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麦秸坪
个人日记
没有打听过,“白帆”他们决定今年清明节要去麦秸坪,究竟是何用意。但我熟知“白帆”,他热诚率真,是个特有情调的人,又常有些超乎常人思维的做法,跟着他走,既能品到他精湛的茶艺,还准会带给你许多愉悦和意想不到的收获,绝对不虚此行。
麦秸坪,正确的叫法是脉结坪,坐落于府店镇南部山区,海拔800米左右,是伏牛山的部分山脉汇聚山顶形成的一块较为平整的地方。还有人称它为“云端上的村庄”,听起来颇具诗情画意,俨然一个修道成仙的佳境。事实上,这里常年缺水,有百十亩旱地,庄稼收成完全听天由命。大约200年前,人们为逃避战乱躲到这几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日升日落,春种秋收,过着简单而安宁的清苦生活。鼎盛时期,全村有32户人家,145口人,倒也相对繁华热闹。改革开放后,年轻人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不再眷恋故土,女子出嫁,男子招赘,还有的搬迁山下,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少,现在仅剩下五、六个年迈的老人,他们没有钱,也没有出路,只好守在这方祖先留给的土地。所有这些,只是听说而已,因为我从没有去过麦秸坪。
4月5日,清明节。上午8点多,我们851班14名同学第八次(从07年算起,应该是第八次吧)重聚华夏广场,分乘4辆私家车前往麦秸坪。名为踏青,倒不如说是为了拜访这个即将消失的村落,这个意义远比前者要明显的多,至少我以为是这样,至少我该是这样。
我是随后和潘昆龙一起上山的。我们村里上午要举行祭祖大典,非要我列席,推辞不过,耽搁到将近晌午。车子无法开上去,停靠在安乐村东的一块空地上,无人看管,但绝对安全,山里人淳朴的民风让我们这些城里来的人肃然起敬。上山路尽是慢坡道,依山而开,绕山而行,蜿蜒曲折,看不到尽头。昆龙是土生土长的佛光人,当了我的向导。其实,他这个向导并不够格,40多年来也没有去过一次麦秸坪,那里太偏僻,又没有熟人。多亏遇上了宗教局下山的同志,他们过节搞活动,慰问贫困户,刚刚送上去了一些油和米。他说由此进村仅一条路,要我们只管走上去就行了。
春日的阳光和暖而明媚,漫山的草树已经吐绿,砂梨、桃树正是花期。几根电线杆,忽隐忽现,由山下排到山顶,想必是为麦秸坪架设的专线。一条一米多宽的上山路,呈“之”字形状,满地碎石,踩在上面“咔咔”作响。小路时而掩映于绿树丛中,时而曝于阳光之下,一段陡峭,一段平缓,环绕着一个个山头,像一条蚯蚓迂回爬行。我们一路边走边聊,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呼吸着清新而略带花香的空气,大概一个小时后,眼前出现了刚翻弄过的梯田,还有几座破败的瓦房,才知道麦秸坪到了。
巡视麦秸坪,巡视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子,恍惚穿越到远古时代。这个村子是属于几个人的世界,这里没有一个店铺,没有卫生医疗室,没有任何娱乐场所,没有嘈杂的声音,看不见车来车往,远离人群,远离城市繁华和现代文明。散散乱乱分布的民宅,土坯墙,青瓦房,窄小的门楼,大多已经破败不堪,没了烟火气息,只余下錾刻规整的青石墙基,还见证着先祖永驻此地的坚定决心。村子南边有一个石塘,估计是村里原先的供水设施,如今塘底没有一滴水,早已干涸,杂草丛生,且乱石遍地。进出石塘的石门两边的柱子上镌刻着“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楹联,四周围着青石栏,栏杆上有“农业学大寨”、“备战备荒为人民”标语字样,向来人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历史和历史的辉煌,让人们想象着往日这里红火的活动情景。
