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备览】[41]《周易参同契》:最早论述炼丹原理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忘川·疏影


图片《周易参同契》:
最早论述炼丹原理的著作
 
《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着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有明显的黄老道家特色。东汉·魏伯阳著。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

其学说以黄老汇融周易、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不仅继承了道家养生学的理论,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如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其原理即从此书而来。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素以“天书”著称。
 
图片影响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黄老道家养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以「黄老」参同「大易」、「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家最早的系统论述养生的经籍。

周易参同契《周易参同契》全书共约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该书假借《周易》爻象论述作丹之意,研究养性延年,强己益身。所谓“丹”,据近人研究,是指人身体内部的能量流。书中关于能量流的论述,即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的。该书表达方式比较奇特,采用符号作为表意手段,如坎离、乾坤、日月、阴阳、五行、铅汞、父母、夫妻、男女,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名词术语等,都与其本义毫无关系,只是一些表意的符号。书中以烧炼外丹者使用的炉鼎象征人身,以炉鼎中变化的药物象征人体内的能量流。表示药物的符号则有坎、离、水、火、铅、汞、兔、乌、金蛤蟆、玉老鸦等,符号虽异,其义无殊。

图片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并采取象征或借喻的方法采用许多隐语,易生误解,所以历代有很多注本行世,仅《正统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11种。《参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养生著作。历代注释名家对它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魏伯阳讲的是烧炼金丹以求仙药的外丹说,有的认为魏伯阳主张调和阴阳,讲的是靠自身修炼精、气、神的内养术,即后世所谓的内丹说;有的认为在《参同契》中,外丹说、内丹说二者兼而有之,并斥责房中、服符、昼夜运动、祷祀鬼神等为徒劳无功的旁门邪道。

《周易参同契》中叙述最详细的部分,也是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炼制“还丹”。原文记载共分三变,第一变是将15份金属铅放在反应器四周,加入6份水银,再用炭火加热,便生成铅汞齐。魏伯阳认为“火”也参加反应,是反应物。所以他说,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热,铅与水银、炭火这三种“物质”相互含受,才能够发生变化而生成铅汞齐。第二变是随着火力的增大,水银逐渐被蒸发掉,铅被氧化为一氧化铅和四氧化三铅,反应完毕时,主要生成黄丹,即黄芽(Pb3O4)。第三变是将第二变的产物铅丹与9份水银混合、捣细、研匀,再把这种混合药料置入丹鼎鼎中,密封合缝,务必使其不开裂、不泄气,然后加热。先文火后武火,昼夜察看,注意调节温度,反应完毕,丹鼎上部得到红色的产物“还丹”。这种“还丹”就是氧化汞。用现代化学知识来解释,魏伯阳所述“还丹”炼法如下:
3Pb + 2O2 = Pb3O4 (黄芽)
2Pb3O4 = 6PbO + O2↑ (下丹鼎)(可逆反应)
2Hg + O2 = 2HgO (下丹鼎)(可逆反应)

魏伯阳还在《周易参同契》中说:“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黄芽”就是铅丹,“河上姹女”为汞。这句话的意思是,汞易挥发,铅丹能与汞在高温下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铅丹“制服”魏伯阳炼丹住了。

魏伯阳在阐述服饵金丹何以能使人长生不老时,采用的是不恰当的类比法,认为黄金既然不朽,还丹又能发生可逆循环变化(2Hg + O2 = 2HgO(可逆反应))那么饵服黄金和还丹后,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还童。这种希图把黄金、还丹的性质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以求长生的天真想法,在今天看来当然荒谬可笑,但在当时有些人却深信不疑。(此段注释人不懂外丹,反嘲笑古仙,魏伯阳当然不是“希图把黄金、还丹的性质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以求长生的天真想法”在以上三变步骤中,最后所练外丹可以吸收先天一炁,待12年不出差错,色转为紫,神丹即成,任何人服食立即肉体化炁,白日飞升。效果要远超内丹,只是几近失传。)(风月按:误矣!据师云,神丹虽有神效,然阳神未成者,事亦无济。)(补述:阳神未成者,事亦无济应该不是炼成功的天元神丹,成功者如淮南王刘安,鸡犬家眷亦可升天。)(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存在先天一炁这个东西。把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强加上去,人为地设定规律,这不是客观科学的态度。)

