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贴身警卫隐居深山54年

个人日记

 

 
 
        他曾是中央警卫团出名的神枪手,给毛泽东当过5年警卫。1958年2月,他脱掉军装回到新化大山深处的老家,任劳任怨做了54年农活。54年来,他沉默而清贫,几近隐居在深山里,没有人知道他过去的光荣。直到今年10月中旬,一位医生无意中发现了他的秘密。
        这是一位名叫奉孝同的82岁老人的故事。 11月16日,记者经过10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在新化县最西边的奉家镇下团村深山里,找到了奉孝同的家,并带回他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复员军人证等物品。12月初,湖南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办专家对这些物品进行鉴定后,确认了奉孝同的身份。
        这位老人有过怎样传奇的故事?他为什么甘愿隐居在深山54年?他的身份又是怎样被发现的?
 
 
 
奉孝同的另类选择
 
        要不是大女儿奉庆龄住院期间缺钱治病,奉孝同的秘密或许将永远湮没在山头的雾霭云岚中。
        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惊险的经历,但这位老人依然值得人们尊重。54年来,他坚守军人的机密,将当年的光荣深藏在心底,只把自己当成最普通最平凡的山野农夫。只有那些渐渐发黄与褪色的纪念章、荣誉证书和日记本,陪伴着他,安慰着他。
中央警卫团神枪手、给毛泽东当过五年警卫、不少战友身居高位……拥有这样优质的“资本”、高调的“资历”、堪称丰富的“资源”,奉孝同却选择低调一生,自甘清贫。他从不想要依靠它们去获取什么,得到什么,再苦再难也自己默默扛。
       奉孝同54年来的选择,在今天也许会被许多人认为太“傻”,太“蠢”,是“自讨苦吃”。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见惯了太多“聪明人”的“聪明”,哪怕只稍稍沾上一丁点“资源”、“资历”之边,也要极尽巧取豪夺之能事。但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恰恰是奉孝同这样另类的“傻”。因为这样的“傻”,深藏着一种朴素而踏实的人生信念与生命力量。
        坚强的老人一直把他的痛苦埋在心里,但我们的社会,如何才不让这样有过功勋、勤劳实在的老人掩痛而泣?能否帮助老人实现他朴素而真切的心愿?但愿,老人不会等得太久。

壹 当年故事

       虽然头发胡须都已花白,握着记者的双手布满老茧,但奉孝同身板硬朗,仍然透出一股军人气质。 11月16日傍晚,记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见到了这位82岁的老人。
       昏暗的灯光下,破旧的两层木房更显得黯淡窘迫。但小屋的主人显然不以为意。因为小屋里珍藏着他的宝贝:3枚褪色的纪念章、几本日记本和1本荣誉证书。它们见证了奉孝同当年的光荣岁月。在他的日记本里,还记述了当年毛泽东要求他们这些警卫人员回家搞调查研究,并听取他们汇报的难忘经历。通过奉孝同的讲述和他的日记,以及他的战友饶和生等人的回忆录,记者还原了奉孝同当年的故事。

        “搞调查不要摆架子,更不能说我是毛泽东的警卫人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出身贫农、只读过3年初小的20岁小伙奉孝同,怀着满腔热血应征入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3年的烽火岁月,让这位朴实憨厚的农家娃迅速成长为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战斗中很多战友牺牲在他身边,但奉孝同从没有怕过死。战争的残酷也让他意识到枪法的重要性,他在作战间隙苦练射击,枪法有了很大提高。
        1953年奉孝同回国后,中央从全国每个省选调军队干部,集中到中央警卫团一中队(一中队担负着保卫主席的安全任务)。高大英俊、枪法出众的奉孝同幸运地被选进中央警卫团一中队。
       1955年5月14日下午3时半,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汪东兴、张耀祠、杨德中等几位领导陪同,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前院,接见了第一中队全体警卫战士,并提出要给警卫战士增加一项工作以看家为名做调查工作。“你们为中央做点事,我通过你们和群众接触,你们要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真实地反映上来。”主席布置了调查的内容,要调查生产的粮食、特产、花生、芝麻、烟叶,农民生活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征购的情况,还要了解干群关系好不好。“搞调查不要摆架子,更不能说我是毛泽东的警卫人员,是毛泽东派我来的。回去后要尊重父母,尊重老百姓。”
       尔后,毛泽东就调查研究特意写了《出差守则》。《守则》内容是:1、保密,不要说这里的情况。2、不要摆架子。3、宣传解释建设工业和实行社会主义的好处。4、不要上反革命分子的当。5、调查生产、征购、合作社、生活、对工作人员的意见。《守则》结尾,毛泽东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那时起,警卫战士便把农村调查当成一项重要工作。

