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培训散记 13
个人日记
成都培训散记 13
4月28号
今天上午又逢杨东老师来跟学员们上课,杨老师的课虽然没有课件,甚至都没有什么准备,天马行空,信步由缰,根据学员们的问题随便聊,但是大家都很喜欢听杨老师上课,觉得杨老师这种看似随意的课也很有嚼头。仔细想来,不是杨老师有什么魔力,而是杨老师的课接地气。杨老师多年从事小学语文课堂的研究,他从一线老师们的角度出发,为提高课堂效率出主意想办法,所以他的讲座里面总是有很多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点子,不是像有的专家教授那样,理论多,套话多,适用的“干货”少。
杨老师在谈作文教学的时候说,小学作文要多给学生创造场景写作,通过开展活动写作,解决写作材料来源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场景和活动过程进行分解和表达,上好活动场景表达课,从说到写,逐步过渡和提高。然后分类上好写作技能训练课,有针对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的写作技能训练。其次上好习作评改课,不提倡教师字斟句酌地批改学生作文,教学生相互评改,相互评改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杨老师还提倡积极给学生创造发表作品的空间,创建班刊,逐级投稿,满足学生发表文字作品的欲望和兴趣,提高写作积极性,这个主张和目前小语界比较知名的作文教学专家管建刚老师的做法很吻合。
杨老师建议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敢于出奇出新,敢于和别人的教法不一样,经常关注教学中的问题,多思考,多尝试改变,对改变不成功的再思考,再尝试。他谈到了上次泸州市那位跟学员们讲课的邓伯勇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既爱思考,又爱尝试和勇于探索实践的人。邓老师以前是在一所乡中心校任教,后来当上了主任,邓老师发现小学语文传统教法费时费力还没成效,就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个月教完一学期教材,让学生大量接触文言文、古诗词(具体做法我在《成都培训散记3》里面有阐述)的教法,学生学得轻松,教师得到解放,不再翻来覆去地讲课文,但是教学成绩很好。杨老师说他推荐邓老师来成都市区金苹果学校任教,结果金苹果学校的校长面试邓老师的时候,竟然没看上他。后来在杨老师的推荐下,邓老师被泸州市一所私立贵族学校录用了。上课第一天,邓老师带了一个垃圾桶进教室,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学生把书包里的所有语文教学辅导用书和练习资料全部扔到垃圾桶里,只留下一本语文书。孩子们很高兴,校长很疑惑,校长打电话跟杨老师说,邓老师胆子很大,暂且试用他一段时间。就这样,邓老师留了下来,两年过后,校长让全校语文老师学习邓老师的经验,推广他的做法,先从扔教辅用书进垃圾桶开始。又过了一年,杨老师打电话问校长:每个班的语文教辅用书都扔完了吗?校长说,还是有部分语文老师不愿扔,不敢扔。
杨老师以邓老师的例子告诉大家,语文老师不要在作业批改上花功夫太多,不需要全批全改,费力不讨好。很多作业的检查批改是学生能做的,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干,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教师应该在作业设计上花功夫,思考哪些作业该做,哪些不该做。设计能达到训练点的练习给学生做,不要贪多,不要认为作业多点比少点好,其实教师心中要有个主张,达到目的即可,让学生抓住训练点就行。另外,农村教师到城里听课后,回到农村课堂,不要简单盲目地模仿城市教师的做法,因为面对的学生不一样,必须实事求是,有针对性。
杨老师说,遂宁市有一所私立小学,全校的语文课一篇文章一课时教完,一个月教完教材,然后用上年期末考试的卷子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平均分只比上个年级当时期末正式考试少2分,很多年的实践,基本上都是这样。所以,他们把语文课大量的时间抽出来用来做语文的其它事情,学生的语文底子很厚实。
杨老师反复告诫大家,以后不要去分析课文了,韩兴娥说:学生读读就懂了的东西,我们却去深挖,甚至超出了作者写作时都没想到的,还有的文章,无论你怎么分析,学生都不会懂的,是需要人生体验和积累的,讲了也没有意义。
杨老师建议大家做一做群文阅读,积累阅读量,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实在要理解课文,也只抓住课后问题适量讨论就行了。
