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病呻吟

个人日记

                                                                             作者:一阵风                                                                                                                        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写诗的人,都知道一个熟悉的词”无病呻吟“。这个”无病呻吟“也特别指一些写的比较悲凄,忧愁的作品。”朱熹在《楚辞辨证》中说那些汉人模仿作品’诗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原文出自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无病呻吟“可以追朔到遥远的古代,不是现代的产物。既然古来就有,我们要如何去看待它呢?关于这个我想发表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想从作者(诗人)和读者两方面去分析。作为作者,在作诗填词的时候确实不能“无病呻吟”没有那么忧愁的情意,就不要写出那么悲凄的诗词来。但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如某日春光明媚,闲来无事,约了一帮朋友出门踏青郊游,非常高兴,忽然诗兴大发,想要写诗。但个人才能有限,词穷了,三天憋出两个字来。成篇以后呢,又是一首伤春离愁之作,完全没有了最初的轻松愉快。这算不算“无病呻吟”呢?有些读者,特别是一快儿去踏青的朋友,一定会认为这是典型的“无病呻吟”了。 但我想发表我个人的观点:这不是一首“无病呻吟”之作。原因是:虽然作者是因为玩得很开心,才想要写诗,但因才能有限,在写诗的过程中,作者犯”病“了。三天憋出两个字来,是谁都会犯愁。而人的感情它是会发展的,这种“愁它又延伸,加强而成为离愁,或别的”愁“。所以最后成篇展现给读者的是一首伤春离愁之作,这是可以凉解的,作为读者也应该是可以包容的。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作者真的“无病呻吟”了。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初学者身上。 如:某日秋高气爽,出门登山。登上高峰后,看到远山层层叠叠,心情非常愉快,但突然来了灵感,偶得一句“愁云密密千山暗”,反复念几篇,觉得也不错,于是就凑合几句,成诗了。这种情况可不可以呢?我想说,还是

