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珺:书法家要对得起“润笔”

个人日记

 

    作为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周慧珺把自己的书法艺术探求之路称之为一趟“苦旅”,并对书坛现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问:您曾经写过一篇自序,叫《书道苦旅》。为什么说书法是一趟苦旅?如何理解这个苦?

  周慧珺:书法苦旅也许和作家余秋雨说的“文化苦旅”有相通的地方。学书法很苦,很枯燥,特别是我们那个时代,物质条件差,就更苦了;希望以书法谋个前途也苦,太难,机会太少;即使您所谓“功成名就”了,也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老了,你有很多想法,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总感觉自己可以写得更好一些,但是精神、体力、思想力却衰退了,想变想突破的愿望很强烈,但是实现的可能性却似乎越来越渺茫。这种精神上的苦很深刻,唯作者自知。


  问:审视一路走来的足迹,您觉得一个书法家的成长,主要靠什么?一个优秀的书法家,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周慧珺:书法家的成长和其他什么“家”的成长一样吧,标准答案无非是勤奋、好学、虚心、坚持,等等。如果要获得社会承认,可能也还需要某些机遇,需要有一点运气。而比较特殊的要求,我觉得是在现实环境下,书法家尤其需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经得住冲击,守得住心境。你可能看到其他人字没有你写得好,摇身一变就成书协领导了,就成众人景仰的“著名书法家”了,你因此动摇了自己学习书法的信心,那就不好了。我非常感动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说的:“努力向人民向历史交一份合格的答卷。”他特别提出“历史”,而不是我们常常说的“时代”,引人深思。书法家要经得起历史考验,唯一的考量就是他曾经的作品,而不是他曾经的职位。我并不是说书法家必须要有千秋之想,这太勉为其难了。但是立一个标杆,树一面镜子,会使自己生活得更高尚些更有尊严一些。我觉得,只考虑眼前的具体利益、过于实用主义的人是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的。我特别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真实地看到了这一点,物欲对于书法家的影响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


  问:书法如何创新?有人夸您的字里面,没有女人气,您觉得这是一种赞扬么?还有人说,十几年过去了,您的书法作品没有太多变化。当然也有人看到你在求变,但又有人觉得这种变化不伦不类。您能接受这种批评吗?

  周慧珺:男人没有男人气是一种嘲讽,女人没有女人气却是一种赞扬,这恐怕还是一种重男轻女的表现吧?中国书法从来就是男人“表演”的项目,历史上绝少女书家,留存的经典也都是男书家的作品,由于从小就学习男书家作品,或者也由于我性格上更喜欢痛快淋漓,写着写着就这样了,没有刻意去营造男人气或者女人气的意思。有人觉得我的字没有变化,我也在想这问题。变化应该是有的,但到我们这样的年龄,到我们这样的程度,大的变化很难,革命性的突破更难。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也是我痛苦的地方,体力、思想力、观念都束缚着你,限制着你,不是我不想变,而是很难达到升华程度的蜕变,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大变。你知道该变,但是你不清楚该如何变,突破不了,这就是所谓“书法苦旅”。这种“苦”将伴随你终身。


  问:在您心目中,书法到底意味着什么?书法的真谛是什么?您通过书法,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周慧珺:当代有个学者曾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写字的人都很兴奋。但恐怕书法还不是文化核心。中国书法存在几千年了,如果是文化核心的核心,古人早就兴奋了。古人从来没这么说过,说明不是。老子、孔子、庄子的哲学,诗词文赋等等,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书法没有这么伟大和重要。书法过去是一种表述工具,几千年的积累,使得这种表述很丰富很复杂,带有强烈的艺术性。它也许可以“载道”,也就是通过书写可以表现一种抽象的精神,但是它毕竟很难直接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它没有“教化”作用。到了现代,书法的表述作用减弱了,就更接近一种有丰厚底蕴的视觉艺术。至于我本人,无非就是从小喜欢书法,长大了又做着写字的工作,投入比常人更多更深入些,一直努力到现在,想把字写好,但是做不到。如此而已。至于现在书法有红火的市场,我觉得当然是好事,说明艺术受到社会尊重,书法家的努力得到社会承认。只是我们自己应该清醒,我们年长些的作者都明白,不是从来如此的。所以,一要感谢时代;二要回报社会;三要精益求精,努力创作书法精华而不是书法垃圾,对得起古人所谓的“润笔”,今人所谓的“稿酬”。


  问:您如何看待目前书法的大环境,它有利于书法家的成长吗?还是这样的环境,难以造就真正的大书法家?

  周慧珺:首先要肯定的是,当代书法二十年的发展是远超过前四十年的。这不能凭感觉,你得把中国书协历次全国展览的作品集比较,当今年轻人的作品好过当年很多前辈。书法的整体进步不能抹杀。尤其是草书的发展,我觉得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也不为过。书法并不是一定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物质条件的丰富,印刷技术的发达,都给今天的书法爱好者带来极大的便利,事半功倍。

  书法市场的红火,也提高了书法学习者的热情。书法家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多的书法作者,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说书法的整体水平还不如书法土壤贫瘠的五六十年代,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应该肯定今天的书法大环境是好的,至于这样的环境能否造就真正的大书法家,则就不好说了。因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书法家,往往是文化的象征。而书写是今天作者的强手,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却是今天作者的弱项。而这方面的跛脚是社会的问题,是教育的责任,不能把板子打在书法作者屁股上。何况所谓大家,往往需要后代来认定的。连吴昌硕当年也并不公认,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就说他石鼓文写得不像样。齐白石这样大家,当年的非议就更大了。这都是事实,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问:能否评价一下书法现状?在全国书法大展中,大家越来越注重装饰性,作品求大求色彩求装饰,您觉得这种风气是否舍本逐末,需要改变么?

  周慧珺:大作品、多色彩、重装饰是现在的书法展厅效应所造成的,物质基础决定社会存在。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果范冰冰老是穿着我这样的衣服,她肯定没有今天的影响力。你所说的“舍本逐末”是存在的,不过在全国展览这种最高级别的评选中,大作品、多色彩、重装饰,恐怕也只能在相同水平的作品中,相对多得几分而已。评委都是专家,书写水平很差,完全靠外在装饰还是混不过去的。何况大作品、多色彩、重装饰的创作难度或者说制作难度也很高,我想这些作者平时创作也一定不会“舍本逐末”去费那么大功夫的,正如范冰冰平时在家也一定穿便装,但她要去走红地毯,则晚礼服还是需要的,没有谁不理解。


  问:您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什么样?您最想达到的理想的书法境界是什么?

  周慧珺: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完美,所谓完美只是相对而言,不完美才是绝对的。书法也就是没有完美,所以才充满了魅力,探索实践才没有止境。即便是《兰亭序》,也有人觉得它偏于软弱。就拿苏东坡的书法来说,也有人认为他的字太肥,是“墨猪”。至于我这样的书法作者,就关注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写得好一点,明天能否比今天又好一点,如此而已。如果要让我通过书法作品来表达“高深的思想”,体现“崇高的品质”,要“与天地宇宙精神相往来”等等,我是做不到的。别人能否做到,我不妄加评论,但是怀疑。我所谓的书法理想境界就是写出我的性情我的风格,同时有较高的书法技术难度,与中国书法传统审美标准也没有大的违背。如果能还有一点时代气息,能在传统审美基础上有一点点突破,那就更好了。但是能否实现,我也怀疑。                                                         

                                                                       新民晚报采访


图片

图片




有為書灋工作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