      “你们见到了农民,我见到了你们,也间接地见到了农民”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和中央警卫团的安排,奉孝同1955年回到自己老家新化县奉家镇,开始为期10天的调查。他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同时,通过参加群众会、走访亲友邻居、与区乡干部交谈等途径,了解第一手材料。回到北京后,就当地粮食生产、农民吃粮、卖粮情况、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等写出了调查汇报材料。
      1955年7月20日上午,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听取了奉孝同和饶和生、高碧岑、何玉秋、管楚良等湖南和湖北籍战士的探家调查汇报。
      毛泽东和大家一起坐在藤桌周围,询问了这几个人的一些情况后,他话题一转:“有什么情况,你们谈谈吧!”
       警卫战士互相看着,心中好像有许多话,但不知从何说起。毛主席看到坐在身边的饶和生手里拿着调查材料,便微笑地说:“你的材料能给我看看吗?”“我写得不好。”饶和生把材料递给主席时脸上有点红。毛主席看到饶和生调查报告里反映农村食品“供不应求”4个字时说:“你有点文化嘛!”随即关切地问:“农民口粮够不够吃?”饶和生稍加考虑后回答:“现在农民口粮定量一年只有300多斤稻谷,不大够吃。”“你说定量多少才够吃?”主席用商量口气提出问题。饶和生想了想回答:“最少四五百斤。”“你说得对,你能替农民说话。”主席点了点头,表扬了饶和生。
       在调查材料中,饶和生还写到农民对一些基层干部有意见:“农民说"大毛主席"好,下面"小毛主席"不好(指个别工作人员不执行党的政策)。”看到这句话,毛主席沉思片刻,用铅笔在下面划了道粗杠,脸上略显忧虑,说:"小毛主席"也有好的,"大毛主席"也犯过错误。”听到这话,大家面面相觑地体会其深刻的含义。看完饶和生的调查材料,毛主席说:“你敢讲真话,好!下次到蕲春去看看,多调查几个地方。”接着毛主席继续听其他几位战士的汇报,不时地批改调查材料,提出问题,商讨解决的办法。
       毛主席在查看奉孝同的调查材料时问:“你还是讲新化方言?”“改了一点。”奉孝同不好意思地回答。毛主席说:“方言很难改,慢慢就会好一些。”
       3个多小时匆匆过去,听完警卫战士探家调查汇报,毛主席总结说:“从你们几个人中了解了6000万人口(指当时湖南、湖北两省人口)的一些情况。你们见到了农民,我见到了你们,也间接地见到了农民。”
       “你们年轻人要多吃点,把这些菜都消灭光。”

