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佛教大学 《赛仓·阿旺扎西二十僧的论述》译注
贤善宗规
释宗澄
本论文乃呈交予国际佛教大学
以作为获取文科硕士学位的部分毕业条件
2014年4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 谢
本论文能够获得圆满完成,主要得益于魏查理教授(Prof. Charles Willemen)的指导,在此我对我的老师——魏查理教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并非常感谢国际佛教大学创办人唯悟法师,因为国际佛教大学的创办成功,才能使得我们莘莘学子有了学习的机缘与学习的场所。为了教学的目的和质量,不辞辛劳。还为我们聘请各国各地的名师授课;并为学生提供了助学金,提高了我们的知识水平,解决了我们的生活之忧,从而使我们顺利完成学业。特别是由于此次翻译藏文的机会, 使得我学习藏文及藏传佛教多年的努力成为翻译机会而得以充分的发挥与阐扬,并作出了成果,这首先应归功于唯悟法师一手创办与经营的国际佛教大学。
感谢法庆博士对我的翻译提出的良好的意见与建议, 使我进一步完善了翻译的准确,圆满,更加严谨地确立了翻译的态度。
当翻译时碰到很难了解的藏文时,请问过我在藏地学习过的老师嘉样加措格西及嘉样三智格西,在此亦表示感谢。
感谢学务长真禅法师,从入学到学业圆满的整个过程,都由法师在辛苦的为全体学生做周全的安排,使我们得到温馨的学习氛围, 对我能够坚持学习与翻译的力度是不可以由言语表达的。 感谢教授我每一门课的老师,他们严谨的教学与特色的教学水平使我受益匪浅, 使我的知识丰富了、眼界开阔了、见识增长了。并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
感谢图书馆的顾老师等,在我所需的资料方面给与热情的帮助,
使我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帮助与需求,做好参考文献的准备工作。
以及办公室的方小果老师经常提供翻译,Peerapong Sitithep先生的其它方面的帮助,使我对他们由衷生起了感恩的心。
还有,就是国际佛教大学的国际性的信仰,是自上而下的佛教三大传统的信仰,造就一个和谐的环境,使汉、藏、南传的佛弟子都能聚在一起,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令正法久住。
感恩父母对我养育之恩, 感恩所有对我立志学佛、 修行道上支持、帮助过的亲人以及信众们。
感恩教导过我的师长们!感谢十方三宝的威德加被!
2014年5月5日
内容提要
论文主要是翻译藏文《二十僧》。此书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赛仓•阿旺扎西的著作,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的教科书,也是学习《现观庄严论》之时,所必学的四个补助资料[1]之一。也是了解“阿毘达磨”所必学的论著;所谓“二十僧”,就是直接表述声闻乘修行者(间接也说菩萨圣者),在断惑、证果方面的层次所有不同,而在每个阶段获得相应的贤圣僧之位品,大概不外出此二十类,因此命名为“二十僧”。其实它也是“阿毘达磨”诸论著中贤圣品内容的缩影。
目 录
壹、前言
贰、赛仓.阿旺扎西略传
叁、《二十僧》的导论
肆、译注说明
伍、《二十僧》译文
第一章总出二十僧的教
第二章解说二十僧的别别建立
1.释果的建立
1.1.解释安立根本果位之理
1.1.1.解释安立果之理
1.1.1.1.破除他宗
1.1.1.2.安立自宗
1.1.1.3.断除诤论
1.1.2.解释安立四果之理
1.1.2.1.破除他宗
1.1.2.2.安立自宗
1.1.2.3.断除诤论
1.2.解释证得彼等沙门性果之理
1.2.1.解释顿渐获得之理
1.2.1.1.破除他宗
1.2.1.2.安立自宗
1.2.1.3.断除诤论。
1.2.2.依何道获得之理
1.2.2.1.破除他宗
1.2.2.2.安立自宗
1.2.2.3.断除诤论
1.2.3.依何地获得的理
1.2.4.四果由何界所依获得的理
2.解释得果所依补特伽罗的建立
2.1.解释预流
2.1.1.解释预流向
2.1.1.1.破除他宗
2.1.1.2.安立自宗
2.1.1.3.断除诤论
2.1.2.解释预流住果
2.1.2.1.破除他宗
2.1.2.2.安立自宗
2.1.2.3.断除诤论
2.2.解释一来
2.2.1.解释一来向
2.2.1.1.破除他宗
2.2.1.2.安立自宗
2.2.1.3.断除诤论
2.2.2.解释一来住果
2.2.2.1.破除他宗
2.2.2.2.安立自宗
2.2.2.3.断除诤论
2.3.解释不还
2.3.1.解释不还向
2.3.1.1.破除他宗
2.3.1.2.安立自宗
2.3.1.3.断除诤论
2.3.2.解释不还果
2.3.2.1.总释不还
2.3.2.1.1.破除他宗
2.3.2.1.2.安立自宗
2.3.2.1.3.断除诤论
2.3.2.2.解释定行色界的不还及定行无色界的不还
2.3.2.2.1.破除他宗
2.3.2.2.2.安立自宗
2.4.解释阿罗汉
2.4.1.解释阿罗汉向
2.4.2.解释阿罗汉果
2.4.2.1.安立自宗
2.4.2.2.断除诤论
陆、总结
参考文献
壹、前 言
依据《二十僧》的说法,如果修行者对断惑、证果的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就很难辨别出自己将来获得每一个贤圣果位的位次差别,在《二十僧》中,它对每一个果位都给出了说明和交代,其实此书就是对佛教的贤圣品位之差别,做了较明确的辨证。此书尤其对印度“阿毘达磨”发展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十僧》源于《阿毘达磨俱舍论》的贤圣品,而俱舍论源于有部有一身六足及《阿毘昙心论》,而一身六足本身也源于《阿含经》,现有文献可考及首次明确提出“贤圣品”之说的,是法胜尊者的《阿毘昙心论》,在有部的一身六足中也有提到贤圣品的内容,则《大毘婆沙论》中则广说了四向四果的品位差别,世亲论师的《俱舍论》则采用了本属经部思想的《阿毘昙心论》的贤圣品为提纲,配合了《大毘婆沙论》“杂蕴”及“结蕴”中所广说到贤圣僧的内容,在思想上,融合了经部和有部之间的彼此出入。
