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个人日记

1.原始乐舞的概念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 ,这是我国音乐早期形态。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1.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2.《云门大卷》黄帝  《大夏》禹  《大成》尧  《大 》商  《九韶》舜  《大武》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它的性质是周朝音乐的歌诗部分,保存了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五百年间各类音乐作品的歌词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

4.周代已出现“八音”的名称,所谓的“八音”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5.三分损益法 我国最早的生律法,也即确定音乐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最初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

6.《乐记》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

第二编  第一章 秦汉音乐

1.秦朝时创建了乐府,汉朝汉武帝时对“乐府”机构有可能进行了具有历史影响的大规模扩建。“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音乐,包括“赵、代、秦、楚”的民歌,泛指四面八方的全国范围。

2.“乐律都尉”李延年是汉武帝时“乐府”机构的最高领导人。

3.秦汉音乐是以歌舞技乐为主流形态的历史新时期。

4.相和歌是汉代各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音乐

1.清商乐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享有“华夏之声”之盛誉的音乐,这就是魏晋时期的“清商乐”。

2.《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也是他声讨儒家音乐思想的檄文。文中历数儒家将音乐社会功能政治化,说教化的倾向,提出了“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的论断。

3.何承天,南朝宋时人,乐律学家。他对京房六十律表示反对,提出新的研究方向,他的“新律”,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对于十二平均律进行的探索,在中国乐律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碣石调 幽兰》 《幽兰》是我过唯一一部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

第三章 隋唐五代音乐

1.教坊 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2.梨园 这个机构设立于“禁苑”中的梨园而得名,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

3.《乐书要录》武则天敕撰,由元万顷著作郎等编著。是一部有关乐律宫调理论的通俗读物。《教坊记》唐 崔令钦著。《羯鼓录》唐 南卓著。《乐府杂录》唐 段安节著。

第三编  第一章 宋、辽、金、元音乐

1.姜夔 《白石道人曲》是它遗留至今的唯一的一部歌曲集子

2.诸宫调 宋代大型说唱形式,创始人为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金章宗时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目前保存下来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3.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郑光祖《倩女离魂》

4.可以肯定为宋代的戏剧作品只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五种。

5.元代南戏是从温州杂剧发展而来的,在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其他表演艺术形势的长处而至元代后期日趋成熟。产生了《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扥所谓“四大本”以及《琵琶行》等在我国戏曲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在元末明初盛行一时。

6.《陈旸乐书》 宋代一部规模巨大的音乐理论著作。作者陈旸,主要活动与北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

7.《碧鸡漫志》南宋王灼撰写的一部以论述古代歌曲为主的著作,完成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

8.《琴史》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作者朱长文

9.《唱论》元代燕南芝 著,是我国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

第二章 明清音乐

1.清代初叶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

2.四大声腔 明代南戏的四种戏曲声腔,分别是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3.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来自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戏班)进京。

4.朱载   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贡献的乐律学家。字伯勤,朱元璋九世孙。他一生写了《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吕律正论》《瑟谱》等二十多部著作。他的《乐律全书》是一部综合性巨著,涉及律学、乐学、舞学、历学、算学等多种相关学科。《乐律全书》中,乐律学以及和律学有关的著作有《律历融通》《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算学新说》四种。朱载   在世界上首先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灿烂的科学、艺术巨星。

8.       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进音乐,包括“赵、代、秦、楚”的民歌,泛指四面八方的全国范围乐府的工作任务除了采集民歌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

乐律都尉  李延年 是汉武帝时“乐府”机构的最高领导人。

乐府存在的历史意义:a. 秦乐府的建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b. 汉乐府的建立对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以及在促进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 起到了积极作用。         

                    c. 对当时我国音乐创作、演奏和演唱艺术的发展以及各民族音乐之间的相互吸收、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d. 汉乐府虽然撤销了,但那些被罢免而又在乐府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民间音乐家流落到民间后,无疑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编  第一章 清末民初音乐

