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从读开始
手机日志
书法从读开始
书法的学习与提高需要认真读帖与临帖,这是书法家必练的基本功。读帖练心练眼力,临帖练手练功力,读帖临帖相互配合才能心手合一。
读,“观”之意——在临帖之前,书法创作者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然后去临习的过程。书法界和书法教育者应当倡导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家在读帖上多下功夫,只有真正理解了碑帖内容,抓住了它的特征,才能临得准、临得像,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书法新人。
释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徐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
毋庸置疑,学习书法,离不开对临、背临等基本方法。但在上手临摹之前,读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有人说临帖可以学得碑帖的体貌,那么读帖学到则是碑帖的精神。遗神而取貌,是学书者之大弊;遗貌而得神,却是掌握古人行间气质、杂取百家而化以己意,进而培养个人书写气质的正途。
读的过程,是书法家在翻阅碑帖和浏览墨迹的过程,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和韵味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很多知名书法大家所看重。《新唐书·欧阳询传》记载:“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住马观之,良久方去。数百步复返,下马,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宋代黄庭坚曾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由此可见读帖是对学习书法而言至关重要的环节。
释文: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
读帖,于当今书法创作,应该涉及书法本身技术与特征,也应该涉及中国文化内涵的领悟与感受。有的学者将读帖方法总结为记忆式读帖、对比式读帖、分析式读帖、欣赏式读帖;我想,前两者关涉书法技术方法,后两者则涉及对中国文化和书法精神的领会。创作者在领悟了用笔方法、字的形体结构特征、作品的布局、意态等方面之后,对于范本的文化内涵——其碑帖年代作者情况、碑帖的文意内容、碑帖的历史资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与审美倾向——的研究与“读”,更可感受原作者内心的创作情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信息和审美追求。
释文: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
在这个过程中,读帖,就变成了原作者和临帖者思想的双向对话与交流,经典碑帖的真实价值与意义才会在细“读”之下逐渐呈现,其审美语境中有创造价值的元素一一显现。读帖,才会成为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追问过程,从而进行当代书法界富有时代价值的艺术创造。
释文: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垂拱三年写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