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脊梁——鲁迅
疯子乱谈
题记: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公元1905年9月2日,经慈禧老太婆恩准光绪皇帝颁布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骄奢淫逸的隋炀帝从公元605年开创科的举取士制度,历经整整1300年,终于画上句号。那些民国时期的文人,从此断了晋身之路。承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古风,他们有着大致相似的求学之路:幼年在私塾苦读国学典籍,长大后出洋留学,接触到西方现代科技、哲学启蒙思想,蓦然发现天外有天。他们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还吸纳了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学贯中西,融会贯通,形成了民国时期文人独特的知识结构:中西合璧,相得益彰。他们在民国这个当权者独断专行政治与思想极端动荡的时代,是冲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先驱和文化先驱。他们不得不面对新与旧、泥古与西化、保守与激进的各种冲突与痛苦。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和广博的学识,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照亮民国的夜空。在这繁星当中,最亮的一颗就是鲁迅。
一、官二代、富二代少年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讲这些似乎是多余的,大家都知道嘛!那就讲点大家不知道的秘闻吧!鲁迅生于1881年阴历八月初三,阳历9月25日,天秤座男生,属蛇。比属蛇的毛泽东大12岁,比属蛇的章太炎小12岁,比属蛇的屈原小2220岁,比属蛇的陆游小756岁,比属蛇的康熙小228岁,当今属蛇的习大大,比起鲁迅就小了72岁。还有刘邦、项羽等都是属蛇的,看来属蛇的牛人多多哦!
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非常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于是,他的思想和文章就成了特殊时期的精神食粮,自然他也就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斗士和先锋。他本人当时可真没有想过要当什么先锋,这些都是后人封的,当然,能被后人推崇,都是有几把刷子的,否则臧克家也不会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果是烂泥,鲁班也是无法把他扶上墙的。呵呵!鲁迅和鲁班虽然都姓鲁,可是他们可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共和国的第一总理周恩来可的的确确是鲁迅的同宗本家,据查证,都是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后代。
按照文革时期划分成分,鲁迅可是地地道道的地主成分,文革专用语言叫法就是“地主家的狗崽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富二代,官二代”。貌似此语对鲁迅先生大不敬,请先生原谅小可吧!
鲁迅的爷爷名叫周福清,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被19岁患无法启齿之症丧命的同治皇帝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年33岁,这个可是很厉害的,庶吉士是皇帝亲自在进士当中挑选来的储备人才,让他们进入翰林院。由学识渊博的“博导”给他们授业3年,毕业后,就可以留在皇帝身边办事,也可以放任地方官。可是这个周福清,是个性较强的人,尤其是嘴巴不好,言语尖酸刻薄,睚眦必报,是旧社会标准的“愤青”,这个性格特征似乎隔代遗传,鲁迅完美地继承了他爷爷的这一特点。按我说,周福清的这种性格根本就不适合做官,宦海沉浮十多年,在50岁的时候,当了内阁中书。可别小看这个九品芝麻官,这个职位很特殊,相当于现在最高领导人的秘书,这可不得了,是皇帝身边的人,虽然品级很低但隐形的权力大得无边,这个大家都懂得。
有了个当京官的爷爷,自家还做生意,家境颇为殷实。亦官亦商也是旧社会官僚的基本特征,这个恶劣的“传统”如今官场依然若隐若现。鲁迅在这样的大富之家,童年过得惬意而滋润。可是好景不长,内阁中书周福清同志在回家“丁忧”期间,利用自己和主考官的特殊关系,踏踏实实地给主考官送去了数量可观的银票,然而,事不凑巧,主考官貌似“改邪归正”了,严词拒绝了周福清的“下作”行为,并上报给当时的皇帝——光绪,皇帝大发雷霆,割去周福清的官职和功名,将其关入大牢。这个晴天霹雳迅速的击碎了鲁迅的优渥阔少的美好日子,摧毁周家大院的高墙碧瓦,鲁迅的噩梦自此来临了,他奶奶变卖家产,疏通关系,开始捞人,这可是无底洞啊,一个殷实的官商富户,很快就土崩瓦解,再加上鲁迅的父亲肺痨沉疴在身,可怜的鲁迅,彻底地结束了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生活,一夜之间,从美轮美奂的天上宫阙掉到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变成了穷人。家产变卖了,钱花完了,他爷爷的命也保住了。期间鲁迅的父亲病逝,享年36岁,和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同岁去世。当时的鲁迅15岁,其实鲁迅的爷爷对鲁迅的影响比他的父亲大很多。在鲁迅幼时的记忆里,自己的父亲大多时候是躺在病榻上的。爷爷周福清对孙子的教育还是很开明的,以《鉴略》为他们开蒙,鼓励孙子去读小说等所谓的“闲书”。看似不经意地举动,可是对鲁迅兄弟三人的影响却是深重而长远的。幼年的经历看似不经意,但对人以后的性格塑造以及事业、感情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迷惘的青年