人们居住在此,靠山吃山,自给自足。他们开垦荒地,多数为巴掌大的梯田,种一些庄稼,为了省钱,他们的庄稼很少施用化肥,又没有任何污染,属于地道的绿色植物,让城里人瞅着都眼馋。因为路远,行动不便,他们很少下山买菜,一靠自种,二挖野菜,到了冬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拿出事先储备的干菜,经开水浸泡后,或腌或炒,照样可以下饭。近年来,他们也种些果树,核桃、苹果等,成熟了,就拿到山下去卖,再换回些生活必需品。
微风,暖阳,几个年逾花甲的老人或席地而坐,或拄杖而立,神态和蔼而安详,笑呵呵地同来人拉着闲话,显示着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显示着对现有生活的满足。除了人,还有一些灵动的生命,填补着村子的寂寞和单调。几头牛在村里的草地上不紧不慢地吃草,偶尔还向人们“哞哞”友好地招呼,牛铃晃动,发出清脆的声音。小狗并不怯生,在人群里嗅来嗅去,捡食着地上可吃的食物碎屑。枝头上还有鸟儿,异样地兴奋,唧唧喳喳地叫。这里,自然和人,相处融融泄泄。
常到这儿的,是一群群驴友。春天来踏青,采摘野菜,夏天来感受山的丰富多彩,秋天来观赏漫山红叶,冬天虽树木萧瑟,但可以看雪景。一年四季,麦秸坪总是向人们展现着不同的姿态和内涵,以独有的宁静和深邃,以超然的随意和散漫,让人们流连忘返。走进麦秸坪,似乎站在过去和现代的边沿结合带,让人们触目生情,回望过去,感受历史的沧桑,感慨时光流转,感叹人事变迁。是的,我们都曾贫困,都曾愚昧,都曾落后,都向往着改变,而当我们真正有了房,有了车,感觉像拥有了一切的时候,面对着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压力,面对接踵而至的危机和隐患,面对逐渐冷漠和疏远的人际关系,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面对越来越浮躁狂迷的社会状态,才突然发现,我们生活的并不充实,并不快乐,偌大一个世界,我们的灵魂竟无处寄托!
麦秸坪是幸运的。在现代文明的背景墙下,它更像一座小小的博物馆,珍藏着几乎被时代泯灭的往事,珍藏着人们心底的记忆。或甜蜜,或痛苦,或美好,或不堪回首,不苛意什么得失,也不在乎什么去留,但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几个淳朴的山民为了这个家,甘于贫困,安于现状,或者故土难舍,用一种精神,用一种坚持,守望着这个与时代发展不同步的角落,支撑着这片落后但纯净的精神家园,让骄傲无知的现代人脱去浮华的伪装,按捺奔突的物欲,来到这里,寻求心灵的宁静,感悟生命的回归。
麦秸坪又是不幸的。几十年之后,当几位老人的背影渐渐远去,当这儿再没有一缕炊烟冉冉升起,麦秸坪就成了永远消失的村庄,彻底成为一处供人们默默瞻仰、凭吊的遗迹,那时它只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建筑符号。揣摩不透,这对于那些快速发展的文化进程,究竟意味着是一种得,还是一种失去?我们在接受汹涌而来的当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同时,还能否留住一片难忘岁月划过的痕迹?
所以,我只有站立于山巅,满含深情,并轻轻挥手,再见,麦秸坪!
2014年4月17日于二里头
文章评论
zuohaoren
真好文采!
飘
每次看你的文章都能感受到你在用情去写,每次都被感动着!
青青
去年秋天我们开车去麦秸坪拍红叶 结果走错路了 没找到 扫兴而归 下次再去找你当向导
白帆
[B][ft=,,微软雅黑, tohoma][/ft][/B]不知道,“白帆”他们决定今年清明节要去麦秸坪,究竟是何用意[B]哈哈,你的文章已经说出用意啦! 转走了哦,兄弟。 [ft=,,微软雅黑, tohoma][ft=,3,宋体][/ft][/ft][/B]
卖蜂蜜的小蜜蜂。
写的真好。拜读了。加您做好友了,冒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