在阐述炼丹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时,魏伯阳指出,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炼丹过程正如以檗染黄,煮皮革为胶,用曲糵作酒等等一样,是“自然之所为”,“非有邪伪道”。他还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解释炼丹术现象,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五行错王,相据以生”,是阴阳相须,彼此交媾,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
 
 
图片
 

魏伯阳不只是囿于阴阳五行学说,他还提出了相类学说。他认为阴阳相对的两种反应物质还必须同时属于同一种类,“同类”的物质才能“相变”,“异类”物质之间则不能发生反应。他说:“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虽黄帝临炉……亦狄和胶补釜,以硇(氯化铵)涂疮,……愈见乖张。”这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这大概是根据炼丹家们一些失败的教训而总结出来的。魏伯阳的这一理论虽然遭到葛洪的反对,但到了唐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它毕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实际上,魏伯阳的这个相类学说是化学亲合力观念的前身。

魏伯阳还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的比例很重要,并已经观察到胡粉(碱式碳酸铅)在高温下遇炭火可还原为铅等化学现象。在《周易参同契》中,魏伯阳还记述了升华装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个缩小的宇宙,阴阳变化、万物终始都在其中。

必须指出,魏伯阳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与丹道是相通的,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来解释炼丹的道理,这使本来就比较复杂的炼丹术变得更加神秘,影响了后世炼丹家的哲学思维。此外,魏伯阳主张采用铅汞作为炼丹的主要原料,所炼得的丹药是氧化汞之类的毒药,这就限制了炼丹实验的范围,并导致服丹中毒,这实际上阻碍了炼丹术的发展。

影响

《周易参同契》是一部内外丹兼修的黄老道家理论著作,对道教修炼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丹经之祖 , 万古丹经王 ,对后世内外丹的理论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周易参同契》所阐述的丹术理论,被后世的金丹派葛洪、陶弘景以及内丹炼养派的司马承祯、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端等所继承和吸取,宋人黄自如在《金丹四百字》序中对《周易参同契》在丹道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了肯定,他说:数千年间,有伯阳以导其流,有钟吕以扬其波。 近人王明先生在《<周易参同契>考证》一文中总结说: 自汉而唐而宋,论炼丹者,代不乏人,溯流寻源,大要如尔:魏伯阳导其源,钟吕衍其流,刘(海蟾) 张(紫阳)薛(紫贤)陈(泥丸)扬其波。由外丹而内丹,流变滋多,《参同契》洵千古丹经之祖也。王明先生所说的钟吕以下,都是内丹家。张、薛、陈属金丹道派南宗。金元兴起的全真道属北宗,自称渊源于钟吕,可见,全真的内丹思想远祖也是《周易参同契》。道教南北宗的兴起,思想上无一不受《周易参同契》的影响。正因为《周易参同契》开丹道之先河,因此被道教炼丹者尊奉为经典著作,炼内丹、外丹者皆宗祖之。宋张伯端《悟真篇》就说: 叔通受学魏伯阳,皆为万古丹经王。 宋末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序》也说: 《参同契》乃万古丹经之祖。 《周易参同契》引《易》论内丹、外丹,以道解《易》,对宋代理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周敦颐的《太极图》就来自于华山道士陈抟的《先天图》,邵雍的象数学与《周易参同契》有直接的关系,朱熹等理学家直接参与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更有一些人将《周易参同契》作为儒道兼修之经典。

 
图片
 

《周易参同契》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炼丹文献,它介绍的种种方法虽然炼不出可以长生不死的金丹,但它总结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推动了古代化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本世纪30年代初,此书就被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正是由于《周易参同契》影响大,所以这部书在历史上注本很多。如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阴长生《周易参同契注》三卷、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宋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明蒋一彪《古文参同契集解》、清李光池《参同契章句》、清刘吴龙《古参同契集解》等等,其它章释、改写、发挥之类的著作更是多如牛毛。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自东汉以后便绵绵相传,为后世道教丹鼎派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来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化名空同道士邹欣),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图片
 
 

