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大师的“传承观”

个人日记

 唐圭峰宗密大师遇到清凉大师“门下一哲人”,从而得到清凉大师的《华严疏》、及这位哲人的讲解,可惜没讲完、两人“议论未周”,这位“哲人”便“奄然迁逝”。圭峰师如获至宝,废寝忘食,昼夜披读,最后深深领悟《疏》的旨趣,自谓“一生余疑,荡如瑕翳,曾所习义,于此大通”,于是他修书一封,遥伸师礼,命弟子送呈清凉大师座下。

大师看后,非常欣慰,便回书一封,赞扬勉励圭峰师。信中有几句话,涉及到大师对“传承”(大概相当于我们说的“讲授传承”,呵呵)的理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汉地祖师对“传承”的严谨的态度。饭余,把这些文字摘录出来,姑命名曰《清凉大师的“传承观”》,以飨同好。

“十月十二日玄珪智辉至,得汝书,遥伸师敬,备述行迹,领大教之玄趣,说传赞事,诚感凄然,心纳矣!吾自传扬,或面言心授,或展转分照(或者师亲授、或弟子辈辗转授受),盈于异域(日本、新罗等地)。然仲尼倾盖、伯牙辍弦,亦藉形声矣!不面而传,得旨系表,意犹吾心,未知(之)有也(万中无一)。非凭圣力,必藉夙因,当自慰尔,转轮真子,可以喻也!泰恭断臂,重法情至,加(嘉)其恳祷。然半偈忘躯,一句投火,教有文矣,意存身外有重法之宝尔。宜诫之,后学勿使傚之。当断其情虑,勿断其形骸;当断其妄心,无斩其肢分。则浅识异学,安其所不惊视。苟俗无发肤之诫,则玄化不广而自博矣。汝当笃志幽趣,傥得一面,印所悬解,复何嘉焉!如忽缘阻,但当心契玄极,岂山河形声所能隔哉?勉之!不多云。老僧澄观付。”

【典故】

典故(犹佛家之所谓公案也),出自《圆觉经大疏要解》:

仲尼倾盖:倾盖,即驻车也。《家语》(即《孔子家语》:“孔子之郯,遇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悦。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伯牙绝(缀)弦:子期云丧,伯牙绝弦。《列子》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吕氏春秋》曰:“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为鼓者。”

 【大意译白】
 
清凉、圭峰两位大师是唐代华严宗的两代祖师(因他们分别常住清凉山(五台)和圭峰山,世人为了表达尊敬他们之情,没有称呼他们的名讳,而以他们的住所称呼他们)。

圭峰大师在拜见清凉大师之前,就已经广学各个宗派的教义,但感觉各教派、经论间的义理间矛盾重重,无法融汇贯通。后来,他遇到了清凉大师座下一位弟子,这位弟子就把清凉大师的著作《华严经大疏》送给他,并在一起讨论学习。可惜,没过多久,清凉大师的这位弟子就死了。圭峰大师继续日以继夜研习《华严大疏》,最后,终于感觉以前无法理解的义理现在都理解了,以前感觉矛盾的地方现在也都明明白白,融汇贯通(《华严》如大海,融汇众流;而且清凉大师是古来罕见的大祖师、大智者、集大成者,他对于当时盛行的华严、天台、三论、禅宗等诸宗都曾深入地学习过,所以,他的著作是宗《华严》为根本,善巧抉择,融汇诸宗、诸大经论理趣。《华严经大疏》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激动之余,他写了一封信,叫他的弟子送到清凉大师那里。清凉大师很欢喜圭峰大师这位没见面的弟子,就给他回了信。


清凉大师说,你的信我已经收到了。信中,你说到了你学法的经历以及你对《华严》大经的领悟,并对我表达了师承的意愿,我很感动,很赞赏你,心领了。自从我开始弘扬《华严经》以来,我亲自传授了很多弟子,这些弟子又把我的教法传授给他们的弟子,就象一灯传十灯、十灯传百灯一样,华严教法如日丽天,得以广泛地弘扬,现在已经传遍了神州大地,甚至传到国外去了。

但是,孔子停下车,和程子倾谈整天;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那番千古美谈,他们的心灵之所以能如此默契,也都是凭籍言谈、音声,以传达交流他们的心声和领悟的。没有见面,就能领悟到《华严大疏》的旨趣,跟我的领悟相一致,象你这样的情况,从来就不曾发生过。这是凡夫小智慧、小福德者无法实现的事,你居然能做到,这说明若不是诸佛菩萨以及华严教法的圣力加持,那必定是你宿世已经深深种下大法的善根种子,你应该为自己感到庆慰,你就是我亲承的法子——在众多弟子中,你最能契悟我的旨趣,就如同转轮圣王的亲子一般。

(中间是回复“泰恭断臂”一事,略)

你应该笃志研习《大疏》,体悟其深邃的意趣,假如能够来见我一面,我当面印证你的领悟,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万一碰到什么违缘,不能跟我见面,也没关系,你应当一心领会、契入《大疏》的意趣,这和我当面授受没有两样,有形的山河是无法阻隔我们师徒间对佛法至极理趣的传达的。你要努力哦,我就不多说了......

文章评论

普通人

师兄论坛上“ 私鸿”之论一出,包括上善之众人耳目一新,与这篇所说很相应啊

普通人

能于古典之中游刃有余,师兄这个古文水平,大多数人无法可比了,呵呵。 还以慈悲心翻译成白话,让我等略尝法味,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