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盟友

个人日记

          距五四运动整整20年后,一场爆发在重庆的大轰炸令中国的有识之士难以释怀。老舍在《五四之夜》中写道:“我们活着,我们斗争,我们胜利,这是我们五四的新口号!”

与南京大屠杀相比,“二战”时期日军对重庆持续轰炸数年的血泪史在西方鲜有人知。即便在国内,这一事件也被掩盖了数十年之久。70年来,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西方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被盟国考虑在内的时候,其扮演的不过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美国、苏联和英国扮演主角的大戏中跑龙套的小演员。然而,熬过了日军的轰炸,熬过了多年的艰苦时光,昔日人口不足50万,且常被人遗忘的重庆已然重生为活力四射的大都市,俨然现代中国的缩影。

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早于英、法两国反法西斯战争两年之久,是最早抗击轴心国侵略的国家。194112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中国持续参战”,以此牵制身处中国内陆的大批日军。虽然在同盟国的整体部署中,中国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是,相比其他同盟国,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力量薄弱,自主权很小,导致“谁丢掉了中国”这个命题具备了辛酸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期间,中国有1400万人死亡,超过8000万难民被迫逃亡,皆为世界之最。同时处于萌芽阶段的现代化社会遭到扼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整个国家几乎一穷二白。破而后立的开端,客观来讲,也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登上国际舞台,承担起区域性和全球性的责任。如今,中国自身的发展,让国际开始全面、完整地重新诠释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中国在“二战”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于是“谁丢失了中国”这个命题也转为“为什么战争改变了中国”。这个更具开放性、更有成效的命题可以充分避免相互指责,将争论焦点从美国的作用转移到中国身上。

脱离那些不真实的描写,这场战争应该被理解为中国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中断。到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外敌入侵、国内纷争、经济动荡,国共两党都想成立一个政治独立的国家。早在1937年战争爆发前数十年,国民党就曾尝试追求这些目标,但日本的侵略行径令他们难以成功。对任何政府来说,从征税到“粮食供应”,再到解决大量难民潮等问题都显得过于棘手。19386月黄河大决堤,蒋介石政府为了给国民党军换取宝贵的时间,选择炸桥而牺牲了千千万万中国同胞。这场悲剧震惊了世界,西方指责中国的战争行动过于非人道,他们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在当时颇具争议的结论:中国政权过于腐败和不得人心。

然而,这并不完全公平。实际情况显得复杂一些:欧洲第一的战略意味着需要以最低的代价把中国留在战争中,而蒋介石就曾一再被迫把自己的军队按照有利于盟军地缘战略利益,却有损于中国自身目标的方式投入战场。于是,蒋介石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国家。其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因为盲目地反共、拒绝抗日,也不是因为愚蠢或原始的军事思想作怪,而是源于内外交困以及不可靠的西方盟友。

战争爆发之际,共产党尚未壮大,作为共产党领导人之一,毛泽东被迫转移到偏远的西北农村。而抗战结束时,他已经控制了中国相当大的地区,人口高达近1亿,并掌握了100万人的军队。敌后的战场,虽然惨烈,但颇具效率,同时,国民党因贪腐和不作为,最终创造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满足的社会需求。于是,中国在现代证明自己是“负责人的大国”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提醒人们铭记那段历史:那些中国与其他进步国家并肩抗争法西斯的日子。

中日战争标志着中国的政权从国民党转移到共产党一方,这一过程无法避免。战争早期,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日本可能会赢,中国沦为日本帝国的一部分。因此,重新认识战争年代的中国必须从国民党、共产党以及投敌叛国者三方为基点,为实现现代化中国做出的努力来综合考量。

有一个人,常常游离在中国历史学家的研究之外,他就是汪精卫。青年时期的汪精卫,作为一名民族主义者和革命家,比毛泽东和蒋介石更为突出,其地位仅次于孙中山。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的一个投敌决定,使他沦为背叛民族的千古罪人。公正地评判,其实毛泽东、蒋介石和汪精卫这三个人,都利用这场战争来实践各自对一个自由、民主和现代化中国的设想。只是,战争迫使他们各自为营,所暴露的根本分歧也最终促成了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我想,如果摒弃征战的念头,当所有荣华富贵、艰辛苦难过眼烟云散去,历史公布最终答案,所有的人都宁愿没有争霸天下的格局吧。只要能免去当世痛楚、后世嘲弄,大家都宁愿自己是不起眼的普通人。历史是隐藏的光,有着固执的方向。

1945年以后,“二战”几乎对欧、亚、美洲各大陆上的所有大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自此,美国开始将自己视为世界警察,英国渴望重塑后帝国主义形象,笼罩在原子弹阴影下的日本期待塑造爱好和平的形象。相比之下,首先遭受轴心国侵犯的中国,情况却并不明朗。普遍的看法是,当代中国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却鲜有人认为它是抗日战争的产物。如今,令中国命运危在旦夕的战斗以及战役名称,如台儿庄战役、长沙之战、豫湘桂会战,很难像硫磺岛决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及诺曼底登陆等引发强烈的文化共鸣。为什么中国的战时历史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出?

简而言之,这段历史早在冷战初期就被抹杀了,近期才重新浮现。抗日史被国际遗忘,对此,西方国家与中国都有责任。各方对这场战争的解读均采取了冷战时期的态度。竭力打造战后和平世界的西方对它没有兴趣,中国认为这场牺牲太多的战争太过尴尬,更与辉煌的构想相差甚远。很少有人愿意回顾这段令人沮丧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近现代灾难史的谷底。我一直认为,强调战争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比如80年代初,共产党决定恢复战时历史,国共两党不论党派分歧并肩作战,共同抵抗外国侵略者,这是何等同仇敌忾的历史重现!紧接着,中国政府先后兴建了多个新的战争博物馆,突显了国民党在抗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尘封数十年的密档被揭开,大量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想正确看待那段历史,必然要承认中国是战时同盟国四大核心国之一,与美、苏、英三国地位同等。这段中国历史不仅是被遗忘的同盟国的历史,也是同盟国中受战争影响最大的国家的血泪史。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如今,东西方的思想在灵魂的高度达到共鸣,宛如一朵会走路的双生花,结伴走向隐秘的丛林深处,探索改革和未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