参同契的实质初探
    一
    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我感到震惊和骄傲的有五部书。一是《易经》,二是《内经》,三是《孙武十三篇》,四是《周易参同契》,五是《伤寒杂病论》。此五书各有内容,但脉络相通,显示了东方文化特色的整体观和朴素唯物辩证法精神,尤以《周易》一书最为广大精微,所有诸子百家一切学说,几乎没有一种不或多或少和它有联系。
    这里专讲《参同契》一书,并对它的实质作初步探讨:
    本书为东汉会稽上虞魏伯阳著,丹道家奉为丹经之王。原书面目为何?已无确切证据可考。后来传世的有两种本子:一为宋儒朱熹《参同契考异》本,二为明杜一诚定四言为经、五言为传并三相类为三卷之本(世称古本)。此书注解甚多,最早的是五代孟蜀永康(现四川金堂县)人彭晓真一子所著《参同契通真义》三卷,郑氏《艺文志》称为当时最流行。后来各种注疏中最重要的是:1、元•俞琰玉吾全阳子《周易参同契发挥》;2、元•陈致虚上阳子著《参同契分章注》;3、明•陆西星潜虚子著《参同契测疏》和《参同契口义》;4、清•朱元育云阳子著《参同契阐幽》;5、清•陶素耜存存子著《参同契脉望》;6、清•仇兆熬知几子著《参同契集注》。各著对于章节的分合、起迄和命名,也有差异。
    《参同契》的书名,根据魏真自叙,是指伏羲、文王、孔子之大易,《黄帝内经》、老子《道德经》、《阴符经》的引内养性和伏食延命之法三者相配,如支茎相连,可以同符合契而命名。彭晓曰:“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又有说“参是参天地造化之体,同是资同类生成之用,契是契合造化生成之功”的。
    《参同契》因为成书时代早,且是歌咏体裁,故素称奥雅难读;书中假借、譬喻、隐语甚多,也无法直译。但丹道家都同意“《参同契》乃儒门而兼道术者,千载以还,张紫阳真人复著《悟真篇》以发挥其理,两书相为表里,有功玄学非浅”。故兹特将张紫阳《读周易参同契》一文录此,并附东派祖师西星潜虚翁的注释,以见千载一脉,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二
    张紫阳《读周易参同契》曰:“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运兮五行分。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死,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
    陆注曰:金丹之道,象天法地,天地不外乎阴阳,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凡在二五陶铸之中,莫不顺之以为生死,此常道也。丹道则举水以灭火,以金而伐木,每以逆克而成妙用,故曰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死,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
    尚按:常道水下火上,火水未济,丹道则水上火下,卦象既济,是谓举水以灭火;常道木东金西,木金间隔,吕祖《沁园春》词曰,“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难知”。丹道以金而伐木,木性慈金顺义,金情恋木慈仁而金木交并矣。
    “一自虚无兆质,两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子孙”。
    陆注曰:夫丹之所以常灵常存者,得一故也。一者何?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来者也。老圣曰:“道生一,一生二”,故曰一者虚无所兆之质,而两仪则因一以开其根。两仪立矣,四象生焉。四象者何?阴阳老少也。太阳为火,太阴为水,少阳为木,少阴为金,是皆阴阳变化而成,故曰四象不离二体。其云八卦互为子孙者何也?八卦者,四象之所因也,乾生三男震坎艮,坤生三女巽离兑,丹法震兑归乾,巽艮还坤,则兑属之乾而艮属之坤矣。离东坎西,则离属之乾而坎属之坤矣,故曰互为子孙。又乾为金,金生水,则坎为子而震巽之木为孙;坤为土,土生金,则兑为子而坎水为孙;离为火,火生土,则艮坤为子而乾金为孙;坎为水,水生木,则震巽为子而离火为孙。推此则八卦可知矣。亦曰互为子孙云耳。
    尚按: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虚者虚其身,无者无其心,此至要之诀,所谓“得其一、万事毕”也。至于一变为二,二变为四,以至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阴阳推阐变化,无穷无尽,亦犹《内经》所谓“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之意而已。
