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病
健康
一、适用人群的特征:用于颈椎和腰椎椎间盘突出或骨刺、风湿性或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骨质增生、肩周炎、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骨关节病人群。 颈椎病:因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或者肩周炎、慢性劳损等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酸胀、疼痛,颈项部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有响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颈、肩、臂部的疼痛麻木,手指麻木,握物无力等不适。 腰椎病:因腰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或者慢性劳损等其他原因所致的腰部疼痛,酸胀,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不适。其中较为典型的坐骨神经痛疼痛,主要表现为沿臀部,经大腿后方至小腿后方或至外踝及足趾开始为钝痛逐渐加重,多为一侧。 膝关节:因膝关节增生或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等所带来膝关节疼痛、肿胀、麻木,遇凉遇冷加重,关节晨僵,关节晨起活动不灵活,活动受限等不适。 二、后果危害: 颈椎病的危害: 1.吞咽障碍: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 2.视力障碍:当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表现为视力下降 3. 颈椎病与高血压、冠心病、脑缺血疾病有一定得关系:研究证明一个人同时患颈椎病、血压异常、冠心病心律失常、脑缺血4种疾病者高达46%~52%,而病源多为颈椎病。 4.下肢瘫痪:当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时,会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 5.猝倒:当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6、另外颈椎病变与胃下垂、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胃痉挛、胆囊炎、胆结石症有密切关系,出现胃肠蠕动增加、恶心、呕吐等症状。 腰椎病的危害: 长期的腰椎间盘突出或增生可伴有坐骨神经痛,出现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步行困难,双下肢不全瘫痪。有的会出现“马尾综合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无力,可发生大小便异常或失禁,出现性功能障碍。严重时出现足下垂。 膝关节病的危害: 风湿骨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酸痛、麻木、肿胀、甚至红肿变形,重者会造成关节骨质的破坏,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表现有关节病变,还可出现关节外病变,包括心脏损害、血管炎、肺损害、眼损害等,关节外表现或其并发症有致死的可能。 三、现代临床中如何治疗骨关节病? 骨关节病的临床表现各异,十分复杂,在临床上误诊率非常高,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如颈椎病在临床上多采用牵引、推拿、理疗、按摩、针灸等。现在用于治疗骨关节病的药物大多采用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免疫系统抑制药等,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和各种毒副反应,如影响肝肾功能、白细胞下降等。 第一类为镇痛药:由于骨关节炎病人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易于发生副作用,且骨关节炎中滑膜炎症尤其在初期,并非是主要因素,疼痛并非都由滑膜炎所致,所以可选用一般镇痛药。镇痛药是选择性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以减轻或解除疼痛的药物。如强痛定、曲马多、罗痛定吗啡、阿片全碱、哌替啶(度冷丁)、镇痛新等。镇痛药不能轻易地使用,应在明确病因的前提下使用,否则,容易掩盖疾病真相,延误诊治;另外,镇痛药仅限于急性剧烈疼痛时用,而且是短期的,不能反复多次使用。 第二类为非甾体抗炎药:本类药物抑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生成,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产生抗炎、镇痛、解热的作用。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扶他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尼美舒利、吡罗昔康、美洛昔康、替诺昔康、罗非昔布、安乃近、氨基比林、保泰松等。本类药物对骨关节炎病人的炎性表现如关节肿胀、疼痛、积液及活动受限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有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水杨酸、保泰松、消炎痛和萘普生等,对软骨基质的合成有抑制作用,长期应用虽然关节疼痛改善,但是骨关节炎的基本病变反会加重。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损害,可以引起消化不良、粘膜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严重者可致穿孔。肾损害如急慢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等。可导致肝损害,如长期大剂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致严重肝脏损害,尤以肝坏死多见;大剂量使用保泰松可致肝损害,产生黄疸、肝炎。多数非甾体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 第三类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急性炎症有显著疗效,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多,停药后极易复发,常用泼尼龙、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增加各种致病菌感染的机会,易加速骨质的破坏,容易导致无菌性骨坏死,多见于股骨头坏死,导致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胃出血、胰腺炎、皮下无凹陷性肿胀等。长期服用皮质激素还可并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药物性糖尿病等。 第四类为改变病情药即过去所称的软骨保护剂。这一类药物见效较慢,一般需治疗数周后才见效,但停药后疗效仍持续一定时间,同时又能减缓、稳定甚至逆转骨关节炎软骨降解过程。如透明质酸(玻璃酸钠注射液),商品名施沛特、欣维可、氨基葡萄糖(维骨力)硫酸氨基葡萄糖(培古力) 、复方硫酸软骨素片(复方康得灵片) 另外还有免疫抑制剂,常用者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应注意观察白细胞变化,以防白细胞减少,副作用还有毛发脱落、卵巢功能障碍及出血性膀胱炎等,严重者出现肝肾损坏。 四、专家及专家是怎样治疗的? 专家如何论治骨关节病的? 从现代医学来说,骨关节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构成关节的软骨、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出现变性、退化,关节边缘形成骨刺或出现滑膜增厚等变化,从而发生骨破坏,引起继发性的骨质增生而导致关节变形。现在很多人在临床治疗中通过“氨糖疗法”,即通过摄入氨糖(氨基葡萄糖)来修复关节软骨的疗法,或增加硫酸软骨素来“对因治疗”骨关节病。氨糖和硫酸软骨素是修复和合成关节软骨及滑液的基本元素,可刺激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补充软骨基质的丢失成分,从而促进软骨的修复。不仅具有症状改善作用,而且还具有病情控制作用,是治疗骨关节病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在药理研究证明,很多滋补肝肾的中药如海参,在补充氨糖及硫酸软骨素,修复软骨组织、延缓骨细胞退变方面有一定作用。 临床中西医治疗骨关节病多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布洛芬等)、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免疫系统抑制剂等,在消炎止痛,控制解决一些急症重症的问题上,可迅速控制病情的发展。但很多骨关节疾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但大多数有损伤肝肾、抑制骨髓造血系统功能的副作用,激素长期服用可出现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一旦停药又会出现病情反跳和复发,其远期疗效不能让人满意。 而中医中药对于骨关节病的治疗,注重辨证论治,既着眼于局部的关节症状,又考虑机体的全身情况,选方用药方面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且无众多毒副作用,便于长期使用,尽管效果不如西药那么迅捷,但远期疗效较稳,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中西医综合治疗可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视情况而定,一般在急性发作期,可首选西药,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缓解症状,消除疼痛,减轻痛苦;待病情稳定后,可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综合调理,中药的调理主要是补益肝肾、祛风湿、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在缓解病情、减轻临床症状等方面很大的优势。对于尚未服用西药治疗或已服用西药者,同时介入中药的治疗,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一短时间后,以使随着病情的好转和稳定,将激素或者西药逐渐减至维持量或停用,最后可以单用中医中药长期治疗,最后达到停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