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做酵素 — 糖的选择补充篇
个人日记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自素维天下纯素生活馆的QQ空间。
此文是自己动手做酵素 — 糖的选择篇的补充篇。
引子
最近,网络上传开一种说法,用红糖制作酵素会产生乙醇和甲醇,长期饮用可能会导致肝脏的问题甚至失明。对于这个也困扰到本人自己的说法,我决定对于酵素用糖做一些更深入一点的研究,再写一篇文章作为“糖的选择”的补充篇。
目前,能找到的关于酵素的专业学术研究还不多。目前酵素产业本身尚未形成规模,相应的科研活动能得到的经费支持很少。不过,很多发酵工业中类似的研究结果还是可以借鉴的,现在我们开始进一步探讨一下糖在自制酵素中的作用。
酵素中糖的发酵过程
制作酵素时加入的糖为发酵菌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些菌种在原材料和糖分的滋养下大量繁殖,形成我们最后使用的酵素。
制作酵素的蔗糖(包括红糖、冰糖、冰片糖等),和麦芽糖都是二糖。在酵素内菌种的作用下,它们先水解成为单体葡萄糖,然后在微生物的进一步作用下分解。蜂蜜的主要成分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所以直接进入下一个过程。此进程如下:
1. 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条件上生成乙醇或乳酸;
2. 乙醇在醋酸菌等菌类的作用下继续分解成醋酸。
3. 醋酸在某些种类醋酸菌的作用下,继续分解为CO2和水。
制作过环保酵素的酵友们都知道一段时间后酵素会有酒味,之后变成醋味,这就是先产生了乙醇,之后被分解为醋酸所产生的现象。以上的这个分解进程只是个大概,具体情况则复杂的多,有很多我们知道的或不知道的菌类参与整个发酵过程。在糖源充足的情况下,醋酸菌甚至可以直接将葡萄糖变成醋酸。
自己制作酵素和工业发酵制酒和制醋不同,发酵菌种都来自于环境和原材料本身,也可能是制作者自己身上自带的,有很大的随机性。不过总体来说,具体的发酵过程和制酒或制醋都是类似的。
在不同的发酵阶段,酵素内菌群的数量和种群大小会相应变化,并在发酵基本结束时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这时的酵素原液中蕴含大量的益生菌、酶和菌类的代谢产物,乳酸、醋酸、各种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各种有机小分子……
好,废话少说,直接来到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酵素发酵中会产生甲醇吗?
虽然我很想说“不”,但是酵素的发酵过程中的确是可能会产生甲醇的,这是因为原料(蔬果)的植物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果胶中含有甲醇酯,在曲霉的作用下会放出甲氧基,形成甲醇。这些果胶主要集中在原料的表皮。
不单单是酵素,所有的发酵制品,都可能含有甲醇。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所有的酒类产品,包括蒸馏酒和发酵酒,都含有微量的甲醇。与其相比,酵素中的乙醇和甲醇含量是非常低的,而且每天饮用的数量也不多(<45ml),因此担心长期饮用有失明的危险是不必要的,毕竟那些天天喝葡萄酒的人也没见有谁因此而失明。不过为安全起见,还是应注意以下:
(1)请不要饮用带有明显酒味的酵素,尤其是会引起头晕、甚至头痛现象的酵素,因为其中很可能含有的一定浓度的甲醇。甲醇的气味类似乙醇,如果没有酒味,表明乙醇和甲醇的含量非常低或没有;
(2)不要因为节约,再回收利用已经长了黑霉的酵素。已经霉变的酵素中甲醇含量较高,不可以再做食用用途。
另一个好消息是,甲醇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被微生物自然降解的,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分离出了这些菌株。葡萄酒业的经验,葡萄酒经过陈酿(老熟),也就是存放一段时间,其中蕴含的甲醇会逐渐减少。这对于自制酵素也是一样的,担心甲醇的朋友们可以把酵素多存放些时间,甲醇自然会减少。
用蜂蜜制作酵素会形成乙醇和甲醇吗?
蜂蜜发酵是常见的蜂蜜质量问题。蜂蜜的发酵和蜂蜜中的含水量有直接对应关系。根据对于数百种蜂蜜样品的实验,研究发现,一旦蜂蜜水分超过20%,则变得不稳定,容易发酵。而如果蜂蜜中的水分低于17.1%,则不会发酵。
质量上等的蜂蜜,如果有适当的器皿保存,存放几十年都不会变质。这是因为除了蜂蜜中糖分对于菌类繁殖有抑制作用外,蜂蜜中含有的某些特殊物质也阻止了菌类的生长。但是如果蜂蜜含水分过多,蜂蜜本身的抑菌能力便不足以抑制菌类的繁殖,耐糖酵母菌等菌种便开始大量生长,将蜜中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时候,蜂蜜上层会浮这一层密实的泡泡,有明显的酒味。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在厌氧环境下,其发酵过程也是经过乙醇发酵和醋酸发酵两个生化过程。在这点上,蜂蜜醋的发酵过程和酵素是基本类似的。
蜂蜜醋的酿制
一般选择颜色较深的荞麦蜜、乌桕蜜为原料,经过1:4~1:5的稀释,经过灭菌处理后,加入菌种(酵母菌),再在适当的温度控制下进行发酵。第一步发酵成乙醇,然后加入醋酸菌进一步发酵成蜂蜜醋,在这个过程中,每日早晚各搅拌一次。
一些使用蜂蜜制作酵素的人,在发酵过程中也会闻到酒味,这种现象和蜂蜜的自然发酵和蜂蜜醋的制作中发生的是相符的。
那么,用蜂蜜制作酵素会有甲醇产生吗?
