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被惯坏的熊孩子
快人快语
文/雨谣
个人对孔融的唯一了解就是他在<<三字经>>上四岁让梨的故事。若不是前几天见痞子转了叫咪蒙的女子所恶搞的<让圣人卸妆>中的一篇文章,个人定不会对历史上这位四岁就出名,且名垂千史的道德模范萌生一丝的窥探之意。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是谁说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是一语中的,只是并非历史如此,就连历史人物亦是一个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孔融就是其中之一,后人将他打扮成道德模范,个人却更青睐于将他定性为被惯坏的熊孩子。
如此定妆,有冒天下之大不韪之嫌,但绝非是在颠覆历史与道德观,恶搞历史人物以哗众取宠。而是将真实的历史用漫画的手笔呈现,翻看历史,纵观孔融富有传奇又怪诞的一生,活脱脱就是一个自负又善于耍嘴皮的熊孩子,留给后人的除了让出的那一个梨之外,再无其他建树,若非要再加上一条的话,那就是他敢和被公认为不道德的曹操作对,最后又被曹操所杀,如此戏剧性的结局,绝非偶然,而是早已撰写好的脚本,在孔融四岁让梨那一刻就已然落笔了。
话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克己复礼,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很容易让人联想的一点是其老祖宗孔老二的思想遗产的功劳,被树立成道德模范也就显得顺理成章。当然,四岁的孔融还不是熊孩子,他还不能预见自己最终归处,以及这之后的命运走向,他和所有的四岁的孩子一样,他让梨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天真无邪的本能。
这里容个人大胆假设一下,他可能不爱吃梨,可那时候的家庭教育是父为子纲,饭后水果人人必须吃梨,父命难违,就选了一个小的,若再以现在市面上所出售之鸭梨的话,大个的对于四岁的孩子而言,要吃完的话未免压力有点大,选小不过是给个人减压。谁知这种不经意的减压方式,却换来了亲朋好友的褒奖,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四岁孩子的那种喜好被表扬的天性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孔融都选小的,结果,这个四岁的孩子成了人尽皆知的奇才,名气不胫而走。
因一个梨而扬名的孔融,最终怎么会成了曹操刀下的死鬼,开头与结局的剧情想要顺理成章的衔接在一起,就不得不再扒一扒熊孩子是到底怎么炼成的。一个梨换来的家喻户晓的名气,这代价固然是很轻,孔融当然是赚大发了,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一本万利。赚到了第一桶名气之金的孔融,胆子也大了,熊孩子的个性在众星捧月的社会氛围中不断茁壮,到十岁便开始霸气侧漏。
十岁又是孔融一生中不可不重墨书写的一笔。当时有个大名士叫李膺,容我再翻看一下历史,了解一下这李膺之生平,按现在的话说,应该是属于烈士,对抗宦官的英雄人物。这号人物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正面人物。但李膺待人接物,用今天的话说叫低调奢华有内涵,一般人不见,非亲非故的不见。话说孔融一个儿童道德模范,应当属于不一般的人物,孔融铁定也是这么认为的,再加上孔融的老祖宗孔子与李膺的老祖宗老子,属于同一时代的师友关系,如此两层的递进关系,让孔融一个十岁的毛小孩凭着一副天生的巧舌,成了一代名士李膺的座上宾。
十岁的孔融借着李膺的光,又给自己镀上了一层金,只能说这孩子太早熟了,确切的说是众人的追捧催熟的。别说是孔融了,换谁应该都很享受这种被追捧的快感。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人一旦被树立成榜样,其一举一动便会被无限放大,特别是一些不经意的本能举动,也会被添油加醋描绘成典型。孔融十三岁因父亲去世,过于悲痛,甚至要扶着墙才能行走,这里个人就不邪恶的将这种悲痛假想成是一种新闻人物的作秀,但他被杀的罪名却是不孝,这显然是自相矛盾,便不得不叫人质疑作秀的成份了。不过呢,当时的人们也都很朴实的将此归结为孝。孔融再次因孝而著名,人品爆发。
如上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孔融是在娇惯中成长的,只能说明他少年成名,自信与傲慢是勋章,在他的个性中烙了印。这也就容易解释他为何会在十六岁那年将自己的哥哥送上断头台,而使得自己不但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且还又一次得到道德的花环。这中间有侥幸,更多的则应该归咎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滑稽的将一个法律的罪犯变成了道德的英雄,这和后来交白卷成英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到这里,便可看出社会对孔融是如何娇纵的,已然到了可以目无王法的地步。如果舆论的力量就此打住,或许孔融还不至于会最终沦为曹操的刀下鬼,一句话,孔融的死,很多程度上,是被众人推上断头台的。孔融的傲慢与自信在逃脱法律的制裁的那一刻如滚雪球一般变本加厉了,连法律都拿他没辙,何况芸芸众生,自然不入其法眼,这点从他锲而不舍的和曹操唱反调,便可见一斑。
