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帝陵
经典收藏
1.成吉思汗陵
在成吉思汗陵东南角,有金顶大帐、侧殿、选汗高台、草原市场、文物陈列馆、射击场、赛马场、摔跤场等设施。成吉思汗行宫位于陵园东南角约l公里处,由直径18米、高13米的金顶大帐、侧殿、高8米的选汗台、射猎场、赛马场、3辆车轮高2米的巨大战车等组成。殿内有成吉思汗宝座和画像,殿外有8辆战车,车轮高2米。选汗高台高8米,是历史上牧民推选可汗时的仿古建筑。
成吉思汗于1227年病逝至今700多年来,对他的祭奠活动在草原上一代接一代地始终进行着。据记载,成吉思汗的各种祭奠活动每年要进行30多次,这些祭奠都有不同的时间、方式和祭品。过去,由于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限,加之由于成吉思汗陵是经常流动的,所以,祭奠活动因地制宜分散在各地进行。1955年,当地政府征得守陵的达尔扈特人和蒙汉同胞的同意,将分散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各旗的成吉思汗画像、苏鲁德、宝剑、马鞍等物集中到成吉思汗陵所在地,并把各种祭奠活动适当集中,分别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为一年的四次大祭。
2.黄帝陵
3.茂陵
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展藏之”。由于陪葬物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俑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顶点。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139年),开始修建茂陵园,在汉诸陵中建筑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埋藏珍奇宝物最多。《汉书。贡禹传》载:“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相传武帝身穿的金缕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盛于金箱,也一并埋入。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筑成,形似覆斗,显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墓冢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茂陵周围有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禅等20多座,皆朝之勋臣贵戚。李夫人墓俗称英陵,又名“习仙台”,当地百姓称为“磨子陵”。《三辅黄图》载:”李夫人墓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今李夫人墓呈长方形封土,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各边宽3.5米、南北各边宽4.5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卫青(?-前106),曾先后7次率军出击匈奴,斩敌5万余。霍去病(前140-前117),是卫青的外甥。前119年,两人经东西两路大军深入北方大沙滇,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在漠北击败匈奴单于,汉兵北至完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以南)而还。霍去病军出塞2000余里,与匈奴左屠耆王接战获胜,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临瀚海(今贝加尔湖)而还。两路远征军的巨大胜利,迫使占据河西走廊的混邪王、休屠王投降,立下了赫赫战功。百余年来,汉朝北方所受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为褒奖卫青、霍去病的赫赫战功,武帝特设大司马位,拜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膘骑将军。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殁于军中。武帝甚为伤感,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出殡之日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从长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军队整齐地排列道路两旁,文臣武将身着丧服,恭候迎送。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德,卫青墓修成庐山(完颜山亦名庐山)状,霍去病墓修成祁连山(霍去病曾出击匈奴于祁连山)状。帝霍去病墓的封土上还堆放着巨石,墓前陈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象、石牛,石鱼等。现冢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霍去病墓”石碑一通。封土上还堆放着巨石,墓前陈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象、石牛,石鱼等14件。其中“马踏匈奴”石雕通高168厘米,长190厘米,是霍去病墓石刻群的主像。它以一人一马的形象,概括了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伟绩。石马昂首站立,马腹下边仰卧一人,手持武器,拼命挣扎。造型简洁,寓意无穷。有的注意形式,有的突出表象,有形有态,生动活泼,是难得的西汉石雕珍品。
在茂陵东南350米处还有白鹤馆遗址。白鹤馆是寝殿的附属建筑,以供墓主游乐,今传为白鹤冢,是一个不规整的长方形土台,东西约为53米,南北40米,高5米,附近遍布汉代砖瓦残块以及红烧土,据史记载,茂陵周围还建有供墓主游乐的“驰逐走马馆”和“西园”,今地面已无遗迹可寻。在距白鹤馆约500米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沟渠,长500米,宽10米,深5米。多雨季节,水可蓄于渠中,避免水害的侵袭。干旱季节,渠水又可用以浇灌园中林木,满足宫人用水的需要,一举两得,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才能和智慧。陵园东面是武帝的原庙,称”龙渊宫”。寝殿与原庙间有一条规整的通道,称为“衣冠所出之道”。每当祭祀时,把武帝的衣冠由寝殿迎出,经此道送进庙中,接受百官谒拜,祭奠后又经此道将衣冠送回寝殿安放。
