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纯正净土宗善导法脉现代弘传法师及念佛道场

阿彌陀佛

 纯正净土宗善导法脉现代弘传法师及念佛道场
 纯正净土宗善导法脉现代弘传法师 

(一)慧净上人       
 

   一九五○年生于台湾台南市。童年时期接受过私塾教育,游心儒道古圣贤之林,于中华传统文化奠基深厚;亦曾信奉属于民间信仰之鸾堂,故于善恶因果报应,深信不疑。成年之后,归信佛教,喜读佛经,好乐念佛打坐。
一九七七年,披剃出家于佛光山星云大师座下,法名心严,外号慧净。
一九八五年春向大师请假,独自住山静修,历时三年,念佛为主,兼研《印光大师文钞》及净土著述。于此其间,阅读到《选择本愿念佛集》,知净土法门应以善导流最为纯正,上契弥陀度生本怀,下契众生一切根机。
一九八八年秋游学于日本京都之大谷大学,研习善导系净土思想。
一九九三年夏返回台湾,逐渐开展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多次弘法于香港、澳门、大陆及纽西兰等地。
一九九六年,中国大陆净宗法师皈依法师,于大陆大力弘扬善导大师念佛法门,印经说法,遍及大陆各省。
二○○三年十一月,驻锡台北象山修行小区;目前象山小区已成为长年终日念佛之「弥陀村」。并以「弥陀村」为台湾「净土宗善导流」宗派本山,订定「净土宗教章」。
法师为人纯厚朴实,念佛不辍,其全生命投入信仰所自然流露的人格特质,具有无比的感染力量。
慧净法师编著有一系列净土丛书,包括《善导大师全集》、《法然上人全集》、《念佛感应录》、《讲演集》、《书信集》等二十余册。其所编撰书籍,虽学涉古今中日,然都贯穿著不变的宗旨--回归善导大师,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全面性深入地掌握善导大师弥陀净土思想。

慧净法师著作、编著

[3][第一部分]净土宗丛书

1. 《易行品》(龙树菩萨)
2. 《往生论注》(昙鸾大师)
3. 《安乐集》(道绰大师)

4.《善导大师全集》(善导大师)
5. 《法然上人全集》(法然上人)
6. 《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

7. 《念佛金言录》(一遍上人)
8.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
9. 《净土决疑》(释龙舟、小粟栖、杨仁山)

10. 《唐朝高僧善导大师》
11.《四十八愿释、本愿义疏、大经大意》(静照法师.了慧法师)
12.《慧净法师书信集》
13.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14.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15. 《人生之目的》

16. 《念佛感应录(一)》
17. 《决定往生集》
18. 《回归善导》

19. 《善导大师语录》(善导大师)
20. 《第十八愿讲话》
21. 《触光柔软》





[3][第二部分]随身书

1. 《念佛放光》
2. 《念佛度亡》
3. 《真正的大孝》

4. 《人生之目的》
5. 《弥陀的呼唤》
6. 《净土宗之特色》

7. 《善导大师语录》
8. 《佛教的无常观》
9. 《略谈三皈依》

10.《濒死体验》
11.《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
12. 《净土宗经论释要文》

13. 《善导大师略传》
14.《<观经四帖疏>纲要》
15. 《念佛一门深入》

16. 《念佛必定往生》
17. 《敬田.恩田》
18.《纯粹的净土法门》
19. 《念佛人应有的基本观念与心态》


(二)、净宗法师      
 

一九六六年生于安徽宣城。
一九八六年中国民航学院毕业后,至民航局工作。
一九九○年,读《金刚经》,信佛吃素。
一九九一年,皈依三宝。因读《印光法师文钞》,遂倾心念佛。
一九九四年,父逝,出家。
一九九六年,值遇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礼拜追随慧净法师。
二○○四至二○○七年,辟建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为净土宗专修道场。
编述有《善导大师全集》、《净宗略讲》、《唯说念佛》、《念佛胜易》、《第十八愿浅释》、《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念佛感应录(二)》、《念佛感应录(三)》、等。故在佛教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净宗法师也成为了是目前国内专门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最著名的法师。
       
