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亿年的水晶等待
个人日记
水晶美丽动人,但是这种美丽是怎样产生的呢?事实上,每一颗水晶都要经过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在偶尔间产生这世间少见的瑰丽至宝。
大约在23亿年以前,东海一带还是茫茫大海,经过海底火山喷发,地壳不断运动、变迁,后来海水东退,山岗在风雨的剥蚀下被削平,直至唐宋时期才逐渐形成今天东海县的地形地貌。
地球造山运动的时候形成富含石英矿脉的溶洞,因此生成了不少水晶矿体,在后来的地壳变动、水流的冲击下,质地比较软的泥沙被水冲走,剩下坚硬的水晶被泥沙埋入地下,于是就形成了东海的巨大水晶矿。据地质部门对东海县牛山周围地区的全面勘察,已查明全县约有380多条巨大石英脉。
古人推算东海水晶形成大约是燕山期,距今约有2至3亿年。清初康熙年间所修的《江南通志》中有:“牛山,在海州西南七十里,产水晶石”的记载。东海水晶按其贮存状态可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砂矿,其分布特点被称为:“星星到处有,月亮难得见”,这里所说的星星就是细小的水晶渣子,月亮就是含有大块晶体的晶洞。东海现在所发现和开采的水晶均为距地表30米以内的浅层矿。
能够形成单个水晶两千公斤以上的水晶原石非常稀少,至少要有25亿年以上的稳定成长发育期,其概率是极其微小的。所以那些深藏地下几十亿年的特大水晶宝物的问世,无疑是人类惊人的发现。
解放后,我国曾出土三块两吨以上的大水晶,其中两块出现在江苏省东海县境内。1958年,在东海县房山乡柘塘村出土一块高1.7米、重3.5吨的特大天然水晶,后经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批示,运抵北京,至今一直收藏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被称为“水晶王”,而且它的纯净度好,透明度高。从1958年至今,“水晶王”一直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94年,柘塘村农民又在当年水晶大王出土约1米的地方,挖出一块重274公斤的水晶大王“姊妹晶”。 近百年间,东海县境内先后出土多块水晶。据地方志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年),房山乡的农民在后岭开出了一个大型原生水晶矿,挖出一块大如碾盘的晶块,当地恶霸企图抢占,遂与百姓发生冲突,打死群众3人,伤10余人。海州官府得知后,下令百姓禁挖,并派人将那块水晶送往南京劝业会参加展出,后来水晶下落不明,据说被日本人抢走了。另两块发现于:1982年,东海县驼峰乡南榴村挖出2.1吨的“水晶二王”;1995年春节前夕,东海县牛山乡曹林村挖出高约1.5米、重达1.99吨的大水晶。
文章评论
女王[em]e328081[/em]佳佳
涨知识[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