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的第一天
个人日记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一天,而我最难忘的是离家下乡的第一天。
那是1969年8月12日,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下午,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车站里挤满了送站的人群。宣传车的大喇叭高唱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昂旋律在烟雨濛濛的空中回荡,淹没了人群的嘈杂。
家人、亲朋好友还有一些同学前来送站,那些嘱咐的话语在今天看起来大多也是口号化格式化的。他们嘱托我生活上要学会照顾自己,岁数小别太逞强。他们还对我提出了希望,希望我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有所作为。有的同学还开玩笑地说:“过年回家时带个北大荒的媳妇来。”我调侃地反驳着:“老丈母娘还没有找着对象呢!”这话引起一片笑声。(谁知一去就是两年,兵团两年一次探亲假,这是后话。)居委会主任张大妈恋恋不舍地说:“你走后没有人帮我写发言稿了。”我说:“‘革命自有后来人’。”我把《红灯记》的台词用在这了。张大妈随手送给我一只牙膏,我一看是“美加净”牌儿的,这在当时可是奢侈品呀!不怕大家笑话,我在下乡之前还不会刷牙呢!这时,催促知青上车和送客者下车的电铃响起来了,列车马上就要发车了,我挥手告别了送站的人们向车门口走去。
随着长长的一声汽笛凄厉地响起,蒸汽机车冒着白烟,拖载着一节节装满知青的绿色列车,由慢渐快地驶离了车站。一些同学把半身探出窗外,用力摇着手臂,向送别的亲人们告别。再见了,我的亲朋好友!再见了,我的故乡! 人群、街道、树影和建筑物开始迅速地向后移动着,火车渐行渐远,就这样,我离开了生活了十七年的齐齐哈尔市。
列车在松嫩平原上风驰电掣般地向东运行。这时,车厢里不再嘈杂,出现了暂短的宁静。突然从车厢的一个角落里传来了一声女生的抽泣,声音由小变大,逐渐盖过了半截车厢。哭声似乎有传染功能,周围的几个女青年也陆续加入了哭的行列。后来一打听,那女生因为丢了钱包而落泪,而另外几个则是受了感染,不由自主地情感外泄而加入了哭声大合唱。至于是否真的丢了钱包还是远离家乡为哭找个理由也不得而知,火车依然按照自己的轨道向前行驶着,我也陷入了对以往的沉思。
知青大批下乡是从1968年开始的。当时,那激情的场面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跑到区“下乡办”报名要求下乡,“下乡办”的工作人员因我们还没有毕业没有同意。当时我们还感到生不逢时:“文革”初期各地中学红卫兵“大串连”时,我因小学刚毕业没有资格参加;现在赶上上山下乡了,我又因为中学没毕业而不能如愿,只能眼看着“老三届”们打着背包扛着行李,豪迈地奔赴广阔天地。没想到一年后的今天,我也有幸被批准,而且去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这次前来齐市接我们的是36团的一个姓颜的股长,是个现役军人。我们当时称他为团长,他也未加客气地“笑纳”了。在知青报名处,颜股长口若悬河地向我们介绍了兵团的优厚条件:一个月32元钱,交12元伙食费,8个人一桌随便吃,吃的全是大米白面,种地全是机械化……他讲完后报名的趋之若鹜。不过,当时“政审”还挺严格,出身不好、爱打架斗殴的都不被批准。
当然,关键时刻也有打退堂鼓的。我有个邻居加同学,我们约好结伴而行。当要转迁户口时,也不让他走,他只好把领到手的一套黄棉衣又退回去了。
(说到黄棉衣,这里还要插几句:当时去兵团的京津沪哈齐各市知青都发了一套棉装,属上海的棉衣最好,是国防绿色斜纹布的,还多了一件大衣。在羡慕上海大都市优厚待遇的同时,我感叹边远城市齐齐哈尔的差距:棉衣瘦小不说还是平纹布的,拆洗一次就不能穿了。谁知过了一个寒冬之后才告知棉衣裤不是免费的,核价在工资里扣除。很多知青不理解,有的知青调侃地说:还没有扣你布票棉花票呢,否则一年24尺布票还不够扣的呢!七尺裤子八尺袄,棉衣用的布票更多!)临走之前,父亲对我下乡给予了鼓励,他说,出去锻炼锻炼也好,10年之后才27啊!(这句话被他言中了,我确实是十年后回到家乡的)今天我终于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独自乘车离家远行。
这是我第二次乘坐火车。第一次是69年初我去北京,当时才16岁多点儿,对什么事儿都充满了好奇,车上充满激情的播音使我感到很新鲜,当然是“文革”时的那套空泛的口号式语言:“革命的旅客同志们!本次列车是由‘东北的新曙光’反修前哨齐齐哈尔开往世界人民的首都北京的68次直快列车。列车行程1374公里,历时23小时,途径‘红日高照长白山’的吉林省、‘东北大地红烂漫’的辽宁省、‘华北山河一片红’的河北省、‘海河两岸尽朝辉’的天津市,来到毛主席居住的地方。全体旅客起立,面对列车行驶的正前方,向
毛主席……”广播词把当时各省市成立“革委会”时《人民日报》社论的标题也加了进去而没有具体内容。当列车快到秦皇岛时,播音员又提醒:“旅客同志们请向左看,一望无际的大海展现在我们面前,毛主席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诗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由于丘陵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我们只能把这段经历当做美好的回忆吧。”当真是“一片汪洋都不见”,那不等于白说么?但还是要显示出“三忠于”来,否则就不革命了。
在继续东行的火车上,我想,如果我们的知青专列也有像我第一次坐火车那样的播音员,把途经的城市乡村、山川河流、人文景观也都介绍一下,不就可以解除旅途的疲劳和一时的寂寞,那该有多好?