话说,被后人评断为一代奸雄的曹操,为何会容忍他人对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对孔融退避三舍?其实要解释起来也不难,我更愿意理解为,正如曹操所言,当时天下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不能杀一士而失天下之心,所以曹操一直像忍痔疮一样的忍着孔融。
但孔融可不这么认为,他不但没有因曹操对自己的隐忍而有所收敛,甚至于是以战无不败而自持,结果还是露出了熊样。这也是个人将孔融打扮成熊孩子的原因之一。孔融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舌头,他以为可舌战群儒,也可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两军对垒,借酒壮胆,还是一副落荒而逃的熊样,到最后甚至于是赔上自己的老婆孩子,还谈笑自若,这不是怂包一个,就是混帐一个。
孔融干过的混帐事是不胜枚举,这里就不赘述了。而朝廷为何会养着这么一个只会耍嘴皮的怂包,只要想想当下的一些专家之类的人物,便豁然开朗了。孔融在当时的社会价值不外乎就是舆论树立起来的道德专家,而孔融所有出格的言谈举止,无不在验证自己专家的这一身份,最终也是以求标新立异,而招来杀身之祸。应该说他早就应该被人杀死了,早在他得罪何进时,就该死了,结果,弄巧成拙,何进追杀未果,倒助长了其嚣张气焰。众人的追捧宠让,制度的荒诞,终于将孔融惯成了不被人待见的熊孩子。
而这个熊孩子最叫人不可理喻的地方,竟然是给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当“大儿子”,这种乱伦的奇葩举动,也只有孔融这样的熊孩子做的出来,且这儿子当得是乐此不疲。最终简直是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他说老子与儿子的关系,不过是因满足老子的性欲而来的。而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好比是东西装在瓦罐中,倒出来了,也就没任何关系了。这个曾经的道德模范,大孝子,就这样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决了,这不仅仅是曹操公报私仇,应该也是顺乎民意。
历史读到这里,后背拔凉拔凉滴,我们的老师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时,讲不讲孔融败德的言论?反正我是没有从哪个老师的嘴里听过,可能是连老师也不知道孔融还有这样的言论,也可能知道了也不讲,长期不讲,也就不知道了。遗忘与记忆,是一种道德选择,孔融是成也道德,败也道德,活脱脱一个被道德惯坏的熊孩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话不绝对,但往往一语成谶,环境造人也害人,纵观当下,无数的熊孩子正前仆后继,叫人胆寒。
个人对孔融的唯一了解就是他在<<三字经>>上四岁让梨的故事。若不是前几天见痞子转了叫咪蒙的女子所恶搞的<让圣人卸妆>中的一篇文章,个人定不会对历史上这位四岁就出名,且名垂千史的道德模范萌生一丝的窥探之意。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是谁说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是一语中的,只是并非历史如此,就连历史人物亦是一个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孔融就是其中之一,后人将他打扮成道德模范,个人却更青睐于将他定性为被惯坏的熊孩子。
如此定妆,有冒天下之大不韪之嫌,但绝非是在颠覆历史与道德观,恶搞历史人物以哗众取宠。而是将真实的历史用漫画的手笔呈现,翻看历史,纵观孔融富有传奇又怪诞的一生,活脱脱就是一个自负又善于耍嘴皮的熊孩子,留给后人的除了让出的那一个梨之外,再无其他建树,若非要再加上一条的话,那就是他敢和被公认为不道德的曹操作对,最后又被曹操所杀,如此戏剧性的结局,绝非偶然,而是早已撰写好的脚本,在孔融四岁让梨那一刻就已然落笔了。
话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克己复礼,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很容易让人联想的一点是其老祖宗孔老二的思想遗产的功劳,被树立成道德模范也就显得顺理成章。当然,四岁的孔融还不是熊孩子,他还不能预见自己最终归处,以及这之后的命运走向,他和所有的四岁的孩子一样,他让梨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天真无邪的本能。