                                                                             作者:一阵风                                                                                                    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写诗的人,都知道一个熟悉的词”无病呻吟“。这个”无病呻吟“也特别指一些写的比较悲凄,忧愁的作品。”朱熹在《楚辞辨证》中说那些汉人模仿作品’诗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原文出自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无病呻吟“可以追朔到遥远的古代,不是现代的产物。既然古来就有,我们要如何去看待它呢?关于这个我想发表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想从作者(诗人)和读者两方面去分析。作为作者,在作诗填词的时候确实不能“无病呻吟”没有那么忧愁的情意,就不要写出那么悲凄的诗词来。但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如某日春光明媚,闲来无事,约了一帮朋友出门踏青郊游,非常高兴,忽然诗兴大发,想要写诗。但个人才能有限,词穷了,三天憋出两个字来。成篇以后呢,又是一首伤春离愁之作,完全没有了最初的轻松愉快。这算不算“无病呻吟”呢?有些读者,特别是一快儿去踏青的朋友,一定会认为这是典型的“无病呻吟”了。 但我想发表我个人的观点:这不是一首“无病呻吟”之作。原因是:虽然作者是因为玩得很开心,才想要写诗,但因才能有限,在写诗的过程中,作者犯”病“了。三天憋出两个字来,是谁都会犯愁。而人的感情它是会发展的,这种“愁它又延伸,加强而成为离愁,或别的”愁“。所以最后成篇展现给读者的是一首伤春离愁之作,这是可以凉解的,作为读者也应该是可以包容的。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作者真的“无病呻吟”了。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初学者身上。 如:某日秋高气爽,出门登山。登上高峰后,看到远山层层叠叠,心情非常愉快,但突然来了灵感,偶得一句“愁云密密千山暗”,反复念几篇,觉得也不错,于是就凑合几句,成诗了。这种情况可不可以呢?我想说,还是可以的。因为人不是与生俱来就会写诗的。会写诗,那是经过了努力的学习和反复的练习才得来的。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愁“,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是”无病呻吟“。才高如辛弃疾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辈。而这个“少年,我们也可以把他看作是辛弃疾刚学写诗(词)的时候。古人也不是人人都像洛宾王一样,七岁就能写诗了。又更何况是我们今人了。那么我们要写诗,就要经过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我认为是可以“无病呻吟”一下的。就如偶得一句“愁云密密千山暗”把它凑合成诗一样。但这只是学写诗的一个过程,绝对不能当目的。还是要继续向前发展,即是没有大理想,也不能让读者看到你老是在装鼻子有病,发出“老婢声”“书生咏”来吧!
     还有就是作者真“病”了,已经悲痛欲绝了。但自家有病自家知。诗词界不是娱乐界,诗人(作者)也不是明星,有那么多狗仔队天天跟着他,就是在那里上个厕所,也会被曝料出来。 这                                                                          作者:一阵风                                                                                                    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写诗的人,都知道一个熟悉的词”无病呻吟“。这个”无病呻吟“也特别指一些写的比较悲凄,忧愁的作品。”朱熹在《楚辞辨证》中说那些汉人模仿作品’诗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原文出自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无病呻吟“可以追朔到遥远的古代,不是现代的产物。既然古来就有,我们要如何去看待它呢?关于这个我想发表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想从作者(诗人)和读者两方面去分析。作为作者,在作诗填词的时候确实不能“无病呻吟”没有那么忧愁的情意,就不要写出那么悲凄的诗词来。但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如某日春光明媚,闲来无事,约了一帮朋友出门踏青郊游,非常高兴,忽然诗兴大发,想要写诗。但个人才能有限,词穷了,三天憋出两个字来。成篇以后呢,又是一首伤春离愁之作,完全没有了最初的轻松愉快。这算不算“无病呻吟”呢?有些读者,特别是一快儿去踏青的朋友,一定会认为这是典型的“无病呻吟”了。 但我想发表我个人的观点:这不是一首“无病呻吟”之作。原因是:虽然作者是因为玩得很开心,才想要写诗,但因才能有限,在写诗的过程中,作者犯”病“了。三天憋出两个字来,是谁都会犯愁。而人的感情它是会发展的,这种“愁它又延伸,加强而成为离愁,或别的”愁“。所以最后成篇展现给读者的是一首伤春离愁之作,这是可以凉解的,作为读者也应该是可以包容的。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作者真的“无病呻吟”了。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初学者身上。 如:某日秋高气爽,出门登山。登上高峰后,看到远山层层叠叠,心情非常愉快,但突然来了灵感,偶得一句“愁云密密千山暗”,反复念几篇,觉得也不错,于是就凑合几句,成诗了。这种情况可不可以呢?我想说,还是可以的。因为人不是与生俱来就会写诗的。会写诗,那是经过了努力的学习和反复的练习才得来的。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愁“,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是”无病呻吟“。才高如辛弃疾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辈。而这个“少年,我们也可以把他看作是辛弃疾刚学写诗(词)的时候。古人也不是人人都像洛宾王一样,七岁就能写诗了。又更何况是我们今人了。那么我们要写诗,就要经过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我认为是可以“无病呻吟”一下的。就如偶得一句“愁云密密千山暗”把它凑合成诗一样。但这只是学写诗的一个过程,绝对不能当目的。还是要继续向前发展,即是没有大理想,也不能让读者看到你老是在装鼻子有病,发出“老婢声”“书生咏”来吧!
     还有就是作者真“病”了,已经悲痛欲绝了。但自家有病自家知。诗词界不是娱乐界,诗人(作者)也不是明星,有那么多狗仔队天天跟着他,就是在那里上个厕所,也会被曝料出来。 这个时候作为读者,特别是不熟悉作者的陌生读者,就不要妄下论断,说作者是在作”无病呻吟“了,这是对作者作品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
    最后还想补充一句,作为读者不要因为喜欢某人的作品就去讽刺别人的作品是在作”无病呻吟“。我们不能再犯西昆体杨忆喜欢李商隐的诗,而讽刺杜甫是在作”无病呻吟“的错误了。而作者(诗人)也不要因为喜欢某人的作品而克意去模仿他。齐白石在临终前有句话叫做”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说的就是说学他画画的人在绘画界有发展的空间,而模仿他的画的人在绘画界没有发展的空间。绘画界不会诚认第二个齐白石,诗词界也不会诚认第二个李白。西昆体流派模仿李商隐就是个很好的前车之鉴。
     读者在看到一篇诗或词后,要慎于言,不要妄下结论。这一点王安石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有记载王安石有一次看到一句诗,是这样写的:”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他一见到后,觉得不合常理,把它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嗅花心。“,可是多年后,来到江南才发现,原来”明月“是一种小鸟,”黄犬“却是一种蜜蜂。自已当时妄下了结论,改错了诗。还是套用鲁讯的那话:才高如王安石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辈。
      作为作者(诗人),也要慎于作,这当然不是说作的越少越好了。而是要尽量少作,甚至不作“无病呻吟”。“无病呻吟”古有,今有,将来也一定会有,作为作者要勇于成认这一点,也要有自知之明,“无病呻吟”的作品在荧幕上发发就好了,不要整理成集,留名纸上。诗词虽然不是大众消费品,但是还是要相信,像孔子一样弹奏《文王操》就能知道周文王肤色黔黑的读者还是很多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