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很热 到底什么是国学?(图)

天下杂侃

 
作者: 刘梦溪

 

图片

 

 国学很热,那么“国学”概念是怎么来的?国学之中可有现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初读国学,选择何种典籍入门?刘梦溪先生一一梳理。

在我看来,国学首先是学问的根底问题。没有人说,我是研究西学的。再狂妄的人,也不敢这么讲。他可以说,我研究意大利美术史,或者说,研究德国哲学、法国艺术,就没有一个人可以自称,他本人治西学。同样,也没有一个人讲过,他本人是研究国学的。如果遇到研究古代文学的,问他最近作什么题目?“最近做陶渊明”,或者,“写了一本《杜甫传》”,这样回答都无不可。他绝对不讲“本人研究国学”。
  
国学的根底在于经学和小学
  
那么国学是什么呢?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演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有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

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是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

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

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国学就是“六艺之学”
  
最早给国学下定义的,是胡适。他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简称。什么是国故?所有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籍、制度、语言、风物、民俗,全是国故。这些如果都是国学的话,谁去研究?他把国学泛化了,他的定义没有被大家采纳。对这个定义的最早质疑者是马一浮。中国的固有学术太多了,你说的是先秦的学术、汉代的学术、宋代的学术,还是清代的学术?这是一个学术史的流变问题。学术史流变的学问,没法跟一般的民众,跟一般的国学教材联系起来。研究学术流变,是学者的专门事情。真正的国学的内涵,国学的义理,是所有中国人的事情。

马一浮1938年在浙江大学演讲,是竺可桢校长请他讲国学,马先生讲,现在人们把我国的固有学术叫国学,意思是区别于外国学术。他说国学这个名称是“依他起”,因此严格说,“本不可用”。为什么有国学?因为有西学。“依他起”的概念,自身不够充足,所以不能成立。可是你们要叫我讲,可以,如果一定要使用国学概念的话,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马先生重新定义了国学的概念,我最服膺的就是马先生的这个定义。
  
中国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范畴是“敬”
  
“六经”是中国学术的源头,是中国人立国、做人的根本精神依据。作为中国人,根就在这里。这里边一些基本的德行、义理、道理,是万古不变的。有人以为,那是过去的道理,现在要有新的。不,基本的德行是不变的。李泽厚在美国发表过一个言论,他说,“道德理性具有绝对价值”。这是康德的话,意思是说,不是所有的理性规则都会成为过去的。一个民族的基本道德理性可以流传千古,具有绝对价值。李泽厚熟悉康德,他讲出来了。可是,多少年来,我们忘了道德理性具有绝对价值,我们强调的是跟传统彻底决裂,否定一切过去的道德。把所有传统的德行都以“封建”一词概括之,那还得了。

中国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范畴,“敬”是最重要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信仰之维。这是中国的,但不能说只有中国有,西方就没有相应的概念。西方的礼仪秩序,彰显出来的价值理念,一定有跟“敬”相类的东西。所以,中西可以互阐。绝对不能说,天下只有中国有“敬”,其他国家没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他们著作中阐释的秩序与信仰,有和“敬”不约而同的精神旨归。

我们百年的文化断层,断的就是这个。这是做人的基本德范。现在人们最缺的是什么东西?你看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在文化上欠缺什么?就是中国传统中几千年不变的那些基本的精神价值。真诚能变吗?信能变吗?敬,对神圣事物的敬意,能变吗?孔子提出的一些德律,仁、恕、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变吗?孟子讲的一些东西,他的“四端”说,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耻之心,能变吗?难道人可以没有同情心,没有耻感,没有羞耻之心吗?所有这些基本的律条,带有永恒性,并不随时间而变移。这是做人的一些律条,跟一个人承担的社会义务不一样。一个人的基本精神价值充实好了,这个人就可以立起来了。所以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主体先充实好了,做什么都可以,家也可以齐得好,社会责任也可以担当得好,天下也可以治理得好。

  
问答录 Q&A
  
Q 开国学课的话,入门可读哪些典籍?

A 可以找“六经”的入门教科书,就是《论语》和《孟子》。历来如此。台湾的国学教育讲的也是这些。还包括《大学》、《中庸》。其实《大学》、《中庸》很难读。《论语》、《孟子》是日用常行,不讲空话。但其中的基本义理都来自“六经”。所以小学可以学《语》、《孟》。

Q 您认为中国现代学者中哪几位可称得上国学大师?
A “国学大师”的名号,不是谁都可以接过来的,20世纪至今这一百年,能够荣此称号者并没有很多人。章太炎最堪当此称号。他的弟子黄侃著述不多,但没有人否认黄的国学地位。王国维当然当得,但王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学术的拓展面甚广,西学、敦煌学、甲骨学亦是其所长,光以国学范围之似还不够。倒是钱穆、张舜徽两位,如果称为国学大师,未屈尊也不算溢美。钱、张都通四部,而尤以张舜徽先生的小学根底深厚。张的《说文解字约注》就有近三百万言。

Q 除了您所说的“敬”,国学中还蕴藏着哪些现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
A 孔子的“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应该是人类的共德。源于孔孟而由宋儒集大成的“主敬”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德律资源。不过西方传统中,同样有近似或者相同的价值资源。不是孰好孰不好的问题,而是对话互阐的问题。人类的普世价值,无论来自东方还是来自西方的,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