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备览】[07]《周易》: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历代尊为群经之首

忘川·疏影


图片周易(中国古代著作)

《周易》:并非《易经》
《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以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
不易者,中正之”道“也。


书名:《周易》
又名:《易经》、《易》
作者:伏羲 周文王 孔子
类别:中国古典哲学 五经之首
成书年代:西周



 
记载

易:改变;经:书籍。《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由太极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其主要内容。
1、伏羲依照“河图”之启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经》典籍的核心内容,《易经》之五大规律也出自于“河图”之启示。
2、《易经》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两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八卦是对阴阳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每卦及卦爻的含义有单独的章节进行释义。
3、以《易经》规律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国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和这些规律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谐意识。
4、《易经》规律运用之“无我”和“有我”的二重境界:
⑴、“无我”之境界(道法自然):
①、船到桥头自然直:“无我”境界之阴阳变化细分系统的选择。
②、顺其自然:“无我”境界之易经规律运用。
③、“无我”境界之表现:善恶终有报、恶人自有恶人治、敬天认命、逆来顺受、船到桥头自然直、为无为则无不为等等。
④、“无我”境界之古法:“道法自然”。
⑵、“有我”之境界(人道合一):
①、探索真理:“有我”境界之阴阳变化细分系统的选择。
②、自我实现:“有我”境界之易经规律运用。
③、“有我”境界之内涵:“仁义礼智信”之伦理原则、“温良恭俭让”之传统美德、“忠孝勇廉”之高尚品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思想境界、以及“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之开拓精神等等。
④、“有我”境界之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图片内容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此外,传本易还有彖辞、象辞、小象,为孔子著《十翼》时所加,为儒家借助易象阐述其思想的产物,属易传部分曾单独成章。自东汉郑玄起“合《彖》、《象》于经”,魏时王弼将《彖传》、《象传》移居各卦,《文言传》移居乾坤,至南宋朱熹等再次《经》《传》分离,故传本存在两种体例。
1.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2.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
3.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既济”等。
4.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
5.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6.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容总结—卦辞。
7.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图片本经

《周易》本经的上经三十卦从乾卦至离卦:
乾(卦一)坤(卦二)屯(卦三)蒙(卦四)需(卦五)讼(卦六)师(卦七)比(卦八)小畜(卦九)履(卦十)泰(卦十一)否(卦十二)同人(卦十三)大有(卦十四)谦(卦十五)豫(卦十六)随(卦十七)蛊(卦十八)临(卦十九)观(卦二十)噬嗑(卦二十一)贲(卦二十二)剥(卦二十三)复(卦二十四)无妄(卦二十五)大畜(卦二十六) 颐(卦二十七) 大过(卦二十八) 坎(卦二十九) 离(卦三十)
下经三十四卦从咸卦至未济卦:
咸(卦三十一) 恒(卦三十二) 遯(卦三十三) 大壮(卦三十四) 晋(卦三十五) 明夷(卦三十六)家人(卦三十七) 睽(卦三十八) 蹇(卦三十九) 解(卦四十) 损(卦四十一) 益(卦四十二) 夬(卦四十三) 姤(卦四十四) 萃(卦四十五) 升(卦四十六) 困(卦四十七) 井(卦四十八) 革(卦四十九) 鼎(卦五十) 震(卦五十一) 艮(卦五十二) 渐(卦五十三)归妹(卦五十四) 丰(卦五十五) 旅(卦五十六) 巽(卦五十七)兑(卦五十八) 涣(卦五十九) 节(卦六十) 中孚(卦六十一) 小过(卦六十二) 既济(卦六十三)未济(卦六十四)。
上经三十卦中有六卦属“错卦”(乾、坤、离、坎、颐、大过), 其余二十四“综卦:可视为十二对, 错、综卦之和为十八卦;下经三十四卦当中有二卦属错卦(中孚、小过), 其他 三十二个综卦可视为十六对,错、综卦之和也是十八卦。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与卦、爻辞。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用“- -”与“––”表示。古人“取类比象”,用阴阳范畴来归纳刚柔、仁义、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观念得以确立的基础上,圣人取法天、地、人三才画卦,每卦三爻,称经卦。由于“天道”特性为阴与阳,“地道”特性为柔和刚,人道特性为仁与义。三才中每“才”便有两种变化可能,三才排列组合最多形式为八种,圣人依此取象创立了八卦,也称八经卦,皆为三爻卦。《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八经卦名称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说卦传》概括八卦的性质是:“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xùn),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gèn),止也;兑(duì),说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除取法物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之外,还取法人伦,分别代表父、母,长男、长女,次男、次女,少男、少女等。
圣人又将“八卦”两两相重,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画卦,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经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每卦皆有六爻卦。孔子作《易》后,“- -(阴爻)”,以“六”表示;“—”(阳爻)”,以“九”表示。此时六爻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按着《说卦传》“八卦相错”的说法,乾、坤、坎、离称为“错卦”,震与艮,巽与兑属于“相错卦”(来知德说“因八卦相错故六爻亦相错”),以突出其间矛盾、对立的属性。
六爻的位置称作“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下坎上艮)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经文卦、爻辞,即系于卦画下的文辞,其中一卦一名,卦辞为每卦一则,总彖全卦卦意;爻辞每爻一则,分述各爻爻义。《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易传

