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传记图文 (2)
个人日记
三十一 魔女诱惑
图为释迦牟尼静坐悟道时,曾被许多欲念困扰,但他都集中意志,驱散杂念,保持内心的平静,专心致志地思考。 |
三十二 众魔欲退
图中骑黑象持刀者为传说中的波旬魔王,释迦牟尼莲座下为梵神,助释迦牟尼水淹魔兵魔将。 |
三十三 夜睹明星
偈: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
三十四 成就佛陀
悉达多太子成佛的年龄是35岁(一说30岁),悉达多太子悟到的真理是四谛、八正道、缘起论、三法印。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恶道众生的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琉璃花、七宝莲花等。 图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手执伞盖的天神前来祝贺。 现在我们不能再叫他太子了,要尊称他为“佛陀”了。 “佛陀”简称为佛,意即“彻底觉悟者”、“智慧圆满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
三十五 请佛住世
图为众天神及众生都在请求释迦牟尼住世宏宣正法。 |
三十六 度五比丘
图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他面前便是曾跟随他苦行过的五位亲族弟子:憍陈如、摩诃男拘利、跋提、阿说士、十力迦叶。 |
第一位优婆塞
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佛陀处,佛陀向他宣讲了四谛的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佛启示,也想出家,但商业上又无人管理。佛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佛弟子,称为优婆塞,意为清信士,俗称“居士”,意为居家修道之士。 图为释迦牟尼收耶舍(右下坐地者)为第六位比丘,收俱梨迦(左侧坐蒲团的老者)为第一个优婆塞(居士)。 |
第一位优婆夷 俱梨迦皈依佛陀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中受供。释迦牟尼带领六名弟子到俱梨迦家中应供时,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皈依佛陀作为在家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女居士。 后来又有更多的妇女成为了佛陀的弟子。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是乐善好施,忠于佛法,并能传教布道。她们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图为佛陀收在家女弟子的情景。
|
付嘱弘法
有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对50多位弟子说:“现在世间有无数众生在迷途上受着痛苦,很需要你们去解救。你们的责任,就像去消灭燃烧着的大火,而佛法就像净水一样,你们愿意去吗?”众弟子都愿为弘扬佛陀的教法而踊跃去各方行化布道。为了能普及佛法,佛陀规定弟子不应两人走同一路线。佛陀也自己单独向伽耶山走去。 图为佛陀在鹿野苑吩咐弟子们分散到各地去宣传佛法。弟子们身挎乞食的钵,临行前拜别佛陀。 |
化度外道
图为佛陀在向外道领袖们解说他证悟的佛法。佛陀经常教导弟子:要尊敬其他教派,与外教派要和平相处,以教理说服,让人家自己分析决定参加何种教派。 |
摩诃迦叶 离王舍城不远的摩诃沙罗陀村里,有一位大富豪名叫大迦叶(又名摩诃迦叶、迦叶尊者),他聪明博学,是婆罗门种姓中最受人尊敬的杰出人物。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说法,声名威震,皈依者如云。起初,大迦叶对佛陀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为探明究竟,每次都去听佛陀说法。佛陀的德慧和佛法的感召渐渐地打动了大迦叶的心。有一天,大迦叶听完佛陀讲法后,在归家的路上看见佛陀正静坐在塔边的大树下。佛陀的肃静和威严,使大迦叶肃然起敬,他终于拜倒在佛陀面前,请求收他为弟子。佛陀对大迦叶说:我知道你会成为我的弟子的,你跟我来吧,未来佛法的流传,很需要你啊!大迦叶重视苦行,少欲知足,因此有“头陀(苦行)第一”的称号。 图为敦煌45窟内的盛唐彩色雕塑——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像。 |
佛陀说法
释迦牟尼佛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大意说世间的一切都存在着无常的苦,苦的原因是烦恼的积聚,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陀教导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
佛陀省亲
图为佛陀回到故乡后,住在他父亲为他与他的弟子们所准备的尼拘树园精舍,并在此为父亲、姨母和祖国的大臣、民众说法。图中左侧站立的是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和姨母波阇波提。 |
重见妻儿 佛陀回迦毗罗卫国后,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携其子罗睺罗也前往恭迎,其时罗睺罗年方七岁,聪明智慧。 图中跪迎佛陀者即罗睺罗及耶输陀罗,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宫理发师优婆离。 佛陀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罗睺罗、阿难及优婆离陆续随佛陀出家,最后皆证得阿罗汉果,并且成为佛陀的大弟子。 耶输陀罗后来也随佛陀出家,并且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
