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喜神禅来养(一)

个人日记

 

冯学成先生开示
 
当我们回顾古今中外的文化源头的时候,不难发现,7代表神圣、吉祥而圆满的数字。在基督教的文化里,上帝造人7日为满;在古埃及文化里将天上的七星视为最高腾图;在日本,被国民推崇为最吉祥的数字也是7;在中国,在佛法里面有很多法事也是以7为周期;在庄子的思想里他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思想,这一种没有生死的大自在的境界,如果要用一个数字来形容它,恐怕那也是非7莫属;更甚者,自家门口的事---禅宗,稍微有一些常识的朋友都会知道,传统的禅修方法就是打禅七,在七天里每个人都要克期取证 ,在规定的时间里好好的用功,了毕自己的生死大事。诸如此等,不胜枚举。
图片 

  讲这些的目的是想跟大家分享,今天能够相聚一堂,这本身就是倍受祝福的因缘。非常的荣幸能够请到冯学成老师来担任这一期的主讲嘉宾。冯学成老师是广东省禅宗文化研究基地的研究员,多年来都潜心于儒释道的研究,以全新的角度来阐释孔孟老庄。冯老师在今天要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和气喜神禅来养”。这个题目出于传统文化经典《菜根谭》:“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在这里的两个小时也是大家喝下午茶的时间,今天的下午茶就要来品品什么是真正的和气?什么是真正的喜神?我们为什么要养和气和喜神?为什么要用禅来养?又怎么样的养法?

关于冯老师,大家看过他的书就很了解他。我简单讲一下,老师这大半生跟中国传统文化和禅宗的因缘,用老师自己的话来讲,那就是在海灯法师那入门,在本光法师那奠基,在贾题韬前辈那里加行,最后在佛源老和尚的知归。这是独立学者、行者的大半生的心路旅径。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冯学成老师来给我们喝今天禅茶一味的下午茶!(掌声)。    

  冯学成: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在中山图书馆与大家交流、聊天。今天的题目是禅宗基地给我安排的“和气喜神禅来养”。我这些年经常讲和气,讲喜神。想起20年前在中国最初气功热的时候,各类气功大家达到疯狂的时候,我提过养和气、养喜神是无上气功。如果我们身上有和气,心里面有喜神,那么什么工夫都不在话下。中国的哲学就讲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之气一气流行 ,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走到哪里都要望气,现在搬家、看风水,在古代是叫望气之学。政治上要望气,居家要望气,干企业要望气,与朋友打交道也要望气。人与人之间打交道,首先要看这个人有静气吗,还是身上有浮燥之气?有定神?还是迷茫?是凶狠之气还是祥和之气?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无时无刻不与气打交道。我经常跟朋友讲自己的气一定要和,要有和气,别把自己的弦绷得紧紧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像弹琴一样,弦太紧了会断,太松了不成曲调。我们的心怎么处理好?也要不松不紧。和气、喜神,是有修养、有修为的人自然而然流出来的个人气象,这种不是学问、不是富贵、不是权力、不是金钱。如果我们通过一定的修养,通过一定的修为,使我们自身有和气,充满了喜神。

 图片

大家都知道在广东提倡建设“幸福广东”。“幸福”这两个字怎么理解?我想有一个和气、喜神的人肯定幸福,而且是稳定的幸福。就怕一个人没有和气、没有喜神,每天都是紧张、烦燥、焦虑、抑郁,日子真不好过。无论官再大,财源再广,如果心里失去平和之气,那个日子非常艰难。所以很多人讲当官的是高危职业,老板也是高危职业,权势越大,金钱越多越没有安全感。我们要看到我们这一生一世生存的目标是什么?怎么样使自己达到一种更高、更上的境界,我想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的目标。

  人具有三重属性。

  第一是自然属性,我们都是自然生命,和大自然的各种生命是平等的,这个生命的展开,它的规律就是生老病死。学佛法的人经常把生老病死拿来参,其实不用参,每个人都逃不掉生老病死。

  第二个是社会性,社会性就是穷达贵贱,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生一世谁不想扬名里外,谁不想富贵全家,都想,都想趋吉避凶,向往富贵,害怕贫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社会性,才有丰富灿烂的人类文明。

