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西湖漫步》

个人日记


.张岱曾作《西湖寻梦》一部,在《明圣二湖》之篇章中指出游湖心得。他说,善于游湖的人,躲不过董遇的“三余”。董遇是三国魏明帝时才子,曾经说好读书的人在“三余”时分方能体会妙趣。“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而张岱把它归纳于游西子湖的好时节上,源于“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濛,何逊晴光滟涟。”。了了数笔,冬雪、秋月、春雨,一幅幅山水水墨精品便跃然眼前。平心论,六景俱美,相差于心境。苏公两次五载守护西子,可谓把西湖美景尽入胸腹,他的《怀西湖寄晁美叔》诗云:“西湖天下景,游者无贤愚。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一言以蔽之,乐在其中。

一年四景,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四季不同,景色各异,各领风骚。“一山、二塔、三岛、四堤、五湖”之西湖四季十景皆美矣。然而,沧海桑田,岁月流转,十景有何曾相同。所幸西湖之美不在山水之美。楼船画舫、笙歌喧阗、政通人和、四时景明,游人能不快乐吗?宋.李文叔《洛阳明园记》中说,“以明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治乱。”西湖之美,有何曾不相似。大约在乎于政、在乎于人。政治清明、百姓安乐,万物对于我不存在,万物又何处不存在?真可谓境由心造。

                                                       (一)话说孤山不孤

孤山是西湖上最大的岛屿,东西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

西湖有三奇,其中有一说的是孤山,说“孤山不孤”为之一奇。说法来源众多。有一说法,说康熙曾经游玩过孤山,并御笔题额,写孤字,少了一点,便取名为孤山。又因少了一点,便成了“不孤”。(非孤字了)又有人说,因皇帝为“孤家寡人”,那个点就有了帝王,这又是“不孤”一说。(有点了。)又一说,孤山取意四周有山水相伴,并不孤独,“不孤”之说,便取于此。其实,以上都谬之千里,相差甚远。《水经注》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孤山处两湖之间,四面岩壁,无所依恋,所以称之为孤山。孤山又因周边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又为之“不孤”。
    康熙题字一事又因何解释?
康熙题字之事,史册无有记载,所以后人都揣测圣意的诠释孤字为何少写一点。众说纷纭,各有独到之处,然谁晓帝王之心。私下认为康熙少写的缘由在于孤山自身,在于山人和一。那个点是精华,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点指的是谁?孤山上各处的游览胜景诸多,如梅花坞、苏小小墓、西泠印社等,诸景皆可以成佛、为心。康熙不也是转轮法王下凡吗?(此处佛为至尊之意

孤山又名梅花坞,山麓多梅,林逋曾隐居于此。林逋,常畜养双鹤。宋真宗应征不就,遂赐号和靖处士。孤山为其放鹤之地。每泛舟湖中,有客来访,家童便开樊笼放鹤。白鹤纵之入云,空中盘旋良久,林处士必棹舟而归。一生未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诗《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诗为千古之绝唱,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竞折腰。诗为画之魂,画为人之心声。孤山如画,冰清玉洁。由此推测,康熙那一点,寓意傲骨之寒梅。谁为梅花坞主人,佛知晓。愚人于此也杜撰一回,不免贻笑大方。

 

 

 

渭阳痴行于斋心轩

201578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