于此同时,世亲的兄长无著依据《瑜伽师地论》也造了一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其思想核心在说述大乘的五道十地中的菩萨,在什么样的位上,要断多少品惑,获得了怎样的位置,《集论》其实是以小乘的“阿毘达磨”为基础,而发展成大乘的“阿毘达磨”之说的。《二十僧》的原论是《现观庄严论》,而对于《现观庄严论》的来源,依据藏传的说法,此论是弥勒菩萨所著;然历史真正首次弘扬《现观庄严论》的论师,则是圣解脱军,而非无著与世亲,是他根据《般若二万五千颂》及《现观庄严论》八品的内容,配合二者的观点,造了《现观庄严论》第一部注解——《二万颂光明释》,也是他首次融合了瑜伽行派与中观派见、行的思想,因此可以说圣解脱军是中观瑜伽行派的先驱。
本书《二十僧》的内容就是《现观庄严论》的第一品中“教授”章节中别释僧宝的俩个颂文:
“诸钝根利根,信见至家家,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2]。
关于《现观庄严论》,在汉传佛教史上,民国时由法尊法师译成汉文,才开始流通,对现观全面的研究,至今汉文献资料还是不全的,藏地至今还有梵文版的《现观庄严论》,但此资料很难得到。对于现观的解释,汉地也是空白的,藏传法师们所写的“现观注”及后期的“对法注”自然成了研究印度后期佛教不可缺少的资料,此《二十僧》,既是“现观注”的一部份,也是“对法注”的一部份,因此此书对研究印度后期佛教的现观思想及对法思想有着一定的作用。
有关此类书从藏译汉的,目前有民国法尊法师译的《现观庄严论》,台湾如石法师篇译的《现观初探》及《现观一滴》,法音法师译的《显明佛母义之灯》,此书我也译过,在多宝讲寺有印过,当内部学习资粮之用,还有滇津颡摩译的《现观心要庄严疏》。这都是现观注,其实都有“二十僧”的内容,但据我所知,目前《二十僧》的单行本,包含此书,尚无他人翻译,只有本人译过。
为了更好了解藏传佛教及印度后期佛教的思想,并增加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于是不揣简陋,译此论典。在个别有些地方,尚有不清楚时,问过在甘肃甘南夏河拉卜楞寺的嘉样嘉措格西及合作寺的嘉扬三智格西,在此亦表感谢。由于译者障深慧浅,所学有限,错讹之处,尚祈指正。
愿此原著及译作功德,回向正法恒久住世、一切有情都得究竟安
乐!
贰、赛仓.阿旺扎西略传[3]
此书的作者,第一世赛仓阿旺扎西于藏历第11绕迥土马(1678年),出生于青海同仁雅隆(ཉ་ལུང་།nga lung)地方的赛氏(བསེ། bse)土官家庭,父名仁青嘉布(རིན་ཆེན་སྐྱབས། rin chen sgyabs),母名娘毛贤(སྙིང་མོ་བྱམས་། snying mo byams),自幼笃信佛教,5岁(1682年)时随坚赞(རྒྱལ་མཚན། rgayl mtshan )与伦珠(ལྷུན་གྲུབ་། lhun grub)两位格西学藏文字母,6岁(1683年)拜格西才旦嘉措(ཚེ་བརྟན་རྒྱ་མཚོ། tshe brtan rgya mtsho)为剃度师,出家受沙弥戒,赐法号为金巴嘉措(སྦྱིན་པ་རྒྱ་མཚོ། sbyin pa rgya mtsho ),但是6至10岁其间仍住在家中,直到10岁(1687年),他满10那年,离家住入当地寺院,拜该寺堪布为学经师,专心致志,广泛而系统地学习佛法。
他16岁(1693)时,随父前往西藏,当年秋到拉萨,同年入哲蚌寺郭莽扎仓,拜高僧顿珠嘉措( དོན་གྲུབ་རྒྱ་མཚོ། don grub rgya mtsho )为师,学习因明。17岁时(1694年),完成了中观学级的学习。18岁时(1695年)又拜郭莽扎仓鄂赛嘉措(འོད་ཟེར་རྒྱ་མཚོ། ‘od zer rgya mtsho)为师,学习般若经(实为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接着又拜格西阿旺多杰(ངག་དབང་རྡོ་རྗེ། ngag dbang rdo rje)为师,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并完成了五部大论的学习任务。19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后因嘉木样 阿旺宗哲(འཇམ་དབྱངས་བཞད་པ་ངག་དབང་བརྩོན་འགྲུས། ‘jam dbyangs bzhad pa ngag dbang brtson ‘grus )大师祷求三宝佑护,并为其念经祈福,而后康复。火牛(1698年),他20岁时,与20余名有造诣的僧人进行过一场辩论,就五部大论的内容进行立宗答辩,他广征博引,口若悬河,使僧人们无以应对,从此以后,阿旺扎西名扬全藏。24岁时(1701年),在格西阿旺多杰(ངག་དབང་རྡོ་རྗེ། ngag dbang rdo rje )的主持下,在同个扎仓的众格隆(比丘)前,正式受了比丘戒。28岁时(1705年),他在郭莽扎仓的僧众中获得了“桑甫尕卜居”的称号。同年的冬天,报名参加格西资格的学位考试,他的实力名列众僧之首,并获得了格西学位。29岁时(1706年),他进入下密院学习,在经师根郭彭措座前修习“入寂”(应该是密宗的生圆二次第)(或称“生灭”,),他还拜下密院的洪鲁仁波切(དཔོན་སློབ་རིན་པོ་ཆེ། dpon slob rin po che)为师,深入学习了密法要点。31岁时(1708年),他顺利考取了下密院的俄仁巴格西学位。他32岁时,(1709年),他随同嘉木样大师一起返回安多藏区的桑库(即现在甘肃夏河境内),遂决定在此建寺(即拉卜楞寺),嘉木样任命赛仓阿旺扎西为寺院首任法台,兼任经师,代为传授佛法长达32年之久。