  第三个是精神性,人类文明实际上是社会文明,但是人类文明从哪里来的?是从人的精神性中产生出来的,因为人是有精神性的动物,也是社会性的动物。精神性一方面含有对自然性的认识,一方面又承担社会性所带来的种种精神感受。那么我们的社会性、自然性积淀到精神里面,说穿了就是喜怒哀乐。升官发财就欢喜了,升不了官、发不了财就是不欢喜,生离死别不欢喜,求不得不欢喜,所以这一切都看精神承受能力。当我们面对社会、面对自然、面对自己的生命,自然而然的有我们精神的种种反映,粗浅的就是安全问题、温饱问题;高一点就是辉煌腾达,升官发财;再高一点就是我要成佛、成仙,我要搞哲学、要搞神学、要搞宗教、搞艺术,使我们的精神更雅致一点,高尚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内容,自己的精神内容是与自己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是融为一体的。多数人在社会、自然、精神的交接上被动的在其中流淌。有志气的人要主动的把自己的精神性担当起来,用儒家的话来讲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用佛教的话来讲明心见性,要达到精神的极致,达到人生的解脱。佛教讲身得解脱,心得解脱。所以和气喜神,用道家的话来要大周天通了才能有和气,我们都知道一脉不合、全身不安。在座也有高明的医生,深刻知道人的身体状态,如果我们的五行之气、阴阳之气,十二经络有堵塞的地方,有不平衡的地方,病就来了。所以和气是 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的一种展现。喜神又是我们人和我们的身体-身体就是自然性,与社会-和自己身边的环境达到一种祥和、喜悦的状态,我们才能喜神充满。但是和气喜神不是一时一世的事。今天老板表扬我了,给我涨了工资我很欢喜,但是这个欢喜过几天可能就不欢喜,因为看到别的公司涨的工资更高,可能就变成生气了,别人那么高,我为什么没有那么高,欢喜心马上变成不欢喜了。

  所以真正的和气一定是建立在我们的身体的康健、环境的和谐上。而我们的喜神更是在和谐的基础上有稳定性,有长远性。和气喜神没有稳定性、没有长远性,像股票一样,今天涨了很欢喜,明天跌了又抱怨,又不舒服。所以主动的把身心性命捏到自己的控制内,让它健康的、高尚的在这我们的100年中慢慢释放,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功夫,不仅仅是一个学问,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功夫。

  我们都知道人,每天都在面对自己的客观世界,每天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相处。当我们面对社会关系的时候,那么得失、顺逆、是非、荣辱等一系列现象就出现了,你得到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当然就很欢喜,达不到目的就很沮丧。这些建立在得失、是非上的欢喜心是不牢固的,因为没有永远的得。所以庄子有一篇文章叫《至乐》,最高的乐;佛教讲极乐世界,道家讲至乐,最高的乐,乐是什么?非得、非失、非喜、非忧、恬淡虚无的状态,怎么样使我们的心能够超出世俗的得失、是非,而深化到更高层面,这就不简单了。现代社会里面经常讲提得起、放得下,把眼皮下的得失、是非、荣辱敢于放下,而进入恬淡虚无的境界,那你才能超越生命无常和种种荣辱得失,才能超越我们简单的、低层次的喜忧的感受,而达到用佛教的话讲是涅盘寂静,用道家的话讲就是无为、无思无虑,弃圣绝智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恬淡、虚境、无忧、畅快的心境是需要充实长久的心境,这样的心境不是名闻利养 ,不是酒色财气这样的一类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是非、成败、得失都记于心,那么我们面对的只有烦恼,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你在机关里面有一个处长的位置空下来,大家都去争,争上去就欢喜,争不上去就不欢喜。在现在的市场局面下,西方的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的经济还是有很多麻烦,无论是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好,他们的确相当艰难,在这种艰难之中你说要有和气喜神,你要有很高的功夫才能有这样的感受。相反,有很多人面对这样的局面徒生烦恼,为什么现在愤青这么多,在网络上的牢骚太多,这是社会的自然现象,因为他们不是圣人,也不可能要求众生都是圣人,都成为有修养的人,大家的喜怒哀乐要释放也得释放,这个也没有办法。

  所以一个人要喜神有一个前提,要和气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心安。心安不容易,大家都知道禅宗里的公案,二祖大师见达摩祖师,立雪断臂,求的是什么?求的是心安。二祖拿出戒刀把自己的左臂砍下来,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说仁者何需到这种地步啊?二祖说我心未安,乞师为我安心,希望大师帮我安心。大家想想禅宗最大的公案,达摩祖师传给二祖,二祖大师求的是心安,但是这种心安不是我们认为的生活上简单的心安,而是精神上的解脱,是在道上而言的。没有解脱的人永远谈不上心安,心得解脱心才得安了。喜神绝对是建立在心上,如果心不安,喜神从何而来,和气从何而来?