1898年4月,鲁迅18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轮机班就读书,改名为周树人。为什么改名?因为在那个时期,读这种不入流的技校是件很丢脸的事,所以改名,目的是不让人知道,可见他的自尊心很强。我以前一直以为江南水师学堂是很“高大上”的高等学府,后来才明白,其实就是一个军事技校而已,好处是免学费的,鲁迅鲁迅正是看中的真一点“致命”的诱惑。鲁迅在水师学堂读书期间,学堂游泳池淹死了学生,而学堂的“校长”竟迷信池中有水鬼,于是请了巫师作法并立旗杆镇“水鬼”,鲁迅对此极为失望和反感,他的火爆脾气瞬间爆发,一气之下毅然退学。随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这也是军事性质的技校,鲁迅在这里读了三年书,1901年1月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鲁迅在矿路学堂求学期间开始接触新思想,写下“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这也算是他三年“技校”生涯当中最出彩的文学作品吧。无论是水师学堂还是矿务学堂,鲁迅都是属于标准的工科男,和文学、作家一点儿不沾边,业余时间读点乱七八糟的书。不知道是谁说过一句话:人和人的差别主要在业余时间,鲁迅完美地印证了这句话。1902年2月,路矿学堂毕业后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目的是想去战场上治病救人。业余时间看些国外的小说和文学刊物。关于鲁迅著名的弃医从文的典故,我就不赘述了,大家都知道的。
由此经历可以看出,鲁迅从小根本就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更没有立志当文学家的梦想。我在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如今看来,当时那些口口声声要当什么什么家的人,百分之百的都没有当成,而当时那些贪玩、捣蛋成绩一般的人,现在读完硕士读博士,留洋镀金去了,这无疑是对现在教育的莫大讽刺。鲁迅从读大学开始,一直就是学理工科,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鲁迅把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文学小说方面。鲁迅在日本逗留了9年,倡导文艺、创办杂志,中途夭折;翻译了一本俄国小说,仅仅卖出去100多本,说着卖,其实也就是送熟人而已,很失败。1909年6月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28岁的鲁迅,籍籍无名,郁郁不得志。期间发生一件事,深深的刺痛了青年鲁迅的心。那是一次上化学课,鲁迅给学生讲氢气的特性,给学生做化学实验,是在教室里试验氢气的燃烧,这个简单的化学实验我们中学都做过,鲁迅在讲台上放好一个氢气瓶,准备点火时却发现忘了带火柴,只好对学生们说:“我去取火柴,你们可千万别去碰这个瓶子,一旦空气进去了,再点火就要爆炸的!”可是,等到他拿了火柴回来,一点火,那氢气瓶“嘭”地就炸开了,玻璃渣四溅,而他手上的鲜血溅满了雪白的西装硬袖,也溅满了讲台上的点名簿。到这时候,他才发现,原先坐在前面两排的学生部早已移坐到安全的后排去了,他们是知道氢气瓶要爆炸的!也是这般愚鲁的学生故意“恶搞”了未来著名的文学家,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鲁迅是怎样的心情。如果说这些学生年幼无知,但他们中有些人的年龄,早已超过了三十岁,毫无疑问是存心捉弄教员。倘真如此,鲁迅还有什么心情继续给他们授课,可是为了生存,他又别无选择。直到多年以后,鲁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的时候,还屡次向朋友提起这件事,足见这件事深深的刺痛他的心。一根小小的火柴点燃的岂止是一只氢气瓶?它分明引爆了埋藏在鲁迅心中的强烈自尊和敏感。愤怒、痛苦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的失望,甚至是绝望。他根本没想到,学生竟然如此的不尊重他。是他做人的失败?还是青年的麻木?鲁迅思考了很久很久。