    万象生乎变动,吉凶悔吝兹分,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雇易道妙尽乾坤之理,遂托象于斯文。否泰交则阴阳或升或降,屯蒙作则动静在朝在昏;坎离为男女水火,震兑为龙虎魄魂。
    陆注曰:万象生乎变动,吉凶悔吝兹分,何以故?卦爻之吉凶悔吝皆生乎动,丹法纤芥不正,悔吝为贼,爻动之时,可不慎乎!且夫金丹之道,一阴一阳而已,日用而不知者百姓也,知之而修炼者圣人也,圣人洞悉阴阳之本源,既修之以善其身矣,于是作为丹经,以开来学;以为尽乾坤之理者,莫过于周易,故《参同契》拟易,莫不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药物,以屯蒙既未为火符,要皆托象于易,以明阴阳消息之理,故其否泰交,则阴阳之升降也,屯蒙作,则动静之朝昏也,坎离则男女之水火也,震兑则龙虎之魄魂也。
    尚按:《参同》拟易,以明阴阳消息之理,拟乾坤为鼎器,则坎离为药物,以屯蒙既未为火符,三者俱明,大丹可炼,不拘内丹、外丹、本身、同类以至虚空,事虽有别,理无二致也。何为乾坤鼎器?乾鼎坤炉,即性命之根宗;何为坎离药物?即阴阳交媾而产之先天一气,此气在人身,即指元气,《参同契新探》拟为人身“能量流”。此气有小大之辨,有金玉之别,吕祖度张珍奴《步蟾宫》词曰:“坎离震兑分子午,须认取自家宗祖,地雷震动山头雨,待洗濯黄芽出土;捉得金精牢闭锢,炼甲庚要生龙虎”,即是指明此气之发生、运行、升降方位及其根源。水下有雷曰屯,山下有水曰蒙,火水未济,水火既济,丹法朝屯暮蒙、进阳火,退阴符,调停阴阳,升降水火,和合四象,攒簇五行,亦如是也。又按张真原文,天地曰否,地天日泰,常道天上地下,阳升阴降,顺道也。丹道逆行,则地上天下,阴升阳降矣。朝屯动则进阳火,暮蒙静则退阴符。坎男离女,水火之象,震龙兑虎,金木异名,坎离交而水火既济,震兑合而金木相并,气神和合,魂魄相拘,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皆自然而然也。
    “守中则黄裳元吉,遇亢则无位而尊,既未慎万物之终始,复垢胎二气之归奔,月盈亏、应精神之衰旺,日出没,合营卫之寒温。”
    陆注曰:至若采药行火之际,其言元吉者,即六五黄裳,中而且顺也;其云有悔者,即上九战德,无位而尊也。慎其终始,则屯蒙既未不爽于毫厘,象其归奔,则复往姤来,一循乎卦节。月盈亏,应精神之衰旺,言精神而药物可知也。日出没,合营卫之寒温,言营卫而火符可准也。此《参同》拟易之大旨也。
    尚按:中则和顺,故元吉,亢则有悔,谓太过也。一本注曰,遇亢无位,谓火太旺,须沐浴也。慎始慎终,无过不及,无忘无助之谓也。复为一阳之始,正宜进火,姤为一阴之始,法须退阴,十五月圆,采取之侯,三十月晦,沐浴当时。日出则温,日没则寒,人身营卫之气,与体外自然相应也。又《参同》原有“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之一节,此又以月之弦望晦朔和日之早晚出现方位配先天卦之纳甲,丹家有一月六侯图和六侯纳甲图,所谓除坎离为药物,以乾坤震兑巽艮六卦为火侯,用以象征人身元气之发生、消长变化和流行方位,故吕祖有“有人问我修行法,遥指天边月一轮”之语。
    “本因言以立象,既得象而忘言,犹设象以指意,悟其意则象捐。达者为简为易,迷者愈惑愈繁,故知修真上士,读《参同契》不在乎泥象执文。”
    陆注曰:然其要不过识阴阳互藏之精,盗其机而逆用之耳。举其要,则惟简惟易,迷其宗,则愈繁愈难。学者苟能因文以会其意,指象而不泥其文,则庶乎理与心融,文从义顺,而无开卷嚼蜡之患矣。
    尚按:此张真明言读《参同契》一书,只能以意会、以理推,切忌胶柱鼓瑟,望文生义。闻之师曰:“丹道有理、有事、有法。理可自悟,事与法则必假师传。若知理而不知实事方法,则无处下手。”朱熹是令人敬佩的,他没有得诀,坦白承认“眼中见得了了,但无下手处”,不知即为不知嘛!此道知之必彻,一点虚假不得,否则“差毫发,不成丹”,用《参同契》的话说,也就是“纤芥不正,悔吝为贼”了!
    三
    时贤周士一、潘启明合著《周易参同契新探》一书,时值动乱岁月之后,我不禁发生空谷足音之感!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欢跃!该书用比较新颖的语言作了说明,首先肯定《朱子参同契》本不为明易,而是借易象以隐喻丹法的见解。其次,他们引用新的科学如“场论”、“生物钟”、“能量流”、“质量互变”、“二进位制数学”——计算机等以作解释,对目前的学人了解《参同契》本义,是有一定帮助的。他们认为《参同契》的作者无意制造任何理论体系,而只是使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符号把直接体验到的人身“能量流”(指元气)的产生和变化运行的轨迹作了如实的纪录,这个纪录是真实无妄的,因为他仅仅只说“是什么”,而没有回答任何“为什么”,更没有涉及任何他所不知的彼岸世界。