师悲心广大,愿力坚深,慧眼见真,勤于说法,辩才无碍,讲法说理精辟简洁,思维缜密,妙喻连珠,引经据典,说必有依,言必有据,以通俗浅白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幽深奥义和盘托出,令人闻即会心,截断狐疑,心中充满阿弥陀佛救度的光明。                                                                  
   2006年9月23日,净宗法师应吉林省佛教协会会长,长春般若寺成刚法师邀请,于般若寺讲堂宣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成刚法师率寺院僧众及全国各地赶来的居士举行了盛大的迎请法会。近千人前来聆听法音,共沾法喜。此次讲法中,法师以无碍辩才系统讲解了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令闻者清晰而深刻地了解善导大师一千三百年前开阐的净土宗真义,无数修行人通过观听此次讲法走上安心称名,决定往生的念佛之路,根据此次讲法整理成的光碟在海内外佛教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7年3月,净宗法师在丹霞山锦石岩寺讲演此《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净宗法师从印祖文钞中抽其与实修念佛关系最为精要之法语,总八十一条,加以组织编排,集为一处,名《印光大师念佛精要法语》,分“安心”、“实修”二篇;安心篇侧重在信愿,实修篇主要解决念佛实修过程中的种种疑难困惑。闻者无不安心欢喜,对于念佛往生之理路,豁然心开。

       
2012年8月,蓝田县佛教协会礼请净宗法师住持下悟真寺,法师倾力领导恢复祖庭建设,愿使唐朝善导大师教法在时隔千三百年之末代浊世重放光明。
 

(三)智随法师      教人念佛的方法与原则---智随法师

一九六八年五月出生于四川达县。
八七年毕业于某师范学校。一九八七年九月至九一年十月在一子弟校教书,工作之余,自修中文专业。
一九八八年有幸得遇佛法,改变人生观,潜心于解脱之道。一九九一年十月于成都昭觉寺礼请清定上师剃度出家。一九九二年元月份于昭觉寺受戒。
初于宗门教下及密宗各有涉猎,偏喜于禅,曾住山静修。一九九八年幸遇净宗开宗祖师唐·善导大师净土教法,庆喜不已,遂改修净业,专行念佛,乐欲往生。
二○○一年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第一部净土宗专著《阿弥陀经要解略注》,二○○四年出版《净土宗判教史略要》一书,二○○六年完成《灵岩遗旨》--印光法师之《文钞》甄选类编,二○○七年完成《灵岩故事》——《印光法师文钞》感应汇编。
       
法师为人谦和平实,慈悲可亲,智慧深邃,文采斐然,对善导大师一脉之净土思想,把握精准而深彻,所有著述,无不晓畅明了,言简意赅,豁人眼目。
   早年一部《净土宗判教史》,风行海内外,无数人阅之,厘清了净土宗传承脉络,对净土宗发展始末,了然于胸,于善导大师之净宗正脉深生正信,终而安心于专称佛名一行。此书对于追复唐朝纯正之净土宗教理,功莫大焉!
   又法师近年来深入梳理印光大师文钞,以善导大师思想为指南针,分门别类,时加按语解说,令读者能够正确亲近于最接近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净宗祖师,避免了末法浊眼众生面对大师百万字的文钞而莫知权实方向,茫然无措的局面。此一系列书,诚是游于印祖法林的最佳向导,是泛于印祖法海的最善舟船,是步入印祖智慧宝堂的最捷直径。

弘愿寺 
 
简介
                        
 
弘愿寺座落于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南麓。宣城为宣纸之都,亦称「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敬亭山为著名的「江南诗山」,唐代大诗人李白七次登临,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句。

