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

个人日记


              图片
这是洪均生宗师拳照的六封四闭第一动。

以看见:

中轴不偏(在这张照片上用一根竖线标出)。

肘不离肋。

全身呈金字塔形:上、中、下:小、中、大。此结构最为稳定。

眼盯敌方(右前)。面部表情自然。含蓄。

沉肩(前肩比后肩更好)。

顶劲领起。

下盘呈拱形。劲合住。

前脚、前胯、后肩在一条线上。

后脚、后胯、前手在一条线上。前手指准确地在线上并为尖。

89 两条线相交点正好为丹田部位。

腰圆且满。

双肩正坐双胯之上。

后手在中线上,寓意后转。

前手和前肘在一条竖线上,寓意前去。

上身不前倾、不后仰。

原则:
  练太极就是分阴阳。就是上下、左右、前后杠杆。
就是分动静。身上一定同时有动的地方和不动的地方。就是将身体变成门轴,车轮轴。
  要“分”就必须先定,定住一点。这一点一开始在丹田,后来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分。这一点就是轴。可是点,也可以是一条线。
  练拳就是练力。劲是力,松是力,僵也是力。练拳就是练习使用合理的力。
  大打小,快打慢,长打短,重打轻,准确打误。
  练拳的核心是时间、距离、角度。时间是提速,是实际的有效速度,不是绝对速度。距离是自身两点的距离或敌我之间的距离。角度是相对敌我间的平面而言的。此三者都有同一个目的:效率。
  身体各部位的配合是太极拳的练习核心。功夫来自结构和配合。
  太极拳的动作只能包括自转和公转。
  身体要分上中下三节。
  左右分两节。
  外不能内,内不能外。内外各司其职。
  内圈可和中圈合;中圈可和外圈合。外圈不能和内圈合。
  手永远在外。丹田永远在内。手不能动,丹田不能停。
  力发自地/脚(蹬),主于腰(调节)达于手(着)。
  身体各部位分工配合,整劲是各部位不同方向的配合,不是一个方向的摇摆。
  不要用力,要学会传导力。自己身上的力要传导到对方身上。
  自身用动作制造动力,但身体要控制在静力范围内。
  推手时永远不能“推”。用手“扣板机”,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拨。就是“发劲”。
  只要用力、发力、做动作,就要将身体下压。因为力的本身是向上的。
  力要走竖(顺),不走横(逆)。
  交手时宁可进一毫,也不退一尺。
  脚比手快。
  上动下不动,下动上不动。上下同时动时一定要在相反方向。


定义
  太极拳:用身体的肢体结构和微小的动作制造力的拳种。强调自身的内调整。
  阴阳:万物本身并没有阴阳。是动作“分”出的阴阳。阴阳是发生在同一事物上的,是同时的。阴阳是动作的结果,不是静止的东西。
  内圈:身体的内部转动中心。包括头、肩、胯、会阴。
  中圈:身体的移动部分。包括肩、肘、胯、膝。
  外圈:身体的不动部分。包括手、脚和头。
  外:手、脚、头。
  内:手、脚、头之外的其它部位。
  自转:不移位的任意动作。对应点是手、肩,膝。
  公转:移位的动作。对应点是肩、肘、胯、脚、手。
  点:一个地方。全身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无数个点。
  面: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一个平面
  双重:被对方合住了一个点以上而失去平衡。
  坐腕:将手腕伸开,使其成为肘和手指的弧线中的一部分。这样做就等于是去掉了腕部。这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个重要的步骤。
  竖踝:踝关节要竖起。使膝关节直接可以通过脚面压到地面。这样做就等于是去掉了踝关节。这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个重要的步骤。


部位结构要求

  百汇到会阴是一条竖线。此线不能左右晃,只可上下拉长。
这意味着百汇点和会阴点一定要有一种 关系 。这种关系要去慢慢体会。
这条线可以旋转。
  肩下对胯,不能出胯。转动的方向以竖为主。
  左手在左,右手在右,左手不能过界去右边;右手不能过界去左边。
左右手的动作一定永远在一条线上。他们不能在一个方向上运动。这条线也要慢慢体会。
  手不高过眉,不低过胯。(金鸡独立除外)
  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手肘之间有一种关系,肘一定对准手心。
  胯对膝,就像肘对手。45度竖的。
  膝对脚心。竖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