封土堆下的地宫是陵园的主要建筑。《汉旧仪》载:地宫占地一顷,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每边长二丈,墓室4面各设有能通过6匹马驾之车的墓道。各墓道门还埋设暗剑、伏驽等机关以防盗。墓室内置梓棺,“柏黄肠题凑”,四周充沙,以防潮。地宫内还充满了大量稀世珍宝。武帝去世后4年,墓室中的玉箱,玉杖就被人盗出,在长安街上出售。西汉末年,赤眉军入长安,茂陵被掘开,数以千万计的义军搬运连日,但“陵中物不能减半”。到西晋时,“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唐末黄巢起义入长安,茂陵的大量珍宝再次散落四方。今茂陵周围出土的“铜漏壶”、“犀牛樽”、“鎏金马”等珍贵文物,很可能是当年地宫所藏。
当时陵园内建筑物极多,除陵周之臣僚及高豪户居住园宅外,尚有建之用以祭祀的便殿寝宫和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当年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司职洒扫等役,兼置陵令、属官、寝庙令、园长、门吏等职。更加上当时在茂陵的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文武百官、富豪名门均定居于彼,据《汉书?地理志》载时有277000余人,其人口之多为西汉卜五陵”之冠,繁华甲于天下,就连长安的达官显责都对迁居茂陵十分倾慕。
在茂陵东南350米处还有白鹤馆遗址。白鹤馆是寝殿的附属建筑,以供墓主游乐,今传为白鹤冢,是一个不规整的长方形土台,东西约为53米,南北40米,高5米,附近遍布汉代砖瓦残块以及红烧土,据史记载,茂陵周围还建有供墓主游乐的“驰逐走马馆”和“西园”,今地面已无遗迹可寻。在距白鹤馆约500米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沟渠,长500米,宽10米,深5米。多雨季节,水可蓄于渠中,避免水害的侵袭。干旱季节,渠水又可用以浇灌园中林木,满足宫人用水的需要,一举两得,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才能和智慧。陵园东面是武帝的原庙,称”龙渊宫”。寝殿与原庙间有一条规整的通道,称为“衣冠所出之道”。每当祭祀时,把武帝的衣冠由寝殿迎出,经此道送进庙中,接受百官谒拜,祭奠后又经此道将衣冠送回寝殿安放。
封土堆下的地宫是陵园的主要建筑。《汉旧仪》载:地宫占地一顷,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每边长二丈,墓室4面各设有能通过6匹马驾之车的墓道。各墓道门还埋设暗剑、伏驽等机关以防盗。墓室内置梓棺,“柏黄肠题凑”,四周充沙,以防潮。地宫内还充满了大量稀世珍宝。武帝去世后4年,墓室中的玉箱,玉杖就被人盗出,在长安街上出售。西汉末年,赤眉军入长安,茂陵被掘开,数以千万计的义军搬运连日,但“陵中物不能减半”。到西晋时,“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唐末黄巢起义入长安,茂陵的大量珍宝再次散落四方。今茂陵周围出土的“铜漏壶”、“犀牛樽”、“鎏金马”等珍贵文物,很可能是当年地宫所藏。
当时陵园内建筑物极多,除陵周之臣僚及高豪户居住园宅外,尚有建之用以祭祀的便殿寝宫和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当年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司职洒扫等役,兼置陵令、属官、寝庙令、园长、门吏等职。更加上当时在茂陵的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文武百官、富豪名门均定居于彼,据《汉书?地理志》载时有277000余人,其人口之多为西汉卜五陵”之冠,繁华甲于天下,就连长安的达官显责都对迁居茂陵十分倾慕。
4.明十三陵
十三陵中以长陵建筑最为宏伟,它与定陵一起,同为主要参观对象。长陵:是明成祖朱慷的陵寝建筑,横恩殿亦称献殿、享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是举行祭祖的重要场所。长陵被恩殿建于1427年,十分雄伟壮观,它耸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殿内有32恨金丝柄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0米。梁、柱、擦、椽、斗拱等构件,皆用椭木制作,虽历时五百余年,仍牢固如旧,香气袭人。它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柄木殿堂。定陵:是明神宗帝朱谢钧的陵寝,他10岁即位,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年)。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己于1956一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及左、右五座高大宽阔的殿堂连结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在这些殿堂间共有石门七座。石门设计非常科学,由于其重心集中在轴部,虽重达4吨,但开启十分灵活轻巧。
十三陵一览:
陵名 庙名 姓 名 年号
长陵 成祖 朱 棣 永乐
献陵 仁宗 朱高炽 洪熙
景陵 孝宗 朱瞻基 宣德
裕陵 英宗 朱祁镇 正统
茂陵 宪宗 朱见深 成化
泰陵 孝宗 朱佑堂 弘治
康陵 武宗 朱厚照 正德
永陵 世宗 朱厚熜 嘉靖
昭陵 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定陵 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庆陵 光宗 朱常洛 泰昌
德陵 喜宗 朱由校 天启
思陵 思宗 朱由检 崇祯
长陵 成祖 朱 棣 永乐
献陵 仁宗 朱高炽 洪熙
景陵 孝宗 朱瞻基 宣德
裕陵 英宗 朱祁镇 正统
茂陵 宪宗 朱见深 成化
泰陵 孝宗 朱佑堂 弘治
康陵 武宗 朱厚照 正德
永陵 世宗 朱厚熜 嘉靖
昭陵 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定陵 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庆陵 光宗 朱常洛 泰昌