弘愿寺前身广教寺,为唐大中年间黄檗禅师创建,历代高僧辈出,化导普广,近代毁于战火,唯存宋代「双塔」,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四年经省、市两级人民政府批准,为保护文物,移迁新址,更名为「弘愿寺」。
新址地势高朗,林密风疏,群峰环抱,一江绕萦,为佛寺天然之佳地。现建有山门、来迎殿、念佛堂、讲经堂、钟鼓楼、五观堂、僧寮等。二期工程正待兴建中。其建筑风格仿唐,古朴典雅,雄浑肃穆,起伏错落,与绵绵群山相得益彰,故亦成为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
弘愿寺,为纯依善导大师之教、专修净土的念佛道场;寺名「弘愿」,典出善导大师《观经疏》「别意之弘愿」,意为:乘弥陀弘誓大愿力,一切众生得生净土。弘愿寺殿堂建制、本尊安奉、牌匾楹联、念诵仪规,皆完全依善导大师「五正行」为标准,唯突出一个「专」字——专净土,专念佛,专善导。
弘愿寺以传承善导大师法脉、复兴净土宗、弘扬纯正的净土法门为使命,印施净土宗丛书、光碟达数十种,遍赠海内外,成为目前教界专弘善导大师念佛思想的标志性道场,受到佛门四众的普遍关注。
弘愿寺美丽的自然风光,恢弘庄重的仿唐建筑,鲜明而绝堪仰靠的善导大师旗帜,来到这里的念佛人无不洋溢着往生决定、安心自在的法喜,全寺呈现出在弥陀大悲熏染下爱心为本,人人谦卑喜乐、祥和友善的特殊道风。

建筑特色    

寺院主体建筑群约40亩,广场约10亩,半岛文化园约6亩。其余建筑景观皆为零星用地,尽量保护原生植被不受破坏。

总分五大区:寺院主体建筑、寺前广场、双塔、半岛文化园区、周边生态园区。
弘愿寺现建有山门、来迎殿、念佛堂、讲经堂、钟鼓楼、五观堂、僧寮等,共计七千平方米。
当前海内外信众来弘愿寺参学者逐年增多,为顺应广大信众的迫切需求,弘愿寺于2011年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约二万平方米。工程项目主要有:弥陀大殿、净土堂、祖师殿、方丈楼、法师楼、僧寮、上善人居(即莲友接待中心,内含接待大厅、素餐厅、流通处、客房、会议室、斋堂、念佛堂等,接待规模为300人),其中法师楼、僧寮各三栋(内含小念佛堂、教室、会议室、接待室等。建成后全寺可常住僧众150人)。
其殿堂建制、本尊安奉、牌匾楹联、念诵仪规,皆完全依奉善导大师“五正行”(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为标准,以鲜明的宗风,专净土、专念佛、专善导,普引众生念佛成佛。已印制流通净土宗丛书、光盘达数十种,遍赠海内外。成为教界专弘善导大师念佛思想的道场。

      东西双塔位于龟背山与雨帽山山顶,等高对峙,相呼相应。半岛文化园区位于龟背山下净湖半岛。主含净宗书院、诗山会馆、绿雪茶苑。实行低密度开发,集中展示敬亭山特质文化,为净土宗学术研究及相关专家会议接待中心。周边生态园区禁止狩猎钓捕。水库周边,广场前端,及双塔周围,适当配以通幽曲径、小桥流水、木椅石凳、亭台楼阁等,俾人文自然,相得益彰,鱼鸟虫兽,同享天年。

道场日课               
弘愿寺是净土宗道场,其日常修持依止净土宗创始人,即宗祖善导大师,专一持名念佛,日常早晚课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主,加念《阿弥陀经》。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初一、十五,以及佛菩萨圣诞、成道日等等,则另有大供、法会。
 
道场管理有序,安定庄严。道场不提倡大兴香烛,免费提供来访信众、游客立香供佛。
 
其道风有两点:

一是非常专一。从早上4点打板起床到晚上9点打板休息,除了早晚课诵一部弥陀经、赞佛偈外,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贯彻到底。早餐和午餐前后,也是念佛;供佛也是供来迎本尊阿弥陀佛、发遣教主释迦牟尼佛、十方证诚诸佛、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光摄念佛大势至菩萨、随佛来迎清净大海众菩萨。集体共修之余,南无阿弥陀佛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二是十分精进。每天有三次共修念佛,上午、下午各有法义学习和读书会,信众可自由选择参加学习或者代之以念佛,每次一个小时。晨5-6点早课,8-9点学习或念佛,下午2-3点闻法或念佛,4-5点晚课,7-8点念佛,其余时间自修。

管理大殿的居士数年如一日打扫整理来迎殿,大殿内外永远整齐整洁。每天打板前来迎殿即已灯火通明,有师父和居士往往早课开始前就来拜佛绕殿。伴随着清晨醒世的钟鼓声,四众弟子陆续会聚到大殿,先每人三拜礼佛,然后在殿外燃一炷清香供佛。男女众分两边排班,左右各由法师带领绕佛----弘愿寺的一天就这样在黎明中开始了。

师父们除了起的早外,自修也很精进,除日常功课外,其余时间尽职尽责,空余时间则学习法义,从未见师父们说闲话。师父们的休息时间多是晚斋后在广场、池边小憩,或者是在敬亭山漫步,讨论法义----这短暂的休息也常常被莲友围绕提问。

愿寺导游           

 各位尊贵的客人,现世的莲花之友:

弘愿寺欢迎你们,阿弥陀佛欢迎你们!
弘愿寺是专念阿弥陀佛的道场,阿弥陀佛属于一切众生,弘愿寺对所有人开放。
站在弘愿寺山门广场,我们想到了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的两句话:
同一念佛无别道,
远通法界皆兄弟。
众生皆是佛子,念佛亲如手足。愿所有人在阿弥陀佛的慈光照护之中,平安喜乐。
下面我来为各位导游弘愿寺,首先介绍弘愿寺与敬亭山的缘,然后我们再看弘愿寺的建筑,了解它的设计意图,同时说明弘愿寺的修持理念。

一、弘愿寺与敬亭山      敬亭山弘愿寺 

 
万法因缘生。1997年之前,我们能有一个精舍,或者是一个小小的地方栖息就不错了。那时,为了弘扬净土宗念佛法门,真可用四句话形容:“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念着佛号,四处奔走。”

在弘法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必须要有一个专修念佛的道场。如果没有道场,信众就没有办法来亲近这个法门,弘法利生的宏图大业就不够圆满。我们考察过很多地方,大家也很欢迎我们去建道场,但是因缘都不成熟。
最后我们选择了敬亭山,把弘愿寺落脚到了敬亭山下,这真是因缘所致。
敬亭山跟弘愿寺,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弘愿寺为什么非落脚在敬亭山不可呢?
敬亭山是跟念佛法门非常有缘的一座山。弘愿寺作为弘扬阿弥陀佛念佛法门的专修道场,坐落在敬亭山。弘愿寺和敬亭山之间,就有一种“相看两不厌”的关系,使得它们不可能分开。敬亭山不知等了多少年,要等到弘愿寺;那弘愿寺呢,也注定要扎根在这里。

