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假如我是商鞅
原创天空
没读先秦史之前,我的印象里,中国是从汉朝开始的。汉人、大汉、中华等等的称谓,好像是从汉开始,才逐渐流传,中国人的天朝意识也才朦胧开启,文明之火独尊着儒术,也才掌控了中国人2000多年的精神,塑造完成了所谓中国人的灵魂。
虽然我也知道,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年,文明的火种是从黄帝萌芽,到夏、商发育,到西周发展,到东周兴起的。可一提起汉之前,总觉得历史是碎片化的,是区域性的,是不统一的。尤其是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记录很丰富,给世人呈现的是一个文化上异彩纷呈的社会,被冠以各国国名的地域特色鲜明异常,使得中国的统一形象大打折扣,甚至使我觉得,假如当初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宋、鲁、吴、越、卫、中山、周等依旧存在,是不是像极了今天的欧洲。
记忆中,中学课本里,对商鞅变法提的不是特别多,只知道是行暴政、开阡陌、奖军功,被车裂。 直到近期看了《大秦帝国》后,又翻阅了《资治通鉴》,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后,才大概对商鞅的经历和历史贡献有了深刻些的认识,感受到了他的伟大。我们不能把某个历史人物神化,但我们也决不能否定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商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那个时代开启了秦国变法的大幕,激发了秦国人对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顺应了国君王族的强国要求,唤醒了秦人对祖国、对法的神圣敬畏和效忠信念,增强了秦国在战国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为日后秦国大出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基础,同时,也从此拉开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序幕,彻底改变了自夏而周近3000年的国体、政体模式,为此后统一中国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谋划了雏形。
我脑海里时不时泛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我是商鞅,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历史不会重演,没有如果,那么在此,我就要假想一下,又怎样呢?下面,就要开始我的想象:
一、我未曾离开魏国,公叔痤在临终前将我举荐给魏惠王,魏惠王一向对公叔丞相尊崇至极,但对老相临终举荐之人如此年轻却甚不信任,决定见一次相机探问考察。我用文韬武略力陈魏国强国之路,魏惠王倍感振奋,惊叹老相临终举荐之人真乃国之栋梁,所以用我为丞相。我和庞涓一文一武,变法图强,改革魏国朝政,将吴起未尽之变法主张一一完善,使魏国上下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庞涓统军魏武卒所向披靡,先征秦韩,后灭周宋、再伐赵燕,最后荡平齐楚,一统华夏,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可是,第一,魏国变法始自吴起,我乃续之,最多算是将吴起未尽之事业完成,无首创之功;第二,武有庞涓,上将军在军中地位崇高,文韬武略皆行,且一向心胸狭窄,孙膑险葬身他手,就是例证,即便魏军一统天下,恐我之功也难盖庞涓之绩,甚至还可能因此丢了性命。综上所述,留在魏国,就算有魏惠王撑腰,也很难文过吴起,武过庞涓,历史不会瞎眼,到时候只怕统一了中国,也不会多留下几笔对我的歌颂。所以,分析利弊之后,充分证明商鞅的选择是正确的,留在魏国不是明智之选。
二、我未曾离开魏国,公叔痤临终力荐魏惠王用我为相,魏惠王不予理睬,公叔丞相见魏惠王毫无兴趣,随后劝魏惠王杀我以除后患,魏惠王随即像碾死只臭虫一般,令我陪葬公叔丞相,中庶子从此命丧黄泉,湮没在魏国历史之中,无人知晓。由此,可见魏惠王虽然糊涂,但还不傻,虽未曾获得我等大才,但也未曾让我报效他国,以庞涓之才,魏国依然可屹立战国不倒,七雄争霸仍唯魏国最强。只不过,真若如此,我真是哏屁潮凉,一命呜呼了,商鞅果真命当如此,日后也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三、 我离开了魏国,前往齐国稷下学宫,天下学子汇聚一堂,著书立说,以我之才,必将名震天下,届时齐国用我,我必励精图治,强齐争霸,西进中原,我与孙膑,一文一武,势必张弛有道,威慑天下。可是,当时的齐国文华绝代,风雅盖世,稷下学宫云集天下各家学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么多学问大家均未获重用,我就敢肯定自己能艺压群芳,脱颖而出?况齐国上下君臣分崩,氏族豪臣割据一方,明为臣子,实则各怀鬼胎,以我之力能否凝聚众心,实现强齐目标?田忌老臣忠君爱国,尚受邹忌排挤,孙膑之才,天下绝伦,亦心灰意冷,归隐乡野,以我之刚烈性格,能否应对如此复杂之局面?不置可否,恐怕齐国并非变法图强之首先,实乃苟且安生,著书传世之无奈之地。
四、我离开魏国,辗转于韩赵燕楚之间,终因国力不济或君王缺少雄才大略而心灰意冷,隐身王屋山,教徒传道,成就显学,惟愿徒子徒孙今后大出天下,济世成人,尽我未尽之事业。咳,不过,穷极一生,毫无建树,碌碌无为,抱憾终生。
可见,商鞅能走进秦国,是历史的必然。秦孝公广发求贤令,与商鞅惺惺相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才有了秦国的变法,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才有了商鞅的丰功伟绩。不过,商鞅要是能够在处理太子事件上放过嬴虔一马,保住与这位王族强臣之间的亲密关系,恐怕日后秦惠王即位之后,嬴虔仍会力保商鞅,即便秦惠王有杀商鞅之心,也会有所顾忌,就算杀了,也不会五牛分尸,起码保个全尸,没那么凄惨。