  怎样才使我们心安?有一个前提,自己没有过错?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面对着种种关系,在家庭面对父母、夫妻、儿女;在江湖上面对各种各样的兄弟,无论你在公司也好,在企业也好、在机关也好,有自己的同仁,也有上级领导,也有下面的员工。你在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可不是纸上谈兵的关系,很多关系是利害上的关系,这个利害关系不仅是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还有名誉上的利害关系,还有意见、意气上的关系。有些人很了不起,把金钱看得淡,多一点钱少一点钱无所谓。升官也好,下台也好也无所谓,但是他把自己的荣誉看得很重,他很有意气,或者说很有脾气、很有个性。这个个性也会带来麻烦,个性强的人顺心时光彩照人,拂心时更不得了,会闹出很大的风浪来,因为这样的人不得了。

  怎样让自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无过,这需要非常有智慧、非常有经验的人才能达得到。善于反思的人,善于反省的人都是很严格面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个清高的人不怕自己吃亏,首先想的是我会不会让别人吃亏,无意之中得罪他人,无意之中占了别人便宜。如果无意得罪他人,占了别人的便宜,自己心里觉得有亏 ,那么心里面也不安,睡不着觉,自己要脸红,这时候他的和气、喜神是起不来的。道德之士,自律很严,吾日三省吾身,经常不断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有慎独功夫的人,他的修为不一样。没有慎独功夫的人,放肆的人,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人就说不清楚了。所以心安必须无过,怎么样使自己无过,必须要知耻,要有羞耻之心。

  去年在湛江宾馆讲《通书》,《通书》的第七章就谈到“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谈到古代圣贤的心路历程。一个人生下来很多不幸,父母早亡,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这是不幸;想为民众做大的贡献,但该升官没有升官,这是不幸,或者被人误解是不幸,吃了哑巴亏不幸,但这些不幸不算什么。真正的不幸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弱点、过错,这个很不幸。所以朋友之中要有挚友、要有诤友,敢于对自己的弱点下药,敢于公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所以“不幸不闻过 、大不幸无耻”,最不幸的人是无耻之徒,根本不知道天下还有羞耻之事。现在看到有很多作奸犯科的人,“双规”的人,关键是已经迈过“耻”的界限,这就是大不幸。一个人一旦进入无耻以后是什么都敢干,不顾因果,不顾后果,多大的祸害也在所不惜,因为没有“耻”的感觉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但是话说回来,每个人要知良知,每个人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要进行自我反省,这是每个人逃不了的一种内心的反省。哪怕是小孩,哪怕是罪犯,一样有精神自我反省的惯性,也可以说是先天的力量。如果有过,知道自己有过,乃至于知道自己无耻,我们的灵魂能够安宁吗?我们的内心能够太平吗?不太平。如果一个人不知过、不知耻,哪里去找和气,找喜神。如果在无耻之中得到大的收获,得一时之利,但是报应是很快的, 昙花一现,我们看过很多的案例,就不用举了。

 

不知羞耻的人,胡作非为而安之若怡,这样的人肯定很危险,是走不远的。所以“知耻则无过,无过则心宁” ,如果我们的心宁了,那么和气喜神自然而然就到来了。不仅是有和气,有喜神,福禄寿喜全在其中。现在怪病很多,比如说“三高”,天天海吃海喝,天天鱼翅海参,吃了之后舒服不舒服呢?欢喜不欢喜?如果得了“三高”之后日子也不好过。这些人有福、有寿吗?都是短命鬼!有很多人有抑郁症,为什么得抑郁症?工作压力太大,于心不安。韶关的那两任区书记自杀,到底什么原因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自杀?如果有和气、喜神,他会去寻死吗?为什么没有和气、喜神?那就是自己的工作方式,自己内心的交待肯定是没有料理好。如果自己的内心能料理好,他不会走上那条路。所以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和气喜神,好像就是一个脸谱、面具,其实不是那么简单,不是那么回事,它有深刻的精神内容在里面,在潜意识里面已经深深扎下根来,由内发于外。你是君子,有君子的情操,有君子的喜怒哀乐,有君子的所作所为。你是小人,就有小人所作所为,就有小人的气味。我们看一个人怎么看?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君子就有君子之风,肯定有和气、喜神。但是君子也有君子之忧,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他也忧,“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境界就不一样了。实际上范仲淹超越了常规的得失、忧乐,而进入了庄子所讲的至乐而乐的境界。

