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培训散记 8
个人日记
成都培训散记 8
4月23号
来成都学习期间,我们有两个周末四天时间都用来学习,因为周末的时候,专家教授们比较容易抽出时间来讲课。为了不至于让大家太过于劳累,学院挤出23、24号两天时间给大家放一个周末,轻松一下。
现在的培训可不敢组织旅游什么的,不过这两天时间,大家可以自费去成都附近转一转,走一走,其实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培训。
我和十来位学员约定以“AA制”方式去位于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的剑门关看看。
一早出发,汽车经过德阳,再经过绵阳,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剑门关,在这里吃过午饭后,我们就开始了徒步游览剑门关。
古蜀道是闻名中外的古代大型交通遗存。它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翻越大小剑山,经广元出川,到达陕西汉中,过褒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剑门关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
巍峨剑门,扼出入蜀地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秦惠王嬴驷为壮大秦国,采纳了“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建议,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兵伐蜀国(成都)、巴国(重庆),走的就是今天剑门关,当时谓称金牛道,在顺利灭蜀后,继而灭巴,之后屯兵江州城(今重庆),一步步向东蚕食楚国。
剑门关的关口夹于两山之间,沟壑之中,横亘于道路中间。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他上《出师表》后,“率诸军北驻汉中”时,也经过了剑门关。
诸葛亮去世后,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沿途,不断看见有诸葛亮、姜维当初率军北伐的群雕。
还有刘备过关雕像:
刘备在成都定都后,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不仅如此,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了从成都到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祁山、姜伯约伐中原打下了基础。刘备在称帝之前,就四次往来于剑门关,《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说他在向成都击刘璋的途中星夜返回葭萌,用小计收复了马超,第二十七回说刘备引十万大军图汉中时,又来到葭萌(现在的昭化县)下营,其间多次往来于剑门。
剑门关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设立的,诸葛亮还架设了飞梁阁道,所以不能不和诸葛先生来张合影。
在剑阁,有多处三国遗迹,《三国演义》中也有数十处描写到剑阁。
姜维与魏国将领邓艾等在剑门关交战,驻扎长达三月之久。第101回“出垄山诸葛装神,奔剑阁张郃中计”叙述得非常详细和精彩:“建兴九年春二月……忽报孙礼引二十万军来助战,去袭剑阁……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部将射死于木门道中……至今剑阁行人过,尤说军师旧日名。”
第102回“司马懿战北元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时建兴十三年春二月……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叫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令右将军高翔引一千兵驾着木牛流马,自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给蜀军之用。……剑关险峻驱流马,峡谷崎岖驾木牛”。
《三国演义》从116回到118回接连三回都是说的剑阁之战。
第116回“钟会兵分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却说姜维引兵过了桥头,正行之间,前面一军来到,乃左将军张翼,右将军廖化也。……化曰:‘今四面受敌,粮道不同,不如退守剑阁,再作良图’维疑虑未决。忽报钟会邓艾分兵十余路杀来。维欲与翼化分兵迎之。化曰:‘白水地狭路多,非征战之所,不如且退,去救剑阁可以。若剑阁一失,是绝路也。’维从之,遂引兵来投剑阁。将近关前,忽然鼓角齐鸣,喊声大起,旌旗遍竖,一支军把住关口。正是:汉中险峻已无有,剑阁风波又复生。”
第117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却说钟会离剑阁二十五里下寨,诸葛绪自来服罪……艾见军容甚肃,心中不安,乃以言挑之曰:‘将军得了汉中,乃朝廷大幸也,可定策早取剑阁。’……艾答曰:‘以愚意度之,可引一军从阴平小路出汉中德阳亭,用奇兵径取成都,姜维必撤兵来救,将军乘虚就取剑阁,可获全功。’……遂置云梯炮架,只打剑门关……”
第118回“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维见人心思汉,乃以善言抚之曰:‘众将勿忧,吾有一计,可复汉室’,众皆求问。姜维与诸将附耳低言,说了计策。即于剑门关遍竖降旗……”
剑门关与三国分不开,不仅从战争、人物可见,甚至连人民的生活也与之紧密相连。剑门豆腐的起源和发展就与三国文化有关,传说姜维镇守剑门关时以豆腐养兵,以豆渣喂马,使兵强马壮,终于打败了邓艾。如今来到剑阁,几乎家家餐馆都悬挂着“豆腐宴”的招牌。