33岁时(1710年),他开始撰写因明学的入门教材《因明学概要及其注释》(实为《赛仓・摄类学》及其《摄类学注》),此著作后来被拉卜楞寺、塔尔寺等寺院采用,作为僧人学习因明学的必修教材。34岁时(1711年),他依照拉萨哲蚌寺的传统,创立了拉卜楞寺的祈愿法会。接下业的七八年主要在拉卜楞寺讲课及写著为主,41岁时(1718年),他跟随嘉木样大师到德尔隆山谷,开启玛玖拉仲(藏传佛教史上一位了不起的空行母)所埋“伏藏”。他44岁时,(1721)年,他的师父嘉木样大师圆寂[4],此后26年都在拉卜楞寺等做传、讲法之法事活动[5],61岁时(1738年),他最后一次主持了法会,是年一月初十黎明,阿旺扎西趺座而逝,悄然圆寂,此后5天内尸身不倒,气色不变。
叁、《二十僧》的导论
一、略述二十僧方面的主要文献
1来源及印度接近二十僧之类的书
印度佛教,在公元前五世纪由释迦牟尼佛所创,当时主要流行于中印度的摩竭陀一带,以後逐渐发展扩大,普遍于五印度全境, 在弘扬的过程中,也由原始佛学发展到部派佛学、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后期大乘、及密教的兴起。据平川彰博士分析,把印度佛学分五时期[6]。在理论上,也有从重经说,发展到重阿毘达磨说的时期。
此书“二十僧”虽出于《现观庄严论》的第一品,只用小乘二十僧来论述大乘二十僧的,然其观点主要还是依据《俱舍论》及《集论》来解释的。有关二十僧,最早原于“阿含”及佛时代的“阿毘达磨”。如《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中的“八法品第九之一”也说到:四向四果的内容[7]”。大约佛入灭后二五0年前后的迦多衍尼子,在他所著的《阿毘达磨发智论》中“结蕴第二中有情纳息第二之二[8]” 中也有详说到四向四果的内容。在有部思想当中,除了的一身六足都有提到类似于二十僧之外,还有代表正统有部的论著——《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的“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品中,则都有说到二十僧的内容。
随后大约西元三世纪时,在法胜所著《阿毘昙心论》卷第二的“贤圣品”中也说到四向四果的内容,[9]继法胜之后,大概四世纪时,有法救造《杂阿毘昙心论》解释法胜的心论,他的贤圣品要比法胜的详细一些,也更加完善了[10],说四向四果就更详了。
约五世纪时,生于北印度健驮罗的世亲论师先在传统有部出家,后去正统有部基地“迦湿米罗”随众贤之师悟入学“大毘婆沙”,后又依据传统有部及经部为主的法胜《阿毘昙心论》及法救《杂阿毘昙心论》的八品内容为主,造《俱舍论》,在各别地方根据传统有部的说法,否定了正统有部。譬如对正统有部说六种阿罗汉,前五种会退,也给予了否定,也在很多方面加上了“传说”的字像,而提出了自己疑问。有关造俱舍论的背景,印顺法师给出了一些理性的说法[11]。在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1册,《俱舍论研究》中把阿毘达磨分三时期,第一大成期,第二建设期,第三整理期,把“俱舍”放在了第三整理期中[12]。
由此可知当时部派佛教非常崇尚“阿毘达磨”的学说,依于有部发展起来的大乘“瑜伽行派”,无著论师也造了《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创建了“大乘阿毘达磨”的思想,虽然《集论》主要来自于《瑜伽师地论》,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大量用了有部的“阿毘达磨”的法相名词的,同时也提出很多不同于有部的“阿毘达磨”的说法,譬如说顿断烦恼[13]和见道十六刹那都是见道[14]的问题就有不同的。
此书《二十僧》来原于《现观庄严论》,而现观与集论更加接近,然依藏地的说法,《现观庄严论》是慈氏五论[15]之一,有关《现观庄严论》的著者,在《现观初探》里,就引孔慈说:“从戴密微(Demieville)一九五四年发表于‘法国远东学院学报’那篇论文的观点来看,弥勒不太可能是历史上的人物。[16]”,关于现观的来原,研究般若的学者有持不同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就是圣解脱军的著品。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现观庄严论》是随着瑜伽行派之后发展起来的,它是一部解释般若经的论著。
但《现观庄严论》在印度流行后,就受到学人的重视。最初在四世纪中到五世纪初,就有圣解脱军为《现观庄严论》作注,接着他的弟子大德解脱军也作了注解。后来到了八、九世纪时,东印度波罗王朝达磨波罗王(在位年代约770~810),特别推崇《般若经》及崇敬狮子贤论师[17],狮子贤尤以精通《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著称。他的现观注解有四种,其中以《显明义释》和《般若八千颂现观庄严明义疏》(藏文称为《大疏》)两种最为重要。后人解释现观大都以此二论为依据,而从此到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衰落为止,四百年间,此论一向宏传很盛。在印度晚期佛教中,现观的注解很多,传至藏地现存有二十一种之多,都收在藏文丹珠尔内。其中的作者如宝生寂、智生慧都是十一世纪初之人,为当时著名学府超岩寺的守门大师,又如无畏护也是十一世纪时人,曾先后做过金刚座寺、超岩寺和那烂陀寺的主座。这几位都是一代大师,兼通显密的学说,而都替《现观庄严论》作了注解,可见此论对印度晚佛教的影响之大[18]。
2藏地二十僧之类的书
