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个人日记

如果你有研究过书法的话,你会发现汉字的发展和各种朝代的紧密联系。从文字的起源,殷商有甲骨文,西周的钟鼎金文,到秦朝的统一小篆,据说是李斯所创,故亦称斯篆,后来经汉代简化后又演变成隶书,在碑刻盛行的魏晋南北朝,特别是西晋,出现了书圣王羲之,从此将书法推向了历史的高度,此时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中国汉字的发展已完全成熟。

楷书早在三国时已具规模,钟繇便是正书之祖,真正有代表性的楷书时代还是唐朝,欧颜柳褚虞各施其能,唐楷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鼎盛,宋元时代多以行草书问世,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赵孟兆页,诸法兼备是继羲之后,五百年间又一大家也,而明清又复古到金石味厚重的篆隶书来了。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古代的书法家多有从政,而后人习惯用其官名而代称之,我归纳一下,就从钟繇说起吧,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献之官为中书令,称为王大令,欧阳询,称欧阳率更,虞世南,称虞永兴,还有什么褚河南,颜鲁公,李北海,柳河东,米芾称米南宫,文征明称文待诏等等.....这些官称,大多出现在唐朝,到后来就很少了,这些书法大家都有坚实的楷书作为基础,才有后来行草书的飞速发展,多以师法二王为体系,故晋书占据着书法历史的霸主地位。

每天的午晚饭后,我就到隔壁的两个女儿房间,我将其命名为雨萍书房。用手拂去身上的灰尘,坐在案头准备临帖,如果有条件的话,下几首古筝或二胡之类的轻音乐来播放,燃上一盘氤氲缭绕的沉香,那就更能平添幽静雅致之气氛,倒些许墨汁于砚台上。取毛笔饱蘸舔尖,铺下折好的废旧报纸,注视着范本内的字,摆好了架势,心平气和收神敛性,就可以书写了。

学书是一件长期的过程,只有每天有规律的临习,才能从中学到真本领,也会在不断的临习得过程中,累积经验领悟进步。刚下笔时会有种陌涩的感觉,写了几个字待笔毫完全与你的手指配合默契后,即能心手相谐笔到意成。先人有云:一笔之法贵在起止,一字之法妙在结构,总结的非常好啊,若有个很好的起笔,下面的笔画就容易多了。

欧体字的笔法变化丰富,就拿一横来说,长短横暂且不说,有的是左粗右细,有的是左细右粗,有的是粗细均匀,有的则是左右粗重中间细瘦,有的须斜以取势,有的要平稳求正。练好了笔法才刚到刚开始,结构是一个字的精神体貌,要用合适的点画拼凑出一个完美的字形,结构的腾挪退让的讲究那可太多了,哪个地方该大该长,什么部位须短须细,只要依葫芦画瓢,照着贴上去写,等到时机成熟可以适时变化,写出来的字怎么着都好看,也是因字而异因人而分,没有死定的框架,只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即可。但是写一个字漂亮好写,若要两个三个甚至多个的字,都要求大小相若高低均等,那就要多写多练,此涉及书法的第三因素章法了,这是在临帖有成进入创作阶段的理论。

总而言之,在我连续临帖五十天后的感触比较多,觉得越写越有劲,越学越充沛了,欧阳询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是一片深不可测得海,我们后辈小生只要能从中拾缀几方土石,汲取几勺水分就够自己受用半生了。学书法不光要认真临帖,还要掌握那些字外功也是非常之重要的,比如了解书帖内容及书家生平,琴棋书画 诗文歌赋等各方面的国学知识,因有很多东西有融会贯通同根相息的关系,在历史上很多的书法家,都是精通各门德才兼备的大师,如苏东坡,赵孟兆页,唐寅,启功等。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学如此,却也适用于书法,文人墨客其实是相辅衬的,文人可以不是墨客,但墨客必须是文人。这样你写出来的字,才能灵动生姿传神达意,而没有太多的俗套与匠气。

文章评论

夕颜

你老人家一定能成为新生代的施子[em]e113[/em][em]e179[/em]

白雁

哈哈,老大好棒哦. 临摹一个多月,收获很多哦。 继续加油,看好您,您一定能成为大家的.

子云

请问您是哪派书法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