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传记图文 (2)

个人日记

三十一 魔女诱惑

佛经上说,魔王波旬害怕悉达多太子真正觉悟,想阻挠他圆成佛果,就派了三名魔女来诱惑太子: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凌波微步来到悉达多太子前殷勤献媚。但太子深心寂定,对魔女淫荡的挑逗视而不见,毫不动心,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魔女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媟之状,太子训诫她们道:“你们形态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盛粪秽,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魔女意念一转,匍匐而遁。

图为释迦牟尼静坐悟道时,曾被许多欲念困扰,但他都集中意志,驱散杂念,保持内心的平静,专心致志地思考。

   
   

三十二 众魔欲退

魔王见魔女引诱没有成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带领众魔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来到悉达多太子座前。魔王威胁说:如果太子不立即回到皇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就让太子粉身碎骨死在树下。悉达多太子专心修行思考,对魔王的威胁如同没有听见。魔王命众魔刀箭齐发,太子身发净光,众魔尽皆跌扑,刀箭都不能挨近太子的身体。这时天空一声巨响,护法天神来帮助太子,将魔鬼全部驱散。

图中骑黑象持刀者为传说中的波旬魔王,释迦牟尼莲座下为梵神,助释迦牟尼水淹魔兵魔将。

   
   

三十三 夜睹明星

释迦太子经过六年苦行,已把心中的粗细尘垢、妄想执着灭得干净,到了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的时刻,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出来。太子在菩提树下趺坐48天(一说21天),就在太子卅岁,十二月初八半夜里看到天上一颗明星出现,刹那之间,恍然大悟成就佛陀。

偈: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三十四 成就佛陀

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到十二月初七这天晚上,天朗气清,他在禅定中示现了种种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三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於十二月初八凌晨明星出现时,他战胜了最后的烦恼,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了大智慧的佛陀。

悉达多太子成佛的年龄是35岁(一说30岁),悉达多太子悟到的真理是四谛、八正道、缘起论、三法印。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恶道众生的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琉璃花、七宝莲花等。

图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手执伞盖的天神前来祝贺。

现在我们不能再叫他太子了,要尊称他为“佛陀”了。

“佛陀”简称为佛,意即“彻底觉悟者”、“智慧圆满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三十五 请佛住世

刚刚成就无上佛果的释迦牟尼,因想到众生被像网一样浓密的邪迷之法所颠倒,便自忖:众生很难教化,倘若我住于世间,不会有何益处的,还不如就迁入无余涅槃。这时,大梵天王知道佛的想法,便从梵天下来前去佛的面前,头面礼足,长跪合掌劝请佛陀:“请世尊常转法轮,莫要进入涅槃。”

图为众天神及众生都在请求释迦牟尼住世宏宣正法。

   
   

三十六 度五比丘

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来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向过去与他共修苦行的五个亲族弟子宣讲解脱生死苦海的根本之法——四谛法,五位弟子当时便证得了阿罗汉果,解脱了生死,并且成为佛陀最初的五个出家弟子。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说法,佛教称为“初转法轮”。

图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他面前便是曾跟随他苦行过的五位亲族弟子:憍陈如、摩诃男拘利、跋提、阿说士、十力迦叶。

第一位优婆塞

释迦牟尼教化憍陈如等五人为比丘之后,就暂住在鹿野苑,开始在附近传教。不久,波罗奈城商会会长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为太子时相似,十分同情,收为弟子。耶舍成为佛陀的第六位比丘。

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佛陀处,佛陀向他宣讲了四谛的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佛启示,也想出家,但商业上又无人管理。佛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佛弟子,称为优婆塞,意为清信士,俗称“居士”,意为居家修道之士。

图为释迦牟尼收耶舍(右下坐地者)为第六位比丘,收俱梨迦(左侧坐蒲团的老者)为第一个优婆塞(居士)。

   
   

第一位优婆夷

俱梨迦皈依佛陀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中受供。释迦牟尼带领六名弟子到俱梨迦家中应供时,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皈依佛陀作为在家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女居士。

后来又有更多的妇女成为了佛陀的弟子。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是乐善好施,忠于佛法,并能传教布道。她们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图为佛陀收在家女弟子的情景。

 

   
   

付嘱弘法

佛陀化度了耶舍成为比丘以及耶舍的父母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之后,传教的影响渐渐扩大。接着,耶舍的亲朋约50人都受到感召,都皈依佛陀作了比丘。

有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对50多位弟子说:“现在世间有无数众生在迷途上受着痛苦,很需要你们去解救。你们的责任,就像去消灭燃烧着的大火,而佛法就像净水一样,你们愿意去吗?”众弟子都愿为弘扬佛陀的教法而踊跃去各方行化布道。为了能普及佛法,佛陀规定弟子不应两人走同一路线。佛陀也自己单独向伽耶山走去。

