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二)
个人日记
回 家
2008年8月,单位实行“一刀切”我被迫下岗了。于是决定回一趟离别30年的第二故乡---湾里头生产队。返城后由于长期忙于工作一直没有回去,但思念却从来没有停止。因为,我曾经在那品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我曾经在那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理想、我曾经在那度过了漫长的五个春、夏、秋、冬。
我收适好简单行装,邀了好友就上了路。凭着模糊的记忆,按照30年前的老线路,先坐火车、后转坐汽车,从上午8点重庆出发,下午4点左右就到了目的地---綦江县隆盛区莲花公社(以前的地址)。
(原公社办事机构,现已经搬迁)
(三角碑-----一脚踏三县的地方)
莲花公社位于四川省綦江县,是三县交界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一脚踏三县----綦江县、巴县、南川县。莲花公社的由来,却是因为公社背靠的那座山,远远望去形状酷似盛开的莲花而得名,它是当时公社经济文化传播的中心、也是我们知青会见战友的集散地、更是贫下中农货币交换的场所。
(公社大草坪)
那天正是赶场天,也可能是我们到得太晚,以前熙熙攘攘的乡场变得冷冷清清、比起当年我们知青在时冷清了很多。以前如遇赶场,知青都会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把整个乡场挤得水泄不通,会会战友、饱餐一顿、再顺便带点生活用品是知青赶场的主要目的。所以这里不多的几个餐馆,便成了知青改善生活的场所和会见战友的集散地。知青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大碗大碗的吃饭、可以大块大块的吃肉,把痨肠寡肚的肚子吃得涨鼓鼓的才肯罢休,往往会引来很多村民羡慕的目光。下午在夜幕降临之前,才依依不舍的离去,那时的乡场真才是热闹非凡,知青成了这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公社赶场天)
我迫不及待的打听湾里头生产队,但都没有人知道,我很纳闷,难道那地方人间蒸发了?后来我们来到一个小饭馆就餐。再向周围村民打听,一位老农说他知道湾里头生产队,说现在早已经改名换姓了,原来的公社变成了乡、原来的大队变成了村、原来的生产队变成了组........。啊!我们真是喜出望外、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右二村主任,公社科学试验田)
天渐渐的黑了,我们找了一家私人旅馆住下,于是根据老农提供的线索,用手机联系到现任的村主任,一听说我们是知青,村主任很热情,特别听说我曾经还是湾里头生产队的知青,激动的说你是XX吗?我说是呀!我是李XX。哦!认识你,你就是李会计的儿子,以前我还经常在你家吃饭,我们还一起搞科学种田........。当村主任一口说出我的名字时我心里不用说有好激动,30几年了他还这样清楚的叫出我的名字,证明我们同样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就这样我们相约第二天一早进入生产队。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两辆摩托车就停在了我们住的地方,村主任今天要接待上级的检查,专门叫村书记接待我们,到生产队有近2小时的山路,又正遇修路,前几天还下了雨,路很难走,所以我们便搭乘摩托车在坑坑洼洼的机耕道上艰难的行驶,我们迎着清晨的凉风、目睹着沿途的秀丽风光、绕过一道道梁、爬过一道道坎,就像在进行一次自由行旅游,眼前一晃而过的田野山丘感到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熟悉,终于湾里头生产队到了。
生产队坐落在一个空气清新、松树林立的山顶,蓝天白云近在咫尺,站在山颠仿佛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所以生产队的土地大部分都分布在半山腰或者山脚。到了春天漫山遍野盛开的山花让你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生产队到公社有近2小时的上坡山路,到区上有近5小时的盘山公路,我们回城就是走这条路,为超近路,我们要从山顶下到山脚,再从山脚爬到山顶才能到公路,然后再顺着公路往下走直到区上,就这样也要近4小时时间。生产队一共有20来户人家,40来口人,分布在不同的三处院坝,生产队田少地多,劳动力缺乏,每天起早贪黑辛勤的劳动都有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
