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培训散记 4

个人日记

                                                                        成都培训散记 4

420

昨天听了两堂在语文教学观念和思想上有点儿针尖对麦芒的课就,虽然让大家有点儿晕,不晓得该听哪个的好,但是也激发很多人去思考。昨晚回到寝室后,南川区南平教管中心教研员肖老师就反复的跟我交流他的看法,他这些年一直在语文课上搞小组合作学习,尤其对于小组建设和学生的合作学习、集体展示很有自己的一套心得。肖老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不认可昨天邓老师说的“热闹的课堂往往效率低下”这句话。

今天的课前互动,我让肖老师向老师们介绍他是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尤其把他的小组建设经验跟大家分享,确实是一套一套的,感觉非常适用,很有可操作性。他的介绍也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今天来讲课的是大竹县青年路小学特级教师何小波,讲课主题是《教师写作与习作教学》。何老师一上来就向老师们展示了他的几首诗词,确实还不错,看来是有真本事的,不是浪得虚名。不过,何老师接下来的讲座,我实在不敢恭维,一方面他的语言比较呆板,不仅不生动幽默,还经常一是一二是二的念讲稿,念理论,有时甚至语气、断句的处理都不太自然。另一方面,既然自己准备了讲稿,即便照着念,既然要念给别人听,你首先在构思和酝酿语言的时候,起码要先打动自己,说服自己,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最好不要去说给别人听。能打动自己尚且未必能打动他人,何况有的讲座人自己都认为自己是胡说八道。何老师当然没有胡说八道,只是他说的这些大道理,还没有完全变成他自己很有体会的东西,这些条条框框很多书上都有,虽然没错,但是多半是“正确的废话”,谁也不会太在意它,更不会吸引人,因为它没有可操作性。

由于不吸引人,所以我后来就没细听了,一心两用,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有一句无一句的听他说话。曾经有一段时间,何老师不断展示他发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然后又展示他发表的文学艺术类的诗文。这些能说明的问题是他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写手,有文采,但是我们想听的不是你自己多有文采,而是想听你讲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顺便再听一听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每当讲到这些关键点着眼点的时候,你就三言两语,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完全照本宣科,没有我们期盼的“硬通货”,所以,课后不是我不太满意,老师们普遍都不满意,感觉没什么收获。

会写的未必会说,自己是作家,自己未必能教出作家,所以我们知道屈原、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曹雪芹……可是我们不知道他们教出的学生姓甚名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有什么文学成就,所以我们也不能责怪何小波老师的讲座,因为自古如此。反过来,我们知道屈原、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曹雪芹……可是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老师是谁,是谁让他们取得流传千古的文学成就,其实,我们不需要知道他们的老师是谁,使他们成名的主要是他们自己的天赋、灵气和努力,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是作家,我们的学生里未必就不会出现屈原、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曹雪芹……这一点,我们要有信心。

今天放学早,让我们有时间去成都城里走一走,转一转。

最先来到的地方是杜甫草堂:

图片

图片

图片

想当初,安史之乱爆发,兵荒马乱的,杜甫先去甘肃天水投靠侄儿,结果侄儿也是手长衣袖短,自顾不暇,让杜甫一家穷困潦倒,孩子都被饿死一个。后来历经艰辛,打听到代宗新朝廷建立了,一心报效国家的杜甫来到皇帝身边,皇帝给了他一个八品官——左拾遗,主要职责是给皇帝提意见。耿介的杜甫以为自己可以作贞观年间的名相魏征了,不过杜甫没想到自己的勇气和才智可以不输给魏征,可是李世民的子孙与当初的李世民的差距那就太大了,唐朝不可能再有第二个贞观之治了。所以没容他提几个意见,皇帝就烦了,让他趁早滚开点。杜甫再一次走投无路,报国无门,可是得生活,打听到一个朋友在四川做节度使,于是带着家人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有了一个杜甫草堂,准确说是杜甫草棚。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天的杜甫草堂占地两百多亩,按一般城市的地价计算,不说别的,单就现在草堂围起来这块地,就值几个亿。可惜人都要死,否则如果杜甫活到今天,那就真正坐地起价成大富翁了。

杜甫在世期间,饱经沧桑,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辛酸,不过,在那样的乱世,和杜甫一样,甚至比杜甫还穷苦的人那是多了去了,在这点上,有杜甫的诗篇《三吏》《三别》为证。杜甫有别于常人的,除了他高超的诗歌艺术,丰富的文学修养,更在于他对劳苦大众深刻的同情和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当茅屋被秋风刮破的时候,家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却还在思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哪怕自己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巨大代价,这才是真正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用当下一句流行语来概括伟大的杜甫——“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真是非常准确。

图片

每次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住草堂草棚的人何止杜甫,唯有杜甫草堂历经千年而不衰。不是为了地价上涨,也不是因为杜诗脍炙人口,实在是人们景仰杜甫伟大的人格。

图片

图片

自我感觉我还不是特别肥硕,但是和瘦骨嶙峋的杜甫比较起来,我这就成了饱食终日的“肉食者”了。

离开杜甫草堂,又去了和武侯祠毗邻的锦里,锦里是成都的“磁器口”,人造的所谓“老街”、“古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去了人民公园: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随风

池大哥借学习之际搞……[em]e113[/em][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