武昌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声枪响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更改变了鲁迅的命运。革命党人王金发带着军队,威风凛凛地乘坐大木船来到了他的家乡绍兴,任绍兴军政府的都督(貌似是地方长官吧),这个王金发,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参加光复会认识的老朋友,如今他发迹了,没有忘记鲁迅这个才华出众的旧相识,很快在王金发的“提携”之下,鲁迅一步登天,当上了绍兴师范的校长。足见人脉的重要性了吧,从一个小小的化学教员,直升校长,步子跨得太大了。换在现在,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在民国特殊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当鲁迅春风得意地当了校长,时年31岁。但他不知道以后的徐志摩、郁达夫、胡适、钱钟书老舍都是在20多岁就在当教授了,鲁迅比起他们,简直就是弱爆了。更让他汗颜的是,30多岁了,这个未来的文学泰斗还没有一篇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品,实在是失败得很,距离后来的著名文学家这个头衔实在是非常遥远。在那个时代,20多岁的郁达夫已经发表了他的惊世之作《沉沦》,20岁的曹禺已经写完了《雷雨》,22岁的张爱玲已经红遍上海滩。然而,最终还是鲁迅后来者居上了,把这些所谓的青年才俊远远地抛到了身后。这倒并不是他有超凡的才华,实质是他顺应了历史潮流,顺流而行,自然要比别人走得更快更远。
三、一生的贵人蔡元培:
然而鲁迅的这个师范校长当得非常不愉快。王金发走后,一切慢慢的恢复了原样。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了临时国民政府,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邀请他的得意弟子许寿裳来教育部任职,教育部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工作繁杂忙乱。于是许寿裳就对蔡元培说:
“老大,如今教育部工作太繁重,人手太少,忙不过来啊!”
“小许啊,年轻人,精力旺盛,忙不过来,晚上加班嘛!”蔡总长语重心长地说
“老大,夜夜在单位加班,我家后院就要着火了。”许寿裳皱着眉头说。
“着火了,打119嘛?”
“来不及啊。”
“如之奈何?”
“我看,得增加人手啊!”
“增加人手可以,但目前也没有合适人选啊!”
许寿裳等的就是蔡总长的这句话。因为鲁迅已经多次给他诉苦,想换个工作。
于是许寿裳向蔡总长隆重地推荐了他的同乡兼挚友鲁迅,在许寿裳的帮助下,鲁迅顺利地由一个县城师范的苦逼校长,跳入教育部任职。足见,关键时刻有人拉你一把是何等的重要,自此鲁迅从一条泥潭里的泥鳅跃入浩瀚的大海,也正式结束了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的苦闷生活,来到了教育部,来到了南京。其实蔡元培是鲁迅的同乡,也是绍兴人,他也是鲁迅一生当中的最重要的贵人,对鲁迅照拂有加。
依照鲁迅的性格,很难与人相处的,他在南京教育部人际关系搞得很烂,在一次人事调整当中,他被教育部副总长列入下岗人员名单之中,蔡元培看到名单后,特意把鲁迅保留下来。后来教育部迁往北京,鲁迅也跟随前往,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出任教育部佥事,大约算是个处级干部吧。后来,蔡元培受排挤,离开教育部出任北大校长,很快就把鲁迅等人聘为北大教授,鲁迅兼职赚取外快。自此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期间写些乱七八糟的杂文,不成气候,直到1918年5月,38岁的鲁迅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这篇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才让他真正在文坛展露头角,获得了一定范围内的知名度,他似乎找到了感觉,后来陆续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正式奠定了他在文坛的重要地位。
蔡元培是鲁迅一生当中真正的伯乐,数次援手救鲁迅于困顿之中,鲁迅在教育部当了14年公务员,后来因女师大事件和教育部长章士钊大闹一场,章部长大发雷霆,毫不犹豫地就把他开除了。很显然,鲁迅在北京待不下去了,跑到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还是搞不好人事关系,跟名教授林语堂、顾颉刚闹得很不愉快,不得己带着同居女友许广平来到上海,想靠卖文为生。但上海也是米价很贵,居之不易的,写稿的收入毕竟是不固定的,而且杯水车薪,难以养家糊口。所以,这时的鲁迅,其实是处于失业状态。生存是第一需要,现在生计成了问题,况且还是“新婚”,用钱的地方多,此时鲁迅,也开始为生计忧心如焚。然而在这个时候,又是蔡元培,向他伸出了救援之手。此时蔡元培是国民党政府的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在困厄当中的鲁迅再一次得到了蔡元培的眷顾,任命鲁迅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这个职位据我的理解就是如同现在的教育部的巡视员这样的闲差,虽是闲差,但薪水却很优厚,有300多大洋,我估计相当于现在的15000元人民币,而且那时候还不用交个税。靠着这份优厚的薪水,鲁迅就在上海安居下来,开始大量地写文章骂人了,鲁迅最后的10年都在上海度过,生活已经安稳了,此时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他的杂文也更加成熟犀利,真正地形成了他的风格,成为了青年们的导师,成为文坛的领袖!
