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遗忘的“吴旗共大”
情感天地
不该被遗忘的“吴旗共大” 七十年代初,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国家正处在十年动乱中。在历来多事的教育战线,我国的江西省又升起了一面教育革命的旗帜——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我至现在也不知道这件事当时是否风靡了全国,只知道距江西万里之外的陕西吴起则遥相呼应,办起了一所“吴旗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时间是1973年,校址在今吴起县长官庙镇政府附近。这所学校若论规模及办学条件,如果和今天的学校相比,那才真叫没可比性,起初大概只能比当年 “抗大”的条件强一些就是了。学校的办学指南就是毛主席的5.7指示,即:学生也是这样,既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那时候办事真的叫雷厉风行,办学决定一经做出,立刻实施。第一届学生就是从当时的高中在校学生中分出来的,据说相当多的学生都没能得到到上共大的殊遇,而凡是能分到共大的学生都是当时高中的优秀学生。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这些学生放下县城里的高中不上,为什么偏要跑到山沟里去上学呢?况且那里一穷二白,又必须劳动,甚至他们所要到的所谓学校也仅仅只有几孔废弃的土窑和几亩农田,连学校的雏形也没有。 开学的第一课,也就是第一件事就是部署建校劳动。霎时,一个当年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才有的诸如打窑盖房、开荒造田、种地养畜、建室办厂等一系列与学校性质相匹配的校建活动在偏僻的山村拉开了序幕。其情绪之热烈,场面之宏大,就是时隔30年后,人们仍然记忆犹新。就这样,在毛主席教育革命路线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指引下,完全靠师生的一双手,不到二年时间,边建校,边教学,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真的建起了。当时这所学校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在校时,就经历过省、地召开的现场会。陕西日报登载了学校的办学先进事迹。就是今天,原校址早已被石油部门占用,但是吴起人称这个地方仍然为“共大”,可见当年学校留给人们的影响是何等深刻。 学校的性质是职业教育。有农机、畜牧、农技、卫生、果林、水电、林学等专业。由于要体现毛主席的5.7指示精神,学校的教学完全实行专业化。每周上四天课,劳动两天。专业课的课堂除过一些理论知识外,大多就在各自对应的场地实践完成。学校有卫生室、兽医室、农机厂、果园、农田实验基地,这些都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学校的专业老师在这里必须一提,他们基本上都是当年的老牌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精通程度令人惊诧。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么优秀的人才在没办共大前却只在吴起干着及普通的工作。改革开放后,他们纷纷走了,后来听说他们大部分都在省上的科研单位工作。学校种好几百亩农田,养上百头良种牛、驴、猪和几百只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人),即保证了教学,又解决了师生的温饱问题,这在当时粮食紧缺的年代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学校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在学校的各个部门忙碌,就连山上的田地里也有学生的劳动身影,真正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一起。在那样的学校上学,学生始终有一种自由愉悦的心情,就是今天看来,也完全是科学化的教学活动。学校奉行开门办学的方针,始终把实践放在教学首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学方式,从各个渠道提高办学效益,千方百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那个年代,吴起人谁不知道共大,尤其是共大的畜牧、农技、农技、水电、果林这些专业,红极一时,不少偏远乡镇的农民都慕名前来寻求服务。学校也利用假期办短期培训班,如今你和当年的那些受过共大培训的兽医及一些农林技术人员说起,他们还在为当年参加培训所学下的东西津津乐道。学校有常年的文艺队和篮球队,值得一提的是篮球队,时常能代表县上参加活动。当时的长庆一分部在吴起,有一支打遍吴起无敌手的篮球劲旅,但提起共大篮球队,他们仍心有余悸。不知现在能不能提,当时有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决裂》,就真实地再现了共大的成长经历。当然这部影片后来被认定为左倾思潮的产物哪是肯定的了。 