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脊梁——鲁迅

疯子乱谈

题记: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公元1905年9月2日,经慈禧老太婆恩准光绪皇帝颁布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骄奢淫逸的隋炀帝从公元605年开创科的举取士制度,历经整整1300年,终于画上句号。那些民国时期的文人,从此断了晋身之路。承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古风,他们有着大致相似的求学之路幼年在私塾苦读国学典籍,长大后出洋留学,接触到西方现代科技、哲学启蒙思想蓦然发现天外有天。他们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还吸纳了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学贯中西,融会贯通,形成了民国时期文人独特的知识结构:中西合璧,相得益彰。他们在民国个当权者独断专行政治与思想极端动荡的时代,冲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先驱和文化先驱。他们不得不面对新与旧、泥古与西化、保守与激进的各种冲突与痛苦。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和广博的学识,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照亮民国的夜空在这繁星当中,最亮的一颗就是鲁迅。 

 

 一、官二代、富二代少年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讲这些似乎是多余的,大家都知道嘛!那就讲点大家不知道的秘闻吧!鲁迅生于1881年阴历八月初三,阳历9月25日,天秤座男生,属蛇。比属蛇的毛泽东大12岁,比属蛇的章太炎小12岁,比属蛇的屈原小2220岁,比属蛇的陆游小756岁,比属蛇的康熙小228岁,当今属蛇的习大大,比起鲁迅就小了72岁。还有刘邦、项羽等都是属蛇的,看来属蛇的牛人多多哦!

    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非常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于是,他的思想和文章就成了特殊时期的精神食粮,自然他也就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斗士和先锋。他本人当时可真没有想过要当什么先锋,这些都是后人封的,当然,能被后人推崇,都是有几把刷子的,否则臧克家也不会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果是烂泥,鲁班也是无法把他扶上墙的。呵呵!鲁迅和鲁班虽然都姓鲁,可是他们可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共和国的第一总理周恩来可的的确确是鲁迅的同宗本家,据查证,都是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后代。

  按照文革时期划分成分,鲁迅可是地地道道的地主成分,文革专用语言叫法就是“地主家的狗崽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富二代,官二代”。貌似此语对鲁迅先生大不敬,请先生原谅小可吧!

  鲁迅的爷爷名叫周福清,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被19岁患无法启齿之症丧命的同治皇帝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年33岁,这个可是很厉害的,庶吉士是皇帝亲自在进士当中挑选来的储备人才,让他们进入翰林院。由学识渊博的“博导”给他们授业3年,毕业后,就可以留在皇帝身边办事,也可以放任地方官。可是这个周福清,是个性较强的人,尤其是嘴巴不好,言语尖酸刻薄,睚眦必报,是旧社会标准的“愤青”,这个性格特征似乎隔代遗传,鲁迅完美地继承了他爷爷的这一特点。按我说,周福清的这种性格根本就不适合做官,宦海沉浮十多年,在50岁的时候,当了内阁中书。可别小看这个九品芝麻官,这个职位很特殊,相当于现在最高领导人的秘书,这可不得了,是皇帝身边的人,虽然品级很低但隐形的权力大得无边,这个大家都懂得。

  有了个当京官的爷爷,自家还做生意,家境颇为殷实。亦官亦商也是旧社会官僚的基本特征,这个恶劣的“传统”如今官场依然若隐若现。鲁迅在这样的大富之家,童年过得惬意而滋润。可是好景不长,内阁中书周福清同志在回家“丁忧”期间,利用自己和主考官的特殊关系,踏踏实实地给主考官送去了数量可观的银票,然而,事不凑巧,主考官貌似“改邪归正”了,严词拒绝了周福清的“下作”行为,并上报给当时的皇帝——光绪,皇帝大发雷霆,割去周福清的官职和功名,将其关入大牢。这个晴天霹雳迅速的击碎了鲁迅的优渥阔少的美好日子,摧毁周家大院的高墙碧瓦,鲁迅的噩梦自此来临了,他奶奶变卖家产,疏通关系,开始捞人,这可是无底洞啊,一个殷实的官商富户,很快就土崩瓦解,再加上鲁迅的父亲肺痨沉疴在身,可怜的鲁迅,彻底地结束了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生活,一夜之间,从美轮美奂的天上宫阙掉到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变成了穷人。家产变卖了,钱花完了,他爷爷的命也保住了。期间鲁迅的父亲病逝,享年36岁,和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同岁去世。当时的鲁迅15岁,其实鲁迅的爷爷对鲁迅的影响比他的父亲大很多。在鲁迅幼时的记忆里,自己的父亲大多时候是躺在病榻上的。爷爷周福清对孙子的教育还是很开明的,以《鉴略》为他们开蒙,鼓励孙子去读小说等所谓的“闲书”。看似不经意地举动,可是对鲁迅兄弟三人的影响却是深重而长远的。幼年的经历看似不经意,但对人以后的性格塑造以及事业、感情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迷惘的青年