德陵 喜宗 朱由校 天启
思陵 思宗 朱由检 崇祯
5.明孝陵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陵园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周长22.5公里。
1999年3月,考古人员发布一个惊世的发现: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孝陵的神道以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这一新发现解释了这一离奇现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对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 图是相同的。考古人员还发现,孝陵的地下玄宫也呈勺子状,而且朱元璋的安葬地确切在明孝陵,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其它地方。这一说法遭到有关人士的质疑,其直接证据是弯曲的神道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其父朱元璋亲为,“北斗七星”一说是巧合。还有学者提出朱元璋葬在明孝陵和灵谷寺中间。一时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6.乾陵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东距西安市约80公里。它是唐代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二者既是夫妻,又先后称帝,甚至一度更换国号。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十分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据史料记载,在武则天的棺椁安放好之后,墓道再全部用长方形石条黏砌封死,石条共封了39层4100块。石条空隙之间先洒少量石质粉末,以熔化锡铁浆灌注,发生气化,与石条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再在上面夯打灰土,从而使4100块石条连成一体,坚固异常。在墓道与过道之间,设置有一道重达百吨的汉白玉门,门后布满各类致命的奇巧机关和暗器。在前后通道内,陷阱密布,机关重重。虽然如此,仍有各类盗墓者意欲盗掘,仅史书有记载的大型盗掘乾陵事件便有26起。五代时期,连盗12座唐陵而富可敌国的刺史温韬,曾率5万余众,大规模盗掘乾陵。但历经数月挖掘,却始终找不到墓道,最后因温韬暴病而亡,乾陵幸免于难。唐朝末年,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也曾盗掘乾陵。几十万军士在梁山主峰西侧不分昼夜,轮番挖山,但始终找不到墓口,后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离开乾陵。至今,梁山主峰西侧仍留有一沟-“黄巢沟”。民国初期,军阀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守乾陵,动用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但士兵们用炸药炸了多处地方,却怎么也找不到墓道入口。
乾陵建于公元684年,仿唐长安城设计。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因山为陵。说起唐代的因山为陵,与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贤内助长孙皇后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一生深明事理,非常贤德。她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在逝世前留下遗嘱:要求丧事从简,不占耕地,因山为陵。以后唐代将这一作法沿袭了下来。梁山海拔1047.9米,为石灰岩质的圆锥形山体。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为乾陵。南面两峰东西对峙,上面各有一个土阙,是乾陵的天然门户。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乾陵的正南。陵前的登陵石阶衬托了帝陵的宏伟气势。它的规模比南京的中山陵还大出三分之一,多出139级台阶。匠心独具的设计赋予了平台与台阶种种深刻的含意。十八座平台象征唐朝皇帝在关中的十八座陵墓;第一层34级台阶象征唐高宗在位34年;第二层的21级台阶象征女皇武则天执政21年;第九层的108级台阶象征佛教的108颗念珠。每月的初9为吉祥日,12个月的9相加起来正好为108,象征每年会降下108个吉祥;第17层的21个台阶象征唐朝历任21个皇帝;最后一个平台8级台阶象征八卦。八卦以乾为首、为上,因而乾陵也意味着天陵。由于这里所处的位置独特,左为山崖,右为深谷,前后为墨玉石台阶,能产生回音。尤其是在第8个平台中部,声音特别响亮。据说在这里轻击四掌,可以听到“消除烦恼”的四字回音。再击四掌。可以听到“降来吉祥”的四字回音。登上台阶的顶端,便是司马道的起点。在古代,帝王生前专供其使用的道路叫“御道”。死后特意为帝王修的道路称为“神道”即“司马道”。司马道两旁的这些石刻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形成了从陵园外城进入内城的头道门户。这两根华表形体之高,居所有石雕之首。各由一块天衣无缝的巨石雕凿而成,浑然一体,给陵园凭添了一份庄严神圣的气氛。华表又称“神道石柱”,这种建筑起源于远古。最初是在木柱上端穿置横木,成为路标。并且允许国人在上面提写意见,所以又称为“诽谤柱”。这里的“诽谤”是中性词,意思是“提醒”。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相继建立,人们已经不允许在诽谤木上提意见,而演变为刻上飞龙纹的华表,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乾陵华表也不例外。乾陵华表是由五部分组成的:双层方形基座,覆盆莲柱座,八棱形柱身,莲瓣形花纹以及桃形顶部。柱身各面采用石刻画中的简笔笔法。莲瓣形海石榴蔓草花纹,方形基座,象征着吉祥。翼马高大的身躯造型优美,强悍雄健,特别是马翼舒展和谐,表现出神奇浪漫的想象。