保持距离地去观察。你唯一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奢摩它(第一种定)。你需不时修习一下奢摩它让心平静下来,多一些能量,能使心有充足的力量前行。
学生1: 工作很忙,很难平静下来。
隆波:不要抱怨你的工作,你要改变你的态度,积极地去看待它。为你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感到开心。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心就会更平静些,我们的修行也会进步。在我出家前我同样有一份非常繁重的工作,虽然如此,我还是精勤地练习。以开心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同时多练习些奢摩它。
学生2: 我在我的花园经行了很多,我感觉很干枯很烦,感到什么也不能做。
隆波:很好,你对这些持心平等吗?
学生2: 没有,我没有做到持心平等。
隆波:就观察这分别心、这不喜欢的情绪。无论什么时候生起时,看到它。我们要以一颗平稳的公正的心,来知道一切生起的现象。这就是智慧怎样产生,它让我们解脱。
学生3:我每天很正式地练习。我不能象以前那样知道现象,所以现在我请您给予我一些建议。在我能知道所生起的现象之前,我会沉思考虑一会儿。坐禅时我也念诵“佛陀”,但看起来我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平静。
隆波:我们不需渴求平静。你可持续念诵“佛陀”,同时知道心的任何状态。如果心感到焦躁不安,知道它焦躁不安就够了,不要刻意让它变得更平静些。如果心开始想东想西,赶快知道。我们经常这样练习,我们就会对身心有觉性。如果不这样练习,只是想得到平静,那么,当我们开始想东想西时,我们会掉进念头里好长时间出不来。我建议你念诵“佛陀”或观呼吸,注意每次当心跑开时知道。
学生4:我得了病,感到非常沮丧。身体到处疼痛;心呢,一直担心会出现什么结果,多半时间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可是,最近有了变化。我得了偏头痛,此时我观察身体的动作,后来意识到痛只是痛。痛来了去了,只是它自己的事。心作为观察者,不惊慌不卷入到痛中。这样我就能休息睡觉,这与以往不同了。我不担心了,不造作出快死的样子,也不象以前那样抱着药瓶子不放。
隆波: 很好。持续地这样练习。你现在正在把五蕴分开了,我们常常错误地把五蕴当作是我们自己。你能不能看到身体是一个,疼是另外一个,而观察这些的心又是另外一个?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就把五蕴的三个分开了(色、受,识)。
学生4: 我注意到:如果心平和,我就能清晰平稳地看到这些。我需要练习奢摩它。
隆波:很好。你掌握了修行的原则了。心需要休息时就练习奢摩它。当它平静了,它就能五蕴把分开,就可以看到五蕴不是我们。
学生5:您曾经提到:如果我们不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仅仅有时参加正式禅修课程的话,我们就没有机会解脱。然而,我发现我参加正式禅修课程后正念提升了许多。
隆波:我仅仅是指部分禅修者,遗憾地,他们把他们的禅修时间分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观察心念了。他们会说,“好,今晚7点我开始修练。”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也参加正式禅修课程。不应该把我们的时间分成几段,这段时间练习,那段时间不练习。当然日常生活中练习和正式课程练习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正式课程中我们会获得更多的能量,我们需要把这种能量有效地运用到我们日常活动中。你修练得很好,但你需要多参加正式的禅修课程,因为你有过多思考的倾向。
2009年4月24日隆波与学生的谈话
学生6:我通常把注意力专注在观察呼吸上,最近我开始试着按照您的方法来做。
隆波:这样练习让你感到平静与祥和,这不算坏事,但是不会产生智慧。智慧是对身心实相的理解。如果我们想理解实相,我们得观察身和心真相是怎样。我们得知道它们经常在做什么。当我们有如下列两种情况之一时,我们就不能看到身和心的实相。第一种是我们专注在某一目标物上,心静止了,这样,就看不到自然实相了。第二种心迷失在念头中,或迷失在所生起的现象中。大家都知道胡思乱想的心是什么样子。当心胡思乱想时,我们就会忘记我们的身和心,我们不知道我们心在想,心高兴,在呼吸,在坐着,或其他。你已修了很多奢摩它了,专注于某处。现在你该让心自由放松下,看看它如何运作,知道它做什么。如果心太焦躁不安,或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时,那时你修一下奢摩它让心平静以便于更容易观察。此刻你的心专注平静,你可让它活动,这样你能看到它的真正特征。
学生7: 当我听你法谈时,我看到心不时跑开了,去想其它了。
隆波:很好。我们练习以便看到身心实相。你正在观察心在做什么,它总是想东想西,从来没有停过,每一瞬间一连串的念头生起。我们练习不是让心不去想,而是当它想过不停时知道它。此刻,你的心不稳定,不在当下。知道它,但不要试图强迫它平稳。
学生8: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您,那就是关于进入专注于一点的深定。有没有可能在10-15分钟内有4,5次进入深定?我好象体验到这样,我不知道是不是我错误理解深定了。
隆波:专注于一点的深定(奢摩它)是指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一点,对外界完全不觉察。甚至在一秒钟内心都能进出这种定的状态好几次。所以在几分钟内当然能够进出三摩地好几次。因为它是高度集中注意力,若你在那时你没有保持觉察,心就没法集中到一点,就失去了正念。如果心愚痴了(不明真理),知道它愚痴了。
2010年2月28日隆波与学生的会话
学生9:上周我的修行走到了低谷,我不能觉知身和心,甚至不能觉知呼吸…
隆波:嗯,确保觉知呼吸!(笑) 有时当我们的心不和我们配合时,我们需采用一些技巧。如果你喜欢觉知呼吸,但你的心太焦躁不安或陷入沉思中,你可以加上持咒,如念诵“佛陀“,观呼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