迄今为止,藏地有关《现观庄严论》之内所提到的“二十僧”之类的注解有很多,数量可谓汗牛充栋,难以计数,其中最为重要注释家,当属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洛桑扎巴。
一、《二十僧》单行本的略举以下八种:
宗喀巴大师(1357 -1419)著的
(一)、《向、住诸大士之建立----明慧道阶》,收于德格寺木刻版全集的(ཚ་། tsha函)
(二)、《略摄廿僧----向住大士之难(解)处关键》。但(孔慈注明此为宗喀巴之某一弟子所作,其实它是《向、住诸大士之建立----明慧道阶》注解,而非宗大师本人著的)[19]。
(三)色拉·杰尊巴·却亟坚赞(1469-1546)的《二十僧辨析》。
(四)班钦•索南扎巴(1478-1554)的《二十僧》。
克珠杰根登丹巴达吉的
(五)、《二十僧辨析》
(六)、《二十僧总义》。
(七)、却季贾千•解俊的《廿僧之探究》。
(八)、松巴堪布•乙希贝纠尔《廿僧总义摄略》
据我所知,此上八个《二十僧》的单行本都还没有汉译版本。
二、《现观庄严论》注疏略举以下几本:
布敦•仁清筑(1290-1364)
(一)、《分辨广中略三本(般若经)八品七十义段落之般若之钥》。
(二)、《般若波罗蜜多之要诀现观庄严论释圣教之穗大疏》。
(三)、宗喀巴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及释之广疏•善说金鬘》。
(四)、甲曹杰(1364-1432)的《般若波罗蜜多现观庄严论释心要庄严疏》[20]。
(五)、色拉·杰尊巴·却亟坚赞(1469-1546)的现观释《现观总义游戏海》上下册[21]。
班钦•索南扎巴的
(六)、《现观总义》(全名为《〈现观庄严论释〉显明佛母义之灯》此名已有汉译本[22]。
(七)《现观辨析》(全名为《阐明心要庄严疏义理路亦名佛母义明灯》)。
克珠杰根登丹巴达吉的
(八)、《现观辨析》(全名为《善说现观辨析白莲鬘》)。
(九)、《现观总义》。
(十)、妙音笑(1648-1722)的《现观辨析》(全名为《现观庄严论辨析不败尊重之言教》)。
(十一)、却季贾千?解俊的《现观庄严论俱释之疏显明二种难处关要----善说俱缘龙王游戏海》。
以上所引的论著,以格鲁派为主,虽然萨迦派也很有多现观方面的注解,然格鲁派是西藏佛教各派中最後兴起的一个大教派, 因此此派学者所著的现观书亦较为後出而成熟。而在藏地最著名的论述现观注解方面的论著,当属宗喀巴大师的《善说金鬘疏》及甲曹杰《心要庄严疏》;后来格鲁派的大德,色拉•杰尊巴的《现观总义游戏海》、福称大师的《现观总义》及妙音笑的《现观辨析》等,都是依此二疏而写的。
上述这些由不同西藏佛教教派学者所写作,与二十僧有关的现观注解, 对於印度佛教几大时期的思想表达,和不同派别之间的诠释并不完全相同。至於这些现观注解中所论述的内容与看法,是否符合印度原来佛学的思想,有那些误传、误解或创新、补充的说法,一时还很难论断,仍有待今後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本论内容述要及略析顿断与渐断
1略介内容
本论开头先申敬礼,次明二十僧的来原及出处。而后略述二十僧的别别建立。先解释证得四种沙门性果的方式,其中有以顿、渐不同所获得的方式,有依何道获得的方式,有依何地获得的方式,有解释四果由何界所依获得的方式。
然后别别解释了获得四果所依补特伽罗的建立分为:解释预流、解释一来、释不还、及解释阿罗汉。而这样解释的前后第次,大体是来自于《俱舍论》的“贤圣品”,只是《俱舍论》先说四向四果,后说沙门性及沙门果。而此书是先说沙门性和沙门果,后说四向四果。在陈玉蛟的《现观庄严论》初探中也明确说了,《现观庄严论》中关于‘廿僧’的内容:
“师子贤主张这两段显说的大乘僧众有:钝根、利根、信解、见至、人家家、天家家、一间、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全超、半超、遍殁、现法寂灭、身证、麟喻等十七类,隐说的僧众有:预流果、一来果、阿罗汉向等三类,一共是廿类大乘不退转僧众[23]”。
此书内容的构造特点,就是加了藏地闻思学院独有的辨论风格,一般都会在重要的章节部分中,即有“一、破除他宗”、“二、安立自宗”,及“三、断除诤论”。破除他宗就是破除别人不对的观点,在《藏传佛教因明学通论》中也说到了,以“应成”辩论形式反驳他人错误观点,使他人祛除疑惑,获得正理的一种反驳论证式[24]。
此书在“破除他宗”的采用辨论方式,是以应成式的辨论方式来进行的。如十八世纪,格鲁派僧人贡却亟美汪波(1728-1791)在所著的《宗义建立》中对中观宗分成应成派、自续派的理由,提到应成派主张时说:
“单单用应成的破式,就能使对辨者的心中升起了解我方论点的比量[25]。”
这就是说明了应成论式运用的效用。安立自宗就是提出了自方正确的观点。断除诤论为破除他人疑惑、消除诤论而设的。
2略析顿断与渐断
在四向四果,哪些向果有顿断的,哪些没有顿断的,而只有渐断的向果,从烦恼的角度来分析,也有哪些烦恼必是顿断的,哪些既有顿断,也有渐断的,会有很多。在大毘婆沙和俱舍等中都许见所断惑是顿断。如《大毘婆沙论》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八中说:
“应作是说:异生圣者,无不皆以,九无间道九解脱道,离九品染。问:若尔,异生圣者,有何差别?答:异生以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总束见修所断诸结,以为九品,如刈草法,品别顿断。圣者以一无间道,一解脱道,顿断九品,见所断结。以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渐断九品修所断结,是谓异生圣者差别”[26]。
正统有部《大毘婆沙论》对见道无间道时顿断九品见所断惑没有异义,以上文中所说的“顿断九品”,是指自界所缘的九品,烦恼在行、界、部分面有所不同,行指烦恼的类别,界指烦恼划分属地,部指四谛和修所断部分方面。如预流向在苦法忍位时,以一刹那无漏道顿断欲界自部苦谛九品,而非断上二界的苦谛九品,也非断自界的集谛九品,要不后起“苦类忍”及“集法忍”无任何意义。在《大毘婆沙论》说:
“问:若尔,见所断法三界九地,各有四部九品差别。云何择灭,但有八种?又见修所断法一一地、一一部、一一品各有多种,云何择灭但有一种?评曰:应作是说:随有漏法,有尔所体,择灭亦尔。随所系事体有尔所,离系亦有尔所体故”[27]。
以上大毘婆沙指出了见所断的烦恼,因三界(欲、色、无色)九地(欲界地、四静虑地及四无色地),都有它自己的苦、集、灭、道四部的独自九品之差别,但择灭只有八种,这是因为断烦恼的无间道只有八忍有关系的。
“见道应知唯是无漏,修道通二,所以者何?见道速能治三界故,顿断九品见所断故,非世间道有此堪能,故见位中道唯无漏”[28]。
此文虽是说明见道唯无漏,但也是顺着《大毘婆沙论》说圣者见道以一无间道顿断九品见所断惑。总之声闻部说圣者见道是顿断是没有异义的,就连众贤的《顺正理论》也认同圣者见道以一无间道顿断自部九品的[29]。
因此本论译文里也说:
“声闻部等说:沙门性的果有八十九种有为解脱道,及八十九种无为灭谛,必须唯以次第获得,不许顿断者故”。
由此看出有部或经部,并不许四果中顿断者,但只有在《集论》里说初果和阿罗汉果分有渐断及顿断俩种。在《集论》中说:
“复次,如说预流果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渐出离者:如前广说。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如是补特伽罗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30]。
渐断是指三界修所断惑品品分开来断的,顿出离的预流入见道无间道已,依靠初静虑未至定,发起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
但是藏地对顿断者的解释,一般都说顿断预流依未至定,首次先断欲界的下下品乃至有顶的下下品,如本书译文中说:
“将修所断八十一品烦恼作九组已,第一九组,乃至第九九组之间,各各九组,决定顿时断除的预流向[31],是顿断预流向的定义”。
在法音法师译的,《〈现观庄严论释〉显明佛母义之灯》之二十僧的章节里也有说到顿断预流,其文如下:
“是为预流、依着初禅近分未至定而将三界的修所断烦恼顿断,彼为顿断所断品的预流的能安立,彼区分有顿断所断品的但住,与胜进预流住果二种,后者与顿断所断品的阿罗汉向同义,界限:是从见道第十六剎那心,而到住于将三界的修所断烦恼下下品九品顿断的无间道之间[32]”。
以上只是略析顿渐之别,没有广引,怕文太多,顿渐仍需细究。
肆、译注说明
1本书翻译所依藏文原本,系拉卜楞寺木刻版,54叶。
2关于各种佛教名相、人名、地名、术语方面翻译时尽量沿用前人翻译的古名,但在不清楚情况下,就根据“宁可直译,不可猜度”的原则;或者有出现和前人所译术语,在内容上容易差生岐义时,则从藏文直接义译出来,以免产生误解。
3文中所引经论根本句颂也大皆直接引用前人之译文,不敢掠美;所引经论与旧译汉文间有不合者,系依藏文译成。
4本书内文部分( )及( )内的文字,藏文原稿没有的,系译者为了疏通译文而附加的。
5为了更容易理解内容, 有些名相或术语等之类前后有译为不同词的,怒不一一指出。
《赛仓•阿旺扎西二十僧的论述》译文[33]
赛仓•阿旺扎西 著
宗澄 译
以最大恭敬向师长[34]妙音二者无别足下莲台做皈命稽首礼、并祈请一切时中摄授。
妙龄吉祥妙音女[47],亦令诸佛生欢喜,
恒住我心莲池中,请赐讲辩著圆满。
第一章、总出二十僧的教:
此中广释僧宝分类,在《显明义释》中说:
“下面宣说道智所摄,依见道十六刹那已,此有随信行及随法行的差别,而初果向分为二种”乃至“彼后独觉,共二十种”
的此段文,应该是从《根本颂》中:
“诸顿根利根,”乃至“麟喻共二十[48]”
的此段文中间引出的,引出的方式,即为令解说此文段落是二十种僧宝的分类,刚引出阿阇黎《显明义释》的文故。
论式,此中直显的僧宝有法[49],汝中有俩种二十[50],直显所示为主的所表义的僧有二十种、及直显成为次要的能表喻的僧有二十种故[51]。
在引出二十僧的方式中,分有阿阇黎狮子贤的观点及圣者[52](圣者解脱军)的观点。
第一:阿阇黎的观点,引出此中所示能表喻的僧有二十种方式者,即预流有五类,一来有三类,不还有十类,阿罗汉向有一类,及麟喻独觉有一类,共二十故。
初因成者,“诸顿根利根”所直显,住于声闻见道,十六刹那中所分开,八忍位的预流向,即有顿根随信行及利根随法行;住于见道解脱道,次第证的预流住果,欲惑九品的一品亦未离欲;及“家家”所直显,已断欲惑四品的预流修道者,即有天家家及人家家,共五种故。
第二:一来有三类者,“信见至[53]”所直显,已断欲惑五品已,为得一来果而精进的顿根信解,及利根见至俩种一来向皆是一来向,引为一种;已断欲惑六品已,住解脱道的一来仅住果;及“一间”所直显,生一次天身的一来一间殊胜住果,共三种故。
第三:不还有十类者,“信见至”所直显,已断欲惑七或八品已,为断九品而精进的不还向顿利根俩种谓不还向引为一种;“中”所直显,定趋色界的中般不还;“生般行无行”所直显,即不还生般、有行般及无行般;“究竟三超”所直显,定趋色界上流往色究竟天,从此中分出有全超、半超、及遍没;“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所直显,获得静虑、无色定八种,但为离色界贪,属欲所依的不还果次第证,施设上流往有顶名已,从彼中分出有不还现法寂灭及身证,共十种故。
第四:阿罗汉向者,即已断有顶惑八品后,为断九品而精进的次第证故。
第五:即麟喻独觉不值佛出世,而能现证阿罗汉故。