它和一般意义的哲学也不同,因它不是中世纪欧洲那样的“神学之婢”,也不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参同契》是打开中国传统科技宝库的金钥匙。它是论内丹为主的,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直接关系。也涉及到“外丹”,产生了一系列副产品,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药物学、数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发明,如火药、罗盘、印刷术等。世界上正在逐渐明白的二进位制数学(中国原名“加一倍法”或“一分为二”法)也是这派的学者以洁净精微的符号传播到人间的。总之,中国科技史上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大多与这个体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最后他们又说,中国古代方士黄冠上的这颗明珠,悬挂的位置是那样高,曾经惊动过我们的邻居,多少异域的英俊曾经废寝忘食地追求过她,然而遥望红楼,却很难接近,其中有些人虽幸运地走到了她的跟前,却始终隔着一层香雾。
    这些都是对的。其实尤其本国古今的许多贤豪,又何曾不是很想接近红楼而却又很难接近或隔着一层香雾!为什么很难接近?就是不得师传。为什么隔着香雾?也就只是本身未能实证!
    四
    凡谈丹道,离不了明师口诀,这是非常重要的。据我所知,《参同契》虽也讲到以入世,有“施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叙以御政,行之不繁”等语,但后文很少发挥,它主要还是谈丹法。以丹家流派不同,所指之实事迥异,亦有事虽同而在下手口诀方法上大有差异的。以此对于鼎器、药物、火侯等的内容,我们都要弄清来龙去脉,分别看待,不能混淆!例如古哲参同注疏,有属清静的,有讲阴阳的,有兼炉火的。清净功法中所指玄关,或在身内、或在身外,或言有定、或言无定,种种不一。阴阳门派中,一般都说彼家,有人把《千金要方》、《医心方》等医书中所说古老的两性卫生方法当作丹法,此是大误。说来话长,这里恕我不讲,待将来有机会再谈,其中有两家的(用虎而遗龙),有三家的(龙虎并用)。有专用神的,有神气并用的。有用器械的(即琴剑),有不用器械的。有先修一己而后用彼家的,有始终不离彼家的。其功验有只及于神气的(出阳神),有兼能改变形质,使发白返黑、齿落重生,脱胎换骨而达形神俱妙的。岂可一例而论哉!还有在佛法密宗无上瑜伽中第三灌顶的双身法修习,外貌几与房术无差别,而实质不同,这些都与道家的人元丹法值得详细辨析,已不是本论范围,容他日再作专题讨论。
    闻之师曰:丹道家总以阴阳为宗。《周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的“有”、“无”、“玄”、“牝”,隐喻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天元纪大论都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参同契》曰:“物无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吕祖《指玄篇》曰:“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张紫阳《悟真》诗曰:“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张三丰《无根树》曰:“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又曰:“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都是明证。
    然阴阳有身内、身外。身外又有同类、虚空、炉火之不同。修炼之士,大都先修本身身内之精气神,成就阴丹,是即真汞,为《参同》“引内养性,归根返元”之法,上阳子称为“以道全形”之事。再以同类阴阳,立为鼎器,用以招摄身外之先天一气,是即《参同契》“配以伏食,雌雄设陈”之法,上阳子称为“以术延命”。斯气即是真铅,亦称阳丹,乃天地之母气,本身之阴汞为子气,以母气伏子气,即以阳铅点阴汞为纯阳。再假阴阳符火,运用抽添,十月功足,三年乳哺,形化为气,气化为神,神与道合,升入无形,变化不测,故能出乎天地之外,立乎造化之表,提挈天地而陶铸阴阳,却不为阴阳陶铸。又在化形功夫中,有用天元神丹者(由地元而天元),有用玄珠或金光者,此皆同类阴阳人天两元金丹之正途也。凡此丹法之大旨,要皆继踵《参同契》一脉之论述和发挥,我今不过秉笔直书耳。