就上次陆小平校长讲过的“主题统整教学”这个话题,杨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时候,除了可以以思想内容为线索连串课文进行统整,还可以以人物、技能、生活等等方面的内容为线索进行统整。杨老师还传授了一些他观察到的课堂教学的技巧,比如:语文课堂不要养成回答问题就抽举手的学生来回答的固定套路,这样的语文学习变成了老师和少数学生之间的事情。要尽量让抽学生回答问题变得不具有确定性,人人都随时可能被提问,让学生充满紧张感,精力会更集中。可以采取摇奖的方式答问,还有抛绣球的方式答问。
学生小组学习情况的反馈:如果是小班额的班级,可以轮流汇报。学生人数多的班级,可以补充汇报,但是要求不能重复,重复了要受罚,于是学生会抢着先回答,免得自己重复别人的,同时还学会了倾听,否则不小心就会重复别人的回答。还可以搞组与组之间交叉汇报,也可以逐组往下巡回汇报。还有比较式汇报,找出不同回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另外还有展览式汇报等。杨老师说,上公开课的时候,有些问题不要一提问就请优生回答,而应该让差生先说,逐步来,给听课的人形成爬楼梯的印象,展示学生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杨老师说,语文学习要教会学生六个字,分别是“为什么”和“我认为”,“为什么”意思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能够提问,但是不要提假问题,明明会回答,还在装模作样提问题。“我认为”,只能谈自己的观点,发言时先加上这三个字。语文学习可以正学和反学,“反学”就是反过来思考,拓展思维,提高理解深度,这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试错的机会和过程。现在有的语文教材存在问题很多,虚假和编造现象尤其严重,对这样的课程材料,就更应该“反学”,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比如:《田忌赛马》不是什么大智慧,不过就是小聪明,《乌鸦喝水》也是小聪明,是某些人想当然的小聪明,文中乌鸦的做法,有人专门做过试验,水都被“石子”给“喝”了,乌鸦根本喝不了水。再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纯属虚构,《大瀑布的葬礼》根本不是书上说的那个原因,而是因为修水电站才淹没掉了大瀑布,因此才举行葬礼。所以做语文教师的,要提倡学生质疑,要敢于质疑。
今天下午的课是成都市盐道街中学的卿平海老师来讲《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由于培训马上就要结束,我得抓紧去查看各种账目,所以几乎没有听这堂课。后来听部分学员说,这位卿老师来过我们綦江讲课,就是上期末的信息技术线下集中培训的时候,在南州中学给几个学科的老师上大课,不过,当时我也没参加。
按照计划,这次培训所有的课程到现在就全部讲完了,明天上午我们将举办一个简单的结业典礼。由于担心部分家住乡镇的学员要转几次车,明天回家时间太紧,所以我们决定把结业典礼提前到今天课程结束后进行。
卿老师上完课后,我简单给学员们讲了一下返校研修学习的安排和要求,提醒老师们要把本次学习的收获和心得写成总结上传,要回去和本校老师分享,要把学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课堂上去,发挥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接下来,杨东老师代表培训单位做了一个简单的培训小结,杨老师最后说,他要把自己近些年研究语文教学写成的一本书《旁门正道》免费赠送给大家,欢迎大家提意见。同时,希望老师们和他保持联系,有问题和他一起探讨解决,他非常乐意和老师们交朋友。杨老师的热情和慷慨让每一个学员都非常感动,很多老师都有话想对杨老师说,只是限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把话筒递给学员们,而是我自己简单讲了几句对成都师范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对这次培训项目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真诚感谢,号召大家用掌声表达内心的感谢和激动。在我和另一位班主任刘杨老师发放完杨老师的书籍、集体照片、结业证后,有部分学员围着杨老师继续交流,留下联系方式,合影留念,很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
文章评论
裕儿
站在柳树上的仙鹤真的把你等到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