《易传》是阐释《周易》本经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诠释经文大义,似本经之羽翼,故汉人形象的称之为《十翼》。
《彖传》(上下):
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彖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上下):
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大象传》运用象征手法,号召人们会通天人、法天正己;《小象传》号召人们尊时守位、知常明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
《文言传》:
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乾·坤》和《象·乾·坤》的基础上对卦德进行详细阐释(启蒙学人如何多层面观卦之“德道”)。
《系辞传》(上下):
分为上下两篇,主要发掘、申说经文要领(哲学总纲),诠释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
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全面阐释八卦性质与所代表的物象、人伦,是《彖》、《象》的基础。
《序卦传》:
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总目录),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因关系。前半段由《乾》至《离》共三十卦,以“物象说”解释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以“人伦说”解释人事(侧重阐明矛盾的同一性)。
《杂卦传》:
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二十八队对综卦及八个错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注重阐述矛盾的对立性)。
[赵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辞》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按此语有误,王弼注《彖》、《象》、《文言》,没有注《系辞》等五篇】。等于我们曾经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对于研究《周易》来讲,这点应当注意及之。]
《易经》备包有无,弥纶天地,思想高度发达:
1.经济思想:“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2.人道主义思想:人道思想出于《易经》。傅斯年先生早已指出:“春秋时期人道主义固以发达。”
3.法治思想:六十四卦,有十一卦涉及法治问题。在立法环节要“明罚敕法”,在执法环节,要“明慎用刑”、“赦过宥罪”、“议狱缓死”,盛赞“刑罚清而民服”。法治思想基础是“继善成性”的性善论。
4.自由、平等、民主、革命思想:“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汤武革命顺乎天”更“应乎人”。
5.诚信、改革思想:“一言九鼎”,“革故鼎新”。
更强调“以同而异”、“文明嘉汇”[文明以说(悦)]、“保和太和”创造万国咸宁的世界。

图片
考证

《易传·系辞》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周易“盖为”周文王所作(系卦、爻辞)。
西周末期礼崩乐坏,大易流落民间。孔子发现其为“圣人之作”,有“古之遗言”、“得一(易)以群毕”,于是“韦编三绝”,为易作传(《易传》又称《十翼》)。东周孔子及其弟子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西周礼教思想融入《文言》、《系辞》等十翼中。先秦儒生因孔子“作易”而尊称《周易》和《易传》为《易经》。
书名