 敬亭山的阿弥陀佛缘
我们首先来看,弘愿寺背后所依仗的这座山,就是敬亭山。敬亭山树木郁郁葱葱,山势比较平缓,算不上高大雄伟,更谈不上险峻挺拔,看起来很平常,很平凡、朴实,任何人都可以登上这座山。即使是年纪大的人,登这座山也不困难。即使没有登上这座山,来到这座山的脚下,从弘愿寺山门走进去,也感觉到自己融在这片山当中。
相比之下,黄山奇拔秀美,人们攀登黄山到达主峰,会滋生出一种征服它的欲望。但是敬亭山不会让你产生这种心态。敬亭山平凡、平常、平实、平易,不华丽,不炫耀,没有高不可攀的感觉,也不会给人险而难登的感觉。这种形态所表达的意念,跟念佛法门很相应。
禅宗的法门如果以山来形容,那非得是黄山不可,或者是泰山、华山那样的山,险峻高挺。净土法门则是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来攀登,也没有征服的愿望。所以,敬亭山跟念佛法门很有缘。
其次,敬亭山的整个形态,就像一座母亲山,她有一种慈爱。弘愿寺的位置,正好被敬亭山所环抱,就像被母亲抱在怀中。我们看这座山,她的体态比较圆润——很圆、很润泽,好像一个健壮丰满的母亲。左右两边的山坡,臂膀一样向前伸展,就像母亲张开丰满的手臂,怀抱着孩子,怀抱着宣城,乃至怀抱着红尘滚滚中的众生。以她的青山绿水,以她的恬静安宁,以她的慈悲祥和,怀抱红尘中的众生,吸引我们走近她。所以,这座母亲山,跟我们念佛法门很相应。阿弥陀佛就是这样的一位慈爱的母亲,怀抱着我们。
尤其对我个人来说,这是我的家乡,读书时也经常到敬亭山游玩,当然就倍感亲切。而念佛法门,极乐是家乡,弥陀是慈亲,念弥陀,生极乐,正是家的法门,乡的法门,亲的法门——家、乡、亲的法门。生根在家、乡、亲的地方,虽说无巧不成书,实为有缘能成事。出家人以天下为家,众生皆亲,弘愿寺的影响当然不会仅仅局限在这一小块乡土之上,不过这样的缘起,赋予弘愿寺一种特殊的意义,要为众生带来家的温暖,亲的慈爱。
第三,敬亭山有两座主峰,两座主峰的名字,简直就像为我们弘愿寺起的一样,很奇特。弘愿寺背后这座山峰,叫做“净峰”,净土宗的“净”;另一座峰叫“一峰”,一向专念的“一”。你说怎么这么巧!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流传了多少年?当初什么因缘取了这个名字,我们不知道。但净峰——净土法门是高峰,一峰——一向专念是高峰,这两座峰连在一起,显示“净土宗一向专念,是佛法的最高峰”,这真是显示得再明白不过了。在净峰下面,我们建立了弘愿寺。净土宗一向专念,跟这两座山峰之名的意义非常贴切吻合。
相看两不厌——李白的内心世界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登临敬亭山时,留下一首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每个人的解读可能都不一样。我们读起来,就觉得是李白这位大诗人,在一千几百年之前,专门为弘愿寺所写,专门注解念佛法门一样。李白浪漫、清高,同时他也有一种悯怀众生的胸怀。他和敬亭山很有缘,曾七次登临。
李白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写下许多气势磅礴、优美无比的诗篇,却唯独给敬亭山留下了“相看两不厌”的诗句,这绝不是偶然的。
这首诗很短,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这三种景物跟诗人内心世界的关系。
第一句,“众鸟高飞尽”。很多鸟很聒噪,很热闹,唧唧呱呱地向着高远的天空飞,飞呀飞呀飞呀,向渺渺的云汉,向云空当中飞去,直到离开诗人的视线。李白一个人,独自坐在敬亭山,看着眼前的景象,叹人鸟各异不相应。
再看孤云,从敬亭山的山谷,悠闲地、静静地出来了,独自漫步,悠悠荡荡。“孤云独去闲”,它也不理会诗人。诗人跟它呢,互相之间也不相应。
周围一切皆是空空落落,与诗人了不相关,没有共鸣,只有敬亭山与诗人“相看两不厌”。
这首诗妙在哪里呢?就是李白认识到敬亭山是一座活的山,真实地感受到敬亭山那慈爱、清净、安详、寂静的生命。他爱敬亭山,这分爱永不厌,一往情深,永不满足。敬亭山仿佛也在看着他,对他说:“我也不厌你。我不像那些鸟,高飞离你而去。我也不像孤云,独自去悠闲地盘旋。我作为你的依靠,我作为你的依托,我永远跟你在一起。我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是你的基础。我爱你!永不厌!”所以李白无比感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哪!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这首诗如果依佛法的立场来解读,也非常的好。
“众鸟高飞尽”,是说世间的人追求名利,青云直上是他们人生的理想目标。他们的这种想法和行为聒噪浮华,就如同众鸟一样叽叽喳喳。他们不理解李白,李白也不欣赏他们的人生观,所以互相之间没有契合,这就叫“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一片孤云,独来独去,无拘无碍,很悠闲。代表小乘的法门,独自解脱。个人就像一片云,红尘滚滚,浊浪滔滔,他也管不了许多,就自己悠闲地过自己解脱的生活。李白虽然欣赏孤云的悠闲,但是跟它的理想也不相应。
接下来,“敬亭山”代表什么?为什么诗人只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为什么“只有敬亭山”,而不是其他?这仅仅从字面上是读不出来的,必须探索诗人内心深处的信仰。
李白信佛,曾经写过一首《净土咏》,意境很好。
向西日入处,遥瞻大悲颜。
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
珠网珍宝树,天华散香阁。
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
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
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
庶观无量寿,长愿玉毫光。
这首诗总共十六句,主要是赞叹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赞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表达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愿,所谓“勤念必往生”“愿托彼道场”。
那么靠什么去往生呢?靠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功德海,所以说“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冥”,是暗暗地、默默地、不为人知。“佑”,是保佑、护佑、救度。“冥佑”就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救度。怎样救度?“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只要一声称名,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便如同大风扫除轻霜一样,自然消解无余。真是让人觉得痛快,酣畅淋漓。这是依据《观经》下下品。
众生虽然五逆十恶,罪业深重,轮回无尽,阿弥陀佛厌舍了吗?没有,丝毫也不厌,而且要为众生除罪清净,为众生作津梁。众生虽不知,佛却在暗中保护他们,要救他们到净土。这是多么让人安心法喜!诗人说:我要常亲常近阿弥陀佛,常观常看阿弥陀佛,常在弥陀的光中,永不分离。“庶观无量寿,长愿玉毫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观”就是看,“长”是恒久、无厌。
阿弥陀佛“大悲”、“冥佑”罪苦众生,众生“勤念”、“长愿”阿弥陀佛。这岂不是众生与阿弥陀佛“相看两不厌”!
将这两首诗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很好理解了。“众鸟”代表世间,“孤云”代表小乘,“敬亭山”就代表了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阿弥陀佛不厌众生,永远救度众生;众生不厌阿弥陀佛,永远归依阿弥陀佛。弥陀与众生,相看两不厌。

