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譬喻經
个人日记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大眾中。告勝光王曰。大王。我今為王略說譬喻。諸有生死味著過患。王今諦聽。善思念之。乃往過去。於無量劫。時有一人。遊於曠野為惡象所逐。怖走無依。見一空井。傍有樹根。即尋根下。潛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齧樹根。於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龍。心畏龍蛇恐樹根斷。樹根蜂蜜。五滴墮口。樹搖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復來。燒然此樹。王曰。是人云何。受無量苦。貪彼少味。爾時世尊告言。大王。曠野者喻於無明長夜曠遠。言彼人者。喻於異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險岸樹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晝夜。齧樹根者。喻念念滅。其四毒蛇。喻於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龍喻死。是故大王。當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常應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曠野無明路 人走喻凡夫
大象比無常 井喻生死岸
樹根喻於命 二鼠晝夜同
齧根念念衰 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 蜂螫比邪思
火同於老病 毒龍方死苦
智者觀斯事 象可厭生津
五欲心無著 方名解脫人
鎮處無明海 常為死王驅
寧知戀聲色 不樂離凡夫
爾時勝光大王聞佛為說生死過患。得未曾有。深生厭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白佛言。世尊。如來大慈。為說如是微妙法義。我今頂戴。佛言。善哉善哉。大王。當如說行。勿為放逸。時勝光王及諸大眾。皆悉歡喜。信受奉行。
![图片](http://qimg.78we.com/?aHR0cDovL2IxMzEucGhvdG8uc3RvcmUucXEuY29tL3BzYj8vMGRkMjE0NjYtYjQ3Zi00Y2U0LTk1YzktZjU4YzUzODk5MWFjLypiZHB6ZWtuUVIqT1J2UHFDOTU5bmxpanNRYkF6VVNOT2ZCcGhvbmh4SFkhL2IvZE9qVEgwNEdCZ0FBJmVrPTEma3A9MSZwdD0wJmJvPXVBR2VBZ0FBQUFBQkFBSSEmc3U9MDEyNjQ5MDgzMyZzY2U9MC0xMi0xMiZyZj0yLTk=)
【译白】
一日,佛陀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为四众弟子宣说佛法,特别为会中的胜光王说了一个公案,希望胜光王及大众细心聆听,时时思惟其中的含意。
很久以前,有一个猎人在草原旷野中被一头愤怒的大象追逐,猎人惊慌地逃命,看到不远处有一口空井,井旁有一棵大树,正巧,这棵大树垂着一条长长的树根,猎人心生一计,奔向井边,抓住树根往井里跳,将身子悬在井中,躲过了大象的追逐。
猎人松了一口气,然而,这时才发现自己处在更危险的情境──一只黑色的老鼠和一只白色的老鼠正在井口啃啮着树根,他所攀附的这个树根随时都会断裂;井口四周还有四条毒蛇,不时向自己吐信;往下一看,井底还盘踞着一条毒龙,正盯着他,慢慢地往上爬……。为了保命,他只能把握仅剩的一点点时间,攀着树根奋力地往井口爬。
这时,树根上的蜂窝因晃动而流出了五滴蜂蜜,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猎人却因贪着蜂蜜的香醇甘美,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他大力地摇晃树根,希望吃到更多的蜂蜜。受到惊吓的群蜂倾巢而出,飞来叮螫猎人。天有不测风云,草原上突然起火了,燎原大火正向这棵树烧来。
胜光王请示世尊:“这个人是什么因缘,因为贪着少有的美味,遭受这么多苦难?”世尊告诉会中大众:“故事中的旷野,代表久远劫来人们所处的无明长夜。大象,譬如无常;井,即是生死;树根,比喻人命的脆弱;黑白二鼠,象征昼夜;啃啮树根,代表生灭;四条毒蛇,代表地、水、火、风四大;五滴蜂蜜,象征五欲;蜜蜂,指邪思邪见;草原之火,象征老、病二苦;毒龙,代表死亡。”世尊慈愍告诫大众:“切莫贪着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应当警觉生、老、病、死无常迅速的可怕,不可放逸懈怠!”