还是那句话,历史不会重演,没有如果,假如我是商鞅,是不可能的议题,即便我能做得了商鞅,也绝没有商鞅的惊韬伟略,做不成他能够完成的伟大事业。今天我想说的就是,无论商鞅多么严酷,多么苛政,他的贡献是绝对不可磨灭的,商鞅选择秦国,是历史的必然,秦国统一华夏,也是历史的必然,让我们在提到秦国的同时,除了暴政,也能提提秦国的功绩,顺便提提商鞅的伟大,这就足够了。
记忆中,中学课本里,对商鞅变法提的不是特别多,只知道是行暴政、开阡陌、奖军功,被车裂。 直到近期看了《大秦帝国》后,又翻阅了《资治通鉴》,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后,才大概对商鞅的经历和历史贡献有了深刻些的认识,感受到了他的伟大。我们不能把某个历史人物神化,但我们也决不能否定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商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那个时代开启了秦国变法的大幕,激发了秦国人对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顺应了国君王族的强国要求,唤醒了秦人对祖国、对法的神圣敬畏和效忠信念,增强了秦国在战国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为日后秦国大出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基础,同时,也从此拉开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序幕,彻底改变了自夏而周近3000年的国体、政体模式,为此后统一中国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谋划了雏形。
我脑海里时不时泛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我是商鞅,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历史不会重演,没有如果,那么在此,我就要假想一下,又怎样呢?下面,就要开始我的想象:
一、我未曾离开魏国,公叔痤在临终前将我举荐给魏惠王,魏惠王一向对公叔丞相尊崇至极,但对老相临终举荐之人如此年轻却甚不信任,决定见一次相机探问考察。我用文韬武略力陈魏国强国之路,魏惠王倍感振奋,惊叹老相临终举荐之人真乃国之栋梁,所以用我为丞相。我和庞涓一文一武,变法图强,改革魏国朝政,将吴起未尽之变法主张一一完善,使魏国上下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庞涓统军魏武卒所向披靡,先征秦韩,后灭周宋、再伐赵燕,最后荡平齐楚,一统华夏,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可是,第一,魏国变法始自吴起,我乃续之,最多算是将吴起未尽之事业完成,无首创之功;第二,武有庞涓,上将军在军中地位崇高,文韬武略皆行,且一向心胸狭窄,孙膑险葬身他手,就是例证,即便魏军一统天下,恐我之功也难盖庞涓之绩,甚至还可能因此丢了性命。综上所述,留在魏国,就算有魏惠王撑腰,也很难文过吴起,武过庞涓,历史不会瞎眼,到时候只怕统一了中国,也不会多留下几笔对我的歌颂。所以,分析利弊之后,充分证明商鞅的选择是正确的,留在魏国不是明智之选。
二、我未曾离开魏国,公叔痤临终力荐魏惠王用我为相,魏惠王不予理睬,公叔丞相见魏惠王毫无兴趣,随后劝魏惠王杀我以除后患,魏惠王随即像碾死只臭虫一般,令我陪葬公叔丞相,中庶子从此命丧黄泉,湮没在魏国历史之中,无人知晓。由此,可见魏惠王虽然糊涂,但还不傻,虽未曾获得我等大才,但也未曾让我报效他国,以庞涓之才,魏国依然可屹立战国不倒,七雄争霸仍唯魏国最强。只不过,真若如此,我真是哏屁潮凉,一命呜呼了,商鞅果真命当如此,日后也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三、 我离开了魏国,前往齐国稷下学宫,天下学子汇聚一堂,著书立说,以我之才,必将名震天下,届时齐国用我,我必励精图治,强齐争霸,西进中原,我与孙膑,一文一武,势必张弛有道,威慑天下。可是,当时的齐国文华绝代,风雅盖世,稷下学宫云集天下各家学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么多学问大家均未获重用,我就敢肯定自己能艺压群芳,脱颖而出?况齐国上下君臣分崩,氏族豪臣割据一方,明为臣子,实则各怀鬼胎,以我之力能否凝聚众心,实现强齐目标?田忌老臣忠君爱国,尚受邹忌排挤,孙膑之才,天下绝伦,亦心灰意冷,归隐乡野,以我之刚烈性格,能否应对如此复杂之局面?不置可否,恐怕齐国并非变法图强之首先,实乃苟且安生,著书传世之无奈之地。
四、我离开魏国,辗转于韩赵燕楚之间,终因国力不济或君王缺少雄才大略而心灰意冷,隐身王屋山,教徒传道,成就显学,惟愿徒子徒孙今后大出天下,济世成人,尽我未尽之事业。咳,不过,穷极一生,毫无建树,碌碌无为,抱憾终生。
可见,商鞅能走进秦国,是历史的必然。秦孝公广发求贤令,与商鞅惺惺相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才有了秦国的变法,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才有了商鞅的丰功伟绩。不过,商鞅要是能够在处理太子事件上放过嬴虔一马,保住与这位王族强臣之间的亲密关系,恐怕日后秦惠王即位之后,嬴虔仍会力保商鞅,即便秦惠王有杀商鞅之心,也会有所顾忌,就算杀了,也不会五牛分尸,起码保个全尸,没那么凄惨。
还是那句话,历史不会重演,没有如果,假如我是商鞅,是不可能的议题,即便我能做得了商鞅,也绝没有商鞅的惊韬伟略,做不成他能够完成的伟大事业。今天我想说的就是,无论商鞅多么严酷,多么苛政,他的贡献是绝对不可磨灭的,商鞅选择秦国,是历史的必然,秦国统一华夏,也是历史的必然,让我们在提到秦国的同时,除了暴政,也能提提秦国的功绩,顺便提提商鞅的伟大,这就足够了。
文章评论
阳芷
看你的历史感觉不是为了弄清一切的奥秘与原委,因为询问着、体察着、感受着与且信且疑着才享受了历史滋味的。不知,不尽知,有所期待,,,所以一切才这样迷人。
玉言
[em]e179[/em]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