(湾里头生产队)
首先,我来到了以前住的院坝---湾里头。 院坝的房子,坐落在生产队土地的低洼地带,一眼望去四面环山、梯田环绕、绿树成荫是很好的“避暑山庄”。这里以前住着6家人,后来加上我和另一个女知青共8家,我在这个地方住了一年左右。33年后我再次看见它,心情激动不已,没有想到它生命力极强,以前就破旧不堪的房子依然“巍然屹立”看着摇摇欲坠的房子,我知道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村支书右一原副队长左二)
云 芬
(我家后门和我熟悉的石磨)
看见眼前熟悉的石磨,静静的躺在那里,一种情感悠然而升,我迫不及待的叫同伴拍下了这张照片,因为看见这个石磨就想起了隔壁王大娘和她的女儿---云芬。我才到生产队就住她家的房子,生产队把她家的一间柴房为我隔出了一小间房子。她家四姊妹,大姐已经出嫁、她是老二,当时只有11-12岁,因为家里穷,所以没有读书,她还有两个弟弟,父母都年老多病。
云芬,聪明伶俐、大大的眼睛、瘦瘦的身材、别看她人小,她可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父母身体不好,所以家里喂猪、喂牛、砍柴做饭样样都是她。她笑起来脸上两个大酒窝,整天都是一幅笑盈盈的模样,我住在她的隔壁,她非常高兴,一有时间就会到我的房间来串门。
她还经常模仿我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如我天天要刷牙、要洗脸、隔三差五要洗头、洗澡、以及女人在月经期间应该怎么爱护自己的身体、应该这样讲究卫生等等.......她都一一仿照,在她看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稀奇,我所讲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因为在我们知青没有到来之前,他们是不做这些事情,他们从没有走出这座大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一无所知。那时他们连饭都吃不饱、盐巴、煤油都买不起(用来照明用)哪还顾及到什么外面的世界了........。
我们那是山区,农民生活相当艰苦,生产队又是全公社最贫穷的生产队,以前爱形容解放前穷人吃糠咽菜,其实那时农民就是吃糠咽菜,我下乡那年正是农村受灾严重的时候,国家补助农民充饥的粮食就是细糠和麦夫子。我“幸运”的也品尝到了吃糠咽菜的滋味,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艰苦的生活、什么是贫穷落后、才知道珍惜每一粒粮食,今天我才有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
因为太穷,年轻姑娘都外嫁他乡、年轻小伙基本都成了光棍,有又哪里的姑娘愿意嫁到这穷山沟呢?那时农民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都填不饱肚子,常年以吃玉米、红薯为主、水稻一年最多能分100来斤,到年底还做不够工分,我们知青就更是如此。农民基本上都是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大冬天下着雪都是穿着破烂不堪的单衣服,甚至一些还光着一双脚,小孩上学条件好的手提一个烘笼取暖(用竹子编的篮子,里面放点木碳用来取暖),条件差的就用一个烂盆子再用铁丝做个提手放上木碳取暖,有的小孩什么都没有,可怜的孩子当时就是这样在冰天雪地里求学,真是惨不忍睹。
农村是出什么吃什么,所以玉米、红薯就是我们的主粮了,农民把分来的玉米磨成面或者磨成浆,再添一些菜叶子做成粥来充饥,但我们知青好得多,才去第一年有国家的补贴、再加上家里的救济,也还能勉强填饱肚子,当时如能吃上一顿“尽光饭”是很幸福的。(那时我们把米饭里面不参任何杂粮和菜叶子称为尽光饭),当时知青爱串门,就常开玩笑说:今天我到你那去煮尽光饭给我吃哟!,如到哪家能吃上一顿没有添杂粮菜叶的饭,那就是最高待遇了,包括到知青家。
玉米现在大家觉得是很好的食品了,但在那时要天天吃就难吃了。吃玉米免不了用磨子,这就难为我了,每次磨玉米面我就只有到王大娘家,那时她家的石磨放在柴房里,又大又重,长长的磨杆、硕大的磨盘,推起来还会发出叽嘎叽嘎刺耳的声音,往往我是推到半圈就无能为力了,我根本无法转动。第一次去磨玉米面我还吓了一跳,只见光线暗淡的柴房里,放着一口硕大的棺材,我惊叫着跑了出来,吓得全身不停的颤抖,王大娘知道后笑着对我说,姑娘不用怕,我们这基本每家都放有棺材,这样老人看了才放心。
