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推荐)大虚法师:心不留亦影不留——《坛经》掠影(第六讲)

[ft=rgb(49, 133, 155),5,]五祖的预言


[ft=rgb(49, 133, 155),5,]    今天是《坛经》的第六讲,但却是我们龙象讲堂正式成立以来的第一讲。原来是有点担心我们的这个场地比较小,怕来的人多了坐不下,所以才选择了在外面、在“太阳山”讲经,但是后来又发现还是我们讲堂的隔音效果比较好,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回来。以后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佛力加持,相信也不会有什么意外——我们的讲经以后就会定在这个小小的“一亩三分地”,什么《坛经》和《楞严经》应该都会在这里慢慢讲完,大家要有耐心。


[ft=rgb(49, 133, 155),5,]    嗯,差点忘了告诉大家,今天是个好日子,恰好是六祖大师的圣诞纪念日,昨天是三八,又恰逢本师的佛诞,这个好日子似乎都赶一块儿去了!这种巧合并不是谁故意安排的,不是我、也不是明心,我们不妨视之为一种提醒和眷顾,一种加持,我们继续在法上好好闻思就对了。阿弥陀佛!


[ft=rgb(49, 133, 155),5,]    那么我们书接上回,上回我们讲到哪儿来着?上回我们讲到了五祖对六祖大师的印证和叮嘱,讲到了“以心传心”的问题。五祖讲“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这个“本体”、“本心”才是我们禅宗禅法的核心,相比之下,那套传承的衣钵固然珍贵无比,但也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所以五祖说完这番话后,他老人家突然就拐了那么一个小弯,他就把他隐藏在话里行间的那个深意给挑明了——大家看经文,五祖居然非常郑重地对六祖说:这套表法的衣钵现在已经变味,已经变成了名利和权位的争端,那么到你这一代就最好停止、打住,不要再往下传了。你如果还想把这个衣钵做为表法的信物传承下去,那么你自己的性命就会很危险,可谓是命如悬丝。而且你现在必须马上就要离开,马上就要走,否则迟了我怕会有人伤害你。这是五祖对六祖的交待。


[ft=rgb(49, 133, 155),5,]    呵呵,从五祖紧张兮兮的这个话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局势已经严峻到了什么程度,那些“无知无畏”的笨蛋和恶人又猖狂嚣张到了什么地步!遥想当年,看看现在,看看那些霸寺驱僧、侵夺庙产的昏官和奸商,那真的就是古今一如,没有什么改变。所谓“五浊轮回界,邪恶从未少”,这个就是事实!这个也实在是很无奈的一件事,我们众生的苦难,按照佛经的授记预言,只会越来越深重,越来越可怕,所以要赶紧觉醒,要赶紧出离。


[ft=rgb(49, 133, 155),5,]    下面,「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六祖一听五祖这么慎重、这么紧张地跟他一讲,他不敢怠慢,他马上就向五祖请教说:那我该向什么地方去,才会安全呢?这时五祖就给了六祖第一个预言,他说:你“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就对了。这个是神马意思啊?你们晓得不?唉,阿拉最讨厌猜谜了,打小就讨厌!因为这样很容易就会暴露出俺的智商,暴露出我们是弱智的真相,这怎么可以?对不对?受不了!


[ft=rgb(49, 133, 155),5,]    那么你们知道五祖的这句预言是什么意思吗?是嘛意思?其实你们知不知道和我知不知道都不要紧,六祖他老人家知道就行了。这里我们只能结合下面的经文,做出一个“后知后觉”的推测,推测而已。五祖他老人家这句话的意思,估摸着大概是说,惠能你如果以后碰到一个含有“怀”字的地方,那就可以停留下来不用逃跑了(这个“怀”后来有大德研究,据说就是怀集,是在我们广西的苍梧、梧州一带);那如果是碰到一个含有“会”字的地方(这个“会”就是四会,位于我们广东),那么你就可以很安全地隐居藏身,不用再担心有什么危险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你们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祖师有神通他干嘛不光明正大地用出来,有预言干嘛不好好地说出来呢?非得要云里雾里的高深莫测一番,那万一六祖当年要是理解错了,走错了路,碰到了危难,那我们禅宗岂不是就此断绝,就此玩完了吗?!这个危险性、可能性是存在的。