四、兄弟失和
著名的“五·四运动”之后不久,在教育部当了七年“京官”的鲁迅,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买房子。那时候买房子可没有首付、贷款之说,必须要一次付清全额,但好处是有永久产权。鲁迅为了买房子,回到了绍兴老家,变卖了周家祖屋,田产等所有的家产,花了3500大洋,买下了在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一个占地四亩的大宅院。根据当时的购买力,3500大洋大约相当于现在20万人民币,足见现在的房价实在是贵的离谱了。房子装修完毕以后,鲁迅正式把他的母亲、朱安、弟弟周作人、周建人夫妇以及子女都接到了北京居住,经历了多年的骨肉分离,鲁迅终实现青年时代的誓言,使中道败落的周家门第中兴。也圆了他“大家庭”兄弟怡怡的愿望,尽到了他作为长兄的责任。对于房子鲁迅做了精心的安排,把环境最好的中院北屋留给了母亲和朱安居住,考虑到周作人的老婆是日本人,还特意安排工匠按照日本风格装修。三弟周建人、羽太芳子和子女住后院北房中间三间。据周海婴回忆,“父亲让兄弟住后院,那里的北房朝向好,院子又大,小侄子们可以有个活动的天地;而他自己屈居于中间二排朝北背阳光的偏房”。同时,很正式的订了一份契约把宅院分拆为四份:三兄弟各占一份,鲁迅母亲占一份,这一份作为供她养老送终的费用。房产主是鲁迅。
从此以后他们收入合并,不离不弃,他们的母亲年轻守寡辛苦了大半生,要让她享清福。朱安不识字,能力不足以理家,所以持家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到羽太信子的身上。鲁迅除了留下香烟钱和零用花销,绝大部分薪水都交给羽太信子掌管,这也为以后的兄弟反目埋下祸根。
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黑着脸来找大哥鲁迅,递给鲁迅一封信,一言不发转身而去。民国时期最有名的“鲁迅兄弟失和”公案正式发生了。
鲁迅木然的看着周作人的背影,打开信封一看:“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正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的院子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我无法揣测鲁迅读到弟弟这封信时的心情,是愤怒?是怨恨?是懊悔?