《周易》是中国古代研究、占测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典籍,包括《易本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文字古奥,蕴义精深。
关于“周”的解释
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左传》多处明确提及《周易》,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的记载;《左传·襄公九年》有著名的穆姜用《周易》解随卦,提出了元亨利贞“四德说”的例证;《左传·昭公元年》有“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的说法。
关于“易”的解释
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揭示阴阳循环交替之理。
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义。
5.易是占卜之名。
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9.易是由双手拿小石子(原始衍数工具)互换的意思,甲骨文易字是双手与小石子互易的象形,周的本意是地上画的地图,周易本义则是在地图中摆上小石子,双手拿小石子互换变易来进行数理衍算的名称。在伏羲生地的甘肃西和县仇池山周边地域还能见到,俗名叫“走游罡”。地图中放的石子叫“游子”,手中的石子叫“握子”。在具茨山岩画中就有与走游罡完全相同的地图刻画符号。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按《易纬·乾凿度》卷上开篇说:“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籥。”】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易)。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连山》、《归藏》和《周易》,其实是对“走游罡”方法在不同朝代的叫法,夏朝叫“连山(山通三)",是指把三方的掌上石子数连起来。“归藏”的‘归’是指把三人展在一块的手掌上的石子数加起来,‘藏’是指把石子藏在身后双手互易暗握藏,握定后同时展出把三只手掌上的数又归起来,如此重复。“周易”的‘周’是地上画的图形义,名叫“罡”。‘易’是双手暗握互易。《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掌’是手掌,‘三’是三人各拿三个小石子,‘易’就是双手互换,‘掌三易’它就是指“走游罡”。三人各三个石子握的变化为:“可握空,可握一石子,可握二石子,可握三石子”三人掌三的变化总数是六十四组,即六十四卦的三才定位数组,《周易.说卦》“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10.易还有一个意思鲜为人知,易:太易,浑沦者,万物浑沦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状,易变而为一,一变为二,二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总之,《周易》名称内涵丰富,与《周易》作为弥纶天地之学实为相配。
大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也“离中国不远”。“尤甚使人惊异的,是《大学》之三纲领、八条目,竟与《精神现象学》的阶段行程处处相合”。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来自我国古老的《易经》,可惜他建立的是个封闭的体系,正如1961年李景春先生质疑冯友兰先生时所说的:“《周易》绝不是有如黑格尔所建立的封闭的体系,它是开放的体系,是开放的辩证法宇宙论。”