这里容个人大胆假设一下,他可能不爱吃梨,可那时候的家庭教育是父为子纲,饭后水果人人必须吃梨,父命难违,就选了一个小的,若再以现在市面上所出售之鸭梨的话,大个的对于四岁的孩子而言,要吃完的话未免压力有点大,选小不过是给个人减压。谁知这种不经意的减压方式,却换来了亲朋好友的褒奖,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四岁孩子的那种喜好被表扬的天性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孔融都选小的,结果,这个四岁的孩子成了人尽皆知的奇才,名气不胫而走。
因一个梨而扬名的孔融,最终怎么会成了曹操刀下的死鬼,开头与结局的剧情想要顺理成章的衔接在一起,就不得不再扒一扒熊孩子是到底怎么炼成的。一个梨换来的家喻户晓的名气,这代价固然是很轻,孔融当然是赚大发了,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一本万利。赚到了第一桶名气之金的孔融,胆子也大了,熊孩子的个性在众星捧月的社会氛围中不断茁壮,到十岁便开始霸气侧漏。
十岁又是孔融一生中不可不重墨书写的一笔。当时有个大名士叫李膺,容我再翻看一下历史,了解一下这李膺之生平,按现在的话说,应该是属于烈士,对抗宦官的英雄人物。这号人物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正面人物。但李膺待人接物,用今天的话说叫低调奢华有内涵,一般人不见,非亲非故的不见。话说孔融一个儿童道德模范,应当属于不一般的人物,孔融铁定也是这么认为的,再加上孔融的老祖宗孔子与李膺的老祖宗老子,属于同一时代的师友关系,如此两层的递进关系,让孔融一个十岁的毛小孩凭着一副天生的巧舌,成了一代名士李膺的座上宾。
十岁的孔融借着李膺的光,又给自己镀上了一层金,只能说这孩子太早熟了,确切的说是众人的追捧催熟的。别说是孔融了,换谁应该都很享受这种被追捧的快感。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人一旦被树立成榜样,其一举一动便会被无限放大,特别是一些不经意的本能举动,也会被添油加醋描绘成典型。孔融十三岁因父亲去世,过于悲痛,甚至要扶着墙才能行走,这里个人就不邪恶的将这种悲痛假想成是一种新闻人物的作秀,但他被杀的罪名却是不孝,这显然是自相矛盾,便不得不叫人质疑作秀的成份了。不过呢,当时的人们也都很朴实的将此归结为孝。孔融再次因孝而著名,人品爆发。
如上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孔融是在娇惯中成长的,只能说明他少年成名,自信与傲慢是勋章,在他的个性中烙了印。这也就容易解释他为何会在十六岁那年将自己的哥哥送上断头台,而使得自己不但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且还又一次得到道德的花环。这中间有侥幸,更多的则应该归咎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滑稽的将一个法律的罪犯变成了道德的英雄,这和后来交白卷成英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到这里,便可看出社会对孔融是如何娇纵的,已然到了可以目无王法的地步。如果舆论的力量就此打住,或许孔融还不至于会最终沦为曹操的刀下鬼,一句话,孔融的死,很多程度上,是被众人推上断头台的。孔融的傲慢与自信在逃脱法律的制裁的那一刻如滚雪球一般变本加厉了,连法律都拿他没辙,何况芸芸众生,自然不入其法眼,这点从他锲而不舍的和曹操唱反调,便可见一斑。
话说,被后人评断为一代奸雄的曹操,为何会容忍他人对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对孔融退避三舍?其实要解释起来也不难,我更愿意理解为,正如曹操所言,当时天下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不能杀一士而失天下之心,所以曹操一直像忍痔疮一样的忍着孔融。
但孔融可不这么认为,他不但没有因曹操对自己的隐忍而有所收敛,甚至于是以战无不败而自持,结果还是露出了熊样。这也是个人将孔融打扮成熊孩子的原因之一。孔融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舌头,他以为可舌战群儒,也可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两军对垒,借酒壮胆,还是一副落荒而逃的熊样,到最后甚至于是赔上自己的老婆孩子,还谈笑自若,这不是怂包一个,就是混帐一个。