图为佛陀在鹿野苑吩咐弟子们分散到各地去宣传佛法。弟子们身挎乞食的钵,临行前拜别佛陀。

化度外道

佛陀来到他曾经修道的伽耶山尼连河边。他的目的是化度在这里修行的拜火教的首领优楼频罗迦叶。佛陀指出:“不去觉悟人生的真谛,抱着追求某种欲望和私念去一味地拜火,是不能解除一切苦恼的,更达不到涅槃寂静的崇高境界。”使优楼频罗迦叶真正见到了真理的火光,带领拜火教500弟子皈依佛陀。后来优楼频罗迦叶又说服了他的两个也是拜火教的弟弟那迦叶和伽耶迦叶,各带领自己的250名教徒皈依佛陀。这时,佛陀的弟子已有千余人。释迦牟尼的佛法,从此向更广泛的地域传播。

图为佛陀在向外道领袖们解说他证悟的佛法。佛陀经常教导弟子:要尊敬其他教派,与外教派要和平相处,以教理说服,让人家自己分析决定参加何种教派。

   
   

摩诃迦叶

离王舍城不远的摩诃沙罗陀村里,有一位大富豪名叫大迦叶(又名摩诃迦叶、迦叶尊者),他聪明博学,是婆罗门种姓中最受人尊敬的杰出人物。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说法,声名威震,皈依者如云。起初,大迦叶对佛陀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为探明究竟,每次都去听佛陀说法。佛陀的德慧和佛法的感召渐渐地打动了大迦叶的心。有一天,大迦叶听完佛陀讲法后,在归家的路上看见佛陀正静坐在塔边的大树下。佛陀的肃静和威严,使大迦叶肃然起敬,他终于拜倒在佛陀面前,请求收他为弟子。佛陀对大迦叶说:我知道你会成为我的弟子的,你跟我来吧,未来佛法的流传,很需要你啊!大迦叶重视苦行,少欲知足,因此有“头陀(苦行)第一”的称号。

图为敦煌45窟内的盛唐彩色雕塑——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像。

   
   

佛陀说法

释迦牟尼彻底觉悟成为佛陀以来,首先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收憍陈如等五人为弟子。大约在四年的时间里,相继皈依佛陀成为比丘的有2250人,形成庞大的僧团组织。佛经中常见的“千二百五十人俱,皆大阿罗汉”就是指的这时僧团的规模。

释迦牟尼佛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大意说世间的一切都存在着无常的苦,苦的原因是烦恼的积聚,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陀教导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佛陀省亲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听说自己的儿子修行成佛,在邻国舍卫城祇园精舍说法,就派使者请佛陀回国一行,一是想念儿子,二是请佛陀为迦毗罗卫国的民众说法。佛陀应父亲的召唤回祖国省亲。当他见到离别多年的父亲时说:“我给父亲带来的礼物只有佛法,我就以佛法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在听了佛陀讲法之后,净饭王虔诚地皈依了三宝,成为佛陀的在家弟子,并且证得了圣果。迦毗罗卫国许多人也皈依了佛陀,于是佛教在佛陀的故乡风行。

图为佛陀回到故乡后,住在他父亲为他与他的弟子们所准备的尼拘树园精舍,并在此为父亲、姨母和祖国的大臣、民众说法。图中左侧站立的是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和姨母波阇波提。

   
   

重见妻儿

佛陀回迦毗罗卫国后,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携其子罗睺罗也前往恭迎,其时罗睺罗年方七岁,聪明智慧。

图中跪迎佛陀者即罗睺罗及耶输陀罗,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宫理发师优婆离。

佛陀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罗睺罗、阿难及优婆离陆续随佛陀出家,最后皆证得阿罗汉果,并且成为佛陀的大弟子。

耶输陀罗后来也随佛陀出家,并且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看望妻儿

佛陀到后宫去看望妻子耶输陀罗和儿子罗睺罗。当其走到花园时,耶输陀罗让罗睺罗向他要继承权。佛说:我没有财产给你继承,再多的财富也有用尽的时候,我让你继承的只有佛法,这是最伟大最永久的事业。于是佛陀收罗睺罗为弟子,并亲自为罗睺罗制定了沙弥十戒,这是僧团中沙弥的开始。