文献

《说易·序》(钟致帅撰)原文:“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非辩证者不以通之,非唯物者不以用之。易之为观,辩证唯物;易之为法,唯物辩证。其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已为智者所共适。或曰:世界皆存在,存在皆物质,物质皆运动,运动皆规律,规律谓之易。易可识,谓之意识;易可用,乃以改造世界。此易之大义也。易演天地之象,彖阴阳之变,成素朴之典。知者谓之‘然乎其然’,不知者谓之‘玄之又玄’。是以说易。”
原理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根源,是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长期观察的结果。他体悟得天地人事现象背后的隐约轨则,他发现在无穷变化中有一不变的太极,由此而生两仪,两仪再变生四象,四象演化为八卦。再经虞舜、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的发扬诠释,使得蕴藏无限的易经,后人可以一登堂奥,一窥天地之妙。我们只要依经文玩占观象,从中温故知新,也能领略天地人事间的道理,掌握心念行为,一一复归于礼,自可趋吉避凶,“睿作圣”。
原理包括成书原理和衍卦原理。
成书原理:《周礼·大卜》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说明在夏朝以前大易已经完成了重卦工作,六十四卦绝不是原有的八卦加上五十六卦凑足六十四个数的结果,是由八经卦两两直接相重而来。八卦重卦生成六十四卦的原理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两仪生成模式,也就是西方斯比赛尔、莱布尼茨所说的“二进制”。三画经卦重为六画别卦,“三才”相重为“六”,每才都自含阴阳,这样“六者”以自身各有两种变化可能排列组合,变化的结果最多只能是六十四种,即重为六十四卦。圣人把“天之道”和“民之故”传输在六十四卦中,便形成了卦、爻辞,金景芳先生把此比作向电脑里输信息。
衍卦原理:就是大衍筮法。孔子强调:要由蓍“达乎数”,再由“数达乎德”,否则就是“史”和“巫”的水平。君子要“与史巫同途而殊归”。此“德”当为周室之德,也就是孔子损益的由虞舜而来的德道。
《周易》是一部论“变(易)”法的奇书。《周易》的变法序列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凭心灵的任意创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础及其实践这个认识环节。《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受远近诸事物变化的启迪而揣度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并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质和规律,达到把握万事万物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作卦画的初衷。显示了《周易》属于形象思维性质的最原始的本质属性(来源《阴阳系统论》《六柱预测学》等)。
《周易》的形象思维之所以能构成应有的体系,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表达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质的客观实在性。所谓客观实在性的内含是说《周易》的六十四卦画序列、属于以天象为坐标的阴阳动态变化,而不是主观的臆造或杂乱无章的拼凑,也就是“荷天衢,道屡迁”的有机、合规思想。《周易》用形象刻画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用间接、科学、抽象的形式来表达。例如《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既是演绎八卦的基本程序,也是将一般的感觉和表现升华为理性形象的表达过程,《周易》所要探讨的事物或现象就是“太极”,太极内在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就叫做“两仪”,阴阳两仪各自内在的矛盾利害因素就构成了“四象”,把这个矛盾利害的基本因素按照辩证否定观进行推理、就有八经卦所表达的基本卦象。只有表达形式的抽象性,才有可能达到“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之目的,才有可能将其用有声的文字表达出来反射出对阴阳运气学说的导源作用,一个活生生的运气思维逻辑的始版(来源《人体生物节律学》)。
发现

1973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释文发表在《文物》1984年第3期上,引起研究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1987)、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1992),韩仲民《帛易略说》(1997);帛书《易传》释文,最初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1993)、第六辑(1995),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1995)、《续编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卷、四川大学出版社《易学集成》等书。本世纪以来,帛书《易传》新释文又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丁四新《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帛书《易传》共包括《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邢文《帛书周易研究》是第一部学术专著。
1977年在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了汉简《周易》。
1994年发现了楚竹书《周易》,经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关校注,亦十分丰富。

演变

先天八卦,源自《说卦第二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按乾坤、兑艮、离坎、震巽相错排列,所谓“乾坤纵而六子横”。
 
后天八卦,亦称文王八卦,其出现远比先天八卦早。 后天八卦源自《说卦第五章》:“帝出乎震,齐乎     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所谓“震兑横六卦纵”。

歌诀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多种(如“今传本”卦序、京房易传的八宫卦序、邵氏易卦序、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周易卦序等)。
朱熹《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今传本):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卦五行: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性质