无论用蜂蜜做酵素,还是用蔗糖(红糖、冰糖……)都一样,原料(果皮)中的果胶还是存在的,随着发酵的进行,这些果胶在酶或霉菌的作用下,最终还是可能生成甲醇。
综合目前我所了解的,我不认为用蜂蜜制作酵素就可以避免甲醇的产生,因为蜂蜜发酵的过程中照样会有乙醇产生,而且产生甲醇的物质是来自于果胶之类的原因,和用什么糖无关。当然,最终结果还需要相关实验数据证明,我也期待看见此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
结论:
1. 自制酵素时,的确会产生甲醇。这是由于原料(蔬果)含有的果胶中含有甲醇酯,在酶和霉菌的作用下产生的。
2. 使用蜂蜜制作酵素,同样可能产生乙醇和甲醇。
3. 自制的酵素,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乙醇会进一步分解为醋酸,所以只要发酵时间够长,酵素中是不含酒精的,所以酵素爱好者不必太纠结于酵素中酒精的问题。
后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地球上的蜜蜂都消失,人类将只能再活四年。蜜蜂承担了植物界60%以上的授粉工作,没有它们,对于整个生物界将是灭顶之灾。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感恩这些默默耕耘的小生命们,而非饲养它们榨取它们辛苦劳作而成的食粮,这本是他们留给自己和喂养下一代的。
图中的蜜蜂正在辛苦地劳作,这些蜂蜜是它们和下一代的食粮。
开始取蜜了,蜂巢里都是蜜蜂的幼虫(蛹)。
我也是最近写关于糖的文章,才发现这些采蜂蜜时发生的事。每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但是我想把这些真相在此呈现给大家,这样大家可以再知道蜂蜜的真相后再做决定,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知情权。
很多人说蜂蜜有营养,但我真的不知道蜂蜜能够带给人类多少营养的价值,那些本来是为蜜蜂自己和它们自己的下一代准备的,里面含有适合它们生长的营养物质、荷尔蒙。但这些真的适合人类吗,我们不是昆虫,拥有完全不一样的消化系统和身体结构。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牛奶身上。科学研究发现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和蛋白(酪蛋白),所以牛奶一度,甚至现在仍被认为是非常有营养的食品。可问题是,那是母牛给自己的孩子吃的,不是给人吃的。
牛有四个胃,很长的消化道,而人只有一个胃,消化道也短。人的消化系统根本消化不了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以牛奶中的酪蛋白为例,它的分子很大,根本不适合人类食用。近些年来,研究者们惊人地发现牛奶蛋白(酪蛋白)能显著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病率。
而牛奶中的钙,带来的也是类似的效果。那些消费牛奶最多的国家,其国民得骨质疏松的人比例反而是最高的。研究者发现食用奶制品反而造成了骨质里钙质的流失(以上研究具体见《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又称《救命饮食》)。无论实验室测试牛奶中的营养物质如何丰富,对于人类都是没有意义的。相反,食用植物性饮食比较多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却非常的低。
感谢大家耐心看完,最后是我总结的两个实用的问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附问答
A. 如果酵素不成功,表层长出霉菌,这时再加一层糖上去继续发酵可以吗?
最好不要这么做。上文中已经提到,霉菌会帮助合成甲醇。除此之外,霉菌还会产生麴菌毒素。这个名字大家都很陌生,但是黄曲霉素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这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致癌物质。长出霉菌的酵素里已经有这些有毒物质的存在,建议立即丢弃,不要继续用来制作食用酵素,以避免这些有毒物质的带来的危险。
B. 如何避免酵素中含有的甲醇?
1. 选用未成熟的水果
水果中的果胶在发酵过程中会释放甲基CH3,并被菌类转换成具有毒性的甲醇。所以如果尽量选取果胶含量较少的水果,酵素中的甲醇自然会减少。未成熟的水果中不但含有更丰富的酵素,果胶的含量也较成熟的水果少,所以制作食用酵素时,选用未成熟的水果可以减少甲醇的危险。
2. 不要饮用有明显酒味的酵素,如果喝酵素时感觉头晕、头痛,请立即停止饮用,因为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由甲醇造成的。
3. 制成的食用酵素放置更长的时间再食用,比方说半年以上,或者一年以上。因为根据葡萄酒行业的经验,陈酿之后的葡萄酒甲醇呈下降趋势。同理,制成的食用酵素置放的时间长,甲醇的含量自然会下降。
自述:我是一个纯素食者(vegan),热爱环境和大自然,喜爱美食、自己做酵素、养生……
将定期素维天下的QQ空间推出美食、酵素的原创博文,关注我的最新动态:
微博—福侠儿:http://weibo.com/fuxiaer
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2921605595/main
我的纯素淘宝店:素维天下 http://worldgovegan.taobao.com。
文章评论
新东郭
挺你、转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