  1898年4月,鲁迅18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轮机班就读书,改名为周树人。为什么改名?因为在那个时期,读这种不入流的校是件很丢脸的事,所以改名,目的是不让人知道,可见他的自尊心很强。我以前一直以为江南水师学堂是很“高大上”的高等学府,后来才明白,其实就是一个军事技校而已,好处是免学费的,鲁迅鲁迅正是看中的真一点“致命”的诱惑。鲁迅水师学堂读书期间,学堂游泳池淹死了学生,而学堂的“校长”竟迷信池中有水鬼,于是请了巫师作法并立旗杆镇“水鬼”,鲁迅对此极为失望和反感,他的火爆脾气瞬间爆发,一气之下毅然退学。随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这也是军事性质的技校,鲁迅在这里读了三年书,1901年1月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鲁迅在矿路学堂求学期间开始接触新思想,写下“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这也算是他三年“技校”生涯当中最出彩的文学作品吧。无论是水师学堂还是矿务学堂,鲁迅都是属于标准的工科男,和文学、作家一点儿不沾边,业余时间读点乱七八糟的书。不知道是谁说过一句话:人和人的差别主要在业余时间,鲁迅完美地印证了这句话。1902年2月,路矿学堂毕业后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目的是想去战场上治病救人。业余时间看些国外的小说和文学刊物。关于鲁迅著名的弃医从文的典故,我就不赘述了,大家都知道的。

  由此经历可以看出,鲁迅从小根本就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更没有立志当文学家的梦想。我在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如今看来,当时那些口口声声要当什么什么家的人,百分之百的都没有当成,而当时那些贪玩、捣蛋成绩一般的人,现在读完硕士读博士,留洋镀金去了,这无疑是对现在教育的莫大讽刺。鲁迅从读大学开始,一直就是学理工科,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鲁迅把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文学小说方面。鲁迅在日本逗留了9年,倡导文艺、办杂志,中途夭折;翻译了一本俄国小说,仅仅卖出去100多本,说着卖,其实也就是送熟人而已,很失败。1909年6月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28岁的鲁迅,籍籍无名,郁郁不得志。期间发生一件事,深深的刺痛了青年鲁迅的心。那是一次上化学课,鲁迅给学生讲氢气的特性,给学生做化学实验,是在教室里试验氢气的燃烧,这个简单的化学实验我们中学都做过,鲁迅在讲台上放好一个氢气瓶,准备点火时却发现忘了带火柴,只好对学生们说:“我去取火柴,你们可千万别去碰这个瓶子,一旦空气进去了,再点火就要爆炸的!”可是,等到他拿了火柴回来,一点火,那氢气瓶“嘭”地就炸开了,玻璃渣四溅,而他手上的鲜血溅满了雪的西装硬袖,也溅满了讲台上的点名簿。到这时候,他才发现,原先坐在前面两排的学生部早已移坐到安全的后排去了,他们是知道氢气瓶要爆炸的!也是这般愚鲁的学生故意“恶搞”了未来著名的文学家,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鲁迅是怎样的心情。如果这些学生年幼无知,他们中有些人的年龄,早已超过了三十岁,毫无疑问是存心捉弄教员倘真如此,鲁迅还有什么心情继续给他们授课,可是为了生存,他又别无选择。直到多年以后,鲁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的时候,还屡次向朋友提起这件事,足见这件事深深的刺痛他的心一根小小的火柴点燃的岂止是一只氢气瓶?它分明引爆了埋藏在鲁迅心中的强烈自尊敏感愤怒、痛苦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的失望,甚至是绝望。他根本没想到,学生竟然如此的不尊重他。是他做人的失败?还是青年的麻木?鲁迅思考了很久很久。