《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先生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易经》号称绝学。魏晋时道家的王弼用老庄解易,《易经》今传本就是王弼本。“王弼正崛起于汉代道家易以及重义理的古文经学派的流脉中。”
关于《易经》书籍性质研判,自古以来见仁见智:
(1)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有咒语明确讲:“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一般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宋朱熹《周易本义》主此观点,近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探源》等亦持此说。
(2)哲学书。庄子认为“《易》以通阴阳。”阴阳问题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有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最系统的哲学著作。“易之为观,辩证唯物;易之为法,唯物辩证。”(钟致帅语),《易经》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易》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易》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
(3)历史书。讲述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章太炎《易论》) “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胡朴安《周易古史观》),另有学者或以为《周易》为商周之史。或以为是奴婢起义史,或以为是用谐音隐文体和卜筮外形写成的一部特殊史书。
(4)预测学。《易经》运用三爻(自身本我、他人外因、天象趋势)和上下爻(事物发展)体系进行预测,用每一爻辞对某一阶段现状进行高度概括。称贞卜。孔子预测华夏文明起码可以传承三千年,结果果然应验,这一预测可见《论语·为政》篇。
(5)行为学。《易经》认为人的行为要合乎规律。提出君子“以顺动”,即按着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动者尚其变”,也要随机应变,趋利避害。君子更要“复”观,随时总结经验教训。
(6)尚有其它,所据不一,现代还有人把它誉为“宇宙代数学”。
“夫易广大悉备”,它会通弥纶天地之道,它是高于任何具体学科的大道之原。
李学勤先生明确指出:“要真正理解易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着中国文化本身的结构、途径和方法来看易学带给它的作用。从这个观点来看,其结果应该是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易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易学怎么样在中国整个的学术里面起着核心的领导的和一切密切相关的重要的作用。”

图片影响

《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发展、嬗变为德道之学。《易经》的影响遍及哲学、美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国学、音乐、艺术、军事、武术和堪舆等各个学科。《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易传》“使《周易》的哲学成分进一步地纯化”。《易经》以其“广大悉备”的阴阳、三才观、“继善成性”的人性论和“否终则倾”“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特有的无可取代的崇高地位,铸就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脉。《易经》的“五圣同揆说”、“易宗说”和“德道说”是易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周易》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并作为变化的哲学运用于现实生活。《易经》的太极、理、气思想,人道、人文精神,为西方所普遍接受。“卦有大小”、“阴阳相倚”的易图算数启迪欧洲发明了“二进制”数学。素有“国王数学家”之称的法国大传教士白晋和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把世界的“科学始祖”的美名送给了中国的伏羲,尊称孔夫子为中国“哲圣孔子”。
《易经》的人文、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
《论语·述而》篇孔子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学易至于“韦编三绝”,积功力久,发此感慨,再给我数年,对易研究更加深透,可以减少大的过失。学《周易》贵在能「知几」,“几者”念头起动几微之间,心念一动即加以察觉。学《周易》可以趋吉避凶,在念头起处即是非分辨得明,使灾祸有一点端倪时就及早调整心念行为,让灭祸消弭于无形,自然能趋吉避凶,远离大灾大祸。上等智力的人学周易,可以进一步学形而上之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汉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应该说《周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占测算命,哲学,科学,或文化了。
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创始人、荣誉会长和美国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进一步指出:《易经》“即使卜筮的作用已经消失,易的体系作为宇宙变化的知识体系或作为行为的价值体系,仍是有实质性质的。”

传承

秦皇焚书坑儒,《周易》因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易纬·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三古”所指: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推演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下古时代,孔子老而喜“易”,感叹“古之遗言”,故撰写《易传》十篇。
《史记》记载的传易体系: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弓)——娇疵(子庸)——周竖(子家)——光羽(子乘)——田何(子庄)。
《汉志》记载田何直传弟子四人,主要有王同和丁宽。王同弟子杨何在武帝时被立为博士,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受易于杨何”;丁宽一系,弟子田王孙,再传弟子有施讎、孟喜和梁丘贺。经于豪亮先生考证,熹平石经《易》以梁丘贺易为底本。此系立于学官的易学,到南北朝时已经残缺,至唐散佚更多,入宋则全部亡佚。
武帝时,民间还有费直、高相“两家之说”。有记曰:“费直《易》为古文,无师承,其学‘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亡章句’而无师承的费氏古文《易》,在后代古文派大师们为争立学官的不懈努力下,到东汉光武帝时,势力已可与今文《易》相抗衡而至于争立古文《易》博士之职······在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荀爽、王肃以至王弼等数代人的钻研下,已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解说体系。”
《易》也有言“阴阳灾异”一系。这一系传为来自田何的“古义”:
田何——周王孙——丁宽——田王孙——孟喜——焦延寿——京氏(君明)。京房(君明)以阴阳灾异蛊惑皇帝最终落个被斩首的境地。
“《易》虽未遭秦火,且入汉后居于官学地位,并有师承相传,但其传本及其经义今日已不可得见。我们今日所见之今传本乃是王弼本,是得之于并无师承传授的费直古本。故先儒称《易经》为‘绝学’”【无怪宋儒张载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最强音】。
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没有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按经专家考证,此子夏非彼子夏。子夏是诗经博士子夏的字】。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阴阳、卦气之说的,有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君明),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有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故在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郑玄的易学,先学京房的象数。后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魏晋以后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迭羲皇之室。
可以说,“援《易》以为说”强调的是继承; “援说以为《易》”体现的是发展。