[ft=rgb(49, 133, 155),5,]    这里面据我所知的确是有一些忌讳的,事关所谓的天机、因果、寿命、还有福报等等“自然法则”,越是大因果、大业力,越不能依仗所谓的神通和预言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去干扰、去改变,否则必有祸事!而相关的当事人也绝对跑不掉,绝对要承担其中的业力因果。很多智慧和修行不够的人——比如当年那些所谓的什么“大气功师”,为什么一个两个最后都不得善终,最后都死得那么难看啊?其中一个道理就在这里,他们有很多就是在这些问题上犯了大忌讳,甚至是大妄语,所以才不得好死的,明白吗?


[ft=rgb(49, 133, 155),5,]    因此,越是了解这些道理的祖师或者大修行人,他们就越是谨慎,但同时他们又很慈悲,又想尽量去帮助别人,那怎么办啊?那就只能偶尔不说人话了,所以他们才会时不时的就语含玄机绕弯子——“嗯”的点你一下,就那么“点”一下,你明白就明白,不明白就拉倒,那就说明福德因缘还不成熟,只能随缘,也只有这样才不会错大因果。


[ft=rgb(49, 133, 155),5,]    我们看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某些高僧大德一旦当众显露神异,显现神通,那么他们很快就必须要走了,不走不行——像这些就是没有忍住的,他们的出手干扰了凡俗世界,破坏了游戏规则,所以就不能再停留了。而像另外一些大德,他们平常只要能够以正理接人,不以神通惑众,那么往往就不会有事。这个道理,就连江湖上的一些看相算命的人也是明白的,某些隐藏在看相算命这个行当里的修行人,他们留下的很多模棱两可的预言和故事,有一些就是出自于这个原因。当然,这些事情和我们目前要讲的《坛经》,和我们禅宗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好,没有必要去深究。


[ft=rgb(49, 133, 155),5,]师度和自度


[ft=rgb(49, 133, 155),5,]    下面,我们回到经文。


[ft=rgb(49, 133, 155),5,]    「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这是讲,五祖传法和叮嘱完毕后,当时还是三更半夜,天黑漆漆的,深夜凌晨,等六祖收拾好衣钵后,五祖就悄悄地带着他,避开了所有人,连夜下山,亲自把六祖给送到了九江驿——一个临江的驿站码头上。这个名字叫做“九江”的驿站不是指江西的九江,而是黄梅的一个老地名,五祖还不至于神通大发一下就从湖北跨越到江西了。


[ft=rgb(49, 133, 155),5,]    那么,这时的江边——老天爷安排的——正好有条无人的空船,五祖就叫六祖赶紧登船,于是六祖就上去把住了摇船的橹。这时五祖就似有意似无意地、语带双关地说了一句:本来应该是我这个做师父的来度你的……那六祖的反应多快啊,他不假思索地马上就把话茬给接了过来,他说:迷的时候是需要师父来度,但悟的时候就可以自度了。这个“度”的名称虽然一样,但是各自的用处却完全不同。弟子惠能生长在偏僻边远的地方,说话的语音也不够正(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那就是普通话很普通,说得很不好,家乡的口音很重),但是承蒙师父您老人家慈悲付法,您已经把禅宗的无上心法交付给我了,我现在已经得到了真正的了悟,所以我今后就可以“自性自度”,师父您就不用再担心了。换言之,六祖大师是说,现在的我已经可以自己去走自己的路,我将遵循“自性本净”的解脱之道,我已经明白该怎么去做了。


[ft=rgb(49, 133, 155),5,]    这是六祖的回答,这一段话透露出了很多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师徒两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两两见性”的奇妙境界,他们都是站在见性之人的那种本份的立场上来说话的,可谓是句句带玄,丝丝入扣。所以我以前经常说——以前在讲《维摩诘经》的时候就常说的——这个禅宗的问答不是随便乱来的,在两者之间必须要有一种非常相契、非常相应的状态才行。祖师形容这个状态叫做“啐啄同时”,意思是说做师父的接引弟子,就像是母鸡在孵小鸡,小鸡在蛋壳里边已经成熟了,要出来,它就会开始朝外啄,而母鸡呢同时就会在外边朝里啄。母鸡啄早了,小鸡还没有完全成熟,那出来就会有问题;啄迟了,那小鸡就会闷死在蛋壳里。所以祖师们接引学人啊,那真的就跟老母鸡孵蛋差不多,在时机上的把握那是一点都不能错,一点都不能马虎。