 相看两不厌的法门      弘愿寺 
 
在整个佛法当中,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就是相看两不厌的法门。
 
正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
如母忆子,如子忆母;
母子相忆,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母亲忆念儿子,她能忆念得厌吗?每个妈妈都会说:“我的儿子最漂亮!”怎么看怎么可爱,怎么看都看不厌,看看看,越看越亲。儿子看妈妈也看不厌,他总是带着纯真、赤子的笑容看着妈妈。
妈妈就是阿弥陀佛。佛忆念众生,永不厌足;慈悲众生,永不厌足;救度众生,永不厌足。佛看重的,是我们的佛性;佛怜悯的,是我们的苦恼。佛不会嫌弃任何一位众生,一丁点儿也不会;即使是不信佛、甚至诽谤佛的人,即使是蚊虫蚂蚁,佛都一样地看重,佛看众生真是看不厌。
同时我们念佛也念不厌,念佛越念越欢喜,看佛越看越欢喜,心心念念愿见佛,愿生到净土。
如果是别的法门,即使佛不厌我们,我们自己也感觉很为难,感到自己罪业深重,学不来。有人自己就厌弃了:“我到底能行吗?我能修得了吗?”所以这个“相看两不厌”,就像我们这个法门,“母子相忆”,特别相应。
这样说起来,弘愿寺可以落脚在别的山下吗?不可以!只能在此扎根。