价值

“东方古文化”是以中国为发源地,流传及盛行于东南亚国家,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它是经久不衰的一种古文化,已经历上下五千年,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体系,不但是哲学思想体系,也包含科学体系。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不可为宰相;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易,变也!各种病不了解病根变化如何了解医治之法?《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经”是后世为了尊称这些书,才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按郭店简《六德》和《语丛一》篇的出土证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非孤证,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先秦因孔子“老而好易”,导致了“用《易》居前”之“六经”次序的出现。《易经》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图片问题

从八经卦到重卦
易由八经卦演绎成六十四卦,说法不一,主要看法有四种:①王弼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②司马迁等认为六十四卦是文王的演绎。③郑玄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④孙盛等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其中以司马迁等人之说法影响最大。
而孔颖达的结论是:“故今依王辅嗣以伏羲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为得其实。 ”
结合大陆近些年考古发现表明,王弼之说可信,即“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据《系辞·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中,亦可见一斑
关于“易有多出”的疑问
关于《周易》、《易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向有争议。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开“疑古风气”之先,在《易童子问·卷三》中对《易》有多出—即“河图洛书说”、“观象画卦说“和"衍(演)卦说”提出质疑,尤其是《易传》多处出现“子曰”字样,醉翁疑惑不解。提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对此,朱熹率先做了回答:“他所谓‘子曰’者,往往是弟子后来旋添入,亦不可知。此亦可见其比。”清末,疑古之风又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而金景芳先生则在马王堆帛书没有出土前就判定:《易大传》是孔子所作。“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更是斩钉截铁地说:“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针对欧阳修的千古疑问,尚秉和先生《易说评议》指责说:“惟欧于《易》象,既一概不知,于《易》理所入尤浅,故其说多空泛不切,且于《易》辞妄生疑惑。”
关于“二进制”的国际公案
十八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以二进制解读易经,

文章评论

88天涯

[em]e189[/em] [em]e100[/em] [em]e163[/em] [em]e177[/em]

海山

传世之大谬,往往人们说 “儒释道”为中国三教,仔细研究,应当是“道儒释”为正序。道为首,儒次之,释为末。且,易经与道德经所阐述的道家的理,其深刻性,现实性,哲学性,指导性的意义与价值,远远高于儒家思想,为高入云端的大道,深入细微的至道。横贯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和小千世界。可称之为出世之道。而儒家思想是社会现实中的秩序之道,是中千世界之理。释为佛教之首,但百卷千卷的佛经中,真正有意义的道理极少,绝大部分内容为无意义的虚语和语气词,有人说,佛教是千年的大骗局,实不为过。佛教与道教理论相比,道为天,佛为地。不可同日而语。禅与佛有关,但多不是佛家的理,而是在佛家弟子中的智者,思辩的结果。有人说,佛是觉悟了的人,普通人是未觉悟的佛,还是有些道理的。普通人敬佛,是希望佛保佑人,但,佛真的能保佑人吗?人只有遵道,知道,循道,方能保佑自己。道为何物,天下万物万事发展变化的规律,德为何,遵道之规而行之。此才为至道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