[ft=rgb(49, 133, 155),5,]    有些人看禅宗的公案,他们以为祖师的对话是在那里故弄玄虚,甚至是答非所问,这个纯粹就是外行人的看法!要知道在那种智慧和机锋碰撞的当下,在利刃出鞘的瞬间,祖师的话语有时候就会变成“杀人刀”,有时候又会变成“活人剑”,所谓“有杀有活,有纵有夺”,那都是应机而发的方便,都是在针对性的破执,都是为了帮助修行者入道——都是为了帮助“你”入道。你不了解这点,你不能站在“法”的角度、站在解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你就一定会活埋祖师,你一定会被搞得很糊涂、很糊涂,找不着北!所以建议大家以后最好能学聪明点,面对禅宗的公案,面对禅宗的修行者,我们宁可承认不懂,也不要瞎猜,就算瞎猜,也不要轻易做结论,不要犯了自以为是的错。


[ft=rgb(49, 133, 155),5,]    那么,六祖在这里还提到了“师度和自度”的问题,说明在我们还很迷糊、还很无明的时候,来自于老师和善知识的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一直要到我们自己也“悟”了,不说彻悟吧,至少也要“大开圆解”,要“解悟”了,拥有了很基本的正知正见,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不需要“师度”了,才可以“依法”去自修,才可以说“自性自度”这样的话。但问题是,据师父这么多年的观察,很多佛弟子不知道是因为太聪明还是太笨蛋,他们在自己还稀里糊涂的时候,学佛还没学几年呢,他们就认为自己已经可以“自度”,已经不需要“师度”了,这个说实话实在是很轻率、很轻狂的一件事。


[ft=rgb(49, 133, 155),5,]    像前段时间我和净宗法师一起晒太阳——我们深圳的太阳,冬天的太阳很舒服,大家都应该有体会吧——我们一起晒太阳的时候就瞎聊啊,聊着聊着我就说,回想以前——师父这是总结我这十几年来出家修学的感受经验——我觉得一个人出家以后如果不经历十年以上的闻思修,不经历十年以上的磨炼,那么他是不可能真正成熟的!我就说至少要十年以上,这个出家人才会从“菜鸟”变成“老鸟”,才不会在法上“自欺欺人被人欺”;而十年以下的那一般都还是标准的“菜鸟”,在法上、在修行上都还是“菜鸟”。等这些“菜鸟”经过十年的时间、经过十年的磨炼再回过头来,那时他们才会晓得当初的自己是如何的幼稚,如何的没有自知之明。我说这些并不是在贬低谁或者轻视谁,不要错解,因为师父当年,我也是当“菜鸟”这么当过来的。我只是在告诉大家、告诉你们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没有十年以上的摔倒、爬起以及种种孤寂和伤痛的锤炼,你们想要成为“老鸟”?想要“自性自度”?想要抛开前辈师父的指点?那只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除非你是六祖,那另当别论。这种事情不要说一般人做不到,就连很多祖师都做不到,这是没有办法速成的一件事。所以出家人尚且如此,你们在家居士那就更不用说了。


[ft=rgb(49, 133, 155),5,]    我现在发现,如果没有经过真正严格的训练,没有真正体验过出家人的生活,很多在家居士和那些真正的出家人、和真正的好法师一比,那立刻就会显得很业余、很不专业了!就算是很有名的某些居士大德——某些七老八十、八九十岁的老居士,学佛学了几十年了,有的早已名满天下——但就算是他们,也时不时地就会在一些基本知见上出错,出现经不起推敲、经不起检验的法义漏洞,或者出现容易误导初学的偏差……这种发现,就促使我更加提起了“绝不盲从和迷信”的警惕之心,以及对“自我”的反观和反省之心!我这番话,净宗法师听了好像也非常认可,因为他一直在点头,一副“心有戚戚焉”的样子。