第二天,鲁迅早起四处看房;两周后,8月2日,他借了800元钱,携带朱安搬进了砖塔胡同的临时居所。周作人依然很淡定,在他8月2日的日记里写道:“下午L夫妇移住砖塔胡同。”L当然是鲁迅了,他似乎连大哥的名字都懒得写了,足见成见至深。到第二年6月11日,鲁迅去了一趟八道湾的旧居,想取回自己的书和一些物件,却不曾想发生了更严重的事。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看见鲁迅,就从屋里奔出,指着破口大骂,言辞污秽,不堪入耳。羽太信子骂了还不过瘾,又立即打电话喊来几位亲友助阵,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配合默契,当众羞辱鲁迅。周作人越骂越起劲,情绪激动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鲁迅头上砸去,幸亏别人接住拦开,才未发生悲剧;忍无可忍的鲁迅终于出离了愤怒,抓起一个陶瓦枕,掷向周作人。众人见势不妙急忙架开二人,一对亲密无间的好兄弟,一对当时中国文坛的双子星座,因为误会,演出一出令人扼腕的闹剧,自此兄弟二人彻底断绝往来。
关于鲁迅兄弟失和的原因,他们兄弟二人不约而同的保持沉默,始终不发一言,不做任何解释,让这段公案更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现在流传着很多说法,大致归纳以下四种。
第一:“窥浴听床说”,据说周作人的老婆羽太信子给周作人告状,说大伯哥偷看她洗澡,还偷听窗根,说的周作人信以为真。但根据史家的研究,这个说法缺乏客观条件。章川岛曾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屋,窗户外有土沟,还种着花卉,人是无法靠近的。”
第二:“经济原因说”,是郁达夫提出来的,许广平和周海婴也持这个观点,是官方比较接受的说法。羽太信子在家掌管经济大权,后来因为鲁迅收入减少,经济拮据,常常举债度日,于是鲁迅要求羽太信子节省开支,勤俭度日,招致羽太信子对此不满,遂造谣诬陷,借故赶走鲁迅。但细细想想这个说法也是不合逻辑的,如果鲁迅走了,羽太信子的收入肯定会减少的,她既然缺钱花,自然不会自断财源。
第三:“失敬说”,据说是鲁迅调戏羽太信子,这个说法除了周作人,周家的人都不相信,当鲁迅搬出八道湾时,母亲和朱安也随之搬出,即说明了她们的态度。甚至连信子的儿子周丰一都不相信。
第四:“信子癔症说”,这是最新的一种民间臆测。信子有时会发癔症,周作人的日记有记录。有人说,相比对朱安的冷淡疏离,鲁迅对信子态度比较亲切,不乏家常聊天,尤其又让她掌管财政,让信子误以为鲁迅喜欢她,所以在发癔症时就把想象当事实说出来了,周作人信以为真。
以上的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凿的事实依据。但这几种说法都与周作人的老婆有关,这也印证了鲁迅离开八道湾是因为一个日本女人的说辞。但这些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当时鲁迅的母亲也在场,目睹了当时的一切,鲁迅的母亲在家庭当中有着至高的权威,那么,她老人家为什么不去阻止了,不去劝和呢?根据本人大胆臆测:肯定有难以言说的苦衷。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鲁迅兄弟失和绝对不是因为经济原因,如果单纯是因为经济原因,鲁老太太一发话,他们兄弟二人不敢不听。周作人给鲁迅的绝交信当中说:“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这个“过去的事”肯定是有所指的,他以前不知道,现在听羽太信子说了,才明白。“不必再说了”是这件事无法启齿了。根据这个推论,我倒是比较倾向第四种“信子癔症说”。当然这也仅仅是本人的臆测而已。如今当事人和目击证人都已作古,无法求证了。周作人当时的日记也被他剪去了十多个字,所以,这个谜案就连福尔摩斯也会为难了。
兄弟失和以后,俩人再也没有说过话,自1926年8月22日,女师大毁校周年纪念集会时兄弟二人同时出席,8月26日,鲁迅即离京南下;以后两次回到北平,均未与周作人相遇。假若周作人那天在女师大毁校周年纪念会上见着鲁迅,那么该是二人见的最后一面了。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 消息传到北京,周作人得知后也没去上海参加葬礼,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太不近人情。鲁迅病逝第二天,周作人恰好有一堂《六朝散文》课,他依然坚持上课,却挟着一本《颜氏家训》走进教室。课堂上,周作人始终在讲颜之推的《兄弟》篇。下课铃响了,周作人挟起书说:“对不起,下一堂课我不讲了,我要到鲁迅的老太太那里去。”这时学生们才看到他的脸色幽暗,他没哭也没有泪,但眼圈是红的。
据说,在鲁迅逝世前几天还一直在看周作人的书,也据说在周作人去世的前几天也一直在看鲁迅的书。
五、扑朔迷离情感
鲁迅的感情生活,他本人一直是讳莫如深,不愿谈起。越是不谈,越就引起我们这些无聊的屌丝探秘隐私的癖好。
