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牺牲揭秘

个人日记

 

视频: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们 播放: 17,831  

 
视频简介

1950年11月25日,毛泽东主席最疼爱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半个多世纪以来,传言不断,他到底是不是美国间谍所伤,真相到底是什么。“不好,快跑!”。这是毛岸英遇难之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喊出这句话的人是彭德怀贴身军事秘书杨凤安。杨凤安是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顶头上司,也是他最亲密的战友。亲历了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朝朝暮暮,亲历了毛岸英离开人世的前前后后,毛岸英是穿着杨凤安的军大衣化为灰烬的。毛岸英如何牺牲?这个特殊战士怎样走上战场?怎样度过艰苦的战场生活?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如何走进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如何应对?毛岸英的亲密战友杨凤安,研究者王天成真情详解毛岸英牺牲真相。

真情详解毛岸英牺牲真相1 往事

真情详解毛岸英牺牲真相2 往事

毛岸英朝鲜牺牲 彭德怀向毛泽东请罪

揭秘毛岸英遗体安葬朝鲜经过

青山处处埋忠骨<电影片段>

毛岸英牺牲55周年 毛岸英担任翻译照片公开(图)



   今年11月25日是毛岸英烈士牺牲55周年的日子。原解放军画报社高级记者、军事摄影家孟昭瑞老人向本报提供了一组在1950年5月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北京期间,毛岸英(右二)担任翻译的照片。时年毛岸英28岁。(孟昭瑞 摄)


  1950年5月,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北京,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向苏联青年代表团献旗。(前排左起:廖承志、毛岸英、米哈依洛夫、阔日杜布、冯文彬)(孟昭瑞 摄)


资料图片:前排左一为毛岸英
2009-12-14 08:40

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经过多年来一直困惑着热心于了解此番真相的人们,传闻很多,颇具神秘色彩。诸如美军差点绑架毛岸英,毛岸英与美军特工浴血奋战等等。

有文章甚至说:美军司令麦克阿瑟获悉毛岸英在彭德怀司令员手下当参谋,于是拟定一个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计划。文章提到那天夜里,毛岸英由彭德怀的警卫小李陪同,查哨时走到距总部五公里处遇敌特工。美军上尉莱特森率七八名美军突击队员和韩国特工,轻而易举地俘获了毛岸英他们三人。警卫班班长张国祥冲到敌人面前拉响手雷。自己壮烈牺牲。双方在激战中小李为保护毛岸英也不幸牺牲了,而毛岸英也在混战中打中了莱特森,剩下的美军士兵则被前来接应的志愿军战士活捉云云, 其情节之离奇荒诞令人难以尽信。

针对这些传闻,一些当年和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一起工作而迄今健在的老同事纷纷提出质疑和辨正。

曾担任志愿军总部敌情研究参谋的王天成和志愿军总部的许多老人,包括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首任作战处副处长杨迪、首任情报处副处长李世奇、作战处科长孟昭辉、时任参谋的赵南起、龚杰、田胜、苗杰、成德益、翻译宋保华等,都对毛岸英殉难的事记忆犹新,但没人知道有这般骇人听闻的所谓绑架事件。

又经重新查阅中、美、苏、韩等国史料、档案、电文,也都没有发现记载此奇闻大事的材料。

当年志愿军建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规定各部队要控制电台,封锁消息,严密伪装,夜行晓宿,避开大路,隐蔽向指定作战地区开进。还严格要求各级组织、成员对志愿军入朝的一切行动,连亲人都不准告知。

毛岸英入朝更在保密范围之内。

正是严守秘密成功,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晚二十六万大军突现朝鲜战场,犹如兵从天降,迅速歼敌一万五千余人。这时麦克阿瑟仍以为是中国象征性出兵,直到志愿军推进到接近三八线,麦克阿瑟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志愿军统帅彭德怀。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回忆说,志愿军总部戒备严密,志愿军首长都有随身警卫员二、三人,还有保卫干事和一个内卫排专门负责保卫彭总和其它首长的安全。另外有一个警卫团,昼夜站岗放哨。毛岸英没有查哨任务,彭总指示,毛岸英只在彭总办公室附近活动。

十一月二十四日夜,麦克阿瑟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五日拂晓前,洪学智副司令员来到彭总作战办公室,请彭总到山腰上一个防空洞去办公。过了两个多小时,彭总叫杨凤安到办公室去问前线情况。

他刚一进门,敌人两架B-26轰炸机由上空飞过。杨说了声「注意防空」,随即向成普副处长、徐公元参谋询问前线情况。

这时,毛岸英和高瑞欣参谋正在围著火炉热早饭。杨凤安问完情况准备回去向彭总报告,一开房门,看见又有敌机飞来,便喊了一声:「不好,快跑!」这时敌机凝固汽油弹已有几十枚投在彭总办公室及其周围。成普和徐公元以及彭总的两个警卫员从火海中跑了出来,毛岸英、高瑞欣未来得及跑出,不幸牺牲了。

当时,杨凤安急速报告彭总,办公室的人员,除了岸英和高瑞欣同志没跑出外,其它同志都已安全脱离,看来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

彭总听后顿时站立不稳,久久一言不发,尔后才喃喃地说: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牺牲了。说著,他走出防空洞,缓慢地来到出事现场。

彭总看著烧焦的尸体,心情十分沉重,中午饭也没吃。他沉痛地说:这事要报告毛主席他老人家。于是,他亲自起草电话,报告了此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