       毛主席简短的总结刚讲完,卫士长李银桥前来报告:“饭准备好了,是不是先吃饭?”毛主席站起来说:“那好,今天我请你们吃个便饭。”
       藤桌子上铺块白布当餐桌,桌上摆放3个荤菜、3个素菜和一盘西红柿鸡蛋汤。主食有米饭和馒头,毛主席只食用了青菜、豆豉、苦瓜炒青椒,以及1碗大米掺小米蒸的米饭。他三下两下把饭吃完了,碗里和桌上看不到剩下或掉下的一个饭粒。警卫战士和毛主席共餐,不免有些拘谨,只顾低头吃饭,很少夹菜,主席似乎看透了战士们的心思,像慈父一样轮流往战士碗里夹菜,还笑嘻嘻地说:“你们年轻人要多吃点,把这些菜都消灭光。”
       吃完饭后,毛主席又和警卫人员拉家常。当他得知管楚良还没找到老婆时,低头一笑说:“那么多好姑娘还找不到,是你要求太高了吧。不要急,慢慢来。”天色近黄昏,毛主席起身说:“今天就谈到这里吧!”警卫战士们依依不舍地向他告辞。
随着岁月的流逝,离开中央警卫团已经半个多世纪的奉孝同,每当回忆起那次难忘的调查汇报,看到自己写的调查材料,总觉得毛主席牵肠挂肚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群众的深情历历在目。

 
                                                 这四本内页泛黄的日记记载了奉孝同在中央警卫团服役的经历。
贰 复员回家

       在警卫团的几年,是奉孝同一生最难忘的岁月,也是成长进步最快的时候。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他更苦练枪法,很快成为警卫团有名的神枪手。一本印有“执勤能手、优秀射手、技术能手”三个光荣称号的荣誉证书,让他一生都引以为豪。
       1958年2月,28岁的奉孝同复员回到闭塞贫困的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出于保卫首长的需要,部队要求他复员后不能泄露自己在中央警卫团工作的经历。他回家后没向村邻说过自己给毛泽东当警卫的情况。镇里的干部也只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
       54年来,他几乎隐居在深山劳作,保守着秘密。虽然他的生活一直很清贫,遇到很多困难,但他都想办法自己克服,从来没有向组织和战友伸过手。

       200米内射击,都能打在猪的第一根肋骨上

      因为当过兵、枪法好,复员不久的奉孝同被乡武装部看中,做了民兵训练军事教官,当上了基干民兵连的“武教头”。奉孝同训练得法,乡里的民兵连在县里连拿3年冠军。当时奉家镇的深山里经常有野猪出没,吃了不少村民种的红薯和玉米。为此奉孝同带领民兵打野猪。
      虽然过去了50多年,但奉老当年打野猪的威名还是在当地广为流传。下团村村支书邹陈武告诉记者,村里上了年纪的乡亲都知道奉孝同打野猪的名气,“奉老枪法奇准,800米之内的野猪都能打中。那几年他每年都能打20多头野猪,如果在200米内射击,都能打在野猪的第一根肋骨上。”
      1959年3月, 奉孝同还带领奉家镇的200多名民兵去新化接龙桥,修过湘黔铁路。
      帮助民兵训练三年后,奉孝同回到村里和妻子一起做农活,成了地道的山野农民。
       1959年遭遇自然灾害家里缺粮时,他们一家经常咽糠粑吃野菜填肚子,后来野菜没有了,就吃神仙土(一种有粘性的黄土)。因为不消化,体弱的小女儿几次差点因腹胀死去。即便生活再困难,他也想方设法自己克服,不给组织和战友添麻烦。
      女儿的医生发现了他的秘密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奉孝同一家靠种几亩田和优抚金,解决了温饱问题,改善了家里的条件。他先后生有三个女儿,但家庭遭遇诸多变故,小女儿十多年前被人拐卖到了外地,音信杳无生死不明;二女儿嫁到了溆浦河田,家境也很清贫;现在老两口和离了婚的长女奉庆龄生活在一起,唯一的孙女奉莲花长年在外打工不在家,一家几口的活儿全压在奉老肩上。
      近年来,大女儿奉庆龄身患多种疾病经常住院。没想到,因为女儿住院,新化县仁泰医院的医生王杰意外发现了奉孝同的秘密。
       2012年10月23日,王杰和医院两位同事开车送奉庆龄回家。因为下雨路滑,他们半夜才赶到,只好住在奉家,见到了奉孝同。在车上劳顿了11个多钟头,王杰觉得浑身像散了架似的,想早点休息,也劝奉孝同:“老人家,您也累了,早点歇着吧。”没料到奉孝同老伴说,他去过朝鲜战场,是毛主席的警卫,还陪主席游过长江。这让王杰顿感睡意全无,追问老人的故事。
      王杰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普通的老人会是毛泽东的贴身警卫,而且是中央警卫团出名的神枪手。但老人讲的故事真切动人,看不出编造想象的痕迹,要不一位山野老农怎么会知道汪东兴、叶子龙、许世友、张耀祠、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西湖公园等特定名词呢? 回家后,王杰上网查找到了奉老在警卫团的战友饶和生、张耀祠写的革命回忆录,查到了其中和老人相关的详细记录,并向媒体通报了老人的线索。
      奉孝同复员军人证上的信息表明他曾在中央警卫团一中队服役(因为工作人员疏忽,把奉孝同的复员军人证出生年月错写为1933年5月)。
       谁来帮老人完成他的心愿?