    武昌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声枪响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更改变了鲁迅的命运。革命党人王金发带着军队,威风凛凛地乘坐大木船来到了他的家乡绍兴,任绍兴军政府的都督(貌似是地方长官吧),这个王金发,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参加光复会认识的老朋友,如今他发迹了,没有忘记鲁迅这个才华出众的旧相识,很快在王金发的提携之下,鲁迅一步登天,当上了绍兴师范的校长。足见人脉的重要性了吧,从一个小小的化学教员,直升校长,步子跨得太大了。换在现在,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在民国特殊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当鲁迅春风得意地当了校长,时年31岁。但他不知道以后的徐志摩、郁达夫、胡适、钱钟书老舍都是在20多岁就在当教授了,鲁迅比起他们,简直就是弱爆了。更让他汗颜的是,30多岁了,这个未来的文学泰斗还没有一篇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品,实在是失败得很,距离后来的著名文学家这个头衔实在是非常遥远。在那个时代,20多岁的郁达夫已经发表了他的惊世之作《沉沦》,20岁的曹禺已经写完了《雷雨》,22岁的张爱玲已经红遍上海滩。然而,最终还是鲁迅后来者居上了,把这些所谓的青年才俊远远地抛到了身后。这倒并不是他有超凡的才华,实质是他顺应了历史潮流,顺流而行,自然要比别人走得更快更远。

 

    三、一生的贵人蔡元培:

  然而鲁迅的这个师范校长当得非常不愉快。王金发走后,一切慢慢的恢复了原样。1912年11日,南京成立了临时国民政府,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邀请他的得意弟子许寿裳来教育部任职,教育部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工作繁杂忙乱。于是许寿裳就对蔡元培说:

  “老大,如今教育部工作太繁重,人手太少,忙不过来啊!”

  “小许啊,年轻人,精力旺盛,忙不过来,晚上加班嘛!”蔡总长语重心长地说

  “老大,夜夜在单位加班,我家后院就要着火了。”许寿裳皱着眉头说。

  “着火了,打119嘛?”

  “来不及啊。”

  “如之奈何?”

  “我看,得增加人手啊!”

  “增加人手可以,但目前也没有合适人选啊!”

  许寿裳等的就是蔡总长的这句话。因为鲁迅已经多次给他诉苦,想换个工作。

    于是许寿裳向蔡总长隆重地推荐了他的同乡兼挚友鲁迅,在许寿裳的帮助下,鲁迅顺利地由一个县城师范的苦逼校长,跳入教育部任职。足见,关键时刻有人拉你一把是何等的重要,自此鲁迅从一条泥潭里的泥鳅跃入浩瀚的大海,也正式结束了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的苦闷生活,来到了教育部,来到了南京。其实蔡元培是鲁迅的同乡,也是绍兴人,他也是鲁迅一生当中的最重要的贵人,对鲁迅照拂有加。

  依照鲁迅的性格,很难与人相处的,他在南京教育部人际关系搞得很烂,在一次人事调整当中,他被教育部副总长列入下岗人员名单之中,蔡元培看到名单后,特意把鲁迅保留下来。后来教育部迁往北京,鲁迅也跟随前往,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出任教育部佥事,大约算是个处级干部吧。后来,蔡元培受排挤,离开教育部出任北大校长,很快就把鲁迅等人聘为北大教授,鲁迅兼职赚取外快。自此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期间写些乱七八糟的杂文,不成气候,直到1918年5月,38岁的鲁迅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这篇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才让他真正在文坛展露头角,获得了一定范围内的知名度,他似乎找到了感觉,后来陆续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正式奠定了他在文坛的重要地位。