据说,这两匹马是千里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雕塑家们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马刻了一对卷云翅膀,使得这两匹马如同腾云驾雾一般。“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也正应验了那句古语:“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这两匹翼马的品种均属于波斯马,外形虽同,风格却各有区别。西边那匹轮廓爽朗,棱角分明;东边这匹手法柔和,性情温顺。翼马的底座有飞龙。鸵鸟石雕造型特殊,为镂空浮雕。由于鸵鸟腿长颈细,如果刻成圆雕肯定不牢固,如果刻成一般浮雕,又缺乏立体感。这种镂空浮雕解决了上述两种缺陷。中国不出产鸵鸟,到汉代才传入我国。先传入的是鸵鸟蛋,《后汉书》中记载为大雀卵。物以稀为贵,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朱雀或鸾鸟。乾陵开创了以鸵鸟石刻丰陵的先例,以后历代唐陵沿袭了这一做法。在鸵鸟之后,是石马及牵马人。10对石人为执戈将军,是象征参加葬礼的文武百官。他们脚蹬皮靴,腰束宽带,表情温和,看上去大致相似,但却都有细小的差别。石人又叫“石翁仲”,传说是秦始皇时期的一名大将,姓阮名籍,与匈奴作战时阵亡,被封为咸阳城的守护者。
《述圣记碑》:这块碑石是安葬高宗时,武则天为他树立的歌功颂德碑。高宗李治生于公元628年,死于公元68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长孙皇后,因为得到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所以被封为太子。公元649年即位。高宗本人体弱多病,朝廷大事,全由武则天裁决。高宗在位34年,于公元683年死于洛阳的贞观殿,葬于乾陵。这通石碑高7.5米,宽1.86米,重达89.6吨,由七块巨石组成。碑的顶部雕刻成庑殿形的屋顶结构,显然是皇权的象征,屋顶上雕龙画栋,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基座雕有海石榴的花纹。该碑共由七节组成,即古人所说的“七曜”,也就是古代人们所理解的构成世界的七种基本物质:日、月、金、木、水、火、土。所以,《述圣记碑》也叫“七节碑”,象征高宗的功德将永存人世。碑文由武则天亲自撰写,中宗李显楷书,共8000余字。内容大致是歌颂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现仅存1700余字。该碑沥粉贴金,异常地华贵,虽经几千年的风雨剥蚀,上面的金粉仍依稀可辩。
《无字碑》:它雄伟高大,闻名于世。通碑用一块整石雕刻而成,高7.53米,宽2.1米,侧厚1.49米,重98.8吨。碑首有8条里龙缠绕,非常华贵。有趣的是,无字碑在立的时候没有刻一个字,这也是得名为无字碑的原因。为什么无字呢?后人的说法异常繁多: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女性,登上了皇位,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先例。如此巨大的功德,小小的碑石岂能容下?第二种说法认为,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女性,竟然感冒天下之大不韪,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她的统治是否清明?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说吧;第三种说法认为,中宗李显无法称呼武则天,到底该叫母后还是皇帝,一时拿不准,于是没有刻字,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不管怎么说,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对促进唐代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无字碑在唐代空无一字,却留有后人所刻的许多题词。其中最珍贵的是大金天会12年,也就是公元1134年,用契丹文刻写的《郎君行记》。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文字也早已绝迹。这段文字对研究女真族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两通石碑北侧原有61宾王石像,现存60尊,是武则天为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登皮靴,身背刻有国名、官职及姓名。这些石像的头部,解放前就已被毁掉,身背后的文字也磨灭不清,只有两尊石像背后字迹比较清晰。从字迹分析,一个人来自今天的阿富汗,另一个人来自今天的伊朗。上述石刻体形魁伟,恭敬侍立。真实地反映了大唐盛大的外交活动。
7.清东陵
8.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距北京120余公里。陵区东起梁格庄,西至紫荆关,南到大雁桥,北止奇峰岭,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清西陵北依层峦叠嶂的永宁山,南傍蜿蜒东流的易水河,青草萋萋,古树参天,风景雄伟而幽美。清西陵陵区内有帝陵四座: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后陵三座,妃陵三座,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雍正的泰陵。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其东西两侧。嘉庆的昌陵和泰陵并列,其规模与泰陵不相上下。道光的慕陵工艺精巧,规模虽小,但其工程质量之坚固超过了泰、昌二陵。崇陵是光绪的陵墓,在泰陵东5公里,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建造的一座。