[ft=rgb(49, 133, 155),5,]    所以建议诸位居士大德,你们就算根器再好,再有福报,但如果你们没有经过十年或十五年以上的认真修行,如果更多的时候你们都还是处于一种散乱和造业的状态,那么我建议你们还是先别急着去活埋你们的师父,不要急着自作主张,不要急于盲修瞎练,明白吗?你们应该好好地去依止你们在“法”上的师父,就算师父拿粗口骂你、拿香板揍你,那也是你的造化!呵呵,说实话,等到哪一天师父对你变得客客气气,很客气、很礼貌,跟你打哈哈,一句重话都懒得说你的时候,那我估计你也就差不多没戏了,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已经不可救药,所以做师父的才随顺因缘随顺你,随你去就算了。


[ft=rgb(49, 133, 155),5,]    嗯,想想还是要多嘴补充一句,前面我们讲的所谓“菜鸟”和“老鸟”,这两者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或者说,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菜鸟”才会变成真正的“老鸟”?其实答案很简单,大家要注意听了:当你愿意承认自己是“菜鸟”,并承认自己狗屁不懂,承认自己只是一个业障凡夫的时候——只有这个时候,“菜鸟”才会开始变成“老鸟”!你们听懂了吗?曾经有一位密宗上师,好像是秋阳创巴仁波切,他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大意是说:当你明白自己是无知的时候,就是你发现智慧的时候,那就是智慧的本身!所以,当你明白自己并承认自己是“菜鸟”,当你发现自己无知的时候,你当下就变会成“老鸟”了!呵呵,在座的诸位大德、诸位“菜鸟”,你们听明白了吗?越不承认自己是“菜鸟”、越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啊,其实就越是“菜鸟”,我们做师父的一看就知道!你们不承认、或者不服气都没关系,那你们就继续做“菜鸟”好了,那是你们爱谁谁的自由。


[ft=rgb(49, 133, 155),5,]    那么,这个话题到此打住,我们继续看经文。「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这是讲,五祖在听了六祖这么一番话后,他立刻就点头认可说:如是如是,对的对的!以后佛法将由你而大行于天下,佛法将因你而兴盛!你现在就好好地去吧,要努力精进,要一直往南方走。但是你不能急于出头说法,不要急着弘扬禅宗,否则欲速则不达,佛法反而会因此碰到很多障碍、很多困难,那就很不妙了。


[ft=rgb(49, 133, 155),5,]    这一段话,这实际上是五祖的第二个预言,他预言六祖应该到南方去,应该到那边去好好地养精蓄锐,而且还要隐藏起来保护好自己,这样未来的佛法大业才会出现一个比较兴旺的局面。那么六祖很明显是遵循了祖师的教诲,他没有辜负恩师的苦口婆心,他真的就去找了个地方很好地藏了起来,这个不是在贪生怕死,而是为了佛法大业——“为法而珍重”,否则我们现在就看不到这部经典,估计也看不到后来高僧辈出的禅宗了。


[ft=rgb(49, 133, 155),5,]不思善恶见本来


[ft=rgb(49, 133, 155),5,]    下面,「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趋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段经文看上去很有故事性,很有点拍电影、看剧本的感觉。这里讲,六祖大师自辞别五祖后,他度过长江,就一直马不停蹄地向南方赶去,大概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他就来到了横跨江西和广东这两省边境的大庾岭。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段何等艰辛的旅程,因为前路茫茫,后有追兵,才刚刚悟道不久的六祖,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这个我们无法揣测,但是估计也不会太轻松。而就在这个时候,那些追杀搜寻他的恶徒,大约有数百号人,他们也都逐渐追了上来,他们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夺取禅宗的衣钵、祖师的信物,然后顺便杀害六祖。


