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培训散记 10
个人日记
成都培训散记 10
4月25号
虽然不少学员前两天都走出去“换种方式培训”了,挺累的,但是今天早上8点30分的时候,大家都准时来到会议室。和前几天一样,在专家授课开始前的半小时,学员们自由发言,谈收获,谈体会。大家继续传承着我们这个班发言踊跃的优良传统,争相把自己这两天的收获和感悟晾晒出来和大家分享。
今天上午是由即将调到成都师范学院工作的罗义蘋老师来上课,讲座的主题是《“经典海量阅读法”创新策略》。罗老师说,她喜欢钻研语文教学,习惯做点有实践意义的学术研究,所以她当校长的时候,多次扭到领导申请当副校长,当副校长后,现在又要去大学里搞研究,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国度里,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她。
在今天的讲座上,罗老师先谈了语文教学、语文教材耗时耗能的问题,师生付出多投入大,但是得到的回报极其有限,因此才有了韩兴娥、陈琴老师的海量阅读教学。罗老师说,她和韩兴娥、陈琴是好朋友,每年都要和她们一起生活学习一段时间,她研究的主题就是韩、陈二位老师倡导的海量阅读和“素读”语文教学法,为此成立了一个经典海读社团,在全国大面积发展同道中人共同学习、探讨。
其实,海量阅读的好处非常明显,不仅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我猜想,凡是语文老师都是主张学生广泛课外阅读的。不过,主张是一回事,实践却是另一回事。明白这个道理,不一定就会去实践这个道理,因为语文老师自己从小就是这样听着繁琐的分析讲解型语文课成长为语文老师的,当了语文老师后,从第一天起也基本都是这样去教育学生的。要克服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教学习惯,不下一番很大的决心,不去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没有经受艰难困苦的思想准备,没有经受打击百折不挠的心理承受力,没有流泪流汗敢作敢为的的吃苦精神,只图一时新鲜,甚至只是为了自己比传统教学更轻松,也是搞不好经典海读教学这件事的。
经典海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思想,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颠覆。只要真正坚持不懈去做了,收获一定是丰厚的。不过,万事开头难,开始阶段也会遇到困难的,会担心领导是否放手、放心,家长是否支持,还有同事的怀疑,阅读材料的来源,整个操作过程的周密设计等等,都需要费神费力。如果决定了要去做,那就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研读韩、陈二位老师的书籍,学学她们的一些操作办法,借鉴她们的经验。久而久之,即便没有她们那么多的成绩,打个对折,也一定会比传统语文教学收获更多的硕果。
我听了罗老师的讲座,感觉她所讲的虽然都有道理,但是并不细致,操作流程也不清晰,她只是讲个大概,让老师们有个印象,觉得这个办法好,解决“带进门”的问题,真正要弄得很明白,还是直接读韩、陈老师的书籍更管用。
虽然客观说海量阅读经典确实非常好,但是不一定所有语文老师都了解这个东西,有的即便了解了也未必想去做,就算有人想去做但是也未必敢去做,想做敢做的也未必有能力有条件去做。所以,我倒是认为,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海量地阅读经典,多读多背多积累,先带着孩子读,让孩子形成习惯,培养兴趣,长此以往,收获不比现在有的家长送孩子进奥数班英语班等等这样那样培训班的少,而且,真正经典读得多的孩子,对其终身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自己主动补课,把我们早就该读的经典趁早装些到头脑里去,不能幻想以己之昏昏换来学生之昭昭。现在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哪一种版本,其内涵,其作用,无论是人文性还是工具性,哪里能与经久不衰的传统经典相提并论,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也毫不为过。
今天中午,前几天来讲课的遂宁市河东实验小学的陆小平校长兑现诺言,把他主编的《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这本书打包了50本专程开车送到宾馆。当我把书籍分发到学员们手里的时候,大家非常激动,对那个“帅帅的、幽默风趣的”陆校长赞不绝口。
今天下午的安排是由来自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的张同莲老师给老师们讲《加强口语交际,提高表达能力》。
张老师谈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口语交际的内涵及特点、口语交际的目标与内容、交给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口语交际实施途径、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等内容,内容多半是课标上的主张和提法,新东西不多,正确的废话不少。
口语交际这个概念是2000年教育部颁布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提出来的,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继续沿用“口语交际”这一说法。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被提出来,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不过,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不太以为然。我认为,人类自从动物世界里独立出来成为“领袖”、“主宰”物种以来,语言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了语言,才有了思想,有了思想,才有了文化和科技。语言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也是在生产生活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习语言,学习交流,需要在实践中,在必要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无师自通。语文教学的任务虽说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这里面的“说”我认为主要不应该是教学生口语交际的技巧、方法,更在于教学生思维、阅读、写作及说话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更在于说的内容,当然,也包括流利使用普通话。语文教学中专门开辟一个口语交际版块,在我看来,作用极其有限,为说而说,假说,装腔作势地说,看似热闹,实则浮华。因为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教不了说话的思想、内容及其逻辑性条理性,只是教学生装模作样,人云亦云,如同鹦鹉学舌,学到的不过是皮毛而已。
特欣赏央视的那种不照着稿子念的时事节目主持人,如白岩松、水均益等,针对最新发生的事件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表达准确,言语流畅。我有时就会想,他们是从小在口语交际课上培养出来的吗?他们这么超强的说话能力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就开始学习表达技巧还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积聚了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后者。
不少人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开朗,善于表达和展示自己,不像中国人这么拘谨,羞于表达,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学会口语交际。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不过我想,西方人善于表达,是因为他们口语交际课上得好吗?未必吧。在我看来,他们有师生平等对话、家长与孩子平等沟通、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的交际环境,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口语交际课,就算我们语文老师能教,会教,我们教给学生的也不过是口语交际的勇气、方法、千篇一律的所谓技巧,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教不了口语交际的内容,更教不了学生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就说话本身来看,是说话的内容重要还是说话的方法重要呢,是说话人想表达的思想重要呢还是说话人的表达技巧重要呢,从听者一方来说,我想无疑更在乎的是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有一次,墨子的一个学生子禽问墨子:“老师,您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你看那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逐臭不已的苍蝇,它们不分白昼黑夜,总是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它们即使叫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也没有人会注意它们到底在叫什么,人们对这些声音早已是充耳不闻了。现在你再来看看这司晨的雄鸡,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来的时候按时啼叫,然而,雄鸡一唱天下白,天地都要为之振动,人人闻鸡起舞,纷纷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两相对比,你以为多说话能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准确把握说话的时机和火候,努力把话说到点子上,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收到预想的效果啊!”
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孔子说:“陪君子说话容易有三种失误:还没轮到自己说话却抢先说了,这叫急躁;轮到自己说了却不说,这叫阴隐;不察颜观色而说话,这叫瞎子。”)
说话方式和技巧不是不需要学,只是必须在实践中去学,在语言环境中去学,如同不能在书斋里教游泳一样,道理是相同的。人一旦有了内涵和思想,相对来说,选择表达方式是较为简单的事情。如同农民辛辛苦苦打出了粮食,就不愁用何种方式把粮食做成食品。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全名“斯蒂芬·威廉·霍金”,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右手的食指,不能发音,更不能说话、交际,但是并不妨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被人赞为“宇宙之王”。韩非子是先秦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小口吃,不善于表达,但是并不妨碍《韩非子》流传千古。
反过来看,街上耍横撒泼的人,能说会道的功夫多么了得,可以连续骂人几个小时不休息,甚至语言词汇都不带重复的,按理说这类人的口语表达能力超强,可是他们的语言就如同令人作呕的粪土,避之唯恐不及,谁还要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