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一句一直藏在心里的话么】
早安,光明觉照网的朋友们。今天是父亲节了,每一年的父亲节,都会有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网友在网络上悄悄留下自己心底里的话。这些语言或许不够华丽,或许稚气未脱,但都那样动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那么多那么多想要说给父亲的话,也有着对于父亲的独特的情感。或许是我们习惯了含蓄,或许是父爱总是如山一般,我们都忘记了要怎样表达……
还好,父亲节,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契机。
你,也有一句一直藏在心里的话么?
【爸爸,回家吧!】
电视上,一个孩子在记者的镜头前哭着说:“我不想要你挣大钱,爸爸,我就想要你回家。”
大山里,一个孩子在另一个记者的镜头前平静地说:“几年前他们就出去了,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一个人,一座大山,一头猪,这样的生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爸爸说,先苦后甜,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先苦后甜。”
一个透风漏雨的破败屋子前,小姑娘笑眯眯地说:“也许今年能回来吧,不知道呢,我在,家就在,我守着家,等他们回来。”
……
他们是留守儿童,而那眼神所不及的另一边,有着另一种“看不见”的父爱。
一边是汗流浃背默默隐忍,一边是望眼欲穿坚强守候。
节日,对于他们,忽然就显得那么苍凉……
一句“回家”,成了一个无言的心结,他们彼此就那样默契地埋在心里,短暂的相见时光要让欢笑相伴,漫长的留守岁月请让坚强作陪。
他们说,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快点长大,分担家里的负担,那样爸爸就可以回家了。
多想再和你多待一会儿……
【父爱七公里】
亲情,就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人可以变得那样的坚强、勇敢,甚至创造生命的奇迹……
6年前的4月11日凌晨两点左右,的哥小常路遇歹徒,被人用棍棒击伤头部,在重伤之后,小常似乎是隐约意识到自己“不行了”,为了再看一眼襁褓中的女儿,他拼尽全力驱车7公里赶回了家。当妻子看到冲进家门的他的一刹那,吓得不知所措,“他的脸血肉模糊,头被砸烂了,脑浆都出来了。”妻子刘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刚进家门,小常还强提着气可以说话,后来就说不出了,遥遥地看到女儿,他急着想要过去抱一下,却又突然摇着头退了几步,终于忍下没有过去。
“他是怕自己这样子吓到孩子。”刘女士说,“每次他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亲亲女儿的小脸,抱一抱她,乐个不停。没想到,这就是永别,他再也看不到女儿了!”
孩子,尽管你还没有学会叫一声“爸爸”,可请你一定相信,在你的生命里,父爱绝不会比任何人少一点,这份爱已经行驶了七公里,会一直延伸到生命的尽头。
【那个瞬间叫做初为人父】
每个孩子都是伴着父亲那无言的爱出生、成长的,每个生命的到来也都是那样的神秘又让人惊喜,还记得父亲曾写在我作文下的一段话,开头一句就是:那时,初为人父……
这一组照片是来自于摄影师 Dave Young 的一组摄影作品,他在伦敦切尔西威斯敏斯特医院记录了一系列孩子出生后,新父亲真情表露的瞬间。
每一个初升级为父亲的人都会有着相似又迥异的复杂情愫,千万种情绪,就忽的就在那个叫做“初为人父”的瞬间爆发开来。
或目瞪口呆、或欣喜若狂、或泪流满面……
这些表情让人不禁莞尔,也让思绪开始变得绵长。
网友一期一会szl说:“据我二姑说,当年我在家里由接生员接生,我爸爸知道我出生,跑回家,鞋子跑掉了都没有去捡,她(二姑)没有给我形容我爸当时的表情,但是,能想象出来。”
【你是我的心里“画”】
“我有一个女儿,我一定好好爱她。”
——这是一位父亲的心情。
在网络上,有一组名为“一位父亲画给女儿的画”的小漫画,被网友热传。一位父亲经历了初为人父的种种复杂心情之后,用他的画笔记录起那些关于女儿的点点滴滴。
简简单单,却有着那样淡淡暖暖的小确幸,一股柔柔的力量,原来,父爱也可以这样温润。
那一句“长大后她嫁人了,你哭成泪人儿”,漫画到这里结尾,而另一段故事也将在这里拉开帷幕,就像,生命的轮回……
【时间都去哪了】
2014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打动了无数观众,勾起了几多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藏进了那渐渐花白的头发,躲进了那越发模糊的视线,消失在已然不再清晰的记忆里……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或许吧,这就是人生,哭了笑了老了,时光匆匆,纵使多少流连多少牵挂,终有一天,只剩悄然。
【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短暂,如梦幻泡影,眨眼繁华落尽,红妆粉黛换枯颜。
我们能留下什么?我们究竟为何而活?
关于生命的思考,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着,一辈辈地延续着。
“人为什么活着”在百度,平均每天有1000次的搜索,其它相关的搜索也有很多。
这个看起来有些“玄”、有点儿“虚”的话题,其实那么真实且深沉。
生命本是无常,一生碌碌,到头来,难道仅仅就只能余下一句感叹,和一堆来不及书写的省略号么?
那么多的你我,那么多的人生,却终究逃不过也避不开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活着?