吴起共大准确说应该是办了10年,招收了五届学生(有一届是从农村知识青年中招收的)。随着社会的转型,这个曾经在吴起风云一时的时代宠儿也终于尘埃落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这所学校曾经为吴起的工农业生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吴起的干部队伍造就了一批骨干,尽管它不是党的干部学校,而90年代吴起的科级领导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毕业于当年的吴起共大,不过时过境迁,人事全非,他们后来对这所学校是怎么个影响我就不得而知了。 很惭愧,我没有学长们的才气,未能涉足官场,只是几经周折,溜进教师队伍混口饭吃。这些年,教育改革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常常在一些场合,聆听着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口若悬河地给我们讲教学实践的意义,讲职业教育的方向及办学方法。每每此时,我不由地哑然失笑,我心想,这些东西30年前我们就都做过了,况且早被实践检验多次那就是真理,还用得着你再把它捡起贴在自己的脸上当作自己的发明去迷惑人吗?对此我真的嗤之以鼻。话说到这里,我还顺势想说一点题外话那就是我这人天生愚钝,愣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当年统治学校又怎么了?要说不同于今天统治学校的知识分子,那就是他们的道德素质、敬业精神、文化素养、为人师表明显强于当今。我实在再看不出他们还在那个方面比不上眼下的这帮道貌岸然的社会精英。 从严格意义上说,吴起共大属于时代的产物,它的消失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抛开这个意义不论,在倡导大办职业教育的今天,面对名存实亡的职业教育现状,它的借鉴意义还是显而易见的。 吴起共大过早地结束了她的使命,她当年的学生虽然后来各奔东西,但如今也都年过半百,而当年在那里上学时的飒爽英姿也已被无情地岁月刷洗得无影无踪了。尽管今天也没有多少人肯旗帜鲜明地承认自己毕业于原吴起共大,但我想不管怎样说,他们对当年在吴旗共大的那段生活是肯定不会忘记的。 我们不该遗忘吴起共大,尽管它在吴起教育的历史长河只是一朵浪花,但是这朵浪花放过光芒,它曾经鼓舞过一代人的斗志,也曾经传授给一代人知识技能,更不要说它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过不小贡献。 吴起共大像天幕上的一颗流星瞬间消失了,它在吴起教育的蓝天上不仅飞过,而且也深深地留下了翅膀的痕迹…… 吴起共大,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二0一0年立秋日草于家中
文章评论
小小一粒流沙
[ft=,2,]谁要叫你的吴起不是有名的地方?如果换在京津沪,能忘记吗?或许早成了旅游胜地了。[/ft]
琴韵
[ft=,2,]吴起共大的这段辉煌历史影响造就了一代精英,他们都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品学兼优的人才,已于时令不适,很理解作者的深刻意义。[/ft]
晓笛清曲
[ft=,2,]你知道那几任校长都是谁呢?[/ft]
瓜棚斋主
[ft=,2,]就那样的学校我也没有上了,当时很想上的,不要,呵呵,很遗憾。[/ft]
~
[ft=,2,]“吴起共大”这篇文章真叫人百读不厌,虽然我没有上过共大,但这所学校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至今记忆犹新,尤其忘不了你那优美的舞姿、悦耳动听的歌声、有趣的秧歌头、嘹亮的鼓声。当年你在此校还耍了几天红人,难怪今天能忘记?[/ft]
风轻云淡
老那是必然的,我儿时在共大住着,很熟悉,八十年初期离开,再也没有去过一次,只记得那里的苹果树,那时的黄元帅很好吃,几空老土窑,还有大礼堂,礼堂土很大,在那里曾经看了许多战争片,几间土木结构的教室,还有一排排的杨树。。。。我拿走了, 这里有我儿时的足迹。。。。
东方不败
职业教育,对学生而言,就是学技能,好就业。对教师而言,就是多动手,多实践。学校,更是开辟机会空间,让学生大展身手,步入社会。现今,国家发展职教,重视职教,扶持职教。但是机制里,没有强调职教的重要性必要性,没有给职教准确定位。家长在体制的引导下,冲击普教,绝不徜徉职教,形成了技工急需,而职教不兴的矛盾和怪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0年代,你们实践的职教,今天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说明了它的贡献和意义。从你身上,也看到了它的有效价值,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收获着知识,收获着能力,你的多才,你的乐观,你的豁达,其实就是不被遗忘的历史,不被遗忘的共大,活生生的体现。共大,那是锻炼的舞台,那是成长的摇篮,生命里,不该被遗忘,不能被遗忘。历史,记住了这一瞬;现实,又上演了这一幕。吴起共大,像你一样,深刻在我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