      54年前,他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国家,54年里,他坚守军人的秘密,再难再苦也未曾向谁伸过手。但现在,坚强的老人深感忧虑:自己80多岁了,老伴也70多岁了,今年女儿住院治病花了几万元,把家里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女儿需要进一步治疗,但接下来的治疗费很成问题。自己和老伴百年之后,多病的大女儿谁来照顾呢?
       因此,希望女儿能早日恢复健康,是这位84岁老人的一大心愿。他的另一个心愿,则是去韶山看看毛泽东故居,去北京看看毛主席纪念堂。由于家中贫困,他近50年来从未出过新化县。只是在拮据的家境面前,老人的心愿显得遥不可及。
       12月18日,当过毛主席5年警卫的82岁老战士奉孝同,终于实现了自己54年来的心愿。经媒体与新化县委及韶山管理局沟通,新化县委当日送老人来到韶山缅怀毛主席。“小战友”不远千里来看望
       得知奉孝同要来韶山,18日上午,20多名热心读者提前赶到韶山高速公路出口排队等候。1998年从中央警卫团转业到东莞工作的丁先生专程开车从东莞赶来,和长沙战友徐先生一起,代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四省的中央警卫团退伍战友看望并慰问奉孝同。 
 
       11点50分,载着奉孝同的车队来到韶山高速出口,热心读者立即上前迎接。丁先生走上去握住奉孝同的手说:“奉老,我和您都在中央警卫团当过兵。您50年来谨守军人机密,真是让我们这些晚辈钦佩,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说完,丁先生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湖南家天下旅行社负责人李朝军也送来一份特殊礼物:终身荣誉会员,只要身体允许,老人想去国内任何地方旅游,费用都由旅行社承担。

   
                                                                          奉孝同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


        “主席说,还是家乡的东西好吃” 

        到达韶山市区后,奉孝同没有休息,坚持要先到毛泽东广场敬献花篮。韶山管理局热情接待奉老一行,指派宣传处处长刘建国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谭逻松专门负责奉老一行在韶山的食宿和参观。
       在距离毛主席铜像还有100米的距离时,无比激动的奉孝同敬起军礼,并走起了正步。82岁高龄的他姿势仍然非常标准,周围的人都静了下来。
       到达铜像前,老人停下了脚步,但敬着军礼的手久久没有放下,眼里还噙着泪花:“主席,我来看您来了。虽然过去50多年,但您的教诲我永生难忘。” 

 

      良久,奉孝同的外甥将奉老带来的礼物:糍粑和腊肉拿了过来,这是奉老特意在家准备的。  

 
        原来,奉孝同在中央警卫团服役时,主席给所有警卫战士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乡搞调查。奉孝同那年从新化回京时特意带了家乡的糍粑和腊肉,毛主席吃了后高兴地说,还是家乡的东西好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