胜光王及与会大众听闻世尊所说的微妙奥义,深生警惕,皆愿遵循世尊的教示,信受奉行。
![图片](http://qimg.78we.com/?aHR0cDovL2I4Ny5waG90by5zdG9yZS5xcS5jb20vcHNiPy8wZGQyMTQ2Ni1iNDdmLTRjZTQtOTVjOS1mNThjNTM4OTkxYWMvc04waWhYRE9pTUNCdXZMZFZHbkFFYVRtN2x6N0F2MWNiOGY3MDZRdmFEWSEvYi9kSGZvNkRPeGhBQUEmZWs9MSZrcD0xJnB0PTAmYm89VkFIRkFRQUFBQUFCQUxZISZzdT0wMTkxNTUzNjMzJnNjZT0wLTEyLTEyJnJmPTItOQ==)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大眾中。告勝光王曰。大王。我今為王略說譬喻。諸有生死味著過患。王今諦聽。善思念之。乃往過去。於無量劫。時有一人。遊於曠野為惡象所逐。怖走無依。見一空井。傍有樹根。即尋根下。潛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齧樹根。於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龍。心畏龍蛇恐樹根斷。樹根蜂蜜。五滴墮口。樹搖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復來。燒然此樹。王曰。是人云何。受無量苦。貪彼少味。爾時世尊告言。大王。曠野者喻於無明長夜曠遠。言彼人者。喻於異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險岸樹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晝夜。齧樹根者。喻念念滅。其四毒蛇。喻於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龍喻死。是故大王。當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常應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曠野無明路 人走喻凡夫
大象比無常 井喻生死岸
樹根喻於命 二鼠晝夜同
齧根念念衰 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 蜂螫比邪思
火同於老病 毒龍方死苦
智者觀斯事 象可厭生津
五欲心無著 方名解脫人
鎮處無明海 常為死王驅
寧知戀聲色 不樂離凡夫
爾時勝光大王聞佛為說生死過患。得未曾有。深生厭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白佛言。世尊。如來大慈。為說如是微妙法義。我今頂戴。佛言。善哉善哉。大王。當如說行。勿為放逸。時勝光王及諸大眾。皆悉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譬喻經
【译白】
一日,佛陀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为四众弟子宣说佛法,特别为会中的胜光王说了一个公案,希望胜光王及大众细心聆听,时时思惟其中的含意。
很久以前,有一个猎人在草原旷野中被一头愤怒的大象追逐,猎人惊慌地逃命,看到不远处有一口空井,井旁有一棵大树,正巧,这棵大树垂着一条长长的树根,猎人心生一计,奔向井边,抓住树根往井里跳,将身子悬在井中,躲过了大象的追逐。
猎人松了一口气,然而,这时才发现自己处在更危险的情境──一只黑色的老鼠和一只白色的老鼠正在井口啃啮着树根,他所攀附的这个树根随时都会断裂;井口四周还有四条毒蛇,不时向自己吐信;往下一看,井底还盘踞着一条毒龙,正盯着他,慢慢地往上爬……。为了保命,他只能把握仅剩的一点点时间,攀着树根奋力地往井口爬。
这时,树根上的蜂窝因晃动而流出了五滴蜂蜜,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猎人却因贪着蜂蜜的香醇甘美,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他大力地摇晃树根,希望吃到更多的蜂蜜。受到惊吓的群蜂倾巢而出,飞来叮螫猎人。天有不测风云,草原上突然起火了,燎原大火正向这棵树烧来。
胜光王请示世尊:“这个人是什么因缘,因为贪着少有的美味,遭受这么多苦难?”世尊告诉会中大众:“故事中的旷野,代表久远劫来人们所处的无明长夜。大象,譬如无常;井,即是生死;树根,比喻人命的脆弱;黑白二鼠,象征昼夜;啃啮树根,代表生灭;四条毒蛇,代表地、水、火、风四大;五滴蜂蜜,象征五欲;蜜蜂,指邪思邪见;草原之火,象征老、病二苦;毒龙,代表死亡。”世尊慈愍告诫大众:“切莫贪着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应当警觉生、老、病、死无常迅速的可怕,不可放逸懈怠!”
胜光王及与会大众听闻世尊所说的微妙奥义,深生警惕,皆愿遵循世尊的教示,信受奉行。
(编按:典故摘自《佛说譬喻经》)
另一版本:
尊者言: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著味过患,王至心听。昔日有人,行在旷路,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大毒龙,傍畏四蛇,下畏毒龙。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三渧,堕其口中。于时动树,[打-丁+棠]坏蜂窠,众蜂散飞,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
尊者言: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著味过患,王至心听。昔日有人,行在旷路,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大毒龙,傍畏四蛇,下畏毒龙。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三渧,堕其口中。于时动树,[打-丁+棠]坏蜂窠,众蜂散飞,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
王愁忧厌恶而言: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迹水,其所苦患犹如大海,味如芥子,苦如须弥,味如萤火,苦如日月,如藕根孔比于太虚,亦如蚊子比金翅鸟,其味苦恼多少如是。
尊者言:大王,旷野者,喻于生死;彼男子者,喻于凡夫;象喻无常,丘井喻于人身,树根喻人命,白黑鼠者,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四毒蛇喻四大,蜜者喻五欲,众蜂喻恶觉观,野火烧者喻老,下毒龙者喻死。是故当知,欲味甚少,苦患甚多。生老病死,于一切人,皆得自在。世间之人,身心劳苦,无归依处,众苦所逼,轻疾如电,是可忧愁,不应爱著。大王,今我语王,言虽粗恶,实是利益。
王闻是语,衣毛皆竖,悲喜交集,涕泣流泪,即起合掌,五体投地,白尊者言:我之婴愚,无有智慧。我之下贱,作斯狂言。如是狂言,听我忏悔。
尊者言:我于今者,以忍出家,无不忍受,我心清净,犹如秋月净无云翳。王今忏悔,愿使大王犹如天帝,得见道迹。
王大欢喜,与诸眷属,作礼还宫。
——摘录自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摘录自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文章评论
和雪峰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