其次,圣者(圣者解脱军)的观点,引出此中所示能表喻僧有二十的方式:“诸顿根利根”所直显,第八圣者(1),先离欲的顿根向(2),彼[54]的利根向(3),“信见至”所直显,先离欲的一来住果(4)及彼的不还住果(5),“家家”所直显,预流天家家(6)及人家家(7),“一间”所直显,一来一间(8),“中生般,行无行”所直显,定趋色界的不还中般(9)、生般(10)、有行般(11)及无行般(12),“往究竟,三超”所直显,定趋色界的不还往色究竟为依处,从彼分出有全超(13)、半超(14)、遍没(15),“往有顶”所直显,定趋色界的往有顶不还(16),“坏色贪”所直显,不还现法寂灭(18)及身证(19),及“麟喻共二十”所直显麟喻独觉(20),共二十种故。《金鬘疏》[55]说:“若如是者,即引俩种初果向立第八圣,成其一种;引先离欲的俩种顿根、利根向为二种;及引彼二种住果为二种,乃至往究竟是三超的依处,而余诸为如言执数。”
第二章解说二十僧的别别建立
1.释果的建立
1.1.解释安立根本果位之理
1.1.1.解释安立果之理
1.1.1.1.破除他宗
有人说[56]:“若是沙门性的果,周遍是果。”声闻见道解脱道者相续上已断欲界苦见断的灭谛有法,应是果,是沙门性的果故[57]。应尔[58],是沙门性离系果故。应尔,是沙门性八十九种离系的果随一故。应尔,有法是尔故。此应周遍者,于沙门性的果中分有:有为八十九种解脱道、及无为八十九种灭谛故。《具舍论颂》说:
“净道沙门性,有为无为果,此有八十九,解脱道及灭[59]。”
于此有人[60]说:“声闻见道解脱道者相续上的灭谛有法,沙门性应是汝的因,汝是沙门性的果故。”此不周遍者,由斯沙门性能得彼,而解释彼为沙门性的果故[61]。《俱舍释》说:
“云何离欲?即能得故[62]。”
复次有人说:“同彼的灭谛有法,应是声闻见道无间道的果,是沙门性的果,及安立斯沙门性为声闻见道无间道故。[63]”此说不周遍[64]。
复次有人说:“于《集论》宗中,应不许沙门性的果有八十九种,不许沙门性有八十九种,亦不许解脱道有八十九种故。”此说不周遍。各各因成者,《集论》中不许见道无间道有四类忍及解脱道有四类智故。《金鬘疏》说:
“未释彼的类忍类智为所断的对治。”
此根本应不能许者,于《集论》宗中许,见断烦恼有八种及修断烦恼有八十一种者,谓已断除八十九种烦恼的灭谛有八十九种故。
复次有人说:“沙门性的果的安立,唯是声闻。”应不合理,独觉沙门性的果有四种故。应尔,独觉向住有八种故。《菩萨地》说:
“当知独觉,正如声闻[65]。”
复次有人说:“麟喻独觉可分为八种向住。”应不合理,就据定性独觉,是无获得预流及一来的方式故。
复次有人说:“于诸大乘解脱道及灭谛中有沙门性的果。”应不合理,大乘中无真实向住八种故。应尔,彼中无唯为令自已涅槃的预流,而无预流;为令利他受生无量,亦无一来;虽得上界的三摩地,然数数受生于欲界,亦无不还故。《集论》说:
“何缘菩萨已入菩萨超升离生位而非预流耶?由得不住道一向预流行不成就故。何缘亦非一来耶?故受诸有无量生故。何缘亦非不还耶?安住静虑,还生欲界故。[66]”
复次有人说:“声闻加行道有法,应是沙门性,是梵行性故。应尔,是梵行道故。应尔,是涅槃道故。”此说不周遍[67]。有人说:“此应有周遍,所谓梵行,即作梵行涅槃故。”此亦不周遍[68]。若答前面不周遍段落中因不成[69],声闻加行道有法,应是涅槃道,是解脱道故。应尔,有法[70]是尔[71]故。若根本许[72],声闻加行道有法,汝应非梵行性,汝非能永断烦恼的道故。《自释》说:
“断诸惑故,名梵行性。[73]”
1.1.1.2.安立自宗
烦恼有八十九种者,见断烦恼有八种及修断烦恼有八十一种故。其中初者,欲界四谛的见断烦恼有四品,及上界四谛的彼有四品,共八种故。修断烦恼有八十一种者,即欲界修断烦恼有九品,乃至有顶修断烦恼有九品故。沙门性有八十九种者,即小乘见道有八忍,及彼[74]修道有八十一种无间道故。沙门性果有八十九解脱道者,即小乘见道有八智,及修道有八十一种解脱道故。沙门性果灭谛有八十九种者,即已断除八十九品烦恼的小乘灭谛有八十九种故。此有生起见道忍智十六刹那的方式者,有部[75]宗许:如山羊过桥般,唯次第生起;而中观诸师许:八智顿时生起及八忍亦顿时生起故。《集论》则主张说:唯次第生起如同有部说,但有差别的,即彼不许四类忍为无间道,亦不许四类智为解脱道故。
1.1.1.3.断除诤论
有人说:“有部宗说:住声闻见道苦法智的预流向有法,应是获得沙门性的果之补特伽罗,是获得沙门性的果八十九种随一的补特伽罗故。应尔,是获得沙门性的果八十九种有为解脱道的最初,及八十九种无为灭谛的最初之补特伽罗故。应尔,有法是尔故。若根本许,彼[76]有法,应是住沙门性的果之补特伽罗,是获得尔[77]的补特伽罗故。不能许者,汝是预流向故。”此说不周遍。或说:“彼有法,应获得四种沙门性的果随一,是获得沙门性的果之补特伽罗故。”此亦不周遍。有人说:“此应有周遍,中观宗许,如是周遍故。”此亦不周遍。
1.1.2.解释安立四果之理
1.1.2.1.破除他宗
有人说:“应非解释沙门性的果为四种,彼有八十九种故。”此说不周遍。安立彼为四种,即有部诸师许,具备五种正确原因而安立故。《俱舍论》说:
“五因立四果,舍曾得胜道,集断得八智,顿修十六相[78]。”
复次有人说:“由已断除三结所分开的沙门性的果,是预流果的定义。”若是预流住果应周周遍已断除三结,彼果的定义合理故。若许,住声闻见道解脱道的预流有法,应尔,尔故。若许,应已断除萨迦耶见,已断三结故。不能许者,未得阿罗汉故。此应周遍者,《心要疏》说:
“未尽萨迦耶见,于俱生萨迦耶见中亦说为结,故未尽三结[79]。”
复次有人说:“若是不还住果,周遍已断五顺下分结。”住声闻见道解脱道的不还有法,应尔[80],尔故[81]。若许,应已断欲界欲及害心,已断五顺下分结故。已许此因。若许,应已断除欲界烦恼,已承许故。不能许者,是声闻见道者故。
1.1.2.2.安立自宗
安立沙门性果为四种的原因者,即仅已断见断烦恼的部分,为预流果;已断欲界多数烦恼的部分,为一来果;已断欲界所有烦恼的部分,为不还果;及已断除上界烦恼的部分,为阿罗汉故。《金鬘疏》说:
“仅已断见断是预流;修断分二,已断欲界修断六品是一来,及已断欲界修断九品是不还;已断上界修断是阿罗汉。”
已断见断三结所分出的沙门性的果,是预流果的定义;见断三结者,即遍计执萨迦耶见,戒禁取见及疑。已离欲界多数烦恼贪所分开的沙门性的果,是一来果的定义;已离欲五顺下分结所分出的沙门性的果,是不还果的定义;五顺下分结者,即见断三结,及欲界欲并害心共为五种。已断五顺上分结所分出的沙门性的果,是阿罗汉的定义;五顺上分结即:引色无色贪为二种、掉举、我慢及无明,共为五种。