看望妻儿
图中扯住佛陀衣襟者是其儿子罗睺罗。楼台上站立观望者为其妻耶输陀罗公主。 |
第一个比丘尼
图为佛陀接纳波阇波提姨母出家时的情景。左下方跪地者为其姨母,右上方站立者为其堂弟阿难陀。在佛陀不接受姨母出家时,姨母曾多次让阿难陀为其求情。 |
式叉摩那 由于罗睺罗和摩诃波阇波提的出家,僧团就有了七众弟子:①比丘②比丘尼③沙弥④沙弥尼⑤式叉摩那(沙弥尼欲受比丘尼戒者,需两年受持此戒),以上为出家五众。⑥在家男众称优婆塞;⑦在家女众称优婆夷。 图为释迦牟尼授“式叉摩那”戒的情景。图中右侧前站立者是一位怀有身孕的妇女,名叫古玛拉。她虽然有了身孕,但十分虔诚地要求出家,并得到她家庭的支持。释迦牟尼召集僧团会议,得到僧团的接纳。但须先接受式叉摩那戒,两年之后(这期间要分娩、育婴)方可正式受比丘尼戒。 |
结夏安居
|
鬼 子 母
|
佛 度 猎 人
释迦牟尼心中,众生平等,人类畜生,本无差别。某日见一猎人,射猎飞雁,群雁惊飞,一雁中矢,哀鸣堕地。佛陀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护伤雁劝告猎人道:“大雁生长川泽湖泊之间,与人无争,有什么罪恶,要受到你诛戮呢?要知道,人若杀生害命以自济活,乃是罪孽深重的业障,若不自拔,报应将如影随形,就在目前。” 猎人听了佛陀之言,感悟悔过,忙取药给雁治伤包扎,并放之于山林,佛陀又点化他道:“慈悲为本不伤众生,博爱济众福常随身”猎人即皈依了佛陀,愿受佛门五戒,以脱苦厄。
|
教化杀人凶汉央哥马罗 在舍卫城北郊的萨纳村庄里,住着一个力大无穷的汉子名叫央哥马罗,他信奉外道,他的老师告诉他,如果杀一千人,用被杀的人的小手指做成花环戴在头上,死后就能生到天上。于是央哥马罗疯狂地见人就杀,当杀到九百九十九人时,这时他母寻他吃饭,他急切地欲杀自己的母亲凑满人数,这时佛陀出现在他的面前,为他说法,并教导说:“你的行为真令人哀痛,连羔羊都知道要孝养母羊,你却听信外道邪师,为了生天竟然要杀害对你有养育深恩的母亲,真是禽兽不如,这种行为非但不能令你生天,死后必将堕入地狱。”央哥马罗听后,心大惭愧,啼泪悲痛,抛弃手中利剑,拜在佛陀足下,于是佛陀将之收为出家弟子。后来,央哥马罗通过精进修行终于证得阿罗汉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出于这个故事。 |
躬身看护病比丘 有一位比丘,平时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漠不关心,从不给予帮助。当这位比丘年纪大了,一日生病,全身生疮,十分痛苦,大家谁也不愿帮助他。佛陀得知老比丘生病后,亲自带领弟子阿难陀来看望老比丘。佛陀为老比丘擦洗全身,为他上药,并安慰老比丘安心养病。 佛陀针对这件事教导众人说:“这位老比丘过去不帮助别人,才有今天别人不帮助他的后果,老比丘是做错了事。但你们不帮助病人也是不对的,这违背了我的教法,今后你们一定要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
不 分 贵 贱
古代印度所实行的种姓制度中,把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从法律上给予旃陀罗的贱姓,他们地位最低贱,只能从事下贱的职业。在舍卫城,有个旃陀罗姓名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这是非常伟大的民主平等精神,因为当时从事宗教职务的人被视为最高贵者,这体现了佛陀“众生平等”和“不舍众生”的宗旨。
|
|
象 猴 得 度 佛陀一日坐在尼连禅河旁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陀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荡过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杀伤,我为避灾祸逃匿于此,幸遇佛陀,祈求庇护。” 佛陀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滥施强暴的人难逃因果,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止恶修善,转为人身,出家修行。”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礼拜佛陀,发愿下世转世为人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
提 婆 达 多 暗 害 佛 陀
|
要依靠自己 要依靠佛法 释迦牟尼佛经过几十年风雨中奔走传教,讲经集会3万余次,化度众生无数。佛陀到了80高龄的时候,自知进入涅槃的时间快要到了,但佛陀还要抓住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弘扬佛法尽力去做,故而从王舍城出发,向北方游行,做他最后的教化。 图为佛陀在离开王舍城的时候,对王舍城的弟子们提出要求:要依靠自己,要依靠佛法。 |
佛 陀 涅 槃
佛陀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摩揭陀国人和释迦族等将佛陀的舍利(火化后的佛的遗体)分成八份,在他们各自的国土上建塔安奉。这是有佛塔的开始。 关于释迦牟尼的涅槃日,有很多不同说法。我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486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东南亚各国(南传佛教)则以公历五月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佛的诞生日,并认为成道、涅槃也都在这一天。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