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霞:名师不可以速成
手机日志
前段时间参加了某地举行的“名师成长工程”经验交流会,参观了名师成长展室、听取了几位“名师”的经验介绍后,在感叹该校为“名师成长”所付出的努力、敬佩老师们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即成长为该地区名师的同时,心里总隐隐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好像那里不对劲,想了数日,终于有了点眉目——名师可以如此速成?
学校将一些名师的评比标准制作成一幅幅屏风摆放在展室里,大概有十多幅吧,校级名师评选标准、区级名师评选标准、市级名师评选标准、省级名师评选标准、特级教师评选标准、市级优质课标准、省级优质课标准……各种标准应有尽有,可以说是各级评选标准大全了。凡是加入“名师成长工程”的老师,也都有自己相对应的奋斗目标,一年达到*级名师标准,三年成为*级名师,五年成为*级名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育态度的优劣将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也自然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所以,学校重视教师培养,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这是当务之急。但教师培养,仅仅为“成名”吗?成了“名师”就一定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吗?在很多场合,也经常听到一些专家学者提到“有名校必有名师”“有名师才有名校”,说明名师的重要,也难怪很多学校把教师培养定位在培养名师上了。但什么是名师?名师是怎么来的?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名师的:“名望高的教师、培训师。指的是在教育培训领域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培训师等”。那么,“名望高、贡献大”是评出来的吗?肯定不是。固然也有很多真正水平高、名望高、贡献大的老师被评为有荣誉证书的名师,但并不是所有贡献大、有影响的教师都拥有名师。假如三年五年以后,老师没有被评为某个级别的名师,是不是表明他(她)没有成长?
大概这正是我感觉“不对劲”的地方。一所学校,假如把对教师的培养定位在按照名师标准去培养,感觉就像工厂,按照统一的模具生产产品一样,“名师加工厂”怎么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个性、有自己教学风格的老师?我曾看到一位省级“名师”写的文章,说名师是可以速成的——过去不读书也不思考,只凭着表达能力强、课讲的出彩就评上省级名师了,然后就有机会参加了上级组织的系列培训,上北京去上海奔国外,短短一年时间,感觉自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于是感叹“名师可以速成”,我哑然失笑:名师可以这样速成吗?
我不否认那些加入“名师成长工程”老师的成长愿望,更不否认他们为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包括我现场听到的名师经验,介绍自己如何借助“工程”,用“名师标准”要求自己,读书学习、和同事交流研讨、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大胆展示自我等,这都是很好的经验。但成长,一定不是为了成名。真正的成长,是心灵不断净化的过程,是精神世界不断变得富足、充实的过程,是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能够从倦怠和应付工作的状态转向愿意主动工作并能享受工作的过程。我有一位也是当教师的朋友,她过去总是抱怨受到的各种不公平待遇,抱怨周围人的自私狭隘,抱怨学生生源质量差、家长素质底,每天的工作就是应付。但自从她开始爱上读书之后,她的态度也在逐渐改变。同样的工作,甚至比过去繁重很多的工作,她不再抱怨,而是心甘情愿乐此不疲的干;同样的收入,甚至经常加班没有加班费,也不再抱怨,而是感觉自己有事做很充实。过去看到学生不完成作业、不守纪律她会大发雷霆,甚至撕作业本,但现在她会轻声细语提醒学生、主动帮助学生;过去看学生就烦,现在看学生都是那么可爱;过去嫌学生笨,现在却主动思考改进课堂,想方设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生活化,学生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课。上班,不再是无奈的苦挨,而是充实愉快的过程。她始终还是一个普通老师,没有评上优秀,更没有评上名 师,但很明显,她在成长,她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这恐怕远远不是“优秀”和“名师”所能给予她的。
可见,成长应该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成功是外显的,可以有各种荣誉称号鲜花掌声相伴,但也容易让成功者迷失其中,为了这些表面上的“风光”忽视了自身的成长;真正的成长是内隐的,是由内而外的生长,是一个人心态的改变,精神的富足,内涵的丰富,气质的高雅。由此,成长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不是速成。想到一句话:好东西慢成长。最好的木材一定不是来自生长的最快的树,而是生长缓慢的树;一个婴儿要在母亲的子宫里长到足月出生是健康的,假如提前一个月两个月出生,就会面临很多困难,甚至要在保温箱生活很长时间,经过医生的监护、治疗, 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何必求“速成”和成名师呢?学校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措施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和水平,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是自身生命成长的需要。只有自觉成长、不断发展的自己、成全自己的老师,才能有可能去影响、带动更多学生努力学习、成全学生的生命。真正的名师,不是靠制度培养出来的,更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自发成长起来的。
(原载《湖南教育》201505,配图摄影:浪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