1.1.2.3.断除诤论
有人说:“预流有法,应是已断见断三结的补特伽罗,是获得已断除彼三种沙门性之果的补特伽罗故。已许此周遍义[82],若许[83],应是已断见断谛实执的补特伽罗,已承许故。”此不周遍者,现不解释谛实执为结故[84]。
复次有人说:“若是预流,应不周遍已断见断一切烦恼,于彼果的定义中,有说已断见断三结所分出的原因故。”此不周遍,于见断烦恼中彼三是获得解脱作主要障碍故。譬喻,去其地方时而不欲去、迷道、于道有疑三种是去彼地作主要障碍故。《俱舍论》说:
“或不欲发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脱,故唯说断三。[85]”
复次有人说:“若是不还,应不周遍已离欲欲界九品粗分烦恼,有诠已离欲五顺下分结是彼果定义的原因故。”此不周遍,获得不还时,须越下趣异生,亦须离下界欲的原因而作如是说故。此应周遍,见断三结为不越异生的作用,及欲界贪与嗔心为不越欲界的作用故。
有人说:“引五顺下分结时,引萨迦耶见。”及有人说:“引欲界萨迦耶见。”此二人(所说)皆应不合理,彼二种不越异生的作用不合理故,及若是不还,不周遍已离欲萨迦耶见及欲界萨迦耶见任何一种故。应尔,若是声闻见道者,周遍未离欲彼二者任何故。应尔,由粗寂相道不能离欲欲界萨迦耶见故。如是于《金鬘疏》中所说故。
复次有人说:“预流圣者相续上的九品烦恼有,非彼主要所断。”应是尔[86],预流向是断除九品烦恼有为主的补特伽罗故。应尔,彼[87]是希求断除九品烦恼有的断分为主的补特伽罗故。应尔,彼是希求解脱为主的补特伽罗故。应尔,有法是尔故。
1.2.解释证得彼等沙门性果之理
1.2.1.解释顿渐获得之理
1.2.1.1.破除他宗
有人说:“八十九种沙门性的果,必须唯次第获得。”应不合理,断除见断八品烦恼的八种灭谛,必须由顿断得故。应尔,获得声闻见道解脱道者,断除三界之四谛的见断八品烦恼及获得见道八智是同时故。
复次有人说:“修断八十一品烦恼,若为渐次断除,周遍唯渐次断除。”顿断预流向有法,汝的修断八十一品烦恼应唯渐次断除,汝的彼等有渐次断除故。已许此周遍;应尔,汝的欲界九品烦恼有渐次断除,及其余八地中亦如是故。此根本应不能许的,断除汝的修断八十一品烦恼作九组断除故。应尔,汝的九地修断上上九品烦恼作顿断断除已,乃至下下九品作顿时断故。《金鬘疏》说:
“三界修断一切烦恼,集为九种而断除之。”
于此有人说:“彼[88]有法,应是次第证者,修断八十一品烦恼以渐次断除故。”此不周遍,非唯渐次断故[89]。
复次有人说:“若是麟喻独觉,周遍是顿断者。”此应不合理,若是彼,周遍非顿断者故。《金鬘疏》说:
“顿断者分之,若是一生成就独觉的麟喻,定与顿断者相违。”
复次有人说:“若是麟喻独觉圣者,应周遍是次第证,若是彼,周遍是次第者故。”此说不周遍。不能许者,若是麟喻独觉圣者,周遍非次第证故。应尔,获得彼第十六心道类智同时亦获得超越证的不还果故。
1.2.1.2.安立自宗
此有获得沙门性之果的方式,声闻部等说:沙门性的果有八十九种有为解脱道,及八十九种无为灭谛,必须唯以次第获得,不许顿断者故。许四种果唯以次第获得的方式,及中二果有超越获得的方式,许若是预流,周遍是次第证;许一来不还二者有次第证及超越证故。应尔,许于见道前,已离欲界六品烦恼贪已,获得第十六心道类智时,则为一来;尔时已离欲界九品烦恼贪已,获得第十六心道类智时,则为不还。许于见道前,若未离欲界六品烦恼贪,获得声闻第十六心道类智时,则为预流,而未得一来与不还;然后来断欲界六品烦恼,则为一来果次第证,及断除(欲界)九品,则为不还果次第证故。预流无先离欲及超越证的任何一者,即彼无超越证的原因,于彼之前是无获得四果随一;彼无先离欲的原因,于见道前是不能离欲有顶见断烦恼的原因。阿罗汉无超越证,谓未得初三果随一,是无获得阿罗汉果;彼无先离欲,于见道前是无离欲有顶九品烦恼。于上对法[90]的观点中,多分顺彼所说,并许预流及阿罗汉住果有顿断及渐次,许中间二住果非有顿断。
1.2.1.3.断除诤论
有人说:“应有先离欲预流,于见道前有已离欲界五品粗惑贪的预流故。”此说不周遍,虽有彼[91],但不立为先离欲故。
复次有人说:“虽有顶见断烦恼由粗寂相道不能离欲,但无所有处以下的见断烦恼由彼道应能离欲,《俱舍论》说:
‘余通见修断[92]’中所说故。”
此不周遍者,意为彼以下粗分见断烦恼故。不能许者,彼以下的补特伽罗我执,由粗寂相道不能离欲故。
复次有人说:“若是先离欲的不还住果,于见道前周遍已离欲自向[93]主要所断,安立彼向主要所断为欲界六品烦恼。”应不合理,于欲界六品烦恼中,有一补特伽罗我执故。及彼[94]于见道前不能离欲,汝亦许故。
复次有人说:“若是先离欲的不还,于见道前,由粗寂相道,周遍已离欲自向主要所断。”应不合理,于见道时,由彼道不能离欲遍计所执萨迦耶见[95]故。此应周遍者,安立五顺下分结为不还向主要所断故。
1.2.2.依何道获得之理
1.2.2.1.破除他宗
有人说:“若是次第证的一来,周遍已断欲界六品烦恼。”(那么)次第证的一来果,应须由欲界六品烦恼亲对治无间道直接获得,此吻合汝宗旨故。若许,《金鬘疏》说:“故尔,若是次第证者,须由无漏出世间道断除所断”乃至“未细观察。”次第证的一来果与不还果须由无漏出世间道直接获得,是汝所许故。不能许者,彼二者有由世间修道直接获得故。应尔,于见道前、由粗寂相道、已离欲界五品惑贪以下随一的某些预流、有如是获得故。应尔,同彼的某些预流、获得第十六心道类智已,由先串习力、修粗寂相道,同彼的道有获得彼中间二果故。《心要疏》说:
“中间二果,住见道后得位时,设若彼补特伽罗,若是修习多分止住,由世间粗寂相能获得也[96]。”
此周遍者,修习多分止住之义,即能修习粗寂相的静虑故。应尔,中二果有由世间修道及出世间修道二者别别直接获得故。《金鬘疏》说:
“若是中二次第证者,由世间道及出世间道二者容获得者,获得第十六心已,若由无漏道亲断除欲界六品及九品惑,由出世间道直接获得故;若由粗寂相断除尔二种,则由世间道直接获得彼二果。”