图中扯住佛陀衣襟者是其儿子罗睺罗。楼台上站立观望者为其妻耶输陀罗公主。

第一个比丘尼

佛陀的父亲逝世后,曾经抚育过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带领500释迦族中的妇女,要求佛陀允许她们依照正法出家修行,按照当时沙门的惯例,妇女只允许在家学道,所以佛陀不同意她们出家。但摩诃波阇波提跪在精舍门外不起。佛陀提出,妇女出家,除了遵守一般戒律外,还须遵守“八敬法”。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欣然接受了。于是波阇波提夫人成为第一个比丘尼。

图为佛陀接纳波阇波提姨母出家时的情景。左下方跪地者为其姨母,右上方站立者为其堂弟阿难陀。在佛陀不接受姨母出家时,姨母曾多次让阿难陀为其求情。

   
   

式叉摩那

由于罗睺罗和摩诃波阇波提的出家,僧团就有了七众弟子:①比丘②比丘尼③沙弥④沙弥尼⑤式叉摩那(沙弥尼欲受比丘尼戒者,需两年受持此戒),以上为出家五众。⑥在家男众称优婆塞;⑦在家女众称优婆夷。

图为释迦牟尼授“式叉摩那”戒的情景。图中右侧前站立者是一位怀有身孕的妇女,名叫古玛拉。她虽然有了身孕,但十分虔诚地要求出家,并得到她家庭的支持。释迦牟尼召集僧团会议,得到僧团的接纳。但须先接受式叉摩那戒,两年之后(这期间要分娩、育婴)方可正式受比丘尼戒。

   
   

结夏安居

释迦牟尼曾教诫最初的60位弟子说:“应为众生利益游行化教”。这就明确规定了佛教僧伽的生活方式是游行乞食,化教四方众生,是没有固定居所的。但印度每年从6月中旬以后的3个月,降雨量很大,河川泛滥,僧尼游行困难,佛教还认为雨季行走易伤草木小虫,应定居一处,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期间称为安居期。佛陀说法的“竹林精舍”和“祇园精舍”,就是为雨季安居和集会的需要,才建立的场所。久之,雨季安居的住所逐渐成为永久居住的僧院(寺院),也是为适应僧伽举行集会、禅定或讨论佛法的需要而形成的。

鬼 子 母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说法时,城中有一个名叫“鬼子母”的药叉女神。鬼子母生了许多孩子,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因前生发过邪愿,故经常偷吃王舍城中之幼儿。王舍城时有孩子丢失,引起百姓极大恐慌。大家向佛求救。佛陀就将鬼子母最小的儿子藏于钵中。鬼子母失去最心爱的小儿子,痛不欲生,来精舍求佛陀帮助。佛陀说:你爱自己的孩子,别人也爱自己的孩子。谁失去孩子都是与你一样的伤心啊!鬼子母认识到自己的罪恶,说只要能找回自己的爱子,她决心悔改。佛陀将孩子还给鬼子母,并为她授了三归五戒。从此,鬼子母做了天下孩子们的保护者。

   
   

佛 度 猎 人

摩揭陀国王舍城外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极多飞禽走兽,于是许多人操弓持弩,大肆猎杀禽兽。

释迦牟尼心中,众生平等,人类畜生,本无差别。某日见一猎人,射猎飞雁,群雁惊飞,一雁中矢,哀鸣堕地。佛陀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护伤雁劝告猎人道:“大雁生长川泽湖泊之间,与人无争,有什么罪恶,要受到你诛戮呢?要知道,人若杀生害命以自济活,乃是罪孽深重的业障,若不自拔,报应将如影随形,就在目前。”

猎人听了佛陀之言,感悟悔过,忙取药给雁治伤包扎,并放之于山林,佛陀又点化他道:“慈悲为本不伤众生,博爱济众福常随身”猎人即皈依了佛陀,愿受佛门五戒,以脱苦厄。

 

   
   

教化杀人凶汉央哥马罗

在舍卫城北郊的萨纳村庄里,住着一个力大无穷的汉子名叫央哥马罗,他信奉外道,他的老师告诉他,如果杀一千人,用被杀的人的小手指做成花环戴在头上,死后就能生到天上。于是央哥马罗疯狂地见人就杀,当杀到九百九十九人时,这时他母寻他吃饭,他急切地欲杀自己的母亲凑满人数,这时佛陀出现在他的面前,为他说法,并教导说:“你的行为真令人哀痛,连羔羊都知道要孝养母羊,你却听信外道邪师,为了生天竟然要杀害对你有养育深恩的母亲,真是禽兽不如,这种行为非但不能令你生天,死后必将堕入地狱。”央哥马罗听后,心大惭愧,啼泪悲痛,抛弃手中利剑,拜在佛陀足下,于是佛陀将之收为出家弟子。后来,央哥马罗通过精进修行终于证得阿罗汉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出于这个故事。