生而为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又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
【他们也是父亲】
奥尔森的父亲:诚信做人影响儿子一生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始创者奥尔森是美国大名鼎鼎的人物,曾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要提到父亲,因为父亲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
奥尔森的父亲奥斯瓦尔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拥有几项专利,后来成为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此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奥斯瓦尔德赢得了好名声。
同时,奥斯瓦尔德的诚实品德也给了三个儿子巨大影响。他们都以父亲为榜样,在为人处世上一直秉承着父亲的优点:办事讲原则,合作重诚信,在各自的生活中都拥有着非常好的口碑。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也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爸爸,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吓唬”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
父亲亲自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
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可以说,没有父亲那份执着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
盖茨的父亲:让孩子从小懂得自食其力
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的老总比尔·盖茨出身于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父亲威廉很注重从小培养他“凭本事打拼”的意识。
威廉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他可以自食其力,并且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盖茨帮家里做事,父亲总是给予一点小报酬,以此激发他的热情,让他懂得工作是通往幸福的台阶。威廉表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追求同一目标的快乐。
上私立高中时,盖茨就和朋友一起开发了计算市内交通量的软件,并在竞争中取胜,签订了一份数额不小的合同。后来,学校的负责人雇用他们编制教学计划,盖茨还与人合作,编写了企业的工资系统用的程序。威廉夸奖说“盖茨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
戴高乐:坚决避免特殊化
20世纪50年代末,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他进入爱丽舍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嘱主管礼宾事务的官员:“我跟你们约法三章,今后你们最多只能安排我的孩子参加两次招待会。”主管礼宾的官员对此很不解,戴高乐耐心地解释说:“这样做可以避免特殊化,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在戴高乐执政的11年间,他的家庭成员从来没有因他的缘故得到过任何例外的提升,他的亲属子女也没有一个人被安排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谋取利益。
他鼓励自己的子女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而坚决不准孩子们通过父亲搞特权、特殊化。
列夫·托尔斯泰:用鹅毛笔为孩子读物描图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尽管自己的写作时间相当宝贵,但他常常将部分时间分给孩子们,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不过,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
后来,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描制插图。他认为,保护和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是更重要的事情。
父亲、父亲、父亲、父亲,他们都是父亲!是默默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的巨人,是成长路上牵引保护着我们的那双大手,是一篇篇一卷卷沉甸甸地生命之书……
【家训·祖训】
周公的《诫伯禽书》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颜氏家训》
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唐太宗的《诫皇属》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包拯家训
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欧阳修的《诲学说》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袁氏世范》
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小人为恶不必谏”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朱子家训》
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毋临渴而掘井”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弟子规》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凡是人皆须爱”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十大家训,字字殷切。历经时间的洗礼与沉淀,封封家书变作祖训,就这样传递到了我们手中。卷卷慈心,句句箴言,让我们更加警醒,更加勤勉,更加深切地去思考和追寻。
为人父母,能留给子女的,不是千万金银,而是为人之本、立世之基。
为人子女,能得以报亲恩、报祖先恩的,不是一时名利,而是将这些谆谆教诲用心继承,努力践行。
话及于此,忽然想起来一位当今无论国内国外都为人赞叹推崇的一个人——李时珍。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家,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的著作——《本草纲目》。这不仅仅是我国一部药学巨著,更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博物学著作,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内,《本草纲目》亦是一部多学科多角度的百科全书而为世界所称道、学习。
其实,李时珍从医之路并不那么轻松。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作为医者的父亲自然是了解儿子的身体状况的,对于李时珍,父亲自然十分疼爱和照顾。
唯独一样,父亲希望李时珍能专心科举,考取功名,至少,不必以行医为生。除学医本身的辛苦之外,还有一点,在李时珍当时的时代,医生的地位是很低的,种种压力与辛酸无法言说。
然而性格刚直纯真的李时珍,对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在疾病的折磨和家族的熏陶下,李时珍心中早已立下了学医行医的志向。青年时期的李时珍,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决心专心学医。
父亲起初听闻此事,自然是反对的。可李时珍却态度坚决,并作诗明志: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这是怎样的勇气和决心啊!在李时珍的坚定面前,父亲也放下所有顾虑,不再反对,转而全力支持。后来,李时珍果如其言,不畏辛苦,博学广记,深入研究,终于著成《本草纲目》流传至今,另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亦为今日医家所珍视。而这首诗,则被后人广为传唱。
念着这首用以明志的诗,思绪如烟,一问落于耳畔:我当如何立志?
又回到了之前那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生而为人,究竟怎样才不负此生?
【You Raise Me Up】
种种迷茫散去,于我,如今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句话:
踏踏实实做好光明觉照网.般若之花志愿者。
这该是这一次最了不起的一桩事情了,也大抵是我这一生最了不起的一次决定了。
而此心此愿,我将以我全部的身心,追随,践行。
不为其它,只是不敢辜负那千年传承的古训,只是不敢辜负累生累世父母宗亲,更不敢辜负那些一路相伴的至友同修。
还有,最不能辜负、却已然辜负了千万次的至亲——天真师。
父亲节了,我在想念您,我的恩师,我的慈父。
生死轮回中,您屡次救我脱险,我却那样顽劣,一次又一次让您为我辛苦。
一直以来,我是那样任性又多疑,时至今日,才知您的一路陪伴与呵护。
因为您,我得以从泥潭中爬出,因为您,我可以在跌倒后重新站起,因为您,我终于有力量去走出自我的孤岛,因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