鲁迅的正式婚姻其实只有一次,真正的周夫人只有一个——朱安。
鲁迅的婚姻是包办婚姻,1906年,还在日本求学的鲁迅接到家里发来的电报:母亲病危、速归!至亲至孝的鲁迅,惊闻“噩耗”急速回到绍兴,回到家后没有看见母亲的灵堂,而是她母亲要他跟一个叫朱安的乡下女人拜堂,鲁迅自小由母亲抚养,他的父亲在他幼年的记忆里一直卧病在床,家里全部由母亲一人操持,15岁时,父亲病逝,他们孤儿寡母,受尽苦楚。所以,鲁迅对母亲给他做的婚姻安排,自然是不能违拗,回到绍兴的第二天,1906年7月26日鲁迅就和朱安拜堂成亲,朱安正式嫁入周家,成为周夫人。
喧哗的婚礼结束了,人们祝福一对新人白头偕老,可是,谁又知道,这才是一场悲情人生的婚姻灾难刚刚开始。婚礼的当天晚上,所谓的洞房花烛夜,鲁迅不发一言,彻夜未眠。一夜未眠到底想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据我臆测,大致就是:感叹造化弄人,或者还在纠结,如何面对朱安。此时的鲁迅26岁,朱安29岁。第二天晚上鲁迅在母亲屋中看书,估计也没和母亲说什么,后半夜睡在母亲屋中的一张床上,第三天晚上鲁迅仍在母亲屋中。第四天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三年。鲁迅是个极端理性的人,也是个毫不妥协的人,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后来鲁迅说过,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一段时间里,鲁迅虽然在绍兴,但很少回家,以忙于工作为由,一直住在学校。星期日白天,他有时回去,但主要是为了看望母亲,偶尔星期六晚上回家,也是通宵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读书、抄书、整理古籍,有意不与朱安接触,无视她的存在。这对朱安来说是痛苦的折磨,其实,对鲁迅来说,更是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30多岁的正常男人,他压抑本能的生理需要,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力啊,这可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鲁迅是个充满悲情的人物。
从日本回国后的两年,鲁迅的心情十分沉郁,不仅仅是因为感情的事,30岁的鲁迅,一事无成,热血、激情、理想,空在眼前盘旋,自己却无力改变什么。在日本学医半途而废,在东京办杂志,中途夭折,翻译出书,仅仅卖出100多册,参加了他的同乡陶成章领导的光复会,奔走宣传革命,也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因此,写在他30岁以前的人生,写满了:失败!失败!失败!他拼命抽烟酗酒,近於自暴自弃,麻痹自己,这样的经历其实我们都有的,所以,鲁迅也是平常人,要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他,他在给自己的终生挚友许寿棠的信中说:“仆(我)荒落殆尽。”又说:“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
文章评论
绝地苍狼
[em]e113[/em]呵呵!小哥倡导非主流…
手心的太阳
俺比同年代属蛇的大两岁。无缘蛇形了。
纳兰
关于周啸天的馒头诗,前有所闻,真是不敢恭维的。
水中月
[em]e179[/em]
斑竹疏影
真全啊!
镜子
诸位谁是属蛇的,出来蛇行几步看看
镜子
疯才,鲁迅是镜子喜欢的杂文学家,你整理和臆测的,我认为合情合理![em]e179[/em]
雾里看花/pch
写的太棒了,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谢谢大师精美文章!因为俺也是先生的粉丝。看后颇生感慨,感谢感谢
落叶归根
属蛇的鲁迅太牛了,属蛇的我就太惭愧了
悠然见南山
现在的文人太缺少鲁迅精神了,
卡西莫多
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辛苦了,本身鲁迅的文有些偏爱,再加上此文,对他有了更深地了解,谢谢疯子。
读书识字
呵呵,研究了不少鲁迅的生活,才能臆想出合乎情理的推断,文章诙谐幽默,喜欢!
琳子
拜读。嘻笑怒骂,爱憎分明,颇有鲁讯遗风。
小糊
内容丰富,语言诙谐,了解到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鲁迅。 文章条理清晰,让人觉得趣味横生,但又不脱离史实,真是了不起![em]e179[/em] 呵呵,可是萧红呢?她难道不是鲁迅中意的人吗?还有鲁迅和周作人的失和也能讲讲,就太好了。 走下神坛的鲁迅,原来是这般现实,真实,原来我们都是生活的孩子,他的高贵在于他的思想和灵魂。[em]e163[/em][em]e160[/em]
小糊
谢谢指正。我会继续关注的。辛苦了,请继续加油![em]e185[/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