躬身看护病比丘

有一位比丘,平时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漠不关心,从不给予帮助。当这位比丘年纪大了,一日生病,全身生疮,十分痛苦,大家谁也不愿帮助他。佛陀得知老比丘生病后,亲自带领弟子阿难陀来看望老比丘。佛陀为老比丘擦洗全身,为他上药,并安慰老比丘安心养病。

佛陀针对这件事教导众人说:“这位老比丘过去不帮助别人,才有今天别人不帮助他的后果,老比丘是做错了事。但你们不帮助病人也是不对的,这违背了我的教法,今后你们一定要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不 分 贵 贱

古代印度所实行的种姓制度中,把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从法律上给予旃陀罗的贱姓,他们地位最低贱,只能从事下贱的职业。在舍卫城,有个旃陀罗姓名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这是非常伟大的民主平等精神,因为当时从事宗教职务的人被视为最高贵者,这体现了佛陀“众生平等”和“不舍众生”的宗旨。

 

   
 

女 佣 得 度

佛经上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就发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和“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平等主张。因此佛教受到当时被奴役的下层人民的欢迎。经常有农奴、佣人逃到佛陀处寻求保护。佛陀在舍卫城就曾教诲一个残酷虐待佣人,名叫诺纠玛拉的女主人。佛陀当时明确主张,主人一定要给佣人一定的自由权。他的这种主张,对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起到了缓和作用。

   
   

度 化 国 王

佛陀在北方传教时,听到焦沙罗国的国王要屠杀大量的牲畜。于是他立即赶到焦沙罗国去见国王问他为什么杀生。原来国王经常做恶梦,婆罗门教徒让他杀大量的牛羊祭鬼神。佛陀对国王宣讲佛法,告诉他要爱惜一切生命,发扬善良慈悲之心,心情自然平静,不生邪念,魔鬼就没有机会侵扰。人的欲望太强、烦恼太多,恶梦才多。要解脱烦恼,就要修习佛法,使自己觉悟。

焦沙罗国王接受了佛陀的教诲,皈依佛陀,成为佛教弟子。

 

   
   

说 法 息 争

有一年,佛陀的家乡一带遇到了较大的旱灾。释迦族人要引沓提河水灌田,沓提河对岸的考利亚族人也要引沓提河水灌田,因这是一条界河,于是释迦族与考利亚族人之间争水,眼看就要发生流血的争斗。佛陀闻讯,立即赶到沓提河边,向就要动武的两族人说:是河水重要还是你们的生命、鲜血重要。就是争到了水,没有了性命还有什么意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才是人类的大智慧。

在佛陀的教诲下,两个民族经协商互相利用河水,避免了一场流血的冲突。

 

象 猴 得 度

佛陀一日坐在尼连禅河旁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陀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荡过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杀伤,我为避灾祸逃匿于此,幸遇佛陀,祈求庇护。”

佛陀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滥施强暴的人难逃因果,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止恶修善,转为人身,出家修行。”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礼拜佛陀,发愿下世转世为人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提 婆 达 多 暗 害 佛 陀

释迦族的皇亲中,有7位王子随释迦牟尼佛出家。其中一位名叫提婆达多的王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他在王舍城培植个人小集团势力,他以学习神通变化法和极端苦行修练为号召,掀起反释迦牟尼佛风潮,目的是要求释迦牟尼佛将领导僧团的权力交给他,不惜多次采取暗杀手段来害佛陀。有一次,他躲在山上,当佛陀从山下走过时,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大石头推下来,按照当时的情况,佛陀是必定要被石头砸到的。但却出现了奇迹,石头只伤到了佛陀的脚趾。

   
   

要依靠自己 要依靠佛法

释迦牟尼佛经过几十年风雨中奔走传教,讲经集会3万余次,化度众生无数。佛陀到了80高龄的时候,自知进入涅槃的时间快要到了,但佛陀还要抓住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弘扬佛法尽力去做,故而从王舍城出发,向北方游行,做他最后的教化。

图为佛陀在离开王舍城的时候,对王舍城的弟子们提出要求:要依靠自己,要依靠佛法。

   
   

佛 陀 涅 槃

释迦牟尼佛在娑罗双树间即将涅槃之际,向弟子们所作的最后叮嘱是:不要以为你们失去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

佛陀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摩揭陀国人和释迦族等将佛陀的舍利(火化后的佛的遗体)分成八份,在他们各自的国土上建塔安奉。这是有佛塔的开始。

关于释迦牟尼的涅槃日,有很多不同说法。我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486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东南亚各国(南传佛教)则以公历五月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佛的诞生日,并认为成道、涅槃也都在这一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