  这里我们谈到了和气喜神的前提,必须是心要安宁,心安宁的前提就是无过,无过的前提就是知耻,这个是有因缘展开的因果链条,精神的因果链条,也是我们的心理的因果链条。我们怎么样处理好这样的因果链条,使我们的精神都健康?学佛的首先是身得解脱,心得解脱。身得解脱不太容易,面对生死,谁也解决不了。前几天到云门寺参加佛源老和尚圆寂三周年的法会,佛源老和尚德高望重,但还是得病,一辈子苦,但是不妨碍他是德高望重的,他也走了。100多岁的老和尚有好几位,他们到时候也会走。在没走之前,居士们、信众们认为是神,大量制造神话,但是说走也就走了。所以身得解脱,就是说我们要有和气,并不是说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可以到阎王老子那里把生死薄给勾掉,到山里面去长生不老,那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现代的生命科学面前是行不通的。但是佛法对身得解脱有专门的说法,我们不在这里讲。心得解脱,是得菩提,什么是菩提?我们不说那么高,也不说那么远。
图片 

  我经常对周边的朋友讲,佛教里面讲因果,讲果位,如罗汉果、菩萨果,这个果位也太高了,世俗人只能打妄语了。如果这个人脾气不好,性格不好,但是我知道种种不好,我下工夫把它改正过来,通过十年八年的时间,用实实在在的工夫把坏的习气、不好的脾气,不好的德行慢慢的纠正过来了,这也叫得果,所以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样变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我经常讲什么是命运?就是自己的身心性在人世关系,在社会时空中展开的必然性。身体好的人,聪明的人,有德的人,和身体不好的人,道德很差的人,心情很糟糕的人,在社会上的路线图不一样。命运展开,成功人士一定有他很好的素质,有他的德行。比如说百年老店,什么是百年老店?百年老店之所以延续100年,肯定他的产品的质量,他的价格,他的信誉经得住敲打。要达到信誉的稳定性,这个不简单。那么我们的命运展开,身心性的展开也是这样的,要成为受尊敬的人,无论是富贵也好,贫困也好,在中国也不是一味的向钱看,向高看,升官发财我恭维你,贫困潦倒我就看不起你。中国的历史上,隐士、寒士一样受人尊重。现在终南山有这么多隐士,几十万人都去探访当代的隐士,很多人也去供养,看来今天隐士、寒士还是受尊重的。所以中国的文化有了不起的地方,一方面对成功者比较苛刻,用仁义道德,用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眼光来审视成功者。但是对失意者,多是一种包容、同情。如果失意者,有高尚的情操,比如说陶渊明这样的人,像杜甫这样的人,就不得了,大家非常的尊敬。无论是佛家也好、还是道家也好,高僧高道,他们的身份地位,感觉就不一样。

另外,人的一辈子就“取舍”二字。什么是命运,我们每天都在取舍之中。我们把100年的取舍连成一条线就是命运,你取善得善,取恶得恶,取吉得吉,取凶得凶。但是凭什么有这样的取舍呢?就是一个人的境界,一个人的经验,一个人的德行,还有你的价值观,价值观不一样的人取舍也不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取舍就决定了自己的一生。我们现在要养和气、养喜神,可以啊!和气、喜神首先要心安,知耻,知过,要有对自己严格的心性要求,你才能达到。另外,我们为了求心安,在知过、知耻这样的路走下去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进入了禅修的境界了。禅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一种在庙里面很高深,很神秘。禅修就是内心净化的过程,就是净化我们的内心,净化我们的道德,提升我们的智慧。