二、山门

下面我们来看弘愿寺。一座寺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建筑。
弘愿寺为仿唐建筑。为什么要用仿唐建筑呢?
第一个原因,是怀念我们的祖师。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是唐朝人。我们都想活在善导大师的时代,跟大师成为一体。可是大师毕竟已经去了呀,那怎么办呢?建立一座唐代风格的寺院,我们会感觉到跟大师很近,甚至感觉成了同一时代的人。这是要忆念祖师的恩德。
第二个原因,弘扬纯正的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加“纯正”两个字呢?中国的净土法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隋唐净土”,一种叫“宋明净土”。所谓隋唐净土,就是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在隋唐时代所弘扬的净土法门。这是最纯粹的,净土宗建立的大根大本、法门的纲要都非常明朗。大约唐末,善导大师的著作在中国就失传了。所以宋代,乃至到元、明、清,这一段时期所流行的净土法门,多数是和天台、禅、华严各宗思想糅合在一起的净土法门,我们称之为“宋明净土”。相对来讲,“宋明净土”不够纯粹,加入了诸宗的观念。它的好处,在于引导诸宗汇归净土。有利就有弊,弊在哪里呢?就是净土宗宗门的骨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湮没了。所以我们用仿唐的建筑,是想表现我们要回归到隋唐的纯正净土法门。
第三个原因,这种建筑风格,跟我们这个法门相应。如果说有一种建筑特色能够表达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的话,那就得用仿唐的建筑。我们的来迎殿,乃至将来的弥陀大殿,确实都有那种广阔的气势,能够覆护众生,而且很雄健沉稳,能够给众生做依靠,让众生有大愿大力的感觉。后来的建筑,像明清的建筑,显得比较纤秀,基调比较繁琐一些,雕梁画栋比较多。唐朝建筑沉稳、朴实,而且大气、庄重,翼展开阔,色调单纯,实实在在,看上去黑白分明,不复杂,跟我们这个法门的简单、专一、稳当相应,所以我们就选用了仿唐的建筑。
第四个原因,和我们的时代相吻合,与净土宗的复兴相吻合。隋唐时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也在民族复兴当中,也正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弘扬净土宗,也会展现出像善导大师在隋唐时代推展净土宗那样的一种格局、格调出来。所以也以这种建筑形式,代表我们内心对这个时代的祝福和对法门弘扬的期盼。这是我们心中的愿望。

 昂首欲飞的山门      弘愿寺山门 

 
先看山门。山门是一座寺院的门面,如同人的头首,所以山门的设计很有讲究。弘愿寺山门很壮观,很有气势。当初有好几种设计,都不满意,但是一看到孙居士的设计,我就眼睛一亮。
弘愿寺的整体设计都是我们的一位莲友——大连的孙居士完全义务做的。效果如何呢?大家都看到了,不管是建筑设计的专家,还是一般游客、社会人士、佛教界人士,都认为弘愿寺的建筑设计很协调,很美,都很赞叹。因为孙居士不仅很专业,关键是念阿弥陀佛很虔诚,他很能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涵义,只要一沟通,他就能用建筑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建设阿弥陀佛的寺院,需要无量的因缘,往往成就的关键因缘、关键人物,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孙居士就是这样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他的本业是国家工艺美术师,并不是专门搞建筑设计的。我们也找了好几家古建筑设计院,都不是很满意,最后落实到孙居士。这只能说是阿弥陀佛的预作安排。
当初我要求他,寺门代表法门,必须大气、宏阔、稳重,牢不可撼,让人一见而生崇敬,深心归仰。我只能讲到这样,很抽象,但他设计出来就有了这种效果,这个不简单,不容易。而且我们看,整个山门,加上钟鼓楼,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