8.始皇陵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至208年营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据史载,前后历时38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陵园建制仿都邑,陵墓周围呈回字型,筑有内、外两重城垣,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基址。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这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这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10.昭陵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公里九?山的主峰上。九?山,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雄才大略,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为建立统一强盛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高祖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嫉妒太宗之功,屡次陷害,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唐太宗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尔虞我诈、嗜酒色如命、畋猎成性的兄长李建成,并同时杀死了谋害他的弟弟齐王元吉,迫使李渊让位,自己当了皇帝。第二年改元“贞观”。他继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良,勇于纳谏,发展经济,国力昌盛,出现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昭陵依九峻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座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驾设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象对待活人一样对待皇后,待太宗葬毕,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二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据《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扬。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灵寝盘空曲,熊黑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在主峰地宫山之南面,是内城正门朱雀门,朱雀门之内有献殿,是朝拜祭献用的地方,与门阙距离很近,整个遗址约10米见方,加门阙南面约20米见方的场地,仍然是一个狭小的遗址。在这里曾出土残鸱尾一件,经复原后高1.5米,宽0.6米,长11米,以此件的高度来推想,献殿的屋脊,其高应在10米以上,应该是重檐九间,才能合于比例。门阙之间约5米,恰在献殿正中。由此可推想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所有这样的殿宇楼阁构成的建筑整体,又是多么宏伟。献殿南面过20米的场地,是横向的一条深沟,可证这里不可能有别的石刻,也不可能再有别的建筑物。九?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逞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逞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这都可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窍深和宏丽的情景。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用栈道连结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得到证明。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绝对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规模的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在主峰地宫山之北面,是内城的北门玄武门,设置有祭坛,紧依九?山北麓,南高北低,以五层台阶地组成,愈往北伸张愈宽,平而略呈梯形,在南三台地上有寝殿,东西庑房,阙楼及门庭,中间龙尾道通寝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前人曾说这些石像,“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杂佩,壮哉,异观矣!”从发现的残体来看,石像高不过六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头像残块可以看出确有深眼高鼻者,有满头卷发者,有辫发缠于头者,有头发中间分缝向后梳拢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见有弓刀杂佩者。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其余则不能确知。仅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这些石刻像也应属于写实之作。
昭陵依九峻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座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驾设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象对待活人一样对待皇后,待太宗葬毕,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二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据《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扬。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灵寝盘空曲,熊黑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在主峰地宫山之南面,是内城正门朱雀门,朱雀门之内有献殿,是朝拜祭献用的地方,与门阙距离很近,整个遗址约10米见方,加门阙南面约20米见方的场地,仍然是一个狭小的遗址。