[ft=rgb(49, 133, 155),5,]    在这里面其实还有一段插曲,在有的《坛经》里,在有的版本里面还有这么一段记载,据说“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五祖送六祖渡江之后,他就一个人又是静悄悄地回到了寺院(看来我们的五祖不是会隐形,就是会轻功),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然后五祖一连好几天都不上堂说法,也不随众做功课,那大家就起疑惑了,觉得很奇怪,就都纷纷来探问说:和尚少病少恼否?言下之意,是说您是不是病啦?身体还好吧?那五祖就说了,我没事,这个病是没有的,只不过禅宗后继有人,我的衣钵和心法都已经往南方去了。


[ft=rgb(49, 133, 155),5,]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当时有很多人听了,那肯定是脸色大变,大惊失色,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于是就纷纷追问说:是谁?是谁啊?到底是谁得到了您的传授?五祖于是就语带双关地说了四个字:能者得之。有能力开悟的人得到了,或者是一个叫“能”的人得到了!怎么理解都可以。那大家伙儿一听,前后一联想,立刻就猜出了得法的人是谁,居然会是那个叫做“惠能”的南蛮獦獠,一个干杂工的文盲,这还了得?!这怎么允许?!这怎么可以?!那真的就是“叔叔可忍,嫂嫂不可忍”!就这样,一大群心里想不通、或者心里别有妄念的愤青加恶徒,他们就开始千里迢迢地、不辞劳苦地往南方穷追而来,去追杀六祖。


[ft=rgb(49, 133, 155),5,]    其中追在最前面的、跑得最快的是一个叫做惠明的出家人,他的俗家名字姓陈——呵呵,老陈家,曾经追杀过六祖——原来好像是什么四品武官,是在部队里受过训练的,他的武功可能很好,腿脚很利索,所以他一个人就把大伙儿全都丢在了后边,就这样他在江西和湖广交界的大庾岭就把六祖给追到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很著名的“不思善不思恶”的关于“本来面目”的公案。


[ft=rgb(49, 133, 155),5,]    按照《坛经》里六祖大师对惠明的描述,六祖说他“性行粗燥,极意参寻”,言下之意,是说惠明这个人的性格和行为虽然看上去比较粗鲁、比较急躁,但是他对禅宗的心法,对这一法他还是很有信心、很有兴趣,还是很愿意用心去参究的。所以他在追寻六祖的时候,那个发心和动机不见得全是恶念,应该不仅仅是为了衣钵、为了什么名利,他很有可能是因为听说六祖已经得法,已经得到了五祖的印证,所以他才想追上去看一看的——这种心理可以理解。我们大概可以估摸得到,惠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他的心里可能是既好奇又不服气,不追上去看看的话那是怎么都不甘心的,所以他跑得比谁都快。呵呵,这个心理换了我可能也会有,如果我听说谁谁已经真正的开悟,已经被祖师给印证了,那我不追杀他才有鬼了——我一定会追上去,求求他“杀”了我吧!(众笑)这个“自我”能够“死”在开悟的人手里,那绝对是一种大幸运,绝对是一种解脱的幸福!


[ft=rgb(49, 133, 155),5,]    那么,当时六祖大师一看自己被人追上了,他立刻就把衣钵给丢在了路边,不要了!他居然不要了!当机立断地就放下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六祖的心里对这套衣钵根本就没有什么难舍的挂碍,然后他就躲到了路边的草丛树林里,草莽之中,把自己藏了起来。那么惠明看到衣钵,他自然就会去拿啊,结果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那个看上去轻飘飘的、一点都不起眼的衣钵,他居然无论怎么拿都拿不动,他是武官出身,会功夫,那个力气可比我们一般人要大多了,但他就是拿不动,再用力都不行。呵呵,这真是见鬼了!这个其实是见到护法神了,这个应该就是护法神在守护衣钵,应该就是护法神干的事儿,否则你没办法解释,对不对?


[ft=rgb(49, 133, 155),5,]    这时我估计惠明的心里一下就清醒了,他心里很可能“咯噔”了一下,意识到了什么,所以他立刻就转换念头,冲着树林里就大喊道: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我是为了禅法而来,并不是为了抢什么衣钵!六祖一听,他也不怕有诈,他立刻就出来了。
[ft=rgb(49, 133, 155),5,]
[ft=rgb(49, 133, 155),5,]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这是讲,六祖出来后,就坐在了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惠明于是就很恭敬地向六祖大师行礼说:希望您能够为我开示禅法!六祖就说了:你既然是为法而来,那么你现在就可以“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了,把你所有的外在和内在的感受想法统统放下,把你曾经的一切因缘过往统统放下,心里不要再起任何的念头,不要再有一念分别——你能做到,那我就为你说法!