  蔡元培是鲁迅一生当中真正的伯乐,数次援手救鲁迅于困顿之中,鲁迅在教育部当了14年公务员,后来因女师大事件和教育部长章士钊大闹一场,章部长大发雷霆,毫不犹豫地就把他开除了。很显然,鲁迅在北京待不下去了,跑到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还是搞不好人事关系,跟名教授林语堂、顾颉刚闹得很不愉快,不得己带着同居女友许广平来到上海,想靠卖文为生。但上海也是米价很贵,居之不易的,写稿的收入毕竟是不固定的,而且杯水车薪,难以养家糊口。所以,这时的鲁迅,其实是处于失业状态。生存是第一需要,现在生计成了问题,况且还是“新婚”,用钱的地方多,此时鲁迅,也开始为生计忧心如焚。然而在这个时候,又是蔡元培,向他伸出了救援之手。此时蔡元培是国民党政府的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在困厄当中的鲁迅再一次得到了蔡元培的眷顾,任命鲁迅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这个职位据我的理解就是如同现在的教育部的巡视员这样的闲差,虽是闲差,但薪水却很优厚,有300多大洋,我估计相当于现在的15000元人民币,而且那时候还不用交个税。靠着这份优厚的薪水,鲁迅就在上海安居下来,开始大量地写文章骂人了,鲁迅最后的10年都在上海度过,生活已经安稳了,此时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他的杂文也更加成熟犀利,真正地形成了他的风格,成为了青年们的导师,成为文坛的领袖!

 

四、兄弟失和

著名的“五·四运动”之后不久,在教育部当了七年“京官”的鲁迅,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买房子。那时候买房子可没有首付、贷款之说,必须要一次付清全额,但好处是有永久产权。鲁迅为了买房子,回到了绍兴老家,变卖了周家祖屋,田产等所有的家产,花了3500大洋,买下了在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一个占地四亩的大宅院。根据当时的购买力,3500大洋大约相当于现在20万人民币,足见现在的房价实在是贵的离谱了。房子装修完毕以后,鲁迅正式把他的母亲、朱安、弟弟周作人、周建人夫妇以及子女都接到了北京居住,经历了多年的骨肉分离,鲁迅终实现青年时代的誓言,使中道败落的周家门第中兴。也圆了他“大家庭”兄弟怡怡的愿望,尽到了他作为长兄的责任。对于房子鲁迅做了精心的安排,把环境最好的中院北屋留给了母亲和朱安居住考虑到周作人的老婆是日本人,还特意安排工匠按照日本风格装修。三弟周建人、羽太芳子和子女住后院北房中间三间。周海婴回忆,“父亲让兄弟住后院,那里的北房朝向好,院子又大,小侄子们可以有个活动的天地;而他自己屈居于中间二排朝北背阳光的偏房”。同时,很正式的订了一份契约把宅院分拆为四份:三兄弟各占一份,鲁迅母亲占一份,这一份作为供她养老送终的费用。房产主是鲁迅。
从此以后他们收入合并,不离不弃他们的母亲年轻守寡辛苦了大半生要让她享清福。朱安不识字,能力不足以理家,所以持家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到羽太信子的身上。鲁迅除了留下香烟钱和零用花销,绝大部分薪水都交给羽太信子掌管,这也为以后的兄弟反目埋下祸根。

    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黑着脸来找大哥鲁迅,递给鲁迅一封信,一言不发转身而去。民国时期最有名的“鲁迅兄弟失和”公案正式发生了。

鲁迅木然的看着周作人的背影,打开信封一看:“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正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的院子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我无法揣测鲁迅读到弟弟这封信时的心情,是愤怒?怨恨?是懊悔?

第二天,鲁迅早起四处看房;两周后,8月2日,他借了800元钱,携带朱安搬进了砖塔胡同的临时居所。周作人依然很淡定,8月2日的日记里写道:“下午L夫妇移住砖塔胡同。”L当然是鲁迅,他似乎连大哥的名字都懒得写了,足见成见至深。到第二年6月11日,鲁迅去了一趟八道湾的旧居,想取回自己的书和一些物件却不曾想发生了更严重的事。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看见鲁迅,就从屋里奔出,指着破口大骂,言辞污秽,不堪入耳羽太信子骂了还不过瘾,又立即打电话喊来几位亲友助阵,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配合默契,当众羞辱鲁迅。周作人越骂越起劲,情绪激动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鲁迅头上砸去,幸亏别人接住拦开,才未发生悲剧;忍无可忍的鲁迅终于出离了愤怒,抓起一个陶瓦枕,掷向周作人。众人见势不妙急忙架开二人,一对亲密无间的好兄弟一对当时中国文坛的双子星座因为误会,演出一出令人扼腕的闹剧,自此兄弟二人彻底断绝往来。

