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变化
地理收藏
粮食安全
人均粮食
研究技术路线
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时序变化特征:
1997—2003 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下降,至2003 年到达最低峰;
2003—2010 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稳步上升, 至2010 年到达最高峰。
空间变化差异:
61%的省、市、自治区近14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倾斜度最大,河北倾斜度最小。
39%的省、市、自治区近14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其中上海倾斜度绝对值最大,四川倾斜度绝对值最小。
粮食安全整体呈良性发展态势。
2010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分布
小于150 kg 为严重缺粮区
150~300 kg 为一般缺粮区
300~400 kg 为基本自给区
400~600 kg 为一般余粮区
高于600 kg 为重要余粮区
2010 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分布
- 严重缺粮区有5个、占16.13%,主要为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区;
- 一般缺粮区3 个、占9.68%,位于福建、青海、海南,布局分散;
- 基本自给区7 个、占22.58%,分布在西南和北方两大区域;
- 一般余粮区13 个、占41.94%,主要分布在东南和中南地区,唯一的例外是宁夏回族自治区;
- 重要余粮区3 个、占9.68%,全部位于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地,呈聚集分布。
人均粮食占有量与一产就业人员、农用机械总动力和成灾面积呈负相关,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呈正相关。
这些因素是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该以调整这些因素为主。
来源
张琳(2012)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广东农业科学,第24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