[ft=rgb(49, 133, 155),5,]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这是讲,惠明听六祖大师这么一说,他立刻就遵守照做了,他整个人很快地就安静、平静了下来,内心不再生起任何的分别和妄想,不再评判任何的念头,就这样似乎过了很久很久,又似乎才过了短短一瞬间。那这个时候六祖就对他开示了:不思善,不思恶,就在你心中不起分别、不做判断的当下——就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个话音刚落,惠明居然就于“言下大悟”,他居然立刻就开悟了!所谓“无始大事一时毕,无明颠倒当下了”,这个比什么坐火箭都快!相比之下,我们很多人可以去跳楼了,十楼,可以跳!真的就是“人比人气死人”,我们大家也都同样听到了六祖的开示,但是我们中间有谁开悟了吗?像那个谁谁,某某大居士,你们一向自诩为上根利器,但是你们听到这个,你们开悟了吗?呵呵,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资格来说你们,因为我们大家都彼此彼此差不多,都是业障鬼子,地狱的种性,所以老大不说老二,也不该说老二!


[ft=rgb(49, 133, 155),5,]    那么,针对这个公案,在宗门和教界内一般有两种理解,两种讲法:第一是认为“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那个无分别的心就是本来面目,也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个心就是本来。但是这种理解在我个人看来是很有问题的,因为它很容易就会让人把禅宗想浅薄了,给理解浅薄了,而且它也并没有真正触及到“破我执”这个实证的层面,不能使人深入,更不要说破什么“法执”了。


[ft=rgb(49, 133, 155),5,]    第二种理解就比较靠谱一些,像唐朝的大祖师黄檗禅师,他在他的著作《传心法要》中就曾经说过:“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如果这里是这样来设一个问号的话,那就把六祖的问题给翻深了。大家要知道,在古代那是没有什么标点注音的,这个经典里的“那”和“哪”是两个同音的通用字,肯定句和疑问句都可以用同一个字写出来,但是读出来的话那个读音就有差别了。读“那”的话是一种非常肯定确定的语气,直白明了,但是总感觉少了很多韵味,并且容易让人误解;而读“哪”的话则是一种提示参问的语气,无可把捉,但可以令人自省和深观。所以自从黄檗禅师把这个发音的问题给明确、强调下来后,六祖大师的这句话就变得很有禅机、很有深度,就完全活过来了!


[ft=rgb(49, 133, 155),5,]    像这两句话,“不思善,不思恶”,实际上它是概括和代表了我们在一切思维活动中所有的二元对立,所有相对的观念,比如说空色、有无、正邪、前后、远近、中边等等。如果这一切都不思不想,不去分别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哪一个才是你的本来面目呢?这个本来面目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大家可以仔细多参一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参究的话头。


[ft=rgb(49, 133, 155),5,]    在宋朝,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大祖师叫做大慧宗杲,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话头,他手里经常拿着一根竹片片、小竹板,那个时候可能还没香板,所以他经常拿着一根薄薄的竹片,有时候用来打人,有时候用来问人。他经常这会样逼问修行者:“你把这个叫做什么?(举着那个竹片片这样子问)叫做竹片那就错了!”——如果是叫竹片的话,那我还用得着问你吗?“但如果你不把它叫做竹片,那也同样错了!”——这个明明就是竹片,你还不能把它叫做别的,所以左右都不对,你怎么说、说什么都是错!而且大慧宗杲还特别强调,修行者在面对这个逼问的时候,你“不得有语,不得无语,不得棒,不得唱,不得作女人拜,不得作绕床窜,不得造妖捏怪,装腔作势,一切总不得,这是什么?”


