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尖放血的几大妙用

中药偏方

耳尖放血有以下几个治疗作用:

1.目赤肿痛、麦粒肿。

麦粒肿又名睑腺炎,传统医学称其为土疳或土疡,俗称“针眼”,是一种普通的眼病,人人可以罹患,多发于青年人。此病顽固,而且容易复发,严重时可遗留眼脸疤痕。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有外感风热,内有脾胃积热,循经而上,攻于胞睑,蓄积成脓。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灵枢》载“耳为宗脉之所聚”,又云:“血实者宜决之”。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

图片

 

2.喉痹、乳蛾。

相当西医的咽喉肿痛、扁桃体发炎,以咽喉两侧喉核(即腭扁桃体)红肿疼痛,形似乳头,状如蚕蛾为主要症状的喉病。乳蛾多由外感风热,侵袭于肺,上逆搏结于喉核;或平素过食辛辣炙煿之品,脾胃蕴热,热毒上攻喉核;或温热病后余邪未清,脏腑虚损,虚火上炎等引起,放血泻热故当有效。

图片

 

3.高热。

跟十宣、大椎放血是一样的,不多说。

4.痄腮。

该病由风温邪毒(疠气)经口鼻进入体内,侵犯足少阳胆经,阻塞经络气血不通,郁而化热(火),引起腮腺肿大。气血不通则痛,故疼痛。所以采用了具有开窍泄热,活血去瘀,疏通经络的针刺放血法。

图片

 

5.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耳与脏腑关系密切,耳尖穴的周围,散在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支脉、支别;足太阳膀胱经则至耳上角,与耳尖穴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耳尖放血具有祛风清热、镇肝潜阳、清脑明目之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