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人夸颜色好,且待清气满乾坤

个人日记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和学生家长说,多读课外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此言虽然不虚,不过反思自己,其实我自己当初并没有从这句话获得多少益处。

最开始是没书可读,小时候家里穷,没接触过课外读物,也没上过幼儿园、学前班。8岁才开始上小学,是一所村办小学,条件差,接触到的第一本课外书籍是一个同学带来的陈旧的《新华字典》,很喜欢,但是买不起,只能心里羡慕,干瞪眼。后来偶尔能传看到同学的小人书,图文并茂,好喜欢,不过自己从来没有买过一本。初中的时候,开始接触到真正的课外书籍,很喜欢,三国水浒都是那时候看的,但是,当时的课外阅读量还是少得可怜,因此根本谈不上提高写作能力。整个初中阶段,虽然我在我们那乡坝坝头的同年级学生中成绩还算出类拔萃,但是就连我这样的“独占鳌头”者,语文成绩也很差,中考二考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不及格。读师范的时候,学校里有了图书室,可以免费借阅书籍,那时候学习压力不大,也没别的爱好,就喜欢看书,也不知道哪些书该看不该看,由着性子,囫囵吞枣地看了无数本乱七八糟的书籍,不过当时并不懂得要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读书是为了好玩,是为了打发时间,写作,是件麻烦事,凑合着过得去就行了。

小学的时候,学习轻松,不过成绩不错,很得老师的赏识。曾经在老师的辅导下,写过在当时当地来说很有影响的一篇作文(学校领导慧眼识珠,把我的作文拿到当时的乡办高中课堂上去念)。不过老实说,我读书期间,无论小学中学师范,从没有真正爱上过写作,也不懂如何写作,偶尔闪一次光,几率极小。真正自觉自愿的想写,喜欢写,也就这些年的事情,当电脑、网络进入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QQ日志、博客兴起以后,突然发现自己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应该写。没想出名,更不想发表,纯属自娱自乐,作者是自己,读者也是自己。我脑海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当我年老体弱,由两条腿变成了三条腿,不能像现在这样走南闯北的时候,我怎么样打发时光呢,回忆,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少,回忆自己的人生旅途。而这回忆的渠道,线索,要依靠许多的照片,还有比照片更好的,那就是日志。看别人的书籍是欣赏,看自己的文字才是享受,所以,我想写,我得写,我要写。

自己也没有别的过多的爱好,打牌总输钱,不敢有瘾子,喝酒要伤身,能躲尽量躲,跳舞缺细胞,害怕出洋相,最喜欢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做宅男,看看书,上上网,写写字,不会花费钱财,无需看人脸色,自由自在逍遥。

虽然想写,也经常在写,但是质量并不高,我对自己的写作质量没有好高骛远的要求,更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夙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得过且过,不想过分劳心费神,更不想弄得焦头烂额。最简单的想法是写得真实,别自己骗自己,这样才便于以后回忆。

想虽这样想,不过写作也不是一件时时刻刻都轻松愉快的事情,还是需要花时间,偶尔还得杀死几个脑细胞才能完成的。有时写出一篇自我感觉不错的东西,那心情,就像一个女人怀孕生孩子一样,既很辛苦、劳累,也很享受的一个过程。文章出来了,就等于自己的孩子生出来了一样的兴奋和喜悦,尽管这个孩子不是那样完美,甚至还有一些其他的斑斑点点,但自己心里都是发自内心地疼爱、呵护。所以,每过一段时间,我就想把她在我的空间里发一下,不然的话,我就有一种对不起自己孩子的感觉……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不是太会写的人,可别人未必知道,很多朋友初略看过我的日志,盲目的感受似乎我就是一支笔杆子,其实是他们不了解我。于是,在单位上,在工作中,免不了就有了这样那样的公文写作任务。其实这不是我的长处,可我有口难辩,常常被“逼着牯牛下崽崽”。我真挺烦公文写作的,封建社会的八股文虽然被很多人批判为“空洞无物”“死板迂腐”,用顾炎武的话说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其实八股文也是有优点的,比如形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对于古典文学的写作技巧,艺术形式,对传播儒家伦理道德等等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古代其实也有不少文人士大夫是很推崇八股文的,比如王士祯。可是现在的公文,由于多年受到新闻媒体、政府报告、英模事迹等“旗帜性”公文的浸染,大都是满篇假大空的废话,十句话里面,真正有用的信息可能不到十个字。本来只做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分内之事,可一当要写成总结、经验、报道,需要汇报,需要推广,需要发表,需要被树成标杆,作者就必须煞费苦心地带着显微镜,见微知著,“管中窥豹”,“吹毛求疵”,把小的说成大的,假的说成真的,黑的说成白的,方的说成圆的,丑的说成美的,往往工作还没开始,就说得有鼻子有眼,事情刚有点眉目,就吹得天花乱坠,把准备做的说成已经做的,把正在做的说成圆满完成的。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满纸荒唐,欺上瞒下。正如前些年网上传播的一首打油诗:

开会没有不隆重的,

闭幕没有不胜利的,

讲话没有不重要的,

决议没有不通过的,

鼓掌没有不热烈的,

人心没有不鼓舞的,

领导没有不重视的,

进展没有不顺利的,

问题没有不解决的,

完成没有不超额的,

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竣工没有不提前的,

接见没有不亲切的,

两国没有不友好的,

中美没有不合作的,

交涉没有不严正的,

抗议没有不强烈的,

会谈没有不圆满的。

这首诗没有夸张,只是把媒体上的那些常用套话官话集中展示罢了。

现在的公文写作者都挺精明的,为了不过于让人反感,不得不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文学技巧掩盖其“假大空”的实质。写的还是那些事情那些思想,但用词儿与时俱进点儿,“六要素”安排得灵活点儿,情节上故弄玄虚点儿,结果仿佛大烟鬼穿上蟒龙袍,远看是花团锦簇,近瞧则是干瘪枯瘦。用孟子的话说,这叫做“以辞害义”。云山雾罩地卖弄了一通漂亮词儿,不过是想要人夸颜色好。其实文章想表达什么、说明什么,根本就心里没数,而越是没数,就越要卖弄。恰像鲁迅所言,在内容上是“头重脚轻根底浅”的芦苇,在文风上则是“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笋壳。

好的公文,首先不是漂亮,而应该是“有用”,不是为了漂亮而写,是为了实用、适用、使用而写。可是,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公文极其难找,千里挑一,万里挑一都很难。古人作文,外表看上去辞藻丰赡,其实都是要“文以载道”,不是有大用就是有小用的。话说不明白的人,肚子里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再多又有什么用?弄不好很容易变成孔子所讨厌的“巧言令色鲜以仁”那类奸佞之徒。话说不明白的朝代,文章再漂亮,也会发生动乱甚至亡国。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一个朝气蓬勃的政党,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一定是反对空洞无物的漂亮文章,推崇明白晓畅的平实文体的。先秦六朝国力羸弱,文章华而不实,一直延续到初唐,结果陈子昂等高举“风骨”的大旗,扫荡颓靡之风,才有了后来的盛唐气象和李杜韩柳。南宋的词从文采上看比北宋漂亮得多,但整体上的气象是一派酒阑茶凉的小朝廷光景。太平天国后期,歌功颂德的花样文章铺天盖地,结果被文风质朴无华的曾国藩重拳击败。蒋介石对曾国藩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喜欢把曾国藩的文集送给得意的部下,可是国民党的文风不但是假大空,而且假得极其拙劣,捉住两个掉队的红军伤员就可以写成“我三军将士与赤匪主力血战旬日迭获大捷功高岳穆威震中原……”所以鲁迅提醒大家对国民党的文章要从反面去看,这才看出点乐子。

古时有个大臣做诗说:“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写得多动人、多工整啊。皇上听了很同情,说爱卿你可太悲惨啦。作者说:臣只是为了对仗工整,实际并无此事。皇上不禁恼怒,说你也太缺德啦,还不如写成“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犹得保存你兄弟的两条性命啊。作文和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先要有质,然后再追求文。理想的境界是“文质彬彬”,但对于大多数学生,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来说,质朴胜雕琢,素面胜粉黛,才是立身的根基。

出现今天这样积重难返的公文文风,不能怪罪于公文写作者,因为这是被逼无奈,不这样写不行,生存不下去,这是和今天的党风、官风、社风、民风相辅相成的。我也算是一个比芝麻还小千万倍的分子级的公文写作者,我自己就不断的犯着上面所说的这些毛病,经常睁着眼睛说瞎话,昧着良心说谎话。我也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虽不想立贞节牌坊,但是我也想从良,可是,身处这样的一个大染缸里,想一尘不染,无异于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十八大以来,会风文风有好转,但是由于多年形成的陋习积重难返,要完全返璞归真,路还相当的长,长得都让很多明眼人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无需人夸颜色好,且待清气满乾坤。

  


文章评论

Una颖颖

池老师,舍不得你哦[em]e105[/em]

心魔的力量

你是作者,我是读者就可以了!乐得这份逍遥自在!

单翅飞蛾

好长的文章,我认真拜读了很久,真心地点赞。。。

rosesn

作者是你,读者有我。空间从来不设限制,佳文随时可读,所得之多,而付出不要一文。读你的文章,可以益心智,可以增知识,可以知朋友,真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