复次有人说:“次第证的中二果,应有由世间者之道直接获得,教言尔故。”此不周遍,于世间修道中作是说故。不能许者,由异生道无直接获得彼二[97]故。应尔,由异生道无直接获得四果任何故。应尔,四种果必须于圣道时直接获得故。
1.2.2.2.安立自宗
预流、先离欲的中间二果及阿罗汉的四果,必须由无漏出世间道直接获得,此初三果必须由见道八忍位直接获得,及阿罗汉果由修道金刚喻定直接获得故。次第证的一来及不还二果,有由无漏出世间道及粗寂相道二者直接获得,如前已说故。
1.2.2.3.断除诤论
有人说:“预流于见道时,有一类修习粗寂相道应不合理,彼[98]尔时[99]于上下界中无修习粗寂观道故。应尔,若是彼[100],周遍有修习三界轮回苦的自性故。”此说不周遍,然因成者,是小乘有学[101]故。不能许者,《道次第》中所说:能修习无我的毘钵舍那,亦修习粗寂相的毘钵舍那已,有一类能离欲界粗分烦恼贪故。
复次有人说:“先离欲的中间二果,应非须由无漏出世间道直接获得,彼二是由世间修道直接获得故。应尔,彼是以世间修道已离欲界六品,及九品烦恼贪中获得故。”此说不周遍。
复次有人说:“以某些预流修习粗寂相道已,虽有已离欲界一切粗分烦恼贪,但应非以由仅彼获得不还,由仅彼非已离欲不还相不共的主要所断故。应尔,尔时非已离欲界九品烦恼贪故。”此说不周遍。于《集论》中所说:同彼的预流如是修己,离欲界一切粗分烦恼贪已,而离欲五顺下分结,及不还相不共的主要所断是彼五种故。初因成者,同彼的预流,应先已断除见断三结,以欲界贪及害心二种是欲界粗分烦恼、并由尔时新离欲故。应尔,此害心易,然欲界贪为五欲贪,此二者是粗寂相道主要所断除故。《道次第广论》说:
“此中贪者为五欲贪,是欲或贪,彼由多门对治欲惑,观所缘过,即是断彼贪感受对治的法[102]。”
此应周遍者,“是欲或贪,”是解释五顺下分结中的欲界贪故。
1.2.3.依何地获得的理
预流、一来及次第证的不还三种果,周遍依静虑近分未至定中获得,而超越证的不还果须依六静虑地随一中直接获得,阿罗汉果以九无漏地随一的所依心,由无间道直接获得;以有顶心或欲界的所依心,由无间道无获得四果任何一种。引出六静虑地的方式即:初静虑近分未至定、彼的仅根本位、彼的殊胜根本位、及后三种静虑的三种根本位,合为六种故。引出无漏九地的方式即:彼六种,及初三无色的三根本位,合为九种故。
于此有人说:“先离欲的不还果,应无依静虑近分未至定中获得[103],若是先离欲的不还向,周遍依初禅根本定获得故。”此说不周遍。有人说:“此应有周遍,正如有根本定时,无须依止未至定故。应尔,根本道易而未至定道难故。”此说不周遍。
复次有人说:“‘说次第证的阿罗汉果亦有依于九无漏地获得’应不合理,彼无依近分未至定获得故。若是将要获得次第证的阿罗汉果,周遍是已获得静虑根本定的补特伽罗故。”此说不周遍,然因成者,若是彼,周遍是不还故。此根本应不能许者,次第证的阿罗汉果有以近分未至定的所依心金刚喻定直接获得故。《满增释》说:
“阿罗汉所依地有九,谓四禅、未至、殊胜、并初三无色。”
果由几根获得的差别,谓预流,及阿罗汉二种须由九根获得,中间二果有由七、八、九根获得故。《俱舍论》说:
“九得边二果,七八九中二。[104]”
预流果是由九根获得者,即将成为见道体性的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舍根、未知当知根,及将成为修道体性已知根的九根获得故。阿罗汉由九根得者,即将成为修道金刚喻定体性的信等五根、意、于喜乐舍中随取其一、已知根、及将成为无学道体性的俱知根的九根获得故。先离欲的一来果,如预流由九根获得;及次第证的一来,若由世间修道获得,则将转成彼体性的七根获得,及若由无漏出世间道获得,是由八根获得。
1.2.4.四果由何界所依获得的理
初三果必须于欲界的所依中新获得,而阿罗汉果有于三界的所依中获得,《俱舍论》说:
“三依欲后三,由上无见道[105]。”
2.解释得果所依补特伽罗的建立
2.1.解释预流
2.1.1.解释预流向
2.1.1.1.破除他宗
有人说:“若是预流向,应周遍是圣者,认定见道苦法忍为预流向最底界限故。《俱舍论》说:
‘前十五见道,见未曾见故,名随信法行,由根纯利别,具修惑断一,至五向初果[106]’
中所说故。”此不周遍,彼是有部的宗旨。
应成派诸师亦如有部许初向周遍为圣者者,《入中论颂》说:
“如第八圣此亦尔[107]。”
此应周遍,向果若从阿罗汉数起,此向居第八位而释为第八圣[108]故。此根本应不能许者,有住声闻加行道的预流向故。《集论》说:
“何等预流向补特伽罗?谓住顺决择分位,及住见道十五心刹那位。[109]”
于此有人说:“若是声闻加行道者,应周遍是预流向,预流向最下界限合理故。”此不周遍,须安立为加行道一坐者为向,及若是声闻加行道者,不周遍是一坐者故。初因成者,若是预流向,必须于断除见断三结的加行连续中立为向,而同彼的加行道非一坐者无故。《入明慧梯》说:
“是故,不精进断除所断者,不能为向,故须安立断除所断的加行连续者为向,此中一坐者方能起,余者无故。”
若次因不成,从声闻加行道顶位退,决定转入大乘的声闻加行道暖位者有法,应尔,尔故。应尔,从不定性声闻加行道暖、顶位退之,有转入大乘道成佛,及其忍位亦有转入独觉道故。《俱舍论》说:
“转声闻种性,二成佛三余[110]。”
此应周遍,解释由“二”,谓获得暖、顶的弟子声闻;解释由“转”等,谓有从彼退,而转入大乘道;解释由“三余”,谓有从暖、顶、忍三位退,而转入独觉道故。此根本应不能许者,如是的加行道者,虽不退为余道,而后生中现起见道的加行道者,及虽尔生中现起见道,从一坐中不生的加行道者,皆非彼故。《入明慧梯》说:
“从后生中,生起见道的加行道者,及虽仅此生生起见道,然一坐中不生的诸加行道者的加行道,现皆不许为彼。”
复次有人说:“安立预流向的界限,在于声闻加行道一坐者,乃至声闻见道无间道之间。”亦应不合理,若是预流向,不周遍是声闻故。应尔,彼中有独觉加行道一坐者故。应尔,小部行的独觉加行道一坐者是预流向故。若因不成,同彼的独觉一坐者有法,汝应是预流向,汝是主要为令获得断除见断结
文章评论
宗雨
这位师父,师承哪里?
荔枝儿
甚深复甚深,愿自他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