从那以后,每次我到他家磨玉米面,都会胆战心惊、十分害怕、总想着那大大的棺材里面趟着一具尸体,王大娘知道后,每次都会拉长喉咙喊:芬.......。快帮姐姐推磨,如云芬不在家,王大娘就会亲自出马。就这样我在农村呆了多久,云芬就陪我推了多久的磨,每当云芬陪我推磨时,我就很开心,我们一边推着石磨、一边说说笑笑、在石磨叽嘎叽嘎声中,她给我讲了很多农村的新鲜事、我给她灌输了很多城市文明的思想。我真的很感激云芬,在我胆小不敢进磨房时她陪着我、在我推不动石磨沮丧时她帮着我,可惜我回生产队没有见着她,她已经远嫁它乡,善良的王大娘也正好到女儿家去了。不怕你们笑话,直到我返城我都还不能一人独立推转云芬家的石磨。在这里我再次向这对善良的母女表示深深的感谢!祝母女平安、健康、快乐。
文章评论
兴安雪
[M][ft=,5,楷体_gb2312]红苕是什么?[/ft][/M]
莎梦
[em]e179[/em][ft=,4,]《青春无悔》题材新颖,真实的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农村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心中有一股酸楚的感觉。······[/ft]
nancy
[ft=,,]真是令人感动。我小时候随我爸妈下放,也有很有趣,很善良的小朋友。[/ft]
冬天
写的很好,当看到这篇文章,感受很多,就像回到了当年
奔月
岁月的流逝,苍老了容颜。但是淳朴敦厚的乡情乡暖,依然未变。
百步梯
[ft=,2,]一年四季喝棒子粥吃煮地瓜,不怪学界后来对那段史政的口诛笔伐![/ft]
晓兰
[ft=,2,]到农村去虽然坚苦,但学会坚强,学会了独立。[/ft]
东静
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都不富裕,但那时没有贫富不均的现象,人与人之间不存在欺压和诈骗的现象。用现在的条件和那时相比,确实艰苦,但就是那艰苦的环境和条件锻炼了那一代人。我不怨恨而留恋那个年代。
如方
[ft=#cc6666,6,宋体]读你的《青春无悔(二)》,特别亲切,好像自己就是你的战友。11月16日,我也回去看看我的第二故乡了。这么多年了,心里放不下,挥之不去。还是苦苦的。[/ft]
箭蓝
[ft=,2,]人都是情感动物,虽然那时生活很艰苦,但是乡亲们对我们却亲如一家,所以出来这么久我从来没有忘记他们。[/ft]
空了灵魂戒了心
[ft=#ff0000,5,黑体]我没有下个乡,在部队拉练住过农村老乡的家,北方农村比四川的好,大家都住在一个村子,地里出什么全村子的人吃的就是什么。我记得我刷牙全村子的孩子都围着我看,很稀奇没见到过。那时农村真的很苦。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带去了很多的城市文明,但是真正带去城市文明的还是改革开放30年,农民走出大山后带回去的文明。这就是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ft]
容山游客
[ft=,2,]战天斗地志撼天,热血青春情动地。芳华岁月匆匆过,乡亲情谊历历现。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万千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ft]
§秋★枫
[ft=,2,] 第二故乡依旧在,沧桑岁月催人老,下乡接受“再教育”,披星戴月斗地天![/ft]
笑语盈盈
[em]e100[/em][ft=,2,][B]青春看似在偏远的乡间消磨,在贫穷的山野挥霍,其实青春沉淀着,残酷着。。。。。。日后却出人意料地绽放出人生的光芒,受用一辈子啊,向青春致敬吧!!![/B][/ft]
秀秀
[M][ft=,2,][url=http://b201.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302a02b829185cc24caa2eac786731b6adccfd655de054e1fa0f9117e9691a6922fe7e709a11bb0fb9ac36b072ea5054620a918300340ebe687f0f13593475b6e73dd395b34251c4f94dcdc53fd72b11ab02db0b&a=202&b=201][img,500,400]http://b201.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302a02b829185cc24caa2eac786731b6adccfd655de054e1fa0f9117e9691a6922fe7e709a11bb0fb9ac36b072ea5054620a918300340ebe687f0f13593475b6e73dd395b34251c4f94dcdc53fd72b11ab02db0b&a=202&b=201[/img][/url][/f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