在这里曾出土残鸱尾一件,经复原后高1.5米,宽0.6米,长11米,以此件的高度来推想,献殿的屋脊,其高应在10米以上,应该是重檐九间,才能合于比例。门阙之间约5米,恰在献殿正中。由此可推想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所有这样的殿宇楼阁构成的建筑整体,又是多么宏伟。献殿南面过20米的场地,是横向的一条深沟,可证这里不可能有别的石刻,也不可能再有别的建筑物。九?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逞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逞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这都可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窍深和宏丽的情景。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用栈道连结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得到证明。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绝对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规模的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在主峰地宫山之北面,是内城的北门玄武门,设置有祭坛,紧依九?山北麓,南高北低,以五层台阶地组成,愈往北伸张愈宽,平而略呈梯形,在南三台地上有寝殿,东西庑房,阙楼及门庭,中间龙尾道通寝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前人曾说这些石像,“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杂佩,壮哉,异观矣!”从发现的残体来看,石像高不过六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头像残块可以看出确有深眼高鼻者,有满头卷发者,有辫发缠于头者,有头发中间分缝向后梳拢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见有弓刀杂佩者。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其余则不能确知。仅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这些石刻像也应属于写实之作。
在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6匹石刻骏马浮雕像,驰名中外,曾有诗云:“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优。”这是李世民自己选定的题材。他在隋亡以后,为统一割据的局面,巩固唐王朝新建的政权,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他骑过的六匹马,联系他的战叻。据说当时担任营山陵使、工部尚书、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起图样,由筑陵石工中的高手雕镌而成的。这六具石雕骏马是在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每边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居记载,原石在每块上角有欧阳询书太宗自撰的马赞诗,随后另有殷仲容隶书刻于座上,这些今俱不可见,原诗收入《全唐文》中。六骏的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马呙”、“白蹄乌”。现存西安市博物馆,其中“飒露紫”、“拳毛马呙”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昭陵六骏刻于贞观十年,各高2.5米,横宽3米,皆为青石浮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我国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在“飒露紫”中表现了唐太宗在与王世充作战时为流矢所中,丘行恭进前为他拔箭那种亲切形象。昭陵的这些石刻在品类、造型及题材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独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写实,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昭陵的寝宫,是供奉墓主饮食起居的地方,起初建筑在陵墓旁边的山上,后因供水困难,移到山下,称“陵下宫”,在山陵的西南脚下,与南面的朱雀门大致在一条线上,后因山火焚毁,就移于封内的西南方的瑶台寺,距陵18里。据瑶台寺遗址出土的题刻残石看,晚唐时期与建陵同祭于此。这里是守陵宫女住宿之处,不但是皇帝谒陵、公卿巡陵必到之处,也是春秋祭、朔望祭、节日祭、日进食、朝夕祭之处,不是宫人供养如常制之处。
今昭陵下宫遗址未作清理,其规模不可知。
昭陵的寝宫,是供奉墓主饮食起居的地方,起初建筑在陵墓旁边的山上,后因供水困难,移到山下,称“陵下宫”,在山陵的西南脚下,与南面的朱雀门大致在一条线上,后因山火焚毁,就移于封内的西南方的瑶台寺,距陵18里。据瑶台寺遗址出土的题刻残石看,晚唐时期与建陵同祭于此。这里是守陵宫女住宿之处,不但是皇帝谒陵、公卿巡陵必到之处,也是春秋祭、朔望祭、节日祭、日进食、朝夕祭之处,不是宫人供养如常制之处。
今昭陵下宫遗址未作清理,其规模不可知。
昭陵还分布有功臣贵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园。这是援引汉代的制度,唐代从献陵开始。起初只限于赐葬,随后允许申请陪葬,渐次扩到子孙亦可从葬陪陵。据昭陵有碑及出土墓志记载:陪葬者或享受国葬,丧葬所需概由官府;或官为立碑;或赠米粟布帛;或赐衣物;或给羽葆鼓吹等。还有预赐茔地,以便生前就修造坟墓。也有为纪念战功而起冢者,如李靖墓起冢象阴山、积石山;李绩(徐懋功)墓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犍山(即郁都斤山);阿史那社尔墓起冢象葱山;李思摩起冢象白道山等。再还有皇帝亲为撰书碑文者:如魏征碑为唐太宗撰书;李勋碑为高宗撰书,更足以说明他们所受的宠荣。陪葬墓的石刻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