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讲话 慧净法师讲述 (连载143)

手机日志

--第九章 第三节 流通付嘱文
《无量寿经》〈流通分〉之文: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一、依文解释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此名号德,即万德故,乃至一念,生无漏报土,超越品位阶级,此名大利,亦即无上功德;余行皆是小利,有上功德。
此大利无上功德之法门,等觉之弥勒菩萨未必知晓,故呼唤其名而告之,令流通远代。
故宗祖言:「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至此可知,《大经》上下二卷之体者念佛也。
亦知:《大经》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专称。
这段「流通文」,先作消文,也就是依文解释,然后再引用法然上人的解释说明它的含义。
「佛告弥勒」:也就是说这段〈流通分〉之文是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要弥勒菩萨流通于未来世,所以又称「付嘱文」。
念佛大利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其」是指十方众生,不管何人;「得闻」是听闻了「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名号就是万德,所以说「万德洪名」。当然,所谓的听闻,并非偶而听到人家念这句名号而已,而是如同刚刚所讲的悲喜交集的那种状态,才会有欢喜踊跃的心理,所以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能够往生无漏报土,超越品位阶级,因此才被讚歎为「大利」。
念佛无上
所谓「大利」,就是无上功德,所以说「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在这裏显现出,除了念佛以外的所有法门与修行都是小利,都是有上功德。
譬如说念佛有四种,除了「称名念佛」之外,还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也有所谓的「无相念佛」或者「禅净双修的念佛」,这几种念佛若跟「称名念佛」比较的话,还是小利,还是有上功德。所以,如果修那些再迴向往生的话,就不是无上、大利的功德,就会在品位阶级当中。当然还有其他种种法门,只要不是「闻彼佛名而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深凭本愿而称名的话,就不是大利无上;既然不是大利无上,就不能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的境界,势必在品位阶级当中,这个很重要,大家务必要了解。
这种大利无上功德的法门,等觉的弥勒菩萨未必知道,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呼唤弥勒菩萨的名字而告诉他说:「弥勒啊!你要知道,如果有人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而欢喜踊跃地称念,那么应该知道这个人已经获得了大利无上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还要把这句弥陀名号流通到未来世,也就是像法时代、末法时代、灭法时代,乃至将来弥勒菩萨下降龙华三会的时候,都要把这个法门宣扬流布下去,所以才「佛告弥勒」。
念佛非比
我们的宗祖善导大师根据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以及《无量寿经》〈流通文〉而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所有的六度万行都是善事,都是功德,都是很殊胜的法门、很难得的修行,有很高超的境界、功德,但如果跟称名念佛法门相比的话,是不能比较的。
念佛为体
由于有这一段「流通文」,我们可以知道整部《无量寿经》上下两卷的宗旨在说什么?在说念佛。
为什么?因为能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这种功能,就在第十八愿,不在第十九愿,也不在第二十愿;〈流通分〉所讲的「为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也是在第十八愿,不是在第十九愿、二十愿。
《无量寿经》卷下所讲的三辈,就是十九愿的成就文,可是三辈的成就文没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功能。〈流通分〉所讲的,除了第十八愿称名念佛以外,没有讲三辈九品的修行方法,没有讲三学六度的修行方法,没有讲其他任何法门的修行方法。
由此可知,整部《无量寿经》的体是什么?就是「念佛」。
亦知:上来虽说,万行往生;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文章评论