  禅翻译成中文,有三重意思,一个是静虑,就是对我们躁动的精神让它安静下来。同时,再把精神中的杂质过滤掉。另外一层意思是思维修,我们的思维精神多是处于低层次的条件反射,受到酒色财气、名闻利养刺激而发生的思维程序。怎么样我们的思维程序通过过滤而达到优化程序?自己各位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精神运作,理性工作的时间也多少?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有几个时候能够一以贯之在一个事上用心?家长都说我们孩子坐5分钟都坐不住;老师讲一节45分钟的课,学生坐20分钟不动,心思不乱不跑就已经不得了了。真正能使自己安安静静,精神灌注几个小时的人不多。说老实话,全世界能够这样工作的人,我也没有统计过,在我的估计中不上万人,可能是万分之一,乃至千万分之一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因为这是专门修持 的功夫。

  禅的另外一个属性是定,定是什么?是确定、稳定、不变,一以贯之。所以谈到定,并不是想象的在蒲团上打坐。蒲团上打坐是一种定,那是身定,不是心定。你在蒲团上打坐定在什么地方?我经常问很多打坐的人,你们坐在里心放在什么地方,好多人说不清楚,很少有人说自己打坐的时候心放在什么地方。你不知道心放在哪里,那么你的念头是乱来的,用佛教的话来说也是在打妄想,因为我们不能控制念头的起落与生灭。为什么呢?念头的来来去去,用佛学的唯识学的观点来讲,是第八识里面的种子,浮现到六识上来,这是没有人管得了的,就算菩萨也管不了。它要来就来,要去就去,就像池塘里面的气泡一样,一会儿这里起来个泡,一会儿那里起来什泡,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泡会在什么地方起。我们在座的人下一分钟心里有什么念头,谁清楚?谁也控制不了。如果控制得了念头的起落,那这人就非常了不起,非常优秀。

  上次我和几位朋友谈到这个问题,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的差别,我谈到思维本来没有差别,有差别的是思维的内容和方法,关键就是你的注意力是不是可以长期凝注。如果搞科学研究的能不打妄想,把你的课题、攻关的时间放在那里,少想一些去应酬领导,少想一些名誉地位,少想一些利害得失,全心全意把科研项目弄下去,有个三五、十年八年不出成果天理不容。为什么不能出成果?因为我们的心花耗在莫名其妙的地方去了,怎么能够出成果?

所以“禅”这个字,一方面需要静虑,一个是思维修,第三个是定,这三个是一体的。人生目标也好,企业目标也好,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我们需要有一个目标认定,认定之后才本干,才去工作。在儒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是知、止、安、定、滤、得,是一个系统下来的,定是目标的确定,并不是蒲团上打坐的定,而是目标锁定。不受任何干扰,你才能静下来深思熟虑,见人不所见,行人不所行,这样你才能优秀起来。所以说禅修就是给我们自己的不健康精神内容做斗争。借用《坛经》里神秀的谒语: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每个人要有一个习惯,对身上的尘埃、精神上的尘埃不断去淸扫。家里的卫生必须天天做,女孩子经常看看自己的脸哪里不到位,然后料理好。有身份的先生要去开一个工作会,有约会,西装革履,自己面对镜子也会仔细关照,生怕有不到之处。但是对我们精神内容,用儒家的话来讲,仁、义、礼、智、信我们做得怎么样?如果仁义礼智信有亏漏,那么心不安,和气、喜神就起不来了,那个很麻烦。佛教讲贪嗔痴三毒,如果我们内心的贪嗔痴被大量释放出来,你要想得安,要想有和气、喜神,那是没有份的。

  谈到这里,我们有对禅的感觉了吗?用禅来养,怎么来养?就是要搞好我们的精神卫生,心灵卫生,如果把这个搞好了,养成经常给心灵做卫生的习惯,我们的和气、喜神就会慢慢的养起来。
图片 

  说禅,很多对人它感到很陌生,很神秘,也很有兴趣。但是用儒家的来话说,也就是正心诚意。最近我经常讲正心诚意,因为正心诚意就是思维修,就是静虑。我们的心正不正,我们的心术正不正?意,就是性格脾气动机之类的,我们能不能使它反身而诚?对“诚”,儒学把它发挥得极处之时,与佛教讲的真如,禅宗讲的禅,道家讲的道是一回事。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学问做到极致之处都是殊途同归。我们怎么样通过儒家的正心诚意来料理我们的身心?我的用心不正,正是什么意思?正就是对邪而言,对偏而言的。心思用邪了、心思用偏了,那么你内心就有障碍,在社会上就会遇到障碍。我经常讲禅、道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涵盖一切的,就是一个“通”。现在各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包括我的老家成都,汽车太多,走到哪里都不方便,走到哪里都堵车,都想如果马路畅通多好。