 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的19世纪末期开始在新式学堂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一直至“五四”时期盛行不衰。学堂乐歌的兴起实际上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历史的开端。

代表人物:沈心工 代表作是《体操——兵操》《革命军》《铁匠》《竹马》《赛船》《黄河》

          李叔同 代表作是《祖国歌》《出军歌》《我的国》

          曾志忞 代表作是《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法》

目的:学堂乐歌作为一种填词形式的歌曲,其曲调主要来自日本、欧美国家,少数则采用中国民间曲牌,此外也有少量中国音乐家作曲的歌曲。

历史意义:a. 学堂乐歌多数是一种借用现成去挑填写歌词的歌曲形式,它继承了我国唐、宋曲子和元代散曲“按谱填词”的传统。

         b. 学堂乐歌是以“学堂”为中心发展与推广起来的,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c. 学堂乐歌以歌唱形式反映19世纪末叶以来中国人民在保守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背景下盼望变新图强的思想感情,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d. 学堂乐歌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或者说是我国古代的传统音乐和近代音乐之间的一个“分界线”,有何承上启下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 二十年代音乐

1.箫友梅  生于广东香山。原名乃学,字思鹤。19228月经过箫友梅提议,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由校长蔡元培兼任所长,箫友梅任教务主任。箫友梅还与杨仲子与19209月创办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19271012,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并与箫友梅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国立音乐院”。19297月,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箫友梅任院长。箫友梅是我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箫友梅歌曲创作最为可贵之处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贯串了他一生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学术界一般认为《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是箫友梅歌曲创作的代表。

2.赵元任  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阳湖县人。赵元任的音乐创作以歌曲形式为主,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独唱曲、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和合唱曲20年代是赵元任音乐创作最为旺盛的阶段,作品鲜明体现了五四时期的文化精神风貌。赵元任的名曲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听雨》《瓶花》《劳动歌》《他》《卖布谣》等。箫友梅称赵元任为“中国的舒伯特”,是对赵元任的高度赞扬,也由于赵元任歌曲创作具有舒伯特音乐风格的某些因素,尤其在这一阶段多产的歌曲精品和舒伯特的创作也存在这某种相似之处。“替我国音乐节开一个新纪元”,这是赵元任当之无愧接受的历史评价。赵元任20年代歌曲创作的特色在于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的新文化精神。《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词,赵元任曲。刘半农,名复,中国诗人、语言学家。《海韵》近代合唱曲。徐志摩词,赵元任曲。

3.黎锦晖  湖南湘潭白竹村人。20年代是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的黄金岁月。主要有“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类形式。他的儿童作品中著名的有《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因为你》《寒衣曲》《欢乐歌》《谁和我玩》《麻雀与小孩》《飞飞曲》《小小画家》等。

4.刘天华  江苏江阴人。原名刘寿椿,1922年赴北京时改现名。他改革了二胡技巧,进一步提高乐器的性能和表现力,并创作了“十大二胡名曲”,将二胡这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乐器提高到了近代高等音乐学府专业乐器的地位。因此刘天华是我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他创作的十大二胡名曲在我国二胡艺术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性质和意义,这些曲目分别是《病中吟》《月夜》《苦闷止讴》《悲歌》《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5.王光祈  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任。王光祈音乐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是《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名族之音乐》《中国音乐史》三部著作。他在比较音乐学和音乐史学领域都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也是他把比较音乐学引进中国。王光祈以一己之力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作出了具有双向性交流意义的贡献,这在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王光祈是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

6.大同乐会  1919年在上海成立的民间音乐社团,其前身为1918年创办之“琴瑟学社”,是20~40年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民族乐团组织。

7.国乐改进社  19275月由刘天华、吴伯超、曹安和等35人发起成立的国乐社团。这个社团是我国近代有重要影响的国乐社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