发生在剑门关的战役可不止三国时期,北宋年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先后派兵攻打南方的南汉、南唐、后蜀这些地方割据政权。在伐蜀战役中,北宋军队在大将王全斌指挥下以两路伐后蜀,蜀军与宋军在剑门关外进行一场大战,蜀军全军覆灭,后蜀精兵被全歼,灭亡之势已不可免了。宋军包围成都府,后蜀主孟昶投降,后蜀灭亡。孟蜀亡国后,孟昶的贵妃花蕊夫人被掳入宋,花蕊夫人的父亲姓费,青城山附近人氏。花蕊夫人才貌双全,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作诗。花蕊夫人就诵了一首名为《述亡国之由》的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虽泼辣而不失委婉,个性色彩鲜明,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后世诗评家也津津乐道。
千百年来,剑门关可谓战火硝烟大小战事不断。据有人统计,剑门关有一点特别让人称奇,就是直到现在为止,都找不到一例剑门关被从正面攻破的军事战例。这在我国诸多雄关中是非常少见的。1935年,张国焘指挥的红四方面军也曾在这一带发生过战斗。战役的具体指挥者是王树声,他一方面正面强攻,更主要的是采取灵活的战术,强渡嘉陵江,迂回到后关门,才攻克了剑门关,全歼了这里的川军守军。
继续前行,走过雷鸣桥,我们将去征服关楼旁边高耸陡峭的高山绝壁。
抬脚就爬山,前途艰险,同行的女士们都还好,却吓退了一位有恐高症的小伙儿。
在绝壁中部,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金鸡独立于悬崖峭壁边,像一根刚出林的竹笋,还像男性生殖器,人们叫它石笋峰。石笋峰高达数十丈,通体不长一草一木,在它的尖顶上,却生长着一丛茂盛的灌木,因此竹笋峰又像一名怒发冲冠的卫士日夜守护着剑门雄关。
回看来时路,剑门雄峰巍峨,连绵起伏,剑门关仿佛成了群峰之间的一扇小门。
我们来到壁立千仞的峭壁之下,抬头仰望,几百米高的红褐色的石壁垂直于地面之上,令人不寒而栗。细看之下,发现在这悬崖峭壁间,竟然有一条栈道,有游客三三两两的正在通过。原来这就是那传说中的鸟道,意思是只有鸟儿才能飞过去的地方。我们走在悬崖下边尚且心虚胆寒,待会儿要经过那鸟儿才能飞越的鸟道,行吗?同行的很多人心里都在打鼓。
人多力量大,胆子也大。大家说说笑笑,相互鼓励,克服恐惧,勇敢地开始了战胜鸟道的探险。
开始阶段是爬坡,虽然陡峭,需要双手抓住铁链,但是并不感到惊险。真正的考验是是陡坡爬完后的“横行”。在这高耸的悬崖峭壁上,本来是没路可走的,为了旅游开发的需要,人工强行在这高高的崖壁上开凿了一条两尺来宽的路,窄的地方只有一尺多点儿宽。靠近悬崖一边,每隔两米左右竖立起一根120公分高的水泥桩子,桩子之间用铁链联接起来,成为栏杆。栏杆靠近桩子的部分有一米多点儿高,但是在两根桩子中间那一段,铁链就会很自然地下垂下吊,只有1米这么高,而且还有点儿摇晃。
大家都不再敢像先前那样说说笑笑了。屏息凝神,双眼基本只能前看或看脚下,不敢看远处的风景,更不敢看悬崖外边,即便偶尔瞟上一眼,双脚也会打闪闪。
我斜背着一个包,包上吊着我的外衣,胸前挎着一个相机,带着这样稍微有些臃肿的装备走在这条窄窄的“天路”上,装备不时和崖壁发生碰撞,很烦人,搞得我很紧张。像我这种体型,遇到太窄的地方,就只能横着走,而横着走,就只能面向悬崖外边,这可吓得人够呛。有的地方的道路高度也有问题,人不能直立,只能弓着身子走,走起来不仅心虚,还特别费劲。
在这样的道路上,身材矮一点,单薄一点,就会比较踏实。
高大魁梧的人,不仅崖壁和你过不去,更主要的是栏杆只在大腿处,身体的上半截都暴露在安全线以外,感觉特别没底,唯恐稍不留神就会倒栽到悬崖下去。
本来我们是顺行,可偏有游客反其道而行,在这狭窄的道路上“错车”那就太困难也太吓人了,还好,每隔一段路,就会留出一截可以“错车”的“紧急停车道”。
终于走过了鸟道,这段极具挑战性的路大概只有两三百米,虽然过程是艰巨的,令人心惊胆寒的,但是一旦战胜了它,就会成为旅途中的一个宝贵的体验,一个高潮,心里的快乐也会是久久难忘的。
短暂休息了一会儿,继续抬起沉重的脚步斜行向上。先去看了一个名为“大穿洞”的地方:
再往前,经过“妈妈崖”(因为这里太高太险,人们经过这里都会不约而同地叫声“妈呀”,所以得名“妈妈崖”),不过现在路旁长满了灌木丛,我们并没感觉到高和险。紧挨着妈妈崖的就是悬空玻璃观景台,这里也是索道上站。
悬空玻璃观景台很高,很险,不过我因为曾经有过在张家界天门山上走玻璃栈道的经历,胆子练出来了,很轻松地走上去了。
同行的几位旅伴有的经过了反复的说服教育和内心残酷的思想斗争,才战战兢兢地踩了上去,有的就一直都没敢走上去。
离开这里,走了比较长的一段路,我们来到天梯峡栈道。
天梯峡苍翠幽深,人迹罕至,来到这里,让人倍觉神清气爽。
真正的古栈道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在这些壁立的山峰之上,又依山重建起了险峻的盘山栈道,供游人登山观景。
剑门栈道依山傍势,凌空架木。长长的栈道在青翠的山间盘旋延伸,就象一条长龙翻滚游戏在峭壁悬崖之间。绵延婉转的盘山栈道,在险峻陡峭的大山石壁上,刻出一道妩媚的曲线。走在这逶迤蜿蜒的复古栈道上,顿时会产生时空倒错的感觉,也令人更加深切感悟到“剑门蜀道”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一路前行,来到谷底,道路从石缝之间穿过。
不久,就来到了来时走过的雷鸣桥,我们重走回头路,再次经过剑门关楼。
返回关楼往前不远,路旁一条岔路,拐进去几百米,有一个平襄侯祠,平襄侯就是姜维。姜维祠是明朝建的,里面除了有姜维坐像,还有刘关张坐像,姜维的坟墓也在这里面。当时曾经很犹豫要不要去看看,由于实在走得太疲倦了,就放弃了。
文章评论
阳光不锈
安逸哦。
心魔的力量
跟着池主任也走了一遭,好想亲自去体验一回
桃李芬芳
池哥,比两年前更爱臭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