  在社会上的生活,在社会上的工作,做生意的都想自己的生意通达,汇通天下。在官场上希望自己仕途通达,都不愿意自己有障碍,有障碍就麻烦。但是障碍从哪里来?跟刚才说的一样,和气喜神的障碍在哪里,通达的障碍也在哪里。为什么不能通达?你有私心私欲!我经常讲私心就是自己的障碍。“我”字写在脸上的人走到哪里,人家都会对他留够距离的,如果不留距离就会把你吃掉了。“我”字很重,这样的人不好打交道。如果进入无我又会怎么样?我和无我是两回事。无我,英雄豪杰无我,奉公守法的人无我,能够放下自我。我经常讲什么叫智慧,公心才会有智慧,因为公包含很大的空间、时间、内容。可以说是无量的因缘都放在“公”字里面消化了。但是私心不一样,总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自己个人的小圈子,能够包含多少因果内容?能够包含多少社会内容?这是不能比的。所以公,古人讲公通明,也就是通向智慧。真正的大智慧从哪里来?从公而来的。有的人你看他很聪明,很会算计,很会打小算盘,这其实是没智慧。一个小小的私心,就把他的手脚、大好前程全部束缚起来。你有你的算盘,别人有别人的算盘,只有公才能够天下无敌。私走到哪里,你是刺猬,别人也是刺猬,你不会让别人接近,别人也不会让你接近,你算计别人,别人也会算计你。只有公心公道的人最受欢迎,可以行遍天下而无碍。 所以,为了达到公,我们 一定要正心诚意,经常反省自己心正不正?意诚不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是《中庸》里面的说法,非常高明。平常也有不少人讲《四书》,但是对“正心诚意”这四个字你怎么看?《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为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你是当皇帝还是当老百姓,最重要的是修身,修身就是正心诚意。
图片 

  说回来,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几千年的根本,360行,各行技能都有优胜者,360行,行行出状元。但是这360行,现在是36000行,可以说是大千世界,怎么把它框起来?修身才能把它框起来。有些人很优秀,很了不起,如果在德行上差了的话,一个跟头就掉下去了。有的人看起来很平庸,但是他的德行为大家所认可,这个人也不简单,也就优胜了。所以正心诚意说了几千年,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把它拿得起来,端得起来,成为我们立身处事的法宝,大家都得用心,因为这不是一句口号,我们也讨厌口号式的介绍,一定要入细入微浸润到我们的身心各个方面,并融入周边环境、各种各样人事交往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都能够做到正心诚意,以公心待人,以诚心待人,就不会进入无耻的境地,也不会有过,这样就会心安,心安之后自然一身的和气,一肚皮的喜神。大家想想,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天地少了和气,用《黄帝阴符经》 的话来讲那不得了了: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翻覆。那个是多么可怕的事件!日本去年的大地震,大海啸,还有核灾难;想想中国的512大地震,都有种天翻地覆的感觉,国家损失多少?现在花上万亿来重建。但是上万平方千米的山山川川,据说山都碎了,每年的雨季一来,泥石流,山体滑坡的次生灾害随时都可能发生,要上百年地质才稳定。广东,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感受到地震,就是河源新丰江水库,58年建好,61年地震,那是水库性的地震。前一阵子是4.5级,大家都感觉到了,其实前前后后是上千次了,一级、二级的地震大家没有感觉,但是地震局的仪器把一切都在记录在案。天地不能无和气,最近这段时间无论是北方也好,南方也好,天气无常,天气莫名其妙的,一会热,一会冷,这种潮湿的天气外地人来了很受不了,成都现在还在跟过腊月天一样的。天气的变化,对地球生命,对人类社会,乃至经济建设,环保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这是非人力所能掌控的。所以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如果天地失去和气,飞来一颗星星把地球毁了,我们人类社会也毁了。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慕凌佛画堂 


 请喜欢我空间的朋友加我QQ:1667135122
 
  欢迎点击进入慕凌佛画堂更多精彩好文与你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