关于鲁迅兄弟失和的原因,他们兄弟二人不约而同的保持沉默,始终不发一言,不做任何解释,让这段公案更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现在流传着很多说法,大致归纳以下四种。

第一:“窥浴听床说”,据说周作人的老婆羽太信子给周作人告状,说大伯哥偷看她洗澡,还偷听窗根,说的周作人信以为真。但根据史家的研究,这个说法缺乏客观条件。章川岛曾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屋,窗户外有土沟,还种着花卉,人是无法靠近的。”

第二:“经济原因说”,是郁达夫提出来的,许广平和周海婴也持这个观点,是官方比较接受的说法。羽太信子在家掌管经济大权,后来因为鲁迅收入减少,经济拮据,常常举债度日,于是鲁迅要求羽太信子节省开支,勤俭度日招致羽太信子对此不满,遂造谣诬陷,借故赶走鲁迅。但细细想想这个说法也是不合逻辑的,如果鲁迅走了,羽太信子的收入肯定会减少的,她既然缺钱花,自然不会自断财源。

第三:“失敬说”,据说是鲁迅调戏羽太信子,这个说法除了周作人,周家的人都不相信,当鲁迅搬出八道湾时,母亲和朱安也随之搬出,即说明了她们的态度。甚至连信子的儿子周丰一都不相信

第四:“信子癔症说”,这是最的一种民间臆测。信子有时会发癔症,周作人的日记有记录。有人说,相比对朱安的冷淡疏离,鲁迅对信子态度比较亲切,不乏家常聊天,尤其又让她掌管财政,让信子误以为鲁迅喜欢她,所以在发癔症时就把想象当事实说出来了,周作人信以为真。

以上的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凿的事实依据。但这几种说法都与周作人的老婆有关,这也印证了鲁迅离开八道湾是因为一个日本女人的说辞。但这些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当时鲁迅的母亲也在场,目睹了当时的一切,鲁迅的母亲在家庭当中有着至高的权威,那么,她老人家为什么不去阻止了,不去劝和呢?根据本人大胆臆测:肯定有难以言说的苦衷。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鲁迅兄弟失和绝对不是因为经济原因,如果单纯是因为经济原因,鲁老太太一发话,他们兄弟二人不敢不听。周作人给鲁迅的绝交信当中说:“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这个“过去的事肯定是有所指的,他以前不知道,现在听羽太信子说了,才明白。“不必再说了”是这件事无法启齿了。根据这个推论,我倒是比较倾向第四种“信子癔症说”。当然这也仅仅是本人的臆测而已。如今当事人和目击证人都已作古,无法求证了。周作人当时的日记也被他剪去了十多个字,所以,这个谜案就连福尔摩斯也会为难了。

兄弟失和以后,俩人再也没有说过话,自1926年8月22日,女师大毁校周年纪念集会时兄弟二人同时出席,8月26日,鲁迅即离京南下;以后两次回到北平,均未与周作人相遇。假若周作人那天在女师大毁校周年纪念会上见着鲁迅,那么该是二人的最后一面了。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 消息传到北京,周作人得知后也没去上海参加葬礼,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太不近人情。鲁迅病逝第二天,周作人恰好有一堂《六朝散文》课,他依然坚持上课挟着一本《颜氏家训》走进教室。课堂上,周作人始终在讲颜之推的《兄弟》篇。下课铃响了,周作人挟起书说:“对不起,下一堂课我不讲了,我要到鲁迅的老太太那里去。”这时学生们才看到他的脸色幽暗,他没哭也没有泪,但眼圈是红的。

据说,在鲁迅逝世前几天还一直在看周作人的书,也据说在周作人去世的前几天也一直在看鲁迅的书。

 

