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郭亮

个人日记

一直想去郭亮看看,结果叫嚣了多年,不是这样的原因,就是那样的理由,始终没有成行。今年端午节,852班举办同学联谊会,搞了个“郭亮二日游”,才算圆了我这个梦。

早晨七点从偃师出发,经过四个小时、二百公里的车程,当中巴车钻出810米长的“愚公洞”的时候,标志着我们已进入了南太行腹地。这条黑暗狭窄的隧道南接辉县乃至豫北平原,向北联通南村盆地,到万仙山风景区,再到郭亮,成了山民们出入河南本省的唯一途径,它让我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描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也让我想到传说中的愚公,只是愚公移山本意是要把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结果没脑子的“夸娥氏二子”却将太行、王屋随意那么一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这个低级错误就此遗忘了像郭亮这样的山村,从而让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为修路而舍财拼命,让无数的山民前赴后继地开创通向山外的梦想!单就这点儿来看,先前闭塞而落后的郭亮绝非一个自甘独立的世外桃源。

进入万仙山景区,实际是进入了一片开阔的谷地。近百亩的停车场大车小辆,人流如织。这里地势较为平坦,四面为崇山峻岭所环绕,千沟万壑,群峰叠翠。大自然的伟力把群山塑造成别具一格的台地形貌,显得厚重而大气。斧劈刀削般的赤岩绝壁林立高耸,挨着,挤着,竞相往蓝天白云深处疯长,然后在山顶撑起大片的绿色植被,滋养着青翠的崖柏和果木,像戴了一顶精致的帽盔,让人们既领略到男人般一种雄壮,又体会到女子般一种柔美。在远远近近的山巅或山腰上,随处可见小巧的山峰,或是一块巨石,由层层的页岩堆积起来,锥状的,柱状的,纺锤状的,形态各异,带着天地造化的灵气,宛如天上的仙客都来此地,默默凝视山下的芸芸众生,关注着人世间的沧桑变迁。

郭亮是万仙山景区的一张经典名片,名字原为纪念西汉末年的一个农民义军领袖,现在又别称为“中华影视第一村”。从谢晋执导的《清凉寺钟声》,到冯小宁的闹剧《举起手来》,先后有四十多部影视剧在此选景或拍摄。可以说,这些影视剧因郭亮而更具地域文化的看点,而郭亮因搭上了影视宣传的快车,才让更多的人发现郭亮,走进郭亮。所以,是这些影视作品成就了郭亮的今天,对郭亮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像当年的一部电影《少林寺》,开始把少林寺及少林武术及登封的整个旅游业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通往郭亮的路有两条,其一是天梯,落差200米,有720级石阶,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最初郭亮人进山出山都走这条路,稍不留神跌下山去,就有性命之虞。深受其害的村民决意再寻一条路,来彻底改变郭亮的困境,这才有了现在的这条盘山公路,有了日本一部专题片中所称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在这条迂回缠绕的山路上,有一段长1200米的挂壁公路,原来叫郭亮洞,后来一位艺术家给它起了一个颇具艺术性的名字绝壁长廊。1972年,那个战天斗地的火红岁月,村支书申明信带着他的十三名敢死队员,后面紧跟村里的老老少少,历时5年,在毫无任何现代化机械设备和测量仪器的条件下,他们用八磅铁锤和一根根钢钎,用血肉之躯,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开了这条路。也许,他们原先的梦想只是开路,为后世的子孙打开一扇方便之门,让现代文明、进步的气息吹进山乡,或从崖顶人家里,走出这大山,走向那个精彩的世界,而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他们无意间谱写了一个传奇故事,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所有的世人,供他们观瞻、赞赏、品味、继承和发扬!郭亮就是郭亮,独特的地理环境蕴育了它独特的个性,平凡的郭亮人缔造了伟大的郭亮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坚韧!

徜徉于郭亮洞,请允许我仍以这个质朴的名字来称呼它,因为它容易使我联想到那些质朴的郭亮人。徜徉于郭亮洞,徜徉于形形色色又同怀一颗敬畏之心的游客之间,呼吸着山间纯净而阴凉的空气,透过一扇扇随型而开、通风采光的石窗,再陶醉于远近如诗如画的洞天风景。我真实地感到:郭亮的美,美在山,美在路,更美在人,美在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和谐融合。在极其匮乏的生活条件下,郭亮人把潜在的人性之美,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劳动,用开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示出来;郭亮人把自己变成传说中的愚公,把一种叫信念或者梦想的东西演绎成一个感天动地的神话,不只为自己,也为后人!

 

                                                                               2015622日于二里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