[ft=rgb(49, 133, 155),5,]    呵呵,这就是祖师对六祖这个公案的一个非常好的发挥。六祖的问题,“不思善不思恶”,这个还限定在思维的范畴,但是大慧宗杲禅师则把这个公案推广到了一切思维和一切行为动作中。这是因为六祖这个公案后来被人研究、使用的时间太长太多了,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所以后来有很多祖师干脆就不用语言,而是用各种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体悟。但是这些动作,像什么棒喝、吟唱、学女人拜、画个圆相,以及各种“造妖捏怪”的五花八门的动作,这些用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八股,一种套路,一种模式。所以大慧宗杲才用他的方法,用一根竹片片把这些套路都统统堵死了,为的是让你悬崖撒手,再进一步地深入去参。


[ft=rgb(49, 133, 155),5,]    曾经有大慧宗杲的一个弟子,他有一天抱怨说:“老师您的这个话头我实在是参不了啦,您老就像是一个强盗,已经把人家的全身都抢光了,还要人家再拿钱出来。”大慧宗杲就回答他说:“你说对了!”那个时候如果有英文的话,我相信大慧宗杲禅师一定会回答说:“爷死!你说对了!不过,如果你拿不出钱来那是不行的,那就要拿命来!”祖师多狠啊!所以啊,禅宗祖师的方法往往都是超情离见的,他想方设法都要把你的习惯性思维,把你习惯于妄测的路子给堵了,把你的分别妄念统统斩断,然后还要你“速速道来”,马上要说!只有在这个时候,只有把你逼到了绝路,甚至已经把你给逼死了,这时你才有可能绝处逢生,突然铁树开花,死中求活,这时一个真正的“我”才会跳脱出来。像这样的宗风,在禅宗之外那是绝对找不到的。就凭这一点,说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那真的就是再恰当不过,因为我们就算把三藏十二部都全部翻完,把经典都翻烂了,我们也根本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ft=rgb(49, 133, 155),5,]    这个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不思也不思,正与么时,哪个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大家没事时不妨参上一参,谁开悟了有奖!呵呵,奖品就是老衲的香板——大刑伺候!所谓“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那些没有开悟的就更是有奖啦。像某些人,某某某某,他既没有开悟吧,又笨笨傻傻地不相信佛力,不懂念佛求生净土,那这些人自有阎王老子去操心,自有地狱的火锅去伺候,我们就管不着了,我们也就不用管了。


[ft=rgb(49, 133, 155),5,]密在汝边现法身


[ft=rgb(49, 133, 155),5,]    那么,惠明开悟后,他的这个“悟”似乎并不像六祖大师那么彻底,因为他接下来居然向六祖大师问了一个蠢问题,但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能带来启迪的好问题。他居然问六祖:除了刚才您讲的这个含藏无上密意的密语之外,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其它奥密?这个话一听,就是一种很不确定、对自他都很没有把握的感觉,不像六祖在前面的开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句话说得多肯定、多干脆啊,然后就是五个毫不犹豫的“何期”,所以相比之下,惠明大师的这个开悟是有点不够究竟的。


[ft=rgb(49, 133, 155),5,]    针对他的问题,六祖大师就斩钉截铁地告诉他说:能明明白白和你说的,就不是秘密!换言之,我并没有什么秘密还藏着掖着没有告诉你!你如果懂得回头反观的话,如果懂得觉照的话,那么最大的秘密就在你那里,就在你自己的身上——这个人人具足、个个现成,但是却谁都不晓得、谁都找不到的秘密,才是真正的大秘密!


[ft=rgb(49, 133, 155),5,]    所谓“密在汝边”, 这句伟大的开示,至今听来仍然振聋发聩,直指人心——六祖大师已经开始在不经意之中,展现出一种祖师才有的气魄和风范,说话简洁明快,令人慑服。这句话,我们在讲《维摩诘经》的时候也给大家介绍过,所谓“密在汝边”,这个生命的大秘密、超越生死的大秘密,不在我这里,也不在佛菩萨那里,就在你自己那里!或者说,既在我这里,也在你那里,更在所有众生那里,“无在无不在”!了解这意思吗?


[ft=rgb(49, 133, 155),5,]    关于这个秘密,这个“不思善不思恶”、超越一切二元对立、“密在汝边”的大秘密……今天好像时间到了,那么这个秘密留待下节课我们再讲,“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阿弥陀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