    五、扑朔迷离情感

  鲁迅的感情生活,他本人一直是讳莫如深,不愿谈起。越是不谈,越就引起我们这些无聊的屌丝探秘隐私的癖好。

  鲁迅的正式婚姻其实只有一次,真正的周夫人只有一个——朱安。

    鲁迅的婚姻是包办婚姻,1906年,还在日本求学的鲁迅接到家里发来的电报:母亲病危、速归!至亲至孝的鲁迅,惊闻“噩耗”急速回到绍兴,回到家后没有看见母亲的灵堂,而是她母亲要他跟一个叫朱安的乡下女人拜堂,鲁迅自小由母亲抚养,他的父亲在他幼年的记忆里一直卧病在床,家里全部由母亲一人操持,15岁时,父亲病逝,他们孤儿寡母,受尽苦楚。所以,鲁迅对母亲给他做的婚姻安排,自然是不能违拗,回到绍兴的第二天,1906年7月26日鲁迅就和朱安拜堂成亲,朱安正式嫁入周家,成为周夫人。

  喧哗的婚礼结束了,人们祝福一对新人白头偕老,可是,谁又知道,这才是一场悲情人生的婚姻灾难刚刚开始。婚礼的当天晚上,所谓的洞房花烛夜,鲁迅不发一言,彻夜未眠。一夜未眠到底想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据我臆测,大致就是:感叹造化弄人,或者还在纠结,如何面对朱安。此时的鲁迅26岁,朱安29岁。第二天晚上鲁迅在母亲屋中看书,估计也没和母亲说什么,后半夜睡在母亲屋中的一张床上,第三天晚上鲁迅仍在母亲屋中。第四天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三年。鲁迅是个极端理性的人,也是个毫不妥协的人,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后来鲁迅说过,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一段时间里,鲁迅虽然在绍兴,但很少回家,以忙于工作为由,一直住在学校。星期日白天,他有时回去,但主要是为了看望母亲,偶尔星期六晚上回家,也是通宵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读书、抄书、整理古籍,有意不与朱安接触,无视她的存在。这对朱安来说是痛苦的折磨,其实,对鲁迅来说,更是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30多岁的正常男人,他压抑本能的生理需要,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力啊,这可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鲁迅是个充满悲情的人物。

  从日本回国后的两年,鲁迅的心情十分沉郁,不仅仅是因为感情的事,30岁的鲁迅,一事无成,热血、激情、理想,空在眼前盘旋,自己却无力改变什么。在日本学医半途而废,在东京办杂志,中途夭折,翻译出书,仅仅卖出100多册,参加了他的同乡陶成章领导的光复会,奔走宣传革命,也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因此,写在他30岁以前的人生,写满了:失败!失败!失败!他拼命抽烟酗酒,近於自暴自弃,麻痹自己,这样的经历其实我们都有的,所以,鲁迅也是平常人,要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他,他在给自己的终生挚友许寿棠的信中说:“仆(我)荒落殆尽。”又说:“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

文章评论

纳兰

关于周啸天的馒头诗,前有所闻,真是不敢恭维的。

镜子

诸位谁是属蛇的,出来蛇行几步看看

镜子

疯才,鲁迅是镜子喜欢的杂文学家,你整理和臆测的,我认为合情合理![em]e179[/em]

雾里看花/pch

写的太棒了,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谢谢大师精美文章!因为俺也是先生的粉丝。看后颇生感慨,感谢感谢

落叶归根

属蛇的鲁迅太牛了,属蛇的我就太惭愧了

卡西莫多

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辛苦了,本身鲁迅的文有些偏爱,再加上此文,对他有了更深地了解,谢谢疯子。

读书识字

呵呵,研究了不少鲁迅的生活,才能臆想出合乎情理的推断,文章诙谐幽默,喜欢!

琳子

拜读。嘻笑怒骂,爱憎分明,颇有鲁讯遗风。

小糊

内容丰富,语言诙谐,了解到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鲁迅。 文章条理清晰,让人觉得趣味横生,但又不脱离史实,真是了不起![em]e179[/em] 呵呵,可是萧红呢?她难道不是鲁迅中意的人吗?还有鲁迅和周作人的失和也能讲讲,就太好了。 走下神坛的鲁迅,原来是这般现实,真实,原来我们都是生活的孩子,他的高贵在于他的思想和灵魂。[em]e163[/em][em]e160[/em]

小糊

谢谢指正。我会继续关注的。辛苦了,请继续加油![em]e185[/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