我的思绪正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时,列车进入安达境内,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窗外的奇特景象打断了我的回忆,只见好多个烟囱状物朝天喷着火舌,在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明亮壮观。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向外看并神秘地议论着。后来得知,这是大庆油田的油井冒出的天然气,由于当时没有回收技术,只能白白地烧掉并污染着空气,就这样烧了好几年。
列车继续在滨州线上咣当咣当地行驶,已经走了一夜了。透过晨曦,火车通过了滨州线铁路大桥,穿过俄式风格的霁虹桥缓慢地驶进哈尔滨站。由于是知青专列,在站内停车的时间大约是一个多小时,我就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下车后直奔松花江边的防洪纪念塔,经过中央大街,沿途欣赏着有“东方莫斯科”之誉的哈尔滨市貌以及“老毛子”的建筑风格。
回到列车上不久,火车继续向东行驶,途径阿城、尚志、一面坡、海林,进入牡丹江站。牡丹江是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又因有了《智取威虎山》而被人们所知晓。有几个同学为了寻找《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所提到的“五合楼”而没能赶上火车,以致晚了一天才到达目的地。
火车依旧按着自已的时间表向东行驶,因为已进入蜿蜒的小兴安岭余脉和完达山区,山川陡峭,峰谷相连,铁路两边都是黑压压的森林。不知何时,火车开进了隧道,由于事前没得到关闭车窗的通知,蒸汽机车冒出的滚滚黑烟瞬间就涌进了车厢,还引起了车内的一阵躁动和呼喊。
时针指向了1969年8月14日的下午。经过了2天的旅程,我们终于到达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六团的团部所在地——西岗(距虎林县城3公里)。下了火车,看到各连队的接站人员早已打着红旗和标语在等候着新知青的到来。我被分到了7连,点名结束后我们很快就登上了解放牌汽车的车厢,一路尘土,一路颠簸,从此开始了我的8年知青生涯。
2012.11.18
文章评论
枫叶桦艳
老知青朋友 您的文章把我带回了那个难忘的年代 情景的描述历历在目 我们是在1968年11月24日踏上了北去的知青专列 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一团 开始了漫长的知青生活 让我们记住那个难忘的年代 记住那蹉跎岁月吧 愿我们的今天生活得更美好 [em]e181[/em][em]e163[/em]
冬天的雨
真羡慕你们能有这么难忘的、丰富的经历……
考拉
知青不但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时代的烙印,是特殊的经历赋予的“资格”。看得出,这一天你是刻骨铭心的。我一边读一边眼前的情景就是:一个满怀豪情的有志青年在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激情、激动、激奋。。。
忆江南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 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 留下真情从头说 相伴人间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过去未来共斟酌 ------[em]e179[/em] 写得真好!朴实的知青情结,读来令我感动!又一次唤起了我的回忆------
返朴归真
我也不知为什么,当时年龄小,就好像下乡学农进厂学工那么简单,认为也就几年就回来了,谁知一去就是8年。和抗战8年一样长,青春都献给了北大荒。。。。
北方有佳人
同为鹤城人,看了你的文字很感动!真佩服友人的记忆力,火车上列车员的播音记忆犹新,也说明那个时代和岁月的烙印太深刻了!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上山下乡岁月,我的很多同事都下过乡,忆起那段岁月,都十分的感慨!知青情结总是难以割舍,记得当年看电视剧《蹉跎岁月》是那么感动!问候友人冬安![em]e160[/em]
月儿弯弯
我小时候就看到过,知青到我们生产队来安家落户。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被人笑话。电视上也看到过那种场面,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是给人的锻炼机会也不错的,可惜时间太长了!
理解
甄哥,建议你写个剧本,说不定会被哪个导演选中。
返朴归真
[QUOTE]引自:理解 于 2012年11月20日 18时59分6秒 发表的评论 甄哥,建议你写个剧本,说不定会被哪个导演选中。 [/QUOTE] 就是这篇文章,我投稿到齐齐哈尔知青网站被删除了,网站站长说没办法,我说:让你演关公战秦琼你就的演,否则不管饭,站长说我的文章有敏感词。十八大期间,网站都关了,十八大结束后才开放。真是好像在雷区行走,不知什么时候踩到地雷。
翩翩起舞
啊,会是这样啊。
返朴归真
一点没错,就是这样的。
碣石山水
可敬的一代人!
可可
[em]e100[/em]向你致敬!
一溪新绿
我也清楚记得下乡第一天的情景。现在回忆起来真是感慨万分。
~ 悠然 ~
写得精彩激情,又觉无奈落寞,整整一代人,规模何等壮观?!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如今却是被放弃的一代,能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上上下下来来回回中,劳精伤骨心力交瘁的度过,这代人什么都赶上了,什么也都没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