孔融干过的混帐事是不胜枚举,这里就不赘述了。而朝廷为何会养着这么一个只会耍嘴皮的怂包,只要想想当下的一些专家之类的人物,便豁然开朗了。孔融在当时的社会价值不外乎就是舆论树立起来的道德专家,而孔融所有出格的言谈举止,无不在验证自己专家的这一身份,最终也是以求标新立异,而招来杀身之祸。应该说他早就应该被人杀死了,早在他得罪何进时,就该死了,结果,弄巧成拙,何进追杀未果,倒助长了其嚣张气焰。众人的追捧宠让,制度的荒诞,终于将孔融惯成了不被人待见的熊孩子。
而这个熊孩子最叫人不可理喻的地方,竟然是给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当“大儿子”,这种乱伦的奇葩举动,也只有孔融这样的熊孩子做的出来,且这儿子当得是乐此不疲。最终简直是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他说老子与儿子的关系,不过是因满足老子的性欲而来的。而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好比是东西装在瓦罐中,倒出来了,也就没任何关系了。这个曾经的道德模范,大孝子,就这样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决了,这不仅仅是曹操公报私仇,应该也是顺乎民意。
历史读到这里,后背拔凉拔凉滴,我们的老师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时,讲不讲孔融败德的言论?反正我是没有从哪个老师的嘴里听过,可能是连老师也不知道孔融还有这样的言论,也可能知道了也不讲,长期不讲,也就不知道了。遗忘与记忆,是一种道德选择,孔融是成也道德,败也道德,活脱脱一个被道德惯坏的熊孩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话不绝对,但往往一语成谶,环境造人也害人,纵观当下,无数的熊孩子正前仆后继,叫人胆寒。
文章评论
志 (*^__^*) 远 行
[em]e197[/em]
南西
遗忘与记忆,是一种道德抉择! [em]e327801[/em] [em]e327801[/em]
蓝莓
当我翻开梅版的大百科全书,看着看着,后背拔凉拔凉的,,,[em]e140[/em]
18°灰
现在考究历史的太多,都不敢信了
浅唱未来
关于孔融的事,一次偶然看过一些,只不过不懂历史只是看了一看。[em]e160[/em]
紫萌sindy
[em]e160[/em] [em]e100[/em] [em]e163[/em] 透彻。孔融小时候让梨,有一天竟然说出了一句让我颇费解的话----父母无恩论(妹的倒数第二段的已解释了).
艾馨丝雨 [em]e257927[/em]
教课本还用孔融让梨来教育咱们呢[em]e114[/em]
郑州史小宾
横看成岭则成峰[em]e142[/em][em]e142[/em][em]e142[/em]
春华秋实
旧历史,新视野,受教了![em]e163[/em]
在路上
雨瑶对孔融让梨的见解与我一模一样,我对孔融也不推崇,反而很讨厌,从三国演义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路上
[QUOTE]引自:枫的思念 于2014年09月25日 22时38分42秒发表的评论 雨瑶对孔融让梨的见解与我一模一样,我对孔融也不推崇,反而很讨厌,从三国演义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QUOTE] @{uin:346423383,nick:雨谣,who:1,auto:1}应该有人物志吧
向日葵
成也舆论,败也舆论
在路上
[QUOTE]引自:枫的思念 于2014年09月25日 22时47分03秒发表的评论 [QUOTE]引自:枫的思念 于2014年09月25日 22时38分42秒发表的评论 雨瑶对孔融让梨的见解与我一模一样,我对孔融也不推崇,反而很讨厌,从三国演义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QUOTE] @{uin:346423383,nick:雨谣,who:1,auto:1}应该有人物志吧[/QUOTE] @{uin:346423383,nick:雨谣,who:1,auto:1}上次看到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孔融让梨的故事有利于统治者三纲五常的建设,当然大肆宣传,孔融对曹操不依不饶,也有利于统治者宣传臣子对皇室的忠诚,评判古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标准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融四岁让梨,四岁的人能知道什么呢?也许他想的是哥哥更大吃大梨,我更小吃小梨,而这个大小不是年长与年幼的意思,更趋向个子大与个子小,孔融的智力应该跟平常孩子差不多,并不是什么天才,直线思维应该是大对大,小对小,或者他还结合了长幼有序,让哥哥先挑
萝卜兔
小的时候,新三字经里也有这个故事,当时我就模仿他让梨,可是我还是把大的留给了自己。
无为
见解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