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姑

个人日记

         二姑十八岁时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家庭殷实的农户人家。二姑父姓王,据说人长得很英俊,也能吃苦耐劳。他们生育了四个子女,在我小表哥王云刚刚会走时,二姑父扔下孤儿寡母走了,那年二姑才不到三十岁。
            土改时,二姑夫家被划为富农成分,我的三个表哥一个表姐也随着死去的父亲背上了富农子弟的名分。
             二姑夫死后,为了拉扯四个未成年的孩子,二姑带着他们暂时回了娘家,自己去四平给一位地区领导家做保姆。
       二姑年轻时长得漂亮,又能吃苦,心地善良,深得主人家的喜欢。几年下来,二姑用她那双勤劳的双手供养着几个孩子读书。六十年代初,大表哥王瑜考上了地质学校,毕业后供职于甘肃省地质队。六四年二表哥王喜考入东北师大中文系。剩下小表哥和表姐被二姑带到公主岭,靠给别人洗洗涮涮糊子盒,勾手套维持生活。
         在读小学时,放假我经常去公主岭二姑家与表哥玩。那时二姑一家三口租住在别人家的外屋。外屋就是人家用做厨房烧火做饭的地方。他们母子三人住在一铺小炕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地方,与人家共用一个厨房,一到烧火做饭时,满屋子是烟气。特别是冬天对面不见人,屋内十分寒冷。在我的印象中没有见到二姑家有什么家具,碗橱也是用几块木板用砖垫上蒙上塑料布而成。
         我喜欢去二姑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喜欢小表哥所致。小表哥王云那时在读初中,他家里尽管很穷,但是有很多科技书籍,【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科技】等书籍使我爱不释手。小表哥十分爱好科技,经常鼓捣一些电子元件装配收音机和航模之类的东西。据二姑讲他做的东西还参加过省里的科技比赛。他装配的半导体收音机是他家里唯一的奢饰品。
          二姑家虽然非常困难,但是表哥买电子元件和科技试验用钱,二姑是从来不吝啬的。这就使得表哥不但有了精神上的支柱更有了最起码的后勤保障。这使他成了一个十分钻研的少年,为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姐在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的贫困,不得不放弃学业,到公主岭棉纺厂当了一名纺织女工。这在二姑看来是件好事,她的工资使这个家庭有了生活保障。在小表哥初中将要毕业时‘文革’爆发了。他也随着‘伟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到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
          在文革中,身为最贫困的家庭妇女---二姑同样没有逃脱被监视,被审查的命运。
           那时,二姑因为富农成分的影响,在街道被列为监视对象,出门要报告审批,回来后也有报告去了哪里干了些什么。每天都要参加街道组织的学习改造活动。
            一九六八年二表哥与他的同班女同学毕业后结婚,双双被分配到吉林省临江铜矿子弟中学任教。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这对‘臭老九’身份的知识分子,寄居在远离学校的一处废弃房子里生活。六九年冬,二表嫂怀孕要生产前,表哥打电报要求二姑去照顾表嫂坐月子。那时正是‘清理阶级队伍’的紧要关头,富农成分的二姑被当然地拒绝离开居住地。加之珍宝岛战斗打响,阶级异己更在严格控制出门。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二姑给我这个刚刚十五岁的侄儿,买好了车票,让我这个从没出过远门的孩子去临江铜矿的大山里去找表哥表嫂。可见当时二姑惦记子女的急切心情。                                                                                             我碾转来到表哥这十几天后,在表嫂生产前几天,二姑经过哀求和哭诉,终于感动了‘上帝’,也来到了临江。但是她是夹着个包袱猫着腰强撑着来到表哥家的。因为惦念远方的儿女心切,在通化换车时上错了车,当她知道自己上错车后,列车已经开动,在大家的呼喊声中,不顾列车员的劝阻,二姑毅然跳下开动的列车,从此她就落下了坐骨挫伤的终身伤痛。                            
       小表哥王云作为知青,在恢复高考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阜新煤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柳河煤矿当技术员。改革开放初期,外语人才稀缺,他以全省第二的外语成绩考入吉林省外贸厅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当业务员,后与表嫂全家移民加拿大。                               二姑晚年时,与女儿一起生活在长春,她由于终年积劳成疾,加之坐骨挫伤经常猫着腰。就这样她到我们家串门时还乘我和爱人不在家时,给我们洗衣洗被,她说呆着哪都疼,干点活也累不死。在小表哥移民前,二姑病重了,还得了老年痴呆症,经常大小便失禁。二姑死的很惨,我和爸爸去医院看望时,她双目紧闭,只有一口气没咽。辛劳贫苦一生的二姑走了。但是她养育的子女都成了社会的栋梁。我想,在九泉之下的她也许会因此而安息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