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改庸俗的&quot酒文化&quot:别以让人喝醉喝倒为目的

个人日记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能喝半斤喝八两,这种干部要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种干部我放心”。类似的顺口溜许多人耳熟能详,并将其奉为“酒文化”的精髓。
    
细细分析,这所谓“酒文化”,实际上是以劝人过度饮酒为荣为乐。当酒量成为领导衡量下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另类指标,其结果必然是“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或许,真的到了让“酒文化”回归本源的时候了。
    
中西方历史上,都有各自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上,与酒有关的名人典故,诗词歌赋更是不胜枚举。“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说酒可以助文人诗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说酒可以激发武将豪情。喝酒既是一种个人体验,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交手段。李清照深闺独处,小酌之后,吟出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佳句。文人墨客雅集,留下了王羲之“曲水流觞”的佳话,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与这样的酒文化相比,今人的“酒文化”,却显得有些没文化。
    
首先,庸俗“酒文化”,完全消泯了酒让人们转向内心,寻求本我、真我的独特价值。正是这独特价值,催化出千古名篇佳句。如今的酒桌上,人们说的是“场面话”,喝的是勉强酒。饮酒者痛苦大于快乐,压抑多于释放。
    
其次,为图“表现”而拼酒、斗酒,折射的只是权力崇拜的“官场文化”,与真正的“文化”沾不上边。古人喝酒也有不要命的,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书》记载,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魏晋名士,喝酒成瘾,放浪形骸,是中国文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但他们喝酒,并不是为了在酒桌上表现给领导看,而是个人选择和社会风气使然。“我要喝”和“要我喝”,区别大得很。
    
最后,以把别人喝醉喝倒为目的的饮酒,只会让场面难堪,毫无风雅意趣。 
    
虽然今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人相去甚远,但我们不妨从古人的风雅中汲取一点真正的“酒文化”。社交场合,如不免饮酒,那不如“点到为止”,贵在以心相交,少一点咄咄逼人的劝酒。酒桌上虽不能像古人比拼诗词歌赋,但也可谈天说地,讲讲人文历史、时政热点,也好过各色“段子”秘闻。
    
记得曾在一次聚餐上,见某市一区委接待上级领导,只以少量红酒点缀,却以现场朗诵自己原创诗歌佐酒,令人印象深刻。以文会友、以诗佐酒,希望类似的“酒文化”能成新常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