    欲实修此道,根据目前形势和条件,亦只有清静之路可走,勤修苦炼,由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曹文逸仙姑所谓“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是也。至于如何下手?可参考李涵虚《三车秘旨》、《道窍谈》,陆潜虚《玄肤论》,张三丰《道言浅近说》,伍冲虚《天仙正理》、《丹道九篇》,柳华阳《金仙证论》、《慧命经》,赵避尘《性命法诀》,闵一得《古书隐楼藏书》等,则仙山楼阁,依稀可见。然不经师指,终隔一窍,犹如习武者按图摹仿,外形虽似,终欠神韵,而“差毫发,不成丹”,此丹经所以有“不因师指,此事难知”、“饶君智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要知火候通玄处,须共神仙仔细论”等之警语也。
    吾蜀梅自强先生,讲传统高级养生气功,学有本源,于入门一窍,虽当斟酌权变,然引《灵枢》为据,确系古法。其论三关九窍,皆卓有定见。且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同流俗信口开河,动辄小周大周,乱说一气,可供大家参考!盖小大周天,必以小药大药为依据,方有妙用;若无物空转,古人谓为推空磨,作用不大。欲得真正小药,必深入玄关,虚极静笃之久,方有端倪可寻;又必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方有小药现形。而此求虚静、钻杳冥,以李涵虚之资禀,犹言学之七、八年,然后方有把柄,岂数月甚或数十日之所能善其事者?终亦推空磨之流,自欺欺人而已!当然,一般只求疗病强身,不涉及揭开人体生命奥秘者,又当别论。
    再者,从事高级修养身心功夫,步步都有实事作法,难关重重,并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纵然明道之后,没有一定环境条件,仍不可能入室下手,或虽下手而不能得力,古哲所谓法、财、侣、地,缺一不可,是千真万确的。
    更有进者,道之与德,必相辅而行,古人云:“苟无阴功及大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必也像魏真自述:“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栖远避陋,忽略利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宁”,一心地钻研学术而又品德优异的人,庶几于此道可以有分!所以此道的老前辈们都说:“不特达官贵人们绝大多数不可能入道,即是倾慕权势,不能忘怀荣华利禄的人,也都和这个学问无缘”!因入世出世,始终是大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在真正学道者的眼光中,只不过是一个十足的典型讽刺比喻罢了!然而目前社会,有几个人能跳出这个罗网?超然物表呢?!企余望之!顾共勉之!
    1987、7、28
    于忠县中医院
    罗浮翠虚吟
    南宋陈泥丸著
    后学张义尚注释
    按道家南宗有五祖。张紫阳著《悟真篇》,是为初祖;张紫阳传石杏林,石著《还源篇》,是为二祖;石杏林传薛道光,薛著《还丹复命篇》,是为三祖;道光传陈泥丸楠,陈著《泥洹集》,是为四祖;陈泥丸传白玉蟾,白著《紫清集》,是为五祖。此《翠虚吟》一篇,冠于《泥洹集》之首,在《道藏辑要》属“奎集四”,乃是道家中很有名气的著作。不特对于勘辨邪正,指引愚迷,使真欲探索人体生命秘密,揭开性命生死根源者有所遵循;即就诗歌本身的艺术造诣说,也是声音铿锵、抑扬有致、朗朗可诵的,尤其是目前的社会,丹道书刊很多,流传的功法更广,其中究竟孰高孰低,谁深谁浅,一般人根本无法分辨,也就无所适从,那是很自然的。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详细研读本篇,它会给你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可惜有些地方初学不易理解,因过去从没有人作注释,所以我现在特弥补这个遗憾,供有志之士作参考。谚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法总是邪正并立,古哲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孰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陈祖是过来人,故能言之敦敦耳。
    谚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法总是邪正并立!
 
 
图片
 

文章评论

清谨

丢了一个字:泰【最后面的图里】

大胡子

谢谢大姐 两年没上网 很想你 , 一参同契一,, 好我转了 谢谢你

